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丘逢甲為何來到下都鎮?

2021-02-13 述德堂

1907年正月,丘復邀請客家大儒,愛國志士丘逢甲來到上杭。到上杭的第一站,是下都鎮璜溪村。當時鼎鼎大名的炙熱人物,為何不辭勞苦尋找此地呢?

一、為宗族凝聚力量而來

  原來,丘復深諳丘逢甲秉承孫中山的宗族思想,強調宗族和諧的社會統合功能,由家族而國族,進而國統。於是,丘復以訪祖居為名邀請逢甲,他欣然允諾。

       

               丘逢甲  遺照               丘復 遺照

丘逢甲是宋朝開基上杭的丘三五郎公的28代孫。1864年12月26日出生在臺灣省苗慄縣銅鑼灣的一個教育世家。1889年,丘逢甲進士及第,授職工部主事,但他不願宦海沉浮,毅然辭職回臺。1895年《馬關條約》割臺後,返回蕉嶺。1897年,藍溪人丘瀛海(瓊樓)、丘灝(晴溪)專程到潮州拜訪丘逢甲,欲請其回上杭居住,並贈送王陽明的《時雨堂記》拓片和李世熊的《寒支集》。李世熊為明清之際的遺民,送其書適合丘逢甲的離臺遺民之感。丘逢甲賦詩以記,認可了自已與上杭的同宗之源。1899年,經過幾番詩文來往後,丘復來到潮州,在汀龍會館會晤丘逢甲。丘逢甲對丘復才華十分欣賞。同時,丘復之父親丘寶融以及甄山明經與丘逢甲也有詩文往來,彼此建立了良好的宗親關係。

丘氏遷杭始祖為宋三五郎公,生十子,從伯一郎至伯十郎。其中伯七郎公,生子八郎公,字繼龍。其生子三,分別為惟長、惟福、惟祿。惟祿遷黃坑。其孫四三郎,生六一郎。六一郎生子三人: 六七郎居黃坑下村;六九郎居黃坑上村;六十郎(逢甲的祖上)子丘創兆因參與文天祥抗元從黃坑搬遷至廣東梅州之員山(今蕉嶺縣文福鄉)之印山村。清代乾隆年間,逢甲曾祖父丘仕俊從印山村率家人東遷臺灣。

丘逢甲從廣東蕉嶺來到下都鎮,在南蛇渡龍文會館稍息後,渡過汀江來到璜溪村,受到了同是惟祿公後裔的熱情歡迎。宗親為一睹進士風採,奔走相告,全村出動,爭相觀顏。

丘逢甲飽嘗鄉情,情不由已,二年後其寫下了傳頌至今的著名詩篇:

黃坑黃筍舊知名,惜我來時筍未生。

我是主人兼看竹,綠濛濛裡一兜行。

從璜溪村到丘復家鄉藍溪鎮,途經中都鎮林塘村。此時,丘甄山正在為中都丘百五郎的支派修譜。逢甲應邀撰寫了《上杭中都丘氏家譜序》。在家譜序中,他除了闡述譜牒的修纂源流及宗族的發展外,最為重要的是表達自己與上杭丘氏一脈相承的關係:「 勝運之徙粵自丘坊黃坑載遷乃居石窟,地僅百裡,世未千年,雖支派分,銜幾遍東南而岷峨,探源不忘所自。」

在林塘,丘逢甲參訪了義合寺(現為中都中學校址內)。他對古蹟十分留心,仔細觀察了寺中一口制於明代洪武九年的古鐘,囑咐要好好保護起來。

         

            上杭縣城丘氏總祠(師範傳習所舊址)

丘逢甲滿懷深情地寫下了祖居感悟詩組:

尋碑親拜左丞墳,譜牒都成史闕文。七百年來遺老盡,更無人說舊參。

前年記作上杭遊,路入林塘境便幽。三宿空桑吾不厭,春燈山寺話神州。

江隨山勢百千盤,江上春雲釀暮寒。滿徑山桃紅簌簌,斜陽呼渡大姑灘。"

   各鄉各族分房祖,各有家祠額字嵌。龍虎朱竿獅白石,門前燈寫大官銜。

東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來更向東。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畫夕陽中。

