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述《七堂極簡物理課》4、時間或許並不存在

2020-12-16 曉書童頻道

什麼是熱

除了我們前面已經講過的,那些描述世界基本構成的重要理論之外,物理學另有一座與眾不同的偉大城堡,它提出了一個讓人始料不及的問題,那就是:「什麼是熱?」

直至19世紀中葉,物理學家們還認為熱是一種叫作「熱質」的東西,或者是兩種東西,一冷一熱,這種想法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最終,還是找到了熱的本質。這個發現美麗、奇異而又深刻,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人類至今仍知之甚少的領域。

他們發現,一個熱的物質並不會包含什麼熱質,它發熱僅僅是因為其中的原子運動速度更快。原子和原子團組成的分子處在不斷運動的狀態中,它們快速移動、振動、跳躍……冷空氣之所以冷是因為空氣中的分子跑得比較慢;而熱空氣之所以熱是因為空氣中的分子跑得比較快。這個解釋是不是簡潔而美妙,但故事還沒完。

我們知道,熱量總是從熱的物體跑到冷的物體上。一個冷茶匙放到一杯熱茶裡會逐漸變熱;在天寒地凍的環境裡,如果穿得不夠暖和,我們的身體會很快丟失熱量,感到寒冷。那為什麼熱量會從熱的物體跑到冷的物體上,而不是反過來呢?

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因為它關係到時間的本質。在所有不發生熱交換,或熱交換可以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未來將和過去是一模一樣的。

例如,對於太陽系行星的運轉而言,熱量幾乎是無關緊要的,所以行星即使逆向運轉,也不會違反任何物理規律。可是一旦有熱量存在,未來就和過去不同了。舉個例子,如果沒有摩擦,鐘擺可以永遠擺動下去。如果我們把這個擺動過程錄下來,倒著播放,也不會覺得有任何問題。

但是,如果存在摩擦,鐘擺微微加熱了底座,損失了能量,運動速度就會減慢。這就是摩擦生熱,這時我們立刻就能通過時鐘的擺動快慢來分辨未來和過去。

想想看,我們是不是從來沒有看到過哪一個鐘擺吸收了底座的熱量,而從靜止突然開始擺動。

只有存在熱量的時候,過去和未來才有區別。能將過去和未來區分開來的基本現象就是熱量總是從熱的物體跑到冷的物體上。

概率

那麼,為什麼熱量會從熱的物體跑到冷的物體上,而不是相反呢?

玻爾茲曼發現其中的原因驚人地簡單:這完全是隨機的。玻爾茲曼的解釋非常精妙,用到了概率的概念。就是熱量從熱的物體跑到冷的物體上並非遵循什麼絕對的定律,只是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比較大而已。

原因在於:從統計學的角度看,一個快速運動的熱物體的原子更有可能撞上一個冷物體的原子,傳遞給它一部分能量;而相反過程發生的概率則很小。在碰撞的過程中能量是守恆的,當發生大量偶然碰撞時,能量傾向於平均分布。

所以就這樣,相互接觸的物體溫度會趨向於相同。熱的物體和冷的物體接觸後溫度不降反升的情況並非完全不可能,只是概率小得可憐罷了。

將「概率」引入物理學的核心,直接用它來解釋熱動力學的基礎,這一做法起初被認為荒謬至極,所以沒人把玻爾茲曼當回事。1906年9月5日,玻爾茲曼自縊而亡,他沒有等到自己的理論被全世界認可的那一天。

那麼概率後來是如何進入物理學核心位置的呢?在某種程度上,將概率引入熱力學是由於我們的「無知」。

我不確定某件事是否會發生,但我可以分配給它或高或低的概率。

例如,我不知道要舉辦馬賽的場地明天是會下雨、天晴,還是會下雪,但我可以知道8月下雪的概率是很低的。

同樣,對於絕大多數物體,我們都只是略知一二,並非完全了解,所以只能基於概率做出預測。比如一個充滿氣的氣球,我可以測量它的形狀、體積、壓力、溫度……但是氣球中的空氣分子正在快速運動,而我不知道其中每一個分子的確切位置,所以無法對氣球接下來的運動做出準確的預測。

比方說,如果我解開氣球口上的結,然後放手,氣球就會一邊噗噗地洩氣一邊四處亂撞,我完全無法預見它的飛行方向。但即使如此,我還是可以預測氣球從我的手上飛走,飛出窗外,繞著遠處的燈塔轉一圈又飛回來落在我手上的情況基本不會發生,因為這樣的概率實在是太小了。有些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會大些,而有些情況則幾乎不可能發生。

