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村新農村建設示範片 鍾衛東攝
張敏 封面新聞記者劉彥谷
如何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村,實現城鄉統籌、全面小康?
近年來,朝天區堅持全域統籌規劃、全域發展產業、全域安居樂業、全域設施配套、全域綜合治理,每年啟動一片、建成一片、提升一片,連片成帶、持續縱深推進全域新村建設,截至2019年底,該區新村建設已累計覆蓋全區總行政村數的93%、總農戶數的86.4%。其中,全區64個貧困村新村建設、建卡貧困戶新村戶辦工程建設實現了全覆蓋。
「住有宜居」繪就幸福底色
「住在『幸福裡』,生活特別幸福!」這是水磨溝鎮「幸福裡」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79戶居民的共同心聲。2018年8月,70多歲的徐自秀老人與兒子告別大山深處的破舊老屋,舉家搬進該小區配套設施齊全的新房,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
「小區不但有籃球場、文化廣場、各種健身器材,還配備了衛生室、圖書室、超市、蔬果專賣店和電商服務中心。」徐自秀喜不自勝地告訴記者,最受老年人歡迎的屬老年人活動中心,一有空他們就愛聚在一塊兒看看電視、打打撲克、拉拉家常,愜意的很!
「轉馬文」百裡新農村示範走廊 鍾衛東攝
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朝天區通過災後危房重建、易地扶貧搬遷、舊村落改造提升推進農村安居工程,新建房屋3.8萬餘戶,完成危房改造6200餘戶,實施新村戶辦工程建設46000餘戶,改造提升自然村莊村落329個,建成了一批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幸福美麗新村,群眾住上好房子願望得到了實現。
同時,該區以解決群眾「行路難、吃水難、生產難、購物難、辦事難」等問題為切入點,全面配套基礎設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
截至2019年底,全區通村公路、通組公路硬化率均達100%,安全人飲率100%,「寬帶鄉村」全覆蓋,有線(無線)電視、農電網絡入戶率100%,80%以上的村公共服務體系配套健全……廣大農民群眾「下雨走路不溼鞋,煮飯炒菜不用柴,龍頭一擰水自來,購物銷售聯wifi」的夢想成為了現實。
「產業當家」夯實幸福基礎
產業興旺、持續穩定增收,是廣大農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堅實保障。
盛夏時節,中子鎮漫山遍野的核桃樹掛滿了累累青果,傳達著豐收的訊息。「依託朝天核桃現代林業示範區建設,我們建成了校場、高車、中合等核桃標準化示範基地12個,面積達2萬餘畝,年產值達4000萬元,帶動群眾年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中子鎮黨委書記侯光鴻介紹,該鎮還建成了集紅皮小花生、食用菌、中藥材等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化基地1萬餘畝,直接帶動和受益農戶1600餘戶。
朝天核桃豐收 鍾衛東攝
多鄉一業成規模、一村一品顯特色、一戶一園促增收,朝天區始終突出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蠶桑「五大產業」和小水果、藤椒、魔芋、中藥材等特色產業,「5+N」農業特色產業格局進一步築牢了廣大農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基石。
位於該區最偏遠深山處的雲霧山鎮梧桐村,近年來充分利用當地富集的青槓林資源,發展起了香菇產業,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發展,如今該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香菇專業村。2019年,該村人均收入僅香菇一項就超過8000元。
平曾蔬菜現代農業園區 張敏攝
「山上蔬菜山下果、全區土雞西北菌、因勢利導穩蠶桑、多種特色奔小康」,目前,朝天區已建成萬畝現代農業園區10個,建成特色產業專業村118個、佔總村數的55%,70%的農戶實現了「一戶一園」……不斷強化的產業支撐,讓朝天農民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文明鄉風」提升幸福指數
走進羊木鎮新山村,乾淨整潔的村級活動陣地旁的宣傳欄上,「2019年十大最美新山人」的照片及簡介引人矚目。
「『最美新山人』評選系列活動開展以來,村裡群眾學習典型、爭做典型蔚然成風。」在談及村民習慣和村風的大幅改變和提升時,羊木鎮新山村黨支部書記王思祥感慨地說,「這都要歸功於區上『七進村社』以及『評先樹模』等系列活動的常態化開展和實施。」
「只有好習慣好風氣,才能提升村民的精氣神。」全域新村建設中,朝天區堅持在農村基層黨建、村民民主自治、社會綜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設四方面統籌發力,協調並進,全面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持續改善。
自2017年探索推行「村民積分制管理+集體經濟收益分紅」模式以來,中子鎮竹壩村風貌風氣日日新、又日新。在駐村第一書記李興全看來,積分制管理最大的亮點在於弘揚了真善美、倡導了正能量,真正實現了「讓有德者有得」,讓廣大農民群眾的內心和精神富足了起來,切實提高了他們生活的幸福指數。
「自己的事情自己辦、大家的事情民主辦」,「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朝天區還將資源、服務和管理下沉到基層,實現了資源在基層整合、服務在基層拓展、問題在基層解決、民心在基層凝聚;而以文明新風尚為主題的各類評選活動的常態化開展,更是助推該區100%的行政村創建為區級及以上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