曹建新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攝
高陽
鄧超
張健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攝
2012年廣馬完賽後,周承與妻子擁吻。
張娟每次參加馬拉松的造型,都讓人眼前一亮。
曾幾何時,跑步成為一種全民運動,清晨、傍晚、街道、公園,總能見到跑友的身影。蹬上運動鞋,戴上耳機,即可隨性奔跑,放縱揮汗。邁腿擺臂,一呼一吸,無限循環中,或是乏味或者奇妙,一千個人有一千種體驗。
為什麼跑步?有人說,它是一種習慣「我跑故我在」;有人說,它能讓混亂的生活變得有序;也有人說,堅持跑步讓我懂得了堅持是什麼。起跑,也許有萬千個理由,但堅持,只有一個理由,因為熱愛。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喆、楊敏
圖由受訪者提供(除署名外)
策劃/佔豪劍、陳婷婷
50載跑齡 曹建新:無論去到哪裡都要堅持跑步
「可以說跑步已經是我生活的重要內容,無論去到哪裡都要堅持跑步。我在囯內各地都參加過馬拉松比賽,至今大概完賽了150場左右的馬拉松,僅2019年的全馬就參加了20場。」已67歲的曹建新早在讀小學時就開始接觸長跑。17歲時,曹建新開始當兵,在部隊裡面接受系統的長跑訓練,從此養成了長跑的習慣。退伍之後,曹建新一直沒有停止長跑訓練,也經常參加各類長跑比賽,至今已經有50年了。2017年,曹建新更是成為完成北京至廣州再到香港的3000公裡分段接力賽的成員,在一個月時間裡一人跑完了840公裡,相當於20個全馬。
曹建新介紹道,上世紀90年代初廣州的馬拉松比賽停辦了,直到2012年的廣馬復辦。2013年退休後,他在跑步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從首屆廣馬開始,曹建新以高齡跑者的身份參加了全部8屆賽事的全馬,已經成為廣馬的忠實參與者。
「跑步是鍛鍊心肺最好的一種運動形式,我長期堅持跑步,身體自我感覺良好,病痛也少一些,遇到緊急情況反應會快一點。跑馬拉松更培養了我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曹建新說。
輪椅跑手 張健:奔跑是自己的一種堅持
「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們一直在不斷地奔跑,不在於你花了多少時間完成,而在于堅持了多久,是自己的一種堅持。我自己也無數次想過放棄,但最終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我的目標是至少跑滿100場馬拉松!」張健,一位在近年廣馬賽道上一直活躍的特殊輪椅跑手。今年踏入不惑之年的張健是山東人,2003年來廣州工作,如今已經落戶廣州,他把廣州當成了「第二故鄉」。
2012年第一屆廣馬舉辦時,張健偶然看到馬路上選手們在跑步。這一次的偶遇,讓張健突發奇想:「我能不能也參加一次馬拉松?」經過多番的努力,最終他成功參加了廣馬。從此,他成為活躍在廣馬賽道上的一名輪椅跑手了。
從2014年開始,張健正式參加廣馬。「一開始我先從歡樂跑等短途賽事入手,逐步加量到5公裡、10公裡、半馬、全馬,馬拉松畢竟是一項很專業的運動,必須用科學的訓練方法循序漸進。」而在張健的示範作用下,後來國內的各種馬拉松賽事也逐漸允許輪椅選手參加。
現在,張健已參加過國內各種馬拉松78場。「馬拉松重在自我挑戰,我希望用這種方式讓更多人知道還有很多公共場所的無障礙出行不是做得那麼完善。」
醫師跑者 高陽: 跑步能廣交好友 讓自己更陽光
「跑步讓我認識了很多熱愛生命、積極向上的朋友,和他們在一起,我也更加陽光。」從2012年第一屆廣州馬拉松開始,高陽就沒有缺席過家門口這個一年一度的盛事。到今年,她將第九次參賽。而她,是廣州不多見的一位大滿貫跑者。
高陽介紹,第一屆廣馬也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馬拉松。從2015年開始,她的主要興趣向越野跑轉移,但每年的廣馬她都不會缺席。2015年,她作為醫師跑者之一,還曾在賽道上幫助有需要的跑者,「能在參與賽事的同時,給予他人幫助,感覺既開心又自豪。」
高陽迄今為止參加過20多場馬拉松,她還有兩個特殊的經歷。一是參加過環四姑娘山超級越野跑、玉龍雪山超級越野跑、HK100、環大嶼山越野跑,以及法國的環勃朗峰超級越野賽。二是曾三度嘗試登頂珠穆朗瑪峰。
