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壇,出現的文人墨客何其之多,有些人有幸能夠名傳於後世被世人所銘記,而有些人的名字早已遺失在歷史長河中,他們的作品只能署名佚名。
可能很多人覺得名字未能流傳於後世的文人,他們的作品應該也不怎麼樣,要不怎麼會名字流傳不下來呢?但真是如此嗎?其實並不是,像很多作者名字不可考的詩文,它們本身的水平造詣並不低,有些詩句傳到現在甚至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句。就像《越人歌》,其中那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現在依舊被戀愛中的男女作為表白的經典詩句;還有《迢迢牽牛星》,其中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也是被人們所推崇。
所以很多詩文的作者雖然未能名傳後世,但並不代表他們的作品不行。相反,因為作者不可考,這些流傳於後世的佚名之作便沒有作者本身知名度的加持,在這種情況下還能被世人所熟知,靠的就是詩文本身的水平夠高。這些詩文的作者雖然不知名,但往往都是箇中高手。
而要說佚名作品最多的詩文集,當屬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它也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開端。《詩經》中的作品,因為很多都是採集當時各地的民歌編撰而成,所以作者大多已不可考。而本期筆者要介紹的這首詩歌正是出自《詩經》,下面我們就來一起走進這首2000多年前不知名高手寫的情詩。
《王風·採葛》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首詩歌表達的是相思之情,全詩沒有直接表明,但是卻通過物理時間和心理之間的對比,突出了詩人的相思,雖然看似有悖常理,但這恰恰是這首詩的高妙之處。只是一天時間沒見,在詩人的內心感受上,卻似乎像過了三日、三秋、三年一般,這也表明兩人在一起時候的難分難捨。
這首詩歌採用的依舊是重章疊句的形式,層層遞進間達到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它最出名的當屬第二章「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不僅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網紅詩句,而且從中誕生的成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更是家喻戶曉。
不過很多人剛開始對於「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個成語的理解卻並不正確。很多人都覺得所謂的「如隔三秋」,經過了三個秋天,一年只有一個秋天,那「如隔三秋」應該就是經過了三年。但真是如此嗎?我們看看整首詩就能找到答案。
這首詩三章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關係,第一章說見不到那個人一天就像三個月,第三章說見不到那個人一天就像三年。所以中間的第二章這個時間應該是介於三個月和三年之間,所以「三秋」指的顯然不是三年,而應該是三個秋季,也就是九個月。
而且這首詩雖然現在普遍認為是情詩,寫的是男子見不到女子的度日如年。但是因為它本身沒有什麼背景,而且內容上也沒有說明,所以解讀的空間很大,一直以來都有爭議。像南宋理學家朱熹就認為這是一首「淫奔」詩,是男女私奔所寫。而清代文學家吳懋清則解讀成了對於人才的苛求,求之太急,便覺度日之久。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這首詩不是愛情而是友情,因為深厚的友情有時候也像愛情一樣,一旦離別也是相思不斷。
不過筆者也更認可這是一首情詩戀歌,就像聞一多先生說的「採集皆女子事,此所懷者女,則懷之者男」。《詩經》中所收錄都是先秦時期的作品,在那個年代採摘都是女子所行之事,雖然這篇詩歌中沒有說明,但是《詩經》中還有很多作品寫到這一意象,都是描寫女子,這就相當於是固定表達,去理解成其他意思真的是有點想太多了。
將它理解成一首情詩我們再去回味這首詩,不難體會到男子對於女子的思念之深、之切。只是短暫的分離,便已經讓他們覺得時間漫長,難以忍耐。這樣的描寫真可謂滿滿的都是肉麻,但這樣的情感體驗卻又是戀愛中的男女都曾經歷過的,或許正是如此,這首詩才能流傳2000多年,依舊能夠引起後世之人的共鳴。
對於這首詩,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