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喜的另一面,你了解嗎?

2021-03-05 中國石油

提及大慶,我們總繞不開王進喜這個名字,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也是我們必打卡的地方之一。當你走進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時,不知道是否會被其中的展品所感染,被帶回那個為油而戰的崢嶸歲月?

對於小編來說,有一類藏品最具特色,那就是——鐵人王進喜的遺物。透過這些藏品,王進喜的形象逐漸變得真實且鮮活起來。尤其是以下幾件藏品,讓小編的印象尤為深刻。

不知這樣說是否有失偏頗,但在小編的印象裡,那個年代的大多數英雄似乎總帶著一股「草莽」勁兒,要讓他們伏於書房桌案吟詩作賦,那便是難於登天。不過,這也正是王進喜的迷人之處。

眾所周知,王進喜在一開始可是鬥大字不識一籮筐。可是別急,他到後來,不僅能閱讀書刊報紙、作會議記錄、起草文稿提綱,而且還能在各種會議上作長篇報告!那到底是什麼激勵了他呢?

原來,自從他參加大慶會戰,並當了大隊長後,自感文化水平低下,為了進一步迎合工作需要,開始以「識字搬山」的精神,刻苦學習文化知識。無論平日工作多忙,他都要擠出時間學知識,學鑽井理論,學領導的講話精神,一學就學到了深夜。甚至有人開玩笑道:「你又不是學生,幹嘛那麼認真?」他回答道:「學習也像打井一樣,井要一尺尺的打,字要一個個的認,不認真哪行?」

王進喜的筆記本

於是,他經常用筆記本記錄一些鑽井工作、會議精神和領導講話。當遇到不會寫的字時,他便以諧音字和圖畫符號代替。當看到這些歪歪扭扭的字跡和「小圖畫」時,小編感受到了這位執拗硬漢中的可愛一面。

這股「學霸」精神,小編必須點個大大的「贊」!

你知道嗎?王進喜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秦腔迷,經常是一聽就入迷,更是會時不時地吼兩嗓子。在會戰時代,井打到哪裡,他就哼唱到哪裡。粗獷豪邁的腔調一起,這位西北漢子便精神抖擻,鬥志昂揚。

王進喜的秦腔劇本

在1960年8月裡的一天,大雨滂沱,下個沒完沒了。1205隊的井場遭殃了,積了有半米深的水,而原來的簡易值班房也不能再使用。怎麼辦呢?王進喜就帶人用枕木壘起了個臺子,再把4立方米大的鐵槽子水池側翻了過來,立在上面當值班房。

這時,一個工人打趣兒道:「隊長,咱這值班房多像個舞臺呵!你給我們唱段秦腔唄?」王進喜也不推辭,就此唱了起來:「咱們05隊總動員,誓與老天爭時間······」

就這樣,頂著磅礴大雨,伴隨著他即興而唱的秦腔,大家幹得比平時還要得勁兒!

王進喜沒事就在井場與隊友們一起鼓搗鑽頭,以提高鑽井質量、加快鑽井速度。

這個鑽頭,就是王進喜帶領1205隊打第一口井時所用過的「三刮刀」鑽頭。也正是這個鑽頭,見證了當年王進喜和他的工友們,用5天零4個小時打完了一口井,創造了當時大慶鑽井生產的新紀錄。

不過,鑽井的期間,還曾發生過一些小波折。記得當時鑽到70米左右的時候,突然發生了井漏。大家個個都精神緊繃,挑水的挑水,扛冰的扛冰,迅速地往井場運水。不過所幸的是,經過一場苦戰,大家很快戰勝了漏層,恢復了正常的鑽井工作。

可到了第三天傍晚,眼看就要鑽到千米,突然燈火全滅,一片漆黑。大慶的冬,朔風凜冽。王進喜手握剎把,腳踩離合器,憑著手上的感覺,還有鑽頭和轉盤發出的響聲,來判斷鑽機負荷、鑽壓大小和井下情況。就這樣,隨著鑽杆的飛旋,進尺終於破千米,用5天零4小時就勝利打完1200米多的設計井深,實現了「3天上千,5天完鑽」的目標。

