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丘逢甲故居,美麗鄉村景色宜人。張奕 攝
同心紀念銅像。塗永平 攝
逢甲村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這首耳熟能詳的詩句出自詩界革命之巨子——丘逢甲,他是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保臺志士,留下了大量的詩作,在梅州也留下了他愛國愛鄉的足跡。
在蕉嶺,有一個以丘逢甲的名字命名的村莊叫逢甲村。當年他從臺灣回來後選擇在這個村莊安家,雖然他在那裡居住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卻在當地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丘逢甲故居是一座具有濃鬱客家特色的民居,由於他平生敬慕愛國詩人陸遊,故為新居取名「心泰平草廬」。這座房子裡處處體現了他高雅的志趣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如今已被打造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逢甲村的美麗景色也成為遊客探訪故居之餘的亮點。
原名「淡定村」 為紀念丘逢甲易名
驅車穿過蜿蜒的山路來到逢甲村,首先看到的便是村口的那塊大石頭,上面醒目地刻著「淡定村」三個字。這是當年丘逢甲邀請好友晚清狀元夏同龢親手書寫的,相傳擁有真跡的那塊石碑被丘逢甲收藏於家中,這塊村口的石頭是後人臨摹的。
村口的石頭是丘逢甲與夏同龢深厚友誼的見證,他們的友誼還可以從丘逢甲的30多首詩作中體現。夏同龢是貴州省麻江縣人,在光緒戊戌(1898年)成為狀元,次年遊歷廣州,遇到丘逢甲,兩人一見如故,遂結為摯友。
從村口一直往裡走,一座古色古香的傳統客家建築出現在眼前,屋前有一個半月形的池塘,每個門的兩邊都有表達屋主人情懷的楹聯。在正大門上,麻石條大門框邊上懸掛著「培遠堂」的牌匾,兩側楹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是由清未翰林溫仲和題寫的,大意為「精心栽培教育後裔子孫,努力繼承祖輩的優良傳統」。
這座具有濃鬱客家特色的民居為兩堂四橫一圍龍布局,房子由泮池、禾坪、堂屋、花胎、圍龍、橫屋等組成,通一進三間,門口有禾坪和池塘,房舍中央是一進兩廳的堂屋,下堂與上堂之間左右兩廊對稱,抬梁式木質梁架,中間天井較小,兩邊是「一」字形排列的廂房,後面有半圓形圍屋。房屋總面寬48米,總進深60.30米,共計房屋55間,風格簡潔樸實。
丘逢甲曾寫詩表達他對這座房屋的喜愛之情:「我本山水人,深知山水意。卜居山水間,山水發靈秘。」當初選擇把家安在逢甲村,正是因為這裡的山水吸引了他。據對丘逢甲頗有研究的學者丘濟華介紹,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夏秋之交,丘逢甲奉父母之命攜家人及部下回到內地,「一開始丘逢甲回到祖籍地文福鎮印山村,但是祖宅已經破敗不能居住,為了解決家人的住宿問題,丘逢甲只好暫借村中族人的房子居住,可是家人實在太多,丘逢甲又帶領妻兒等人到縣城邊東山村烏石岡的地方暫時歇腳」。
東山村周圍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丘逢甲在閒暇之餘遊覽了當地的不少名勝,題寫了《烏石岡遠眺》《題東山楊子仙廟》等詩作。學者丘濟華通過查閱資料、採訪宗族老人後得出推論,丘逢甲本有意在此建屋,但後來打消了這個主意,原因推測有三:一是東山村的父老鄉親不肯把土地賣給丘逢甲建屋,丘逢甲沒能在東山村購得土地;二是家中被盜,其父主張到山中居住;三是後來在淡定村發現了環境極佳的居住地,那裡的山山水水打動了丘逢甲。
在離印山村以西六七裡外的廬山山麓,坐落著一個群山環抱、環境幽雅的小山村,這個山村就是後來的逢甲村。丘逢甲看到這裡秀麗的山水曾作詩云:「群山忽豁見山門,幽絕溪山是此村。」「不必桃花千萬樹,已教人作武陵源。」
據村中的老人回憶,逢甲村以前的名字叫「探地村「,傳說由於這裡是與外省的交界地帶,且地理位置較為偏僻,經常有土匪出沒,清軍需要派兵前來剿匪,因而得名探地村。後來丘逢甲到了此地,覺得這個村名不合適,便改為「淡定村」。至於這個村名蘊含的寓意,丘濟華推測,「淡定」二字體現了丘逢甲對禪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他可能想藉此表達『淡定於心,從容於行』的處世態度」。