鬥旁拜鬼都何益? 且拜吾家兩直臣。百尺樓頭看天象,古來豪傑盡星辰。

丘逢甲與丘氏宗人的密切往來,目的在於促成東南地區丘姓聯合。如丘復所言:「往者倉海先生嘗為予言:『 思合閩、粵、贛、鄂、湘、川、桂、黔諸省遷杭始祖三五郎公一派者聯修宗譜。』」 丘復等人繼承了丘逢甲的聯宗理念,致力於上杭、永定境內的丘氏支派整合。

丘逢甲著力於聯誼和聯宗,不止強化宗親之誼,更多是希望採取宗族形式,推進「欲合群力新中國」「 合群力以抗外力」為目的,呼籲中國人應該覺醒起來,「合群」而爭「自主」。丘逢甲、丘復的社會改革思想,反對唯君命是從,要求伸民權的主張,在民國時期,已被不少客家族譜編入文中,成為核心宗旨。

二、為新學喚醒民智而來

丘逢甲祖居地璜溪村,在全縣率先興辦了新式學堂。


 

         1985年璜溪小學(原崇德學堂)畢業生合影

  丘復記載璜溪丘谷田的事跡:「黃坑文物素盛,清季廢科舉,興學堂,谷田茂才躬之粵考,求學務歸,而上下村倡辦璜溪、崇德兩等小學堂。璜溪者,黃坑別名,谷田所改。上杭有學堂自璜溪、崇德始。商人香楠捐銀百兩為助,經費短絀,復挪墊三百餘元。杭城大宗祠民立師範設之,更捐百餘元助其成」。

大儒的到來,宗親們熱情邀請逢甲宗長擔任崇德學堂名譽堂長。他欣然應允,並為崇德學堂撰寫堂聯:崇山大河,開拓學界;德行道藝,蔚為國華。

1910年,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丘逢甲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把被清廷通緝的同盟會員後來成為辛亥革命骨幹的客籍華僑丘映英、溫遠、溫相球等以教員身份介紹到上杭縣黃坑崇德學堂任教。滿滿反清思想的三教員,給閉塞的山村學校帶來了新思維新氣象。

丘逢甲為強國救民致力於教育事業,培植人才。在鎮平興辦丘氏族學,分別在東山和員山以鎮平始祖丘創兆的名義建立兩所「創兆學堂」。1905 年,清王朝取消科舉而舉辦學堂,丘逢甲被任命為兩廣學務公所議紳兼任惠、潮、嘉視學。

他致信丘復建議興辦現代教育,「念上杭為祖居,又與潮嘉鄰,故尤注意上杭教育」。丘復致書丘逢甲商酌。丘逢甲復書;先當辦師範,為小學師資。丘復在丘逢甲的指導下,開設上杭縣師範傳習所於上杭城丘氏總祠。

為了推行新政,他在閩粵兩省創辦數十所學堂。1908年,他被廣東教育界推舉為廣東教育總會會長。

丘逢甲為了創辦族學,險些落入牢獄之災。正在他來上杭推行新學之後,1907 年春,劣紳聯名上告清廷,密控丘逢甲為「革命黨魁」,「創辦族學」便是罪證。之後的1911年夏秋間,因丘逢甲與在汕頭創辦《中華新報》的陳去病、葉楚傖關係密切,以及其他原因,新任廣州將軍鳳山接到密報,隨即密奏清廷,把丘逢甲列入廣東「革命大紳」黑名單。其欲到廣州就職後立即嚴厲捕治。豈料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爆發。十月廿五日,鳳山剛到廣州,即被革命黨人李沛基炸斃於南門外倉前街。丘逢甲因此而倖免於難。

