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正月,丘復邀請客家大儒,愛國志士丘逢甲來到上杭。到上杭的第一站,是下都鎮璜溪村。當時鼎鼎大名的炙熱人物,為何不辭勞苦尋找此地呢?
一、為宗族凝聚力量而來
原來,丘復深諳丘逢甲秉承孫中山的宗族思想,強調宗族和諧的社會統合功能,由家族而國族,進而國統。於是,丘復以訪祖居為名邀請逢甲,他欣然允諾。
丘逢甲 遺照 丘復 遺照
丘逢甲是宋朝開基上杭的丘三五郎公的28代孫。1864年12月26日出生在臺灣省苗慄縣銅鑼灣的一個教育世家。1889年,丘逢甲進士及第,授職工部主事,但他不願宦海沉浮,毅然辭職回臺。1895年《馬關條約》割臺後,返回蕉嶺。1897年,藍溪人丘瀛海(瓊樓)、丘灝(晴溪)專程到潮州拜訪丘逢甲,欲請其回上杭居住,並贈送王陽明的《時雨堂記》拓片和李世熊的《寒支集》。李世熊為明清之際的遺民,送其書適合丘逢甲的離臺遺民之感。丘逢甲賦詩以記,認可了自已與上杭的同宗之源。1899年,經過幾番詩文來往後,丘復來到潮州,在汀龍會館會晤丘逢甲。丘逢甲對丘復才華十分欣賞。同時,丘復之父親丘寶融以及甄山明經與丘逢甲也有詩文往來,彼此建立了良好的宗親關係。
丘氏遷杭始祖為宋三五郎公,生十子,從伯一郎至伯十郎。其中伯七郎公,生子八郎公,字繼龍。其生子三,分別為惟長、惟福、惟祿。惟祿遷黃坑。其孫四三郎,生六一郎。六一郎生子三人: 六七郎居黃坑下村;六九郎居黃坑上村;六十郎(逢甲的祖上)子丘創兆因參與文天祥抗元從黃坑搬遷至廣東梅州之員山(今蕉嶺縣文福鄉)之印山村。清代乾隆年間,逢甲曾祖父丘仕俊從印山村率家人東遷臺灣。
丘逢甲從廣東蕉嶺來到下都鎮,在南蛇渡龍文會館稍息後,渡過汀江來到璜溪村,受到了同是惟祿公後裔的熱情歡迎。宗親為一睹進士風採,奔走相告,全村出動,爭相觀顏。
丘逢甲飽嘗鄉情,情不由已,二年後其寫下了傳頌至今的著名詩篇:
黃坑黃筍舊知名,惜我來時筍未生。
我是主人兼看竹,綠濛濛裡一兜行。
從璜溪村到丘復家鄉藍溪鎮,途經中都鎮林塘村。此時,丘甄山正在為中都丘百五郎的支派修譜。逢甲應邀撰寫了《上杭中都丘氏家譜序》。在家譜序中,他除了闡述譜牒的修纂源流及宗族的發展外,最為重要的是表達自己與上杭丘氏一脈相承的關係:「 勝運之徙粵自丘坊黃坑載遷乃居石窟,地僅百裡,世未千年,雖支派分,銜幾遍東南而岷峨,探源不忘所自。」
在林塘,丘逢甲參訪了義合寺(現為中都中學校址內)。他對古蹟十分留心,仔細觀察了寺中一口制於明代洪武九年的古鐘,囑咐要好好保護起來。
上杭縣城丘氏總祠(師範傳習所舊址)
丘逢甲滿懷深情地寫下了祖居感悟詩組:
尋碑親拜左丞墳,譜牒都成史闕文。七百年來遺老盡,更無人說舊參。
前年記作上杭遊,路入林塘境便幽。三宿空桑吾不厭,春燈山寺話神州。
江隨山勢百千盤,江上春雲釀暮寒。滿徑山桃紅簌簌,斜陽呼渡大姑灘。"
各鄉各族分房祖,各有家祠額字嵌。龍虎朱竿獅白石,門前燈寫大官銜。
東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來更向東。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畫夕陽中。
鬥旁拜鬼都何益? 且拜吾家兩直臣。百尺樓頭看天象,古來豪傑盡星辰。
丘逢甲與丘氏宗人的密切往來,目的在於促成東南地區丘姓聯合。如丘復所言:「往者倉海先生嘗為予言:『 思合閩、粵、贛、鄂、湘、川、桂、黔諸省遷杭始祖三五郎公一派者聯修宗譜。』」 丘復等人繼承了丘逢甲的聯宗理念,致力於上杭、永定境內的丘氏支派整合。
丘逢甲著力於聯誼和聯宗,不止強化宗親之誼,更多是希望採取宗族形式,推進「欲合群力新中國」「 合群力以抗外力」為目的,呼籲中國人應該覺醒起來,「合群」而爭「自主」。丘逢甲、丘復的社會改革思想,反對唯君命是從,要求伸民權的主張,在民國時期,已被不少客家族譜編入文中,成為核心宗旨。
二、為新學喚醒民智而來
丘逢甲祖居地璜溪村,在全縣率先興辦了新式學堂。
1985年璜溪小學(原崇德學堂)畢業生合影
丘復記載璜溪丘谷田的事跡:「黃坑文物素盛,清季廢科舉,興學堂,谷田茂才躬之粵考,求學務歸,而上下村倡辦璜溪、崇德兩等小學堂。璜溪者,黃坑別名,谷田所改。上杭有學堂自璜溪、崇德始。商人香楠捐銀百兩為助,經費短絀,復挪墊三百餘元。杭城大宗祠民立師範設之,更捐百餘元助其成」。
大儒的到來,宗親們熱情邀請逢甲宗長擔任崇德學堂名譽堂長。他欣然應允,並為崇德學堂撰寫堂聯:崇山大河,開拓學界;德行道藝,蔚為國華。