這個有些發黃髮舊的炒麵袋,高33釐米、寬18.5釐米,是用一條毛巾對摺縫好,上面用一條繩子穿起來做成的。看著很不「起眼」,背後卻隱藏著滿滿溫情。

1961年,是我國三年自然災害最困難的時期,會戰職工的糧食定量很低,這導致很多人都填不飽肚子。

為了不給井隊增加負擔,王進喜叫老伴兒把苞米麵炒好,再裝到這個袋子裡。無論井隊搬到了哪兒,只要一到飯點兒,他抓把炒麵、用開水一衝,就是一頓飯,從不吃井隊的飯菜

井隊的幹部和工人看不下去了,就打來飯菜端給他吃。結果可想而知,他倔強得很,一筷子不動,說道:「現在糧食定量,一人一份,我吃了,你們吃什麼?」

在那個艱苦的歲月裡,王進喜就這樣一直堅持帶著這個「布袋子」上井,用炒麵充飢。有時炒麵袋忘拿了,他就藉故走開,餓上一、兩頓。

人們都用「同吃同住同勞動」來褒揚下基層的幹部。可王進喜下井隊,同工人幹部幹在一起、睡在一起,卻從不吃在一起。

一件件充滿記憶的老物件,訴說著一個個動人心弦的故事,也讓小編看到了王進喜的另一面。

在光環之外,王進喜不再只是一個人人傳頌的時代楷模,更是一個有人性、有血性、有個性、有生活、有溫度的人。他生生學會了認字寫字,他也有熱愛一生的愛好,他注重兄弟情義,他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也正是這個淳樸真實、有血有肉的王進喜,喊出了「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錚錚誓言,帶領1205隊的鐵漢子們人拉肩扛起了60多噸重的鑽機,硬是在大慶這片荒原大地上打出了個大油田。

