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何為「屋場會」?黨員幹部把會議室搬到屋場、田間地頭等村民聚集地,不拘形式、不限時間、不定內容,與老百姓一起講政策、拉家常、聽實情、議事情。
從12月21日起,紅網時刻推出《走進張家界屋場會》,看看張家界市是如何通過一場場接地氣的「屋場會」,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紅網時刻記者 汪衡 田萌 張家界報導
圍著篝火,看著歌舞表演,張家界市武陵源區田富村的「屋場會」氣氛熱烈得像過年。
一堆篝火,一杯熱茶,看著歌舞表演,吃著香甜軟糯的餈粑。張家界市武陵源區田富村在「屋場會」開始之前,村民們打餈粑,扯薑糖,氣氛熱烈得像過年。空氣中也瀰漫著美食的味道。
「大家有什麼問題,儘管提!」「屋場會」正式開始後,田富村黨支部書記毛成學開門見山地說,「召開『屋場會』就是為大家解決實際問題。」
話音剛落,村民袁博就站起來提問:「雖然家家戶戶都有了自來水,但每到枯水期,水壓跟不上,能不能長效解決大家的飲水問題?」
吃著餈粑,看著「屋場會」,空氣中也瀰漫著美食的味道。
田富村是武陵源區索溪峪鎮一個較遠的自然山村,地處偏僻,山陡路險,村民生活生產用水全靠山上的自然水源,但因是喀斯特地貌,遇到枯水期時,就容易發生用水緊張的情況。
聽到袁博提出的問題,毛成學馬上回應:「我們已在隔壁文豐村的山上找到一處閒置水源,去看了3次。如果確定這處水源在乾旱季節也有足夠的水,我們就採取自然引流的方式,把水引進村。」
會上,村民你一言我一語,大家反映的環境衛生、飲水、道路安全等問題和訴求都在現場得到了回應。
「有了『屋場會』,鄉親們把村裡的事都當做自己的事,大家齊心協力,解決了飲水難、『髒亂差』等生產生活問題,村子變得更美了。」村民趙和平感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後,黨員幹部多次在『屋場會』上宣講全會精神,大家都愛聽。」
武陵源區委區政府為了確保詳實掌握社情民情,要求村(居)第一書記認真填寫《武陵源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屋場會」活動記錄表》以及《武陵源區鄉(街道)月「屋場會」活動匯總表》,把「屋場會」主題、內容、摸排及收集困難問題數、解決困難問題數記錄在內,便於梳理、督辦,確保社情民情有深入了解、收集問題有解答回應,並通過「現場解決一批、解釋說明一批、協調處理一批、集中上報一批、反饋匯總一批」的形式解決合理訴求,以切實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
在索溪峪街道黃龍路社區吳家臺的「屋場會」上,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交流會。
在索溪峪街道黃龍路社區吳家臺的「屋場會」上,村民去年年底提出的「公交車入村」問題,希望公交車的能延伸4公裡,將終點站設到吳家臺。
不到2個月,這個問題就得到了解決。「什麼問題都可以拿到『屋場會』上來說一說,如今老百姓都更敢表達了。」村民吳必化告訴記者。
「『屋場會』多利用群眾夜間休息時間舉行,不影響群眾正常生產,一般一個月開一次,每次一至兩個小時。如遇重大事項,也可臨時召集開會。」武陵源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楊貴蘭告訴記者,雖然各地做法有一些差別,但大同小異,「屋場會」基本形成了一套務實可行的規則。
如何讓群眾更主動地參與到基層治理的工作中來?武陵源區採取了「吸引群眾靠活動、教育群眾靠心動、凝聚群眾靠行動」的「三動」工作法。主動將屋場會與志願服務活動相結合,機關幹部堅持每月到聯繫村(居)「報到」,組織開展「志願服務+送戲下鄉」「志願服務+義務理髮」「志願服務+關懷幫扶」等接地氣的志願服務活動,強化服務理念,以影響和帶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志願服務中。
索溪峪街道探索出了「屋場網格+黨員微網格」模式。
索溪峪街道還探索出了「屋場網格+黨員微網格」模式,推行「1+N」的社區網格屋場管理體系。按照一個文化骨幹、一塊電子顯示屏、一面文化牆、一組燈光、一個村村響廣播、一個監控、一支文藝隊伍、一面旗幟這「八個一」的標準,讓人員、場所、資源匹配至各個區域網格。杜修勇表示,要讓「屋場會」切實成為打通宣傳、教育、凝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的實踐陣地。
武陵源區還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國家級試點為契機,在全區33個村(社區)設立屋場238個,今年以來共召開屋場會476場次,理論宣講476場次,「送戲下鄉」382場次,摸排及收集困難問題582個,解決問題443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