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已經習慣低頭撿拾滿地撒落的六便士,很少抬頭看向距離我們40萬公裡遙遠的月亮了。
我們忙著應付自己的小生活,沒時間關心龐大宇宙。
還好有微信——
打開微信可能是普通市民為數不多的幾次能燃起對宏大事物熱情的時刻,當你看到這個熟悉的畫面:
一個黑色小人站在發光的地平線邊緣,面對著天空中那顆明亮的我們似乎再熟悉不過的美麗星球。
和大多數人的想當然不同,這不是人為經過精心製作的圖片,而是一張真實拍攝的照片。
微信開屏頁使用了NASA在全世界範