後來為了紀念丘逢甲,上世紀80年代,蕉嶺將這個村改名為「逢甲村」,一直沿用至今。
故居處處體現丘逢甲愛國情懷
一走進丘逢甲故居,便能看到丘逢甲的銅像立在正中間,兩邊的牆壁上是關於他的事跡介紹,同時展出的還有他生前使用過的物品和書寫的信件。在屋內行走一圈,從每一副楹聯、每一處設計,都能感受到丘逢甲滿腔的愛國情懷和對臺灣的深深眷戀。
培遠堂的一大特色便是它的楹聯,皆出自當時的仁人志士之手,同時蘊涵著深刻的含義。北廂房「嶺雲海日樓」是藏書樓,以前這裡藏書甚多,有不少千辛萬苦從臺灣帶回的書籍,這匯聚了丘逢甲與其父兩代人的心血,具有寶貴的歷史價值。該藏書樓門聯「一室讀書唯鑄我,十年種樹當封侯」,為翰林吳道鎔所題,狀元夏同龢所撰。南廂房「念臺精舍」則是丘逢甲的書房,匾額為潮州知府李士彬書。「潛齋」「蜇庵」兩廳分別是丘氏父子會客的地方,署額及對聯「松壽千歲,桂馨一山」「龍臥南陽,馬來西極」均出自狀元夏同龢之手。「花好月圓人壽之室」題額及聯「白沙泉沸穿心罐,黃熟香燒息耳聆」是書法家夏啟瑜手書;「聽大海潮音之室」題額及聯「情文欲共尊彝古,志節應爭日月光」則是兵備道沈守廉所題。
屋內的上堂有兩副丘逢甲自擬的對聯,不僅描繪了家鄉的勝景,也表達了他不忘丘氏祖宗的根源。「地勢據贛閩粵之交,山水清雄,環百裡自成小聚;族居自宋元明以降,淵源宏遠,從廿世再渡初遷。」聯中一個「再渡」,體現屋主人思念臺灣,渴望統一的心境。
丘逢甲的書房命名為「念臺精舍」,也能看出他對臺灣的感情。上下堂側牆的窗戶極像「臺」字或者「合」字,這樣獨到的設計在祖堂上方、南北各三個,加起來剛好是「六合」。據推測,這是丘逢甲寄託祖國大團圓的意思。
回蕉嶺之前,他曾遙望寶島,想到它即將淪為日寇的殖民地,心中悲憤交集,自號「海東遺民」寫下了《離臺詩》六首,表達了戀念家鄉父老的深情和渴望臺灣回歸的強烈願望。百年之後,兩岸同胞依舊相隔兩地,但丘逢甲的故居培遠堂已名揚四海,在兩岸三地頗具影響,成為兩岸人民盼望和平共處、祖國統一的象徵。
在故居裡,有一本參觀來訪登記表,翻開內頁發現,除了周邊地區的遊客外,有不少來自臺灣的遊客,他們從臺北、新竹等地千裡迢迢過來,攜家帶口,尋找丘逢甲的足跡,「自從把他的故居打造成景點以後,村裡經常都有外地的遊客過來參觀,不時還有來自臺灣或東南亞的。」逢甲村的村支書王三連說。可以看出,丘逢甲的影響力依然不減,他的故居給了人們精神寄託。
「以前讀過丘逢甲的詩句,被他的愛國情懷所打動,今天剛好一幫好友相聚,便提議來這裡逛一下,遊覽逢甲村的美景,走進他的故居,了解丘逢甲的事跡。」來自江西的遊客劉女士說。
培遠堂經歷了百多年的歲月,分別於1984、1998、2005、2012年四次按原貌部分修繕。在1985年,培遠堂被蕉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列為首批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被國務院核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打造美麗鄉村 弘揚愛國精神
在丘逢甲故居的左邊,是遊客服務中心,有提供休憩的涼亭,村民們三三兩兩在那裡聊天,非常愜意。「感覺村裡的環境越來越好了,這裡是遊客服務中心,也給我們休閒提供了一個好去處。」村民丘婆婆笑著說。
近年來,蕉嶺縣委、縣政府以丘逢甲故居為核心,致力將逢甲村打造成為集愛國主義教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現代觀光農業和美麗鄉村於一體的田園風情社區。據文福鎮鎮委副書記張學文介紹,逢甲村近幾年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體活動中心、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等都建了起來,道路也打通了,依託著丘逢甲故居,我們希望村裡的鄉村遊能發展起來。」
為了更好地將逢甲村的歷史文化建築保護起來,挖掘其深刻內涵,蕉嶺縣聘請了專業的團隊,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分析總結後製作了《丘逢甲故居保護規劃》,規劃目標為將丘逢甲故居和逢甲村打造成為連接海峽兩岸親情的重要紐帶和客家文化觀光景區,使丘逢甲故居的保護與利用、展示與研究成為促進歷史老村煥發新生機的源泉。