同樣,當分子發生碰撞時,熱量從熱的物體傳遞到冷的物體上的概率是可以計算的,結果顯示,這個概率比熱量從冷的物體傳遞到熱的物體的概率要大得多得多。

物理學中研究上述內容的分支叫統計物理學,它的成果之一就是從玻爾茲曼開始研究的熱量和溫度的概率特性,也就是熱力學。

我們的「無知」暗含著世界運行方式的某些線索,這乍看很不合理。冷的茶匙在熱茶裡面會變熱,氣球放氣的時候就會四處亂飛,與我知道與否毫無關係。支配世界的物理原理和我們知不知道有什麼關係呢?這個問題理直氣壯,答案卻很微妙。

茶匙和氣球的運動遵從物理規律,具有必然性,與我們知道與否毫不相干;它們行為的可預測性或不可預測性,與它們的具體狀態無關,只與它們和我們相互作用的那一部分屬性比方說溫度和壓力有關。具體是哪些屬性,取決於我們與茶匙、氣球相互作用的方式。因此,概率同物體自身的演化無關,只與物體跟我們相互作用的特定屬性的變化有關。這又一次表明,我們用以組織這個世界的概念之間有著深刻的關聯。

冰涼的茶匙在熱茶裡面變熱,因為在無數個可以標示茶匙和茶的微觀狀態的變量中,它們只通過有限的變量與我們發生相互作用。這些變量的值雖然不足以準確推斷未來,比如說氣球的運動軌跡,但是對於預測茶匙變熱綽綽有餘。

希望在這番細碎的講解之後,諸位讀者還有興趣聽我說話……

在20世紀的進程中,熱力學就是研究熱的科學和統計力學就是研究各種運動的概率的科學。他們都延伸到了電磁場和量子現象的領域。

不過,當把它們延伸到引力場時,卻出現了問題。溫度升高時,引力場會如何變化,仍是一個未解的難題。我們知道電磁場加熱後會發生什麼:比如在用烤箱時,餡餅會被熱的電磁輻射加熱,我們知道怎樣描述它,電磁波會振動,隨機分配能量。我們可以把電磁波想像成由光子組成的氣體,這些光子像熱氣球裡面的分子一樣運動。但是熱引力場是什麼?我們在第一課說到過,引力場就是空間本身,或者說是時空,因此,當熱量在引力場擴散開來的時候,空間和時間也應該發生振動……但是我們還不知道如何描述它,我們還沒有發現可以描述熱時空的熱振動的方程。

時間

這些問題把我們引向時間問題的核心:時間的流動究竟是什麼?

經典物理學中已經提到了這個問題,19、20世紀的哲學家十分重視它,但在現代物理學中,這個問題變得更加棘手。物理學通過公式來描述世界,告訴我們物體是如何隨「時間」而變化的。但是,我們也可以用另一些公式解釋物體如何隨「位置」的改變而變化,或者,燴飯的口味如何隨「黃油的用量」而變化。

時間看起來是在「流動」,但是黃油的量和空間中的位置不會「流動」。那麼區別在哪裡?

我要說一個深刻的問題,請仔細聽:

我們可以問問自己,什麼是「現在」?我們說存在的事物是「現在」的事物:過去不再存在了,未來也還沒有到來。但是,在物理學中,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對應「現在」這個概念。對比一下「此刻」和「此處」。「此處」是指說話人所在的位置:如果有兩個不同的人,「此處」就是指兩個不一樣的地方。因此,「此處」的意思取決於說話的地點,用術語表達就叫作指示性。

而「此刻」呢?也是指說話的這一瞬間,也具有指示性。沒有人會說「此處」的東西是存在的,不在「此處」的東西就不存在。那麼,為什麼我們可以說「此刻」的東西是存在的,不在「此刻」的東西就不存在呢?究竟「此刻」是客觀的,它的「流動」讓物體一個接著一個地「存在」,還是,它和「此處」一樣,是主觀的?

