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正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思路。發展產業、優化治理,目的都是為了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的產業新城模式,作為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之一,通過市場化的運作,讓各類要素得到最優配置,極大激活了城市運轉效率,為助力區域協同、提升民生福祉,提供了更具借鑑性的發展範本。
完善設施,提升城市溫度
走進嘉善產業新城婦幼保健醫院項目工地,工程主體已經成形,工人們正進行後續的施工作業。作為嘉善縣重點民生工程,該項目一期總投資4.96億元,建成後能夠極大提升當地的醫療服務水平。
受疫情影響,婦幼保健醫院建設一度面臨延遲開工的困境。為了確保包括婦幼保健醫院、人才公寓和市政道路等在內的民生項目順利復工,產業新城運營方在春節開工後的第一時間,多方聯繫防疫物資和隔離設施。只用了短短10天時間,第一批1.2萬隻口罩和180公斤消毒酒精就已準備到位。
入夜,固安產業新城大湖公園裡一派熱鬧景象,老人散步其間,情侶攜手同行,孩童四散玩耍。這個佔地13萬平方米的人工湖,已經成為當地居民運動休閒的重要去處。固安產業新城相關負責人張冠強說:「對於一個新興城市來說,只有產業遠遠不夠,要通過提高公共服務的密度與質量,讓群眾感受到城市的溫度。」
目前,在固安產業新城,以產業幸福薈、社區幸福薈為代表的社會組織,正成為凝聚群眾、改善環境的重要載體。「社區每個周末都會組織活動,鼓勵大家去參加,我覺得自己真的融入了這裡。」從北京來到固安工作的技術員小鄒說。
精準定位,實現協同發展
基於承接中心城市產業外溢的定位,產業新城大多地處都市圈附近。如何讓隨同產業而來的人流在本地有更好的生活體驗,進而留得住、幹得好,是產業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所以,小鄒樸素的感受背後,其實也是產業新城發展的目標所在。
雖已入冬,但在上海師範大學附屬嘉善實驗學校的操場上,還有不少學生正在進行體育鍛鍊,這個由產業新城運營方與上海師範大學合作開設的學校,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為在嘉善縣工作的高素質人群子女提供比肩上海的基礎教育。
今年5月2日,在嘉善縣產業新城商業街區嘉善越裡,來自各地的傳統文化愛好者齊聚一堂,參加了由產業新城運營方組織的「漢風文化節」。活動當天,主要來自長三角地區的遊客們加入到身著漢服的巡遊隊伍中,體驗了漢風文化。
其實,不惟均等化的教育,也不止一體化的旅遊開發,在產業新城的開發過程中,一體化發展正成為實現縣域與中心城市相互促進的重要路徑。
在固安,街頭的北京號牌車輛比比皆是;在嘉善,周末時,上海口音在街頭隨處可聞;固安的人坐著公交車去北京;嘉善的人去上海三甲醫院體檢……
「通過一體化發展,教育、醫療、旅遊開發等領域實現了與大城市的打通與協同,為縣域產業新城的發展提供更多加分項。」嘉善產業新城運營方相關負責人張華說。
志願服務,增強群眾融入感
「北關新村社區,利用閒置的公共空間開辦了一個大食堂。開始的時候,周邊群眾都不理解。」固安幸福志願服務會副會長辛華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家門口有一個食堂很方便。「不僅如此,食堂還經常為敬老院提供義務送餐服務,一些曾經說閒話的人,後來還主動到食堂做義工。」
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補充,志願服務一直是產業新城的重點工作之一。長期從事非營利組織管理相關研究工作的辛華非常關注志願服務,在她看來,「通過規範化、標準化、普及化的志願服務,能夠有效營造志願文化,增強群眾的融入感。」
90後的嘉善縣展覽館解說員梁丹娜對此深有同感。她在2018年5月加入志願者團隊,並在今年疫情防控工作中積極參與志願服務。
堅守在人流密集的車站卡口,早7點到晚10點兩班倒。為了節省防護服,梁丹娜和志願者夥伴儘量少喝水少去廁所。本職工作外,每周兩到三次的志願服務排班,梁丹娜堅持了月餘。一面「幸福暖人心 抗疫顯真情」的錦旗,是留給梁丹娜最好的回饋。
在固安,志願者團隊的標誌是一隻張開的手。「做黨政助手、企業抓手、居民幫手和社會援手,才能有每個人的攜手。」辛華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25日 07 版)(責編:胡永秋、嶽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