規劃內還提到村內的其他4座古民居——河南堂、汾陽堂、潁川堂、彭城堂,這些建築雖然保存不及丘逢甲故居,但也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規劃建議可以將其融入逢甲村的景觀裡一起打造,豐富逢甲村的文化內涵。
雖然近年來對於丘逢甲的研究和紀念活動有不少,但是仍有學者認為這遠遠不夠。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黃志平表示,目前來看對於丘逢甲的事跡普及不夠,「還有很多人對他的生平事跡有誤解,建議可以專門為青少年編寫通俗易懂的書籍介紹丘逢甲,同時,大家要認識到他精神的價值。『國家、民族至上,蒼天為念』是他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現實價值,對於公務員、普通百姓都是有教育意義的。」
今年已八十多歲高齡的黃志平教授仍致力於研究與弘揚丘逢甲的精神,他與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徐博東合作撰寫了《丘逢甲傳》一書,書中詳盡介紹了中國近代客家籍的著名反割臺抗日愛國志士丘逢甲光輝的一生,在海峽兩岸有較大影響。
■軼事
丘逢甲帶上紅包 主動給鄉親拜年
丘逢甲雖然在淡定村居住的時間不長,但他逢年過節都回家。據學者丘濟華講述,丘逢甲平易近人,與村裡的鄰居相處甚是融洽,其中還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
每年過年丘逢甲回到淡定村,都會帶上紅包主動給鄉親拜年,「在當時來看,一般都是百姓給官員拜年,討個紅包什麼的,但是丘逢甲卻走進村民的家中,一一給他們拜年,可以看出他先進的民主意識,親民,沒有架子。」丘濟華說。
相傳有一天,丘逢甲外出還未回到家中,有個村民剛做完農活,身上沾滿泥巴,來到丘家中後一屁股坐在了丘逢甲平日裡常坐的位置上,這時丘逢甲回來了,旁人責怪那位村民不懂事,提醒他把位子讓出來,丘逢甲見到這個情景淡然地說:「就讓他坐吧,他在田裡幹活比較辛苦,我坐哪裡都沒關係。」由此可見丘逢甲對普通百姓的尊重和愛護。
丘逢甲大事年表
◎同治三年(1864年):出生於臺灣苗慄縣銅鑼鄉。
◎光緒三年(1877年):赴臺南參加臺灣府童子試,受福建巡撫兼學政丁日昌賞識,獲全臺第一名,並獲贈「東寧才子」印章一枚。
◎光緒九年(1883年):作《臺灣竹枝詞》百首,聞名全臺灣。
◎光緒十四年(1888年):赴福州應鄉試,中舉人。
◎光緒十五年(1889年):赴北京參加殿試,中進士,結識黃遵憲等人。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投筆從戎,出任臺灣布政使,創辦義勇軍。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籤訂,割讓臺灣,率義勇軍拼死抵抗,因寡不敵眾被迫離開臺灣,回到祖籍地梅州蕉嶺。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梅州蕉嶺淡定村居所落成,命名書房為「念臺精舍」。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在潮州韓山書院出任主講,開始教育改革。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嶺東同文學堂在汕頭正式開學,推廣新式教育。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出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
◎宣統元年(1909年):廣東省諮議局成立,當選為副議長。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出任廣東軍政府教育司長。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2月25日病逝於蕉嶺淡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