這似乎是個深奧的腦力題,但解決這個問題卻是現代物理學的當務之急,因為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現在」的概念也是主觀的。物理學家們和哲學家們得出結論:全宇宙共有同一個「現在」的觀念是種幻覺,時間在宇宙中同步「流逝」這種概括也是行不通的。

愛因斯坦在他的好朋友米凱萊去世之後,給他的妹妹寫了一封信,他說:「米凱萊從這個奇怪的世界離開了,比我先走一步,但這沒什麼。像我們這樣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分別只不過是持久而頑固的幻覺罷了。」

不管是不是幻覺,如何解釋對我們而言時間在「流逝」呢?時間的流逝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想的事情、說的話都存在於時間當中,就連語言本身的結構都離不開時間——一件事情「正在」發生、「已經」發生或者「將要」發生。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沒有顏色、沒有物質,甚至沒有空間的世界,卻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時間的世界。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強調,我們「棲居於時間之中」。但是會不會被海德格爾視為根本的時間流逝這一特徵,根本不就存在呢?

一些哲學家認定,物理沒有能力描述現實最根本的面向,甚至斥之為誤導人的知識。

但是歷史已經多次證明,我們的直覺是不準確的。如果被困在直覺中,我們還想著地球是平的,太陽繞著地球轉呢。直覺建立在我們有限的經驗之上。當我們能夠看得更遠時,我們會發現世界並不是原先看上去那樣:地球是圓的,人是頭朝下、腳在上的。相信直覺而罔顧科學家們理性、嚴謹、智慧的集體驗證,是不明智的。

這就像那種老頭子的偏見:他不相信外面的大千世界跟自己住的小村莊有什麼差別,不相信那裡生活著他從未見過的人。

那麼,時間流逝這個鮮活的經驗從何而來?

我認為答案就在熱量和時間的緊密聯繫中:只有當熱量發生轉移時,才有過去和未來的區別。熱量與概率相關,而概率又決定了:我們和周圍世界的互動無法追究到微小的細節。

這樣一來,「時間的流逝」便在物理學中出現了,但並不是在精確地描述物體的真實狀況時,而是更多地出現在統計學與熱力學中。這可能就是揭開時間之謎的鑰匙。「此刻」並不比「此處」更加客觀,但是世界內部微觀的相互作用促使某系統,比如說我們自己的內部出現了時間性的現象,這個系統只通過無數變量相互作用。

我們的記憶和意識都建立在這些概率性的現象之上。假如存在一種超感覺的生物,那麼對它來說,就不存在時間的「流逝」,宇宙會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的一整塊。但是,由於我們意識的局限性,我們只能看到一幅模糊的世界圖景,並棲居於時間之中。有一句話說:「看不清的比看得清的更加廣闊。」正是這種對世界的模糊觀察孕育了我們時光流逝的觀念。

黑洞的熱

那麼,這就把一切說清楚了嗎?並沒有,還有好多問題有待解決。在引力、量子力學和熱力學三者的交叉地帶,許多問題糾纏在一起,而時間就位於這團亂麻的中心。我們還在黑暗中摸索。我們也許已經開始理解量子引力了,但它也只結合了三塊拼圖中的兩塊。我們還沒有找到一個理論,把我們對世界的這三塊基本理解拼到一起。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完成的一個計算給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條線索。他身患重疾,只能縮在輪椅上,並藉助輔助儀器說話,但仍在物理學研究上成就卓著。

霍金利用量子力學成功地證明了黑洞總是「熱的」,像火爐一樣放熱。這是關於「熱空間」性質的第一個具體跡象。從來沒有人觀測到這種熱,因為在我們觀測到的真實的黑洞中,這種熱非常微弱。但是霍金的計算令人信服,在各種場合被人們引用,黑洞的熱也被普遍認為是真實存在的。

黑洞的熱是發生在黑洞這種物體上的量子效應,而黑洞本質上是引力性的。一個個空間量子,空間的基本顆粒,就是那些振動的「分子」加熱了黑洞的表面,使黑洞放熱。這個現象同時涉及問題的三個方面: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和熱力學。

