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天才導演」的第三部長片又來了。
再度攜手「高司令」瑞恩·高斯林,入圍威尼斯電影節,拿下好萊塢電影獎,爛番茄88%鮮度。即便遭到美國總統川普的抵制,也無法阻礙它成為明年奧斯卡的最大熱門之一。
《登月第一人》
在電影史上首次描寫登月者的尼爾·阿姆斯特朗的生平故事是1961 ~ 1969年。
但這並不是很多人想像的宇宙英雄電影。達米安?查澤雷從一開始就決定將該片製作成紀錄片,並把重點放在了描寫阿姆斯特朗的歷程上。
影片從阿姆斯特朗的女兒凱倫因癌症去世開始。如此沉重的開頭令人意外。
在進入NASA之前,阿姆斯特朗是經驗豐富的戰鬥機試飛員。因為小女兒凱倫的病,無法集中精力工作,妻子珍妮只想著把女兒治好。
雖然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但是卡倫在阿姆斯特朗和珍妮的結婚紀念日去世,這對夫婦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
消除凱倫的痛苦,阿姆斯特朗試圖用工作麻痺他是偶然的,也是命中注定的。
「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這句名言的背後有很多人的努力和犧牲。
就像我們所知道的月球計劃一樣,絕對成功的阿姆斯特朗也順利地回來了,但是這個極限運動的過程仍然令人窒息。
伴隨著主角的臉,眼睛的特寫鏡頭,配合著製造搖晃的現場感,觀眾的同步,經歷著艱苦的登月過程。
但影片最令人感動的並不是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第一個腳印。
月球表面面對浩瀚的宇宙,想到阿姆斯特朗的國家培養,不是神的規律,最不舍的小兒子卡倫。
月球表面是他對女兒的承諾。阿姆斯特朗,從喪女到住心的鑰匙被月面花蓮的顆粒扔出的時候,是徹底越過腹底的那一步。
對於這一小步阿姆斯特朗來說,這比「人類一大步」的意義更為重大。
主教練的選擇始終,面色蒼白,壓迫的手法處理的一個光榮的命題是,英雄的正面形象,刺血的國旗畫面之外,也不安、恐懼、絕望和孤獨等主角的感情代替。
1名《月球》中觀眾的一名偉人留下,心的黑暗悲傷的壓迫的方式選擇自己的身體和靈魂的平凡的人,目的逼到極限。
現實中的阿姆斯特朗也確實是很重視隱私、非常低調的人,高司令的演繹強化了真實的形象,也抹除了人物的神話色彩。
但如此克制的拍攝方式引來美國總統川普的不滿,畢竟在他看來登月計劃的意義就是為國爭光。
電影最後,阿姆斯特朗回國接受隔離,珍妮前去探視,兩人隔著玻璃窗,似有千言萬語在心頭卻又默默無語。兩人都把手放到了玻璃上,隔窗互觸,眼裡飽含著愛。
人類真摯的情感,遠比繁星皓月璀璨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