文、攝影 | 王薇

素材來源 | 大慶油田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責任編輯 | 單嘉鈺

相關焦點

  • 王進喜的另一面,你了解嗎?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CNPC 中國石油提及大慶,我們總繞不開王進喜這個名字,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也是我們必打卡的地方之一。當你走進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時,不知道是否會被其中的展品所感染,被帶回那個為油而戰的崢嶸歲月?
  • 你看過鐵人王進喜的筆記嗎?
    歷史名人的事跡總是出現在書本中,我們只能以很片面的方式去認識他們,了解他們。拋開在專業領域裡的成就,生活中他們都是可可愛愛的普通人。大家都聽說過鐵人王進喜的故事,他的很多語錄得到廣泛的流傳,也是得益於王進喜留存下來的筆記本。鐵人王進喜工作和生活中都隨身帶著筆記本。王進喜的筆記本都寫了有什麼呢?不如和小編一起來看看。
  • 遊覽 黑龍江省 大慶市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鐵人王進喜是大慶油田的一位普通鑽井工人,但是他卻用自己樸實奉獻的精神感動了整個中國,他曾經用自己的身軀攪拌泥漿堵住了井噴,從而被贊為「鐵人」。王進喜的一生是短暫的,他因為胃癌,在47歲就離開了我們,但大慶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優秀楷模,就修建了一座王進喜紀念館。
  • 鐵人王進喜是青海樂都人?
    王存海說,他最早知道王進喜,是在三年級學過的一篇課文中,文章的標題他至今記憶猶新——《石油工人王進喜》。「學了那篇課文後,我被王進喜的精神所感動,就拿著書本去找父親,想讓他也了解一下王進喜的事跡。」王存海說。誰知,看了課文後,父親告訴他,王進喜是他叔叔。王存海介紹,他的父親名叫王進業,是王進喜的堂哥。「我父親畢業於黃埔軍校,後來被分配到了國民黨駐紮在武威市的騎五軍。
  • 王進喜被稱為「鐵人」,卻47歲就英年早逝,臨終前留下遺憾
    在油礦,「苦工」是地位最低的,王進喜不僅要幹一些髒活累活,還要被工頭欺壓和剋扣工錢。但是,王進喜硬是咬著牙挺了過來。1949年9月30日,甘肅迎來了解放,身在玉門油礦的王進喜終於翻身了,他從當年那個剛入行的「苦工」,已經變成了一名業務熟練的石油工人,即將書寫屬於自己的華彩篇章!1956年4月,王進喜光榮地加入了共產黨,在入黨前,他的入黨介紹人問他:「進喜,你想好了嗎?
  • 「鐵人」王進喜|漫畫最美奮鬥者
    「鐵人」王進喜 | 漫畫最美奮鬥者 2019年9月,中央宣傳部等部門組織開展了「最美奮鬥者」評選表彰和學習宣傳活動,278名個人和22個集體當選。
  • 鐵人王進喜的最後歲月
    4月17日,病入膏肓的王進喜提前休會,乘火車到北京檢查治療。在石油工業部領導和周恩來總理的關照下,4月19日住進了代號301的解放軍總醫院。幾天後,確診為賁門癌晚期。周恩來總理立即派自己的保健醫生卞志強和國內頂尖的醫學專家吳階平到301醫院參與制定王進喜的治療方案,並要求隨時向他報告病情。5月4日,王進喜在301醫院做了胃切除手術,轉入化療觀察。
  • 王進喜迷霧:「鐵人的事跡都是真的」?
    這首詩以宋振明名義發表過,但最開始是王進喜喊號子喊出來的。被大家稱作王進喜「秘書」的孫寶範對南都稱,「王進喜的那些詩,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寫的。個別找知識分子潤色了一下。」   2010年11月15日,和40年前的舉國哀榮比起來,這一天,冥冥中的「鐵人」王進喜顯得有些落寞。   當日,在甘肅玉門市,進行了「爭做新時期鐵人」誓師活動。
  • 鐵人王進喜一生:密集表彰後遭批鬥
    識字不多的王進喜,卻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其中最知名的是:「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這首詩以宋振明名義發表過,但最開始是王進喜喊號子喊出來的。被大家稱作王進喜「秘書」的孫寶範對南都稱,「王進喜的那些詩,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寫的。個別找知識分子潤色了一下。」
  • 「鐵人」王進喜的榜樣力量
    王進喜,百年中國十大人物,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身為一名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體制伏井噴而家喻戶曉,被稱為「鐵人」,是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鐵人」王進喜不僅是大慶精神的象徵,更是社會主義時代中國工人階級骨氣和志氣的象徵。這些寶貴精神財富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艱苦創業、奮發圖強,譜寫了一曲曲時代凱歌。
  • 「鐵人」王進喜照片洩密,讓日本一舉中標?謠言!
    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握著鑽機手柄眺望遠方,在他身後散布著高大井架。日本情報專家據此解開了大慶油田的秘密,他們根據照片上王進喜的衣著判斷,大慶油田位於齊齊哈爾與哈爾濱之間;並通過照片中王進喜所握手柄的姿式,推斷出油井的直徑;從王進喜所站的鑽井與背後油田間的距離和井架密度,推斷出油田的大致儲量和產量。當中國政府向世界各國徵求開採大慶油田的設計方案時,日本人一舉中標。
  • 三種精神融於一身,他是王進喜,「鐵人」稱號背後還有一個小故事
    而這一切,都在「鐵人」王進喜的身上完美體現。「鐵人」,是1960年大慶石油會戰中人民給予鑽井隊長王進喜的稱號,在人們心中,王隊長是在豁出命來為人民謀利益,是建設時期的革命戰士,也是黨和人民的老黃牛。「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對於那些曾與王進喜並肩作戰的工人來說,王進喜不僅是傳奇的「鐵人」,更是親切的老隊長。
  • 瓜州上演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 激勵後輩拼搏奮進
    中新網甘肅新聞12月15日電 (通訊員 馬晶晶 王婷)「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12月11日,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酒泉市瓜州縣精彩上演,一句激人奮進的怒吼,將演出推向高潮。
  •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上演
    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上演12月11日,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在瓜州縣上演。大型秦腔現代劇《鐵人王進喜》由市委宣傳部、玉門油田黨委宣傳部、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鐵人精神研究會指導,肅州區委宣傳部、玉門市委宣傳部組織,鐵人精神研究會理事、劇作家何奇編寫劇本,秦腔藝術家馬友仙、李東橋擔任藝術指導,70多名演職人員歷經數月傾力打造,以傳承「鐵人」精神為主線,歌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工人階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和為國家分憂
  • 政府買單 百姓看劇---大型現代秦腔劇《鐵人王進喜》敦煌上演
    12月15日和16日,大型現代秦腔劇《鐵人王進喜》在飛天劇院上演,敦煌市各界幹部群眾觀看了演出。據了解,大型現代秦腔劇《鐵人王進喜》由酒泉市委宣傳部、酒泉市文旅局、酒泉市鐵人精神研究會牽頭,酒泉巨星文化公司投資創作,該劇以傳承「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鐵人精神為主線,歌頌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工人階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
  • 光輝的一生——紀念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
    他就是王進喜。——王進喜——王進喜幹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要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查。——王進喜——王進喜1970年4月5日,王進喜回到玉門。這也是鐵人最後一次回故鄉。
  • 【民族脊梁】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裡。在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舊中國,王進喜度過了苦難的童年。1950年,王進喜通過操作考核進入玉門油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不久,擔任「貝烏5隊」隊長。1958年9月,王進喜帶隊創造了月進尺5009米的全國鑽井最高紀錄,被譽為「鋼鐵鑽井隊」。「國家都沒有油用了,石油工人還有什麼資格受表揚?」在北京出席勞模大會的王進喜看到公共汽車上背著煤氣包,感到了壓力和責任。
  • 紀念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
    月15日,紀念王進喜逝世50周年座談會在玉門市召開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開展「永遠的鐵人 紅色的記憶」主題紀念活動追憶「鐵人」偉績 重溫鐵人精神鐵人精神穿越50餘載引領我們砥礪奮進「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鏗鏘誓言,猶在耳畔
  • 近代以來最大的洩密,鐵人王進喜照片事件,讓日本人獲利上千萬!
    鐵人王進喜當年這句豪言壯語,讓我們後輩真的體會到了老一輩偉大的獻身主義精神。今天我們就事論事,王進喜當年在油田的照片卻成了我國近代以來發生的最大洩密事件,讓日本人從中牟利上千萬。
  • 「鐵人」王進喜照片洩密,日本從中看出3個國家級秘密?謠言!
    日本情報專家據此解開了大慶油田的秘密,他們根據照片上王進喜的衣著判斷,大慶油田位於齊齊哈爾與哈爾濱之間;並通過照片中王進喜所握手柄的姿式,推斷出油井的直徑;從王進喜所站的鑽井與背後油田間的距離和井架密度,推斷出油田的大致儲量和產量。當中國政府向世界各國徵求開採大慶油田的設計方案時,日本人一舉中標。所謂的「洩密照」,就是下邊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