黑洞的熱如同物理學中的羅塞塔石碑,它用量子、引力和熱力學三種語言寫就,仍在等待解讀,以告訴我們時間的本質。

後面的最後一課,作者所談論的是我們人類自己,是本書最精彩的部分。

相關焦點

  • 《七堂極簡物理課》中文版序
    身處那個年代,並不覺得有什麼特異之處。現在回頭看,那一年的羅馬平淡無奇,我卻遇到了特殊的人。其中一位正是在羅馬大學物理系做博士後的卡洛·羅韋利,也就是本書的作者。其時,我並不清楚卡洛的年紀,他也不說,現在知道了,他長我六歲。那一年,我27歲,他33歲。另兩位特殊的人分別是李·斯莫林,和來自高能物理所的朱寧博士。李毫不諱言地說他比我大七歲,也就是比卡洛大一歲。
  • 《七堂極簡物理課》讀書筆記
    3.海森堡想像電子並非一直存在,只在有人看到它們時,或者更確切地說,只有和其他東西相互作用時它們才會存在。當它們與其他東西相撞時,就會以一個可計算的概率在某個地方出現。從一個軌道到另一個軌道的「量子躍遷」是它們現身的唯一方式:一個電子就是相互作用的一連串跳躍。如果沒有受到打擾,電子就沒有固定的棲身之所,它甚至不會存在於一個所謂的「地方」。
  • 《秋葉特訓營 寫作七堂課》——七個好習慣
    《秋葉特訓營 寫作七堂課》七堂課就是七個好習慣,不只適用於寫作,一旦學會了,對我們工作和生活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寫作七堂課1——框架式寫作蓋大樓之前,總要有一個設計圖,寫作之前的框架就是這個設計圖,根據這個設計圖,再來添磚加瓦,比走一步,看一步,要好得多。
  • 《寫作七堂課》,不只是套路
    圖片來自《寫作七堂課》《寫作7堂課》從寫作的底層邏輯破題,不僅有效地解決了以上問題,還告訴我們寫作不僅僅是簡單的套路問題,更應該多了解寫作本身,從掌握寫作的"元知識""第一性原理"圖片來自《寫作七堂課》3.框架式寫作特別適用某一領域專業知識的學習。
  • 《寫作七堂課》:名字如此無趣的一本書,卻讓我拿起就捨不得放下
    說實話,起初被推薦這本書的時候真的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因為這半年來實在是讀了不少的寫作書,也冒冒失失的報了一些寫作班,可是效果卻並不那麼如人願。而且名字也是很無趣——《寫作七堂課》,聽起來就是一派老學究的感覺。
  • 同上一堂課 | 高能高考複習課,喊你的小夥伴一起來收課表!
    同上一堂課 | 高能高考複習課,喊你的小夥伴一起來收課表!同上一堂課高|考|復|習 |課高考複習課記敘文複習專題(六)_19:00-19:50 數學 推理證明、複數等問題_20:00-20:50 英語 寫作專項複習(二)_12月30日_18:00-18:50 語文 記敘文複習專題(七)
  • 《創意寫作七堂課》:凌晨老師的科幻創作經驗談
    《創意寫作七堂課》封面內容簡介《創意寫作七堂課——你也能寫出一個好科幻故事》是由著名科幻作家、科幻教育家凌晨老師總結多年創作心得,針對廣大科幻愛好者和有志於科幻創作《創意寫作七堂課》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創作出版的。全書分為三部分,分別從「認識科幻文學」「科幻文學規律」和「創作科幻文學的技巧」三方面,幫助創作愛好者們更細緻地了解這個創作門類的必要知識。在書中,作者以廣博的科幻文學知識,將科幻文學掰開揉碎,幫助寫作愛好者們深入了解一個好的科幻故事、科幻小說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 《七堂思維成長課》:提高辦事效率,幫你變得更優秀
    卡洛琳·韋布所寫的《七堂思維成長課》,分析了優秀的人,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活。今天來分享這本書中,有關於辦事效率的章節,幫你在未來的學習工作當中,提高辦事效率,逐漸地變優秀。《七堂思維成長課》:提高辦事效率,幫你變得更優秀。
  • 五周極簡健身,重塑完美身材-《國際超模的極簡瘦身課》書評
    這本《國際超模的極簡瘦身課》就給出了答案。 本書作者李霄雪,曾經是一名國際超模,籤約過紐約排名第二的模特經紀公司,多次參加Chanel、Dior、Gucci等品牌的時尚大秀。她精心設計了這套《國際超模的極簡瘦身課》,讓讀者能夠輕鬆跟著國際超模健身,實現塑造完美身材的目標。健康瘦身,科學塑形 這套瘦身課的課程一共15節,分為激活期、鬆動期、重建期、養成期和提升期,每一個期間需要一周的時間,全套做下來,一共需要五周。全身激活很重要。
  • 中國教育電視臺cetv4課堂直播在線看 CETV4同上一堂課課程安排 一覽
    中國教育電視臺cetv4課堂直播在線看 CETV4同上一堂課課程安排 一覽時間:2020-02-29 14:4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教育電視臺cetv4課堂直播在線看 CETV4同上一堂課課程安排 一覽 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中國教育電視臺精心籌劃
  • 物理狗的浪漫:《奧術神座》,「爆頭神座」