1910年,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丘逢甲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把被清廷通緝的同盟會員後來成為辛亥革命骨幹的客籍華僑丘映英、溫遠、溫相球等以教員身份介紹到上杭縣黃坑崇德學堂任教。滿滿反清思想的三教員,給閉塞的山村學校帶來了新思維新氣象。
丘逢甲為強國救民致力於教育事業,培植人才。在鎮平興辦丘氏族學,分別在東山和員山以鎮平始祖丘創兆的名義建立兩所「創兆學堂」。1905 年,清王朝取消科舉而舉辦學堂,丘逢甲被任命為兩廣學務公所議紳兼任惠、潮、嘉視學。
他致信丘復建議興辦現代教育,「念上杭為祖居,又與潮嘉鄰,故尤注意上杭教育」。丘復致書丘逢甲商酌。丘逢甲復書;先當辦師範,為小學師資。丘復在丘逢甲的指導下,開設上杭縣師範傳習所於上杭城丘氏總祠。
為了推行新政,他在閩粵兩省創辦數十所學堂。1908年,他被廣東教育界推舉為廣東教育總會會長。
丘逢甲為了創辦族學,險些落入牢獄之災。正在他來上杭推行新學之後,1907 年春,劣紳聯名上告清廷,密控丘逢甲為「革命黨魁」,「創辦族學」便是罪證。之後的1911年夏秋間,因丘逢甲與在汕頭創辦《中華新報》的陳去病、葉楚傖關係密切,以及其他原因,新任廣州將軍鳳山接到密報,隨即密奏清廷,把丘逢甲列入廣東「革命大紳」黑名單。其欲到廣州就職後立即嚴厲捕治。豈料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爆發。十月廿五日,鳳山剛到廣州,即被革命黨人李沛基炸斃於南門外倉前街。丘逢甲因此而倖免於難。
三、為反清建立民國而來
閩西正月,依然春寒凜冽。在上杭縣太拔鎮的福圓山上,丘逢甲、丘復等人在南明政權的遺址上焚香祭拜,潸然淚下。
上杭縣城丘氏總祠前孫中山與丘逢甲銅像
原來,1635年南京被攻陷,唐王朱秉鍵在福州繼位,改元隆武。上杭官田人明末兵部主事李魯國破不降,明忠保節,以「目不看清天,腳不踏清地,口不喝清茶,主辱則臣死」的忠勇,在汀州設立「忠義社」,且建寨於福圓山,舉碗飲血,不下百千人。因抵禦有功,紹宗敕諭嘉獎。1647年中書令何應佑推戴宜春王到福圓山投奔李魯, 企圖東山再起,恢復明制。他們攜帶明太祖像及龍碗,象徵皇權,築山抗衡。據載,御像龍顏虎眉,大耳豐頤,英風浩氣凜凜如生;御碗大者一,大明嘉靖年制,內外皆繪龍鳳紋;小者二,大明弘治年制,繪梅蘭竹,皆藍色。
福圓山上宜春王神位
丘逢甲祖上曾因抗元隨文天祥從璜溪村搬遷至廣東。現在,他回到曾是抗清主戰場,而且自己「遺恨」返回大陸 ,作為臺灣「遺民」的他怎不感慨萬千? 其詩云:萬物峰頂仿前朝,龍碗相傳出御窯,皇覺無人遺像在,家家齊捧佛香燒。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上杭太拔福圓山
從詩中,我們可感受到保臺志士丘逢甲滿腔仇恨。甲午之戰敗北。日本強迫清廷籤訂《馬關條約》。割臺消息傳到臺灣後,全臺人民「若午夜暴聞驚雷」。臺北鳴鑼罷市,誓與侵略者決一死戰。丘逢甲召集誓師大會,當即咬破手指血書「抗倭守土」四字,莊嚴宣告「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決心組織臺灣軍民抗擊日寇。1895年5月29日,日軍登陸臺灣,丘逢甲率義軍與倭寇血戰20多天,重挫敵勢,但義軍終因「彈盡援絕,傷亡慘重」而失敗。丘逢甲負傷血染衣襟,含恨離臺回歸大陸,卜居廣東老家,自署「海東遺民」,將住宅命名為「念臺精舍」,取兒子丘琮號為「念臺」。
璜溪村惟祿公祠
丘逢甲支持並追隨孫中山革命,並非單純從排滿的狹隘漢民族意識出發,而是為剷除封建帝制,為在中國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制度而奮鬥。丘復以及上杭的邱海山、包千谷等加入「南社」。他們與柳亞子、陳去病、葉楚傖等人傳承孫中山、丘逢甲理念,在文化界呼籲反清,反日保臺,建立共和。
轉載於上杭縣下都鎮政府微信公眾號。
作者:述德堂人
2020年12月15日
註:資料來源:一、【丘復集】;二、【入杭宋太始祖丘三五郎公世系源流記】;三、張侃【近代社會轉型與閩臺客家的聯宗實踐及政治理想—以清末民國丘逢甲和丘復的交往酬應為例】;四,本文得到丘其憲先生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