在她看來,馬拉松、越野跑、登山都是相互促進和激發自身潛能的興趣愛好,「跑步在某種意義上是一項頗為枯燥的運動,能夠堅持,需要熱愛與堅韌不拔的意志,而這兩方面正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愛心跑者 鄧超:跑步是學著跟自己獨處的過程
鄧超,曾任2015年廣州馬拉松宣傳大使。在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的當晚,他決定奔跑。那一晚,電視機上遇難現場畫面的一次次重現讓他警醒,生命是如此脆弱。於是,他選擇成為一個用奔跑感受生命溫度的人。
2010年的北京馬拉松是鄧超人生的首馬,那一場馬拉松,他跑進了4小時以內。從此,他成為了馬拉松的超級發燒友。迄今10年,他已完賽國內外百場以上馬拉松,總長度超過2萬公裡。他先後參加過了四屆廣州馬拉松。
在奔跑的時候,鄧超不喜歡戴耳機聽音樂,也不喜歡用手機或手錶計時間。他認為跑步的過程,是學著跟自己獨處的過程,是自己身體和心靈對話的過程,是感受生命的過程。奔跑融入他的生活軌跡,從一種習慣漸漸變成一種信仰。鄧超認為,奔跑是他人生存在的意義,「我跑故我在」。馬拉松不會是難以忍受的痛苦堅持,而是一次自身的救贖、更是與城市愉悅地對話。
鄧超創立了「因愛奔跑」公益馬拉松,參與組建了國內第一支自閉症家庭的親子跑團,以奔跑的方式讓更多自閉症人士及其家庭與普通家庭融合。2018年,鄧超還帶領自閉症的孩子們參加了那一屆的廣馬。當時雖是冷雨天氣,但鄧超卻覺得那是一次無比暖心的奔跑。
建築師跑者 周承:跑步讓無序生活有了錨點
今年43歲的周承真正是從2012年才開始系統參加跑步訓練的,目的就是備戰首屆廣馬。「那一年,我太太決定參加廣州馬拉松,我就陪著她一起訓練和參賽了。」周承說,「我每年只參加廣馬,所以此前只跑了8次馬拉松,都是廣馬的全馬,今年將是第9次。」
周承表示:「2012年的廣馬是我的人生首馬,意義非凡。從賽前準備,到踏上賽道的一刻,直到跑完全過程,一切都非常陌生,充滿新鮮感。那時候全馬只有幾千個名額,不需要抽籤就可以報上名,參加者都是以資深發燒友為主。」
那一場廣馬,周承夫婦約定手拉手衝刺。終點處有男女分道標誌,但他們夫妻倆還是拉著手一直衝到終點,成績完全一樣。他們在終點線擁抱的照片後來被刊登上了報紙。也因為報紙刊登了他們的照片,原來反對他們參加馬拉松的家人從此態度大變。
周承原是建築師,常年熬夜進行高強度工作,而跑步令他身體改善很大。周承認為從事跑步的訓練可以讓原本混亂無序的生活有了錨點。在他眼中,能夠更充分地感知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他對馬拉松這項運動一直保持興趣的關鍵。
「馬拉松訓練本身涉及大量的城市路面慢跑訓練,距離和時間都非常長。從另一個角度看,卻是絕好的機會去認知我們身處的這個城市。不是坐在交通工具裡,而是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它。從人的尺度去感知城市的風景和人文,去體會每一個生動的角落。」周承說。
今年因疫情影響,跑馬者的戶外訓練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從那時開始,周承認為自己「真正發自內心喜愛上跑步」,跑步從一種自我約束,變成了一種對空間自由的渴望。
百變跑者 張娟:跑步讓自己變得更自信樂觀
張娟跑齡4年多,跑過1萬3千多公裡。從2017年元旦的首場半馬開始,她至今參加了60多場國內馬拉松。 張娟最初是因為減肥而跑步的。從2016年年底開始,她跑了3個月減了20斤,後來停不下來了,徹底愛上了跑步。
張娟每次參加馬拉松的造型,都讓人眼前一亮。如在重慶馬拉松,她的造型以辣椒為主題,在蘭州馬拉松上,她則展示國潮風。「關於造型,我會根據自身特點或者城市的特點去設計,嘗試以很多不同造型展示在不同的賽道上。」她在廣州馬拉松的三次不同造型包括民族風、現代風、埃及風。她最喜歡的,也是廣馬的造型。而今年,張娟計劃在廣馬上展示民族風。
馬拉松經歷讓張娟感悟很深。「跑步讓我熱愛生活,並且重新認識了更好的自己,讓自己變得更自信、更樂觀。無論是對工作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