    前些天突然很想去看巫師奇幻類的小說,一番搜索後,卻發現都沒有期待的那麼精彩,本著找一本以前看過的小說打發時間的想法,筆者卻突然想起這本科幻奇幻,魔法奧術又帶點近代物理學科普意思的小說,幾天的再次回顧卻是讓筆者感慨良多,在這裡忍不住推薦給大家。
  • 《寫作七堂課》寫作帶給我的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表達能力」
    豆瓣評分8.7分的秋葉大叔的《寫作七堂課》以七堂課的形式,系統的總結了寫作常用的七種方法——框架式寫作、複利式寫作、碎片化寫作、聯機式寫作、結構化寫作、清單式寫作和復盤式寫作。所以,在秋葉大叔《寫作七堂課》裡面,除了框架式寫作帶給我們的快速寫作上的提高,更多的是思維上的邏輯性。而一個人有了邏輯性的思維,她的進步將是顯而易見的。
  • 畢業季·校長寄語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校長:第一堂課與最後一堂課
    (投稿聯繫方式:手機13913990137;郵箱:12755061@qq.com)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校長:第一堂課與最後一堂課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新校長。我們未曾相識,我們就要告別!在這離別的時刻,感謝各位家長為健雄學院送來的1861個「青春萬歲」!
  • 跨越萬裡、跨越時差 這堂課不一般
    北京時間晚上7點,上海交大醫學院2019級臨床醫學八年製法語班的同學們準時登錄了Zoom視頻會議平臺,而遠在法國的伊芙·波拉贊此時正是中午時間,這是一堂跨越萬裡、跨越時差的「雲端」法語課。
  • 李鐵:我小時候讀書不錯,是物理課代表,踢球和讀書並不完全衝突
    6月20日,李鐵赴廣州天體觀看了一場「廣東德比」,恆大和深圳佳兆業進行的第4場熱身賽。無論是從哪個角度看,比賽結果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雙方主帥和李鐵對於球員的考察。相信看完了多名球員的出色表現,李鐵心裡也會更有了底,國家隊裡各個位置的競爭也非常激烈。
  • 愛因斯坦說時間可能並不存在,這是真的嗎?一口氣讀懂時間的故事
    也就是說,我們認知中的時間概念只是人類自己主觀定義的,它並不是時間的本質。如果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智慧文明,那麼不同的文明對於時間的定義可能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你說哪一個時間才是正確的?所以,對於時間科學家也沒有絲毫的頭緒,甚至有科學家認為,時間有可能並不存在。而提出時間可能並不存在的並不是普通的科學家,而是近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 雙流中學物理組參加四川省物理學科教學網絡研討會
    百姓生活網訊2020年12月18日,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高一物理教學網絡教研會順利舉行。本次研討會,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作為主會場,雙流中學設分會場,全省物理老師通過網絡方式參與會議。雙流中學全體物理老師認真聆聽教研過程,積極參與發言,分享教研成果,向全省老師展示了雙中物理組精彩的風貌。
  • 中國教育電視臺cetv4課堂直播在線看 CETV4同上一堂課課程安排最新...
    「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中國教育電視臺精心籌劃,疫情期間通過中國教育網絡電視臺免費為全國小學生、初中、高中學生提供「小學1-6年級教育部新編小學部編版教材數學、語文、英語、道德與法治同步課」;「初中一、二年級數學、英語課程課程;初三數理化串講課程」;「高一、二年級數學、物理、化學課程;高三數理化串講課程」。
  • 書評 |《國際超模的極簡瘦身課》:如何從「想瘦」到「能瘦」?
    「想瘦」是每個女生的念頭,但是從「想瘦」到「能瘦」,中間的路太長太遠,或許還有很多條岔路 她將自己多年摸索總結出來的一套健身方法編成了《國際超模的極簡健身課》和在線課程,在十點課堂三天購買破萬,受到各大平臺追捧。
  • 每月「四堂課」:一個場站的教育「加減法」
    細緻分析部隊當前情況後,該場站政治工作處逐條逐項梳理教育內容,科學統籌,規範組教,合併同類項,刪減多餘項,聚焦中心項,將授課數量定為每月「四堂課」。「我們規定,每周集中授課一次,每月只上『四堂課』。」他藉機詳細了解了這個場站探索教育「四堂課」的前前後後。翻開汽車連6月份管理教育提綱,黃興發現,薄薄7頁紙上涵蓋了季節性事故預防、防間保密、安全法紀等多方面內容,每一項都與單位實際緊密聯繫,授課時間也不長,每堂課不到1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