三、為反清建立民國而來

     閩西正月,依然春寒凜冽。在上杭縣太拔鎮的福圓山上,丘逢甲、丘復等人在南明政權的遺址上焚香祭拜,潸然淚下。

上杭縣城丘氏總祠前孫中山與丘逢甲銅像

原來,1635年南京被攻陷,唐王朱秉鍵在福州繼位,改元隆武。上杭官田人明末兵部主事李魯國破不降,明忠保節,以「目不看清天,腳不踏清地,口不喝清茶,主辱則臣死」的忠勇,在汀州設立「忠義社」,且建寨於福圓山,舉碗飲血,不下百千人。因抵禦有功,紹宗敕諭嘉獎。1647年中書令何應佑推戴宜春王到福圓山投奔李魯, 企圖東山再起,恢復明制。他們攜帶明太祖像及龍碗,象徵皇權,築山抗衡。據載,御像龍顏虎眉,大耳豐頤,英風浩氣凜凜如生;御碗大者一,大明嘉靖年制,內外皆繪龍鳳紋;小者二,大明弘治年制,繪梅蘭竹,皆藍色。

福圓山上宜春王神位

丘逢甲祖上曾因抗元隨文天祥從璜溪村搬遷至廣東。現在,他回到曾是抗清主戰場,而且自己「遺恨」返回大陸 ,作為臺灣「遺民」的他怎不感慨萬千? 其詩云:萬物峰頂仿前朝,龍碗相傳出御窯,皇覺無人遺像在,家家齊捧佛香燒。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上杭太拔福圓山

從詩中,我們可感受到保臺志士丘逢甲滿腔仇恨。甲午之戰敗北。日本強迫清廷籤訂《馬關條約》。割臺消息傳到臺灣後,全臺人民「若午夜暴聞驚雷」。臺北鳴鑼罷市,誓與侵略者決一死戰。丘逢甲召集誓師大會,當即咬破手指血書「抗倭守土」四字,莊嚴宣告「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決心組織臺灣軍民抗擊日寇。1895年5月29日,日軍登陸臺灣,丘逢甲率義軍與倭寇血戰20多天,重挫敵勢,但義軍終因「彈盡援絕,傷亡慘重」而失敗。丘逢甲負傷血染衣襟,含恨離臺回歸大陸,卜居廣東老家,自署「海東遺民」,將住宅命名為「念臺精舍」,取兒子丘琮號為「念臺」。

璜溪村惟祿公祠

             

丘逢甲支持並追隨孫中山革命,並非單純從排滿的狹隘漢民族意識出發,而是為剷除封建帝制,為在中國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制度而奮鬥。丘復以及上杭的邱海山、包千谷等加入「南社」。他們與柳亞子、陳去病、葉楚傖等人傳承孫中山、丘逢甲理念,在文化界呼籲反清,反日保臺,建立共和。

                      轉載於上杭縣下都鎮政府微信公眾號。

作者:述德堂人

                                2020年12月15日

註:資料來源:一、【丘復集】;二、【入杭宋太始祖丘三五郎公世系源流記】;三、張侃【近代社會轉型與閩臺客家的聯宗實踐及政治理想—以清末民國丘逢甲和丘復的交往酬應為例】;四,本文得到丘其憲先生的修正。

相關焦點

  • 丘逢甲
    在長期顛沛流離的徙居生活中,他們不得不與險惡的自然環境作鬥爭,養成了刻苦耐勞的習慣和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並且後代子孫牢記一條遺訓:即先祖是因外族侵擾而輾轉南遷,所有後代子孫,不論落籍何處,都應勤耕苦讀,自立圖強。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時,因耕地狹小,無以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過海,向臺灣遷徙,這大概是清乾隆中葉時期。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
  • 丘(邱)氏家族名人——丘逢甲
    1864年(同治三年),丘逢甲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具有濃厚愛國愛鄉思想、生活上則保持清樸風尚的鄉村塾師的家庭裡,自幼受清樸剛正家風的薰陶和艱苦生活的磨鍊,「幼負大志」,渴望報效國家民族。這一切對他日後的事業以及人生道路都產生了積極有益的影響。 丘逢甲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在其父的親自教授下,六七歲即能吟讀、屬對。
  • 辛亥革命中的丘逢甲:更名改姓與清廷決裂
    丘逢甲還同廣東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趙聲、汕頭《中華新報》的革命黨人葉楚傖、梁千仞,以及活躍於廣東社會各界的同盟會員如朱執信、林修明、溫翀遠、林震、古應芬、高劍父、高奇峰等,都有密切的聯繫。1907年夏同盟會在潮州黃岡發動武裝起義失敗後,廣東官府大肆搜捕革命黨人,丘逢甲從中勸阻,「盡力防止株連」,使一批革命黨人免遭迫害。
  • 徐博東:丘逢甲與辛亥革命
    3、創辦族學和師範學校  一九0四年四月丘逢甲返回家鄉鎮平,將其主要精力轉向興辦師範學校,以解決當時發展新式小學教育亟待解決的師資嚴重缺乏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族學,開啟民智取得了很大成績。  在丘逢甲的奔走操持下,一九0四年秋,鎮平縣有史以來的第一所專門培養小學師資的師範學校——「鎮平初級師範傳習所」正式招生開課。
  • (辛亥百年)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內陳列了大量展示其光輝一生的珍貴文物、手稿、文獻等,每天遊客絡繹不絕,「目前,故居每年接待遊客達20多萬人次,其中大部分遊客為香港、澳門和臺灣同胞。」故居管理員介紹。2006年,丘逢甲故居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丘逢甲一生雖只有四十九個春秋,但卻身歷了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
  • 鐵樹掛錦袍、妙考丘逢甲…來認識下不一樣的丁日昌
    20歲入邑庠(秀才),因家境貧寒,是年在赴潮州應試途中,飢餓昏厥於揭陽新墟(今屬揭東)樹下,幸遇一好心農婦相救。入邑庠後一年(21歲)即補廩生(即有政府每月補貼糧食的讀書人)。由於丁日昌勤奮好學,甚得老師青睞,由潮州府教授馮奉初介紹,有機會拜元惠潮嘉道李璋煜,與縱談時事。丁日昌侃侃而談,對答如流,李大加賞識,嘆為「不世才」,即延為幕僚(幕府官)。
  • 丘逢甲:詩界革命鉅子
    即使時下最流行的復古提袋與休閒、皮鞋等各式鞋款也不缺,且無不超值優惠。然而,洋溢著美食香氣的逢甲夜市,與取其名以紀念的丘逢甲本人抗日與革命的苦澀況味,卻是大異其趣。「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他領軍反抗失敗,被迫離臺,行前寫的首詩,生動地道出他悲切的心境,廣為傳頌至今。
  • 丘逢甲的詩有哪些?丘逢甲的詩詞全集48首
    蓮花山吟 - 清代·丘逢甲須彌山勢趨中華,南來到海奇而葩。不知何年碧海上,變現出此青蓮花。罡風吹花忽山立,山靈直取花為家。群山萬葉護花起,濛濛海氣生青霞。玲瓏藕孔達海眼,中闢洞穴藏龍蛇。偶傳花妖駭世耳,時見仙藥胎靈芽。筠籃採藥有山客,洞天琪草尋三椏。山深往往遇靈境,異果或得安期瓜。
  • 抗日護臺——丘逢甲
    中國幾千年來進步的歷史,與知識分子和精英階層的這種豪情和責任感密不可分。延及近代,辛亥革命的核心人物中,多有原本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多少前朝精英,一變而成革命之前鋒。其中之思想變化、個人追求、身家考慮或許各有不同,卻多少可以用張載言語中透出的爍爍公心解讀。這其中,民國後第一位臺灣省籍議員、愛國志士、卓越詩人、教育家丘逢甲便是傑出代表。
  • 丘逢甲詩作擺烏龍,畫家「平遠凌生」其實是梅縣梅西人
    由於丘逢甲先生稱這位畫家是廣東平遠人,一般人也難以考證,何況平遠姓凌的人士確實不少,自然也以詩人的說法為準,將凌生列為平遠的文化人士。如丘鑄昌教授的《丘逢甲交往錄》一書,就這樣表述:「凌生,平遠人,名字不詳,善畫。」而平遠縣鄉賢朱浩懷先生在臺北編撰的《平遠縣誌續編資料》,也自然而然將凌生列入鄉賢行列,故將丘逢甲的上述兩篇詩作收入《平遠縣誌續編資料》的藝文錄中。
  • 後人憶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兩岸小人物間斬不斷的千絲萬縷
    百餘年後,臺胞邱世華循著曾叔祖父丘逢甲的足跡,從臺灣來到大陸成家立業。「無論過往還是未來,兩岸小人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是任何人和事都斬不斷的。」  1864年生於臺灣的丘逢甲,祖籍廣東蕉嶺,1889年己丑科同進士出身,被當時的中國清朝政府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遂返回臺灣。
  • 丘逢甲的家國情懷
    ●古朝榜  舟入梅州境  清·丘逢甲  悽絕天涯雁叫群,秋江一棹入斜曛。  陰那山色雲中現,蓬辣灘聲雨裡聞。  隔嶺樹疑孤塔露,得風帆帶亂峰奔。  丘逢甲出生於臺灣,祖籍梅州蕉嶺人。清代進士出身,後返回臺灣講學,1895年反對喪權辱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曾刺指血書上達朝廷,曾組織義軍抗擊日本侵略軍。同年秋,失敗後內渡大陸定居蕉嶺。梁啓超評其為詩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  丘逢甲在臺灣抗日失敗後,於1895年秋,內渡大陸。按其《舟次潮州》詩:「抱江城郭夕陽紅,百口初還五嶺東」。
  • 800年韓山書院迎「重光」 丘逢甲曾在此講學(圖)
    9年之後,元軍的戰火便燃燒到潮汕大地,地方力量與其殊死戰鬥,書院受到戰火殃及,講堂、廟宇及附近的亭臺都被破壞,可以說是蕩然無存。所幸在六年之後,韓山書院又在元朝政府的幫助下重建起來,雖然規模相對較小,但在戰後社會動亂之際,能夠先行恢復書院規制,已屬不易。
  • 當寶島臺灣被割讓,晚清愛國詩人丘逢甲這樣表達他的無限痛心……
    這首詩的作者正是我們今天要著重講的晚清愛國詩人丘逢甲……丘逢甲,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號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他是晚清著名的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保臺志士。他出生在一個有著堅貞不屈的秉性的愛國世家。其先祖為躲避戰亂而從中原南遷到粵東,因不願在入侵者面前苟且偷安而舉族南遷。這也是他能夠在民族處於內憂外患的時刻,保持著一份熾熱的愛國心與民族情的原因。
  • 逢甲村:愛國情懷今猶在 情牽兩岸聚培遠
    原名「淡定村」 為紀念丘逢甲易名  驅車穿過蜿蜒的山路來到逢甲村,首先看到的便是村口的那塊大石頭,上面醒目地刻著「淡定村」三個字。這是當年丘逢甲邀請好友晚清狀元夏同龢親手書寫的,相傳擁有真跡的那塊石碑被丘逢甲收藏於家中,這塊村口的石頭是後人臨摹的。
  • 平遠東石有座丘逢甲題名的「奪錦樓」
    據說,該樓大門上方原掛有樟木橫匾,上刻「奪錦樓」三個大字,門兩邊掛有豎匾,上刻對聯「奪春重發草,錦上又添花」,字體為行書體,為近代詩人、愛國志士丘逢甲題寫。那時該屋主人與丘逢甲為遠親,兩家常有來往。可惜這幾塊匾在「文革」動亂年間被燒毀!後頭西端原有與休閒待客區相連的生活區樓房,如今已被拆毀,只可看到多間房屋的牆頭。
  • 丘逢甲題名!平遠這座低調小樓見證一段光復史
    奪錦樓外景 據說,該樓大門上方原掛有樟木橫匾,上刻「奪錦樓」三個大字,門兩邊掛有豎匾,上刻對聯「奪春重發草,錦上又添花」,字體為行書體,為近代詩人、愛國志士丘逢甲題寫
  • 1907年法國漢學家鏡頭中的河北懷安:殘破的昭化寺,古樸的玉皇閣
    本圖集所收集照片全部來自1907年沙畹在結束對山西考察後,在返回北京的途中經過直隸省(今河北省)懷安縣城時所留下的珍貴影像資料,記錄了清朝末年一個最真實的懷安城鎮。圖為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地圖中的懷安地區。
  • 丘(邱)氏家族名人錄
    丘滕:丘俊後裔,東漢大司馬。丘騰:東漢建康(144年)任九江太守,後下獄死。丘中伯:十六國前趙劉曜部將 。丘道成:吳興人,南朝宋建安郡太守。丘祚:南朝宋元嘉十四年任晉安郡太守。(見《三山志》)丘靈鞠:吳興人,南齊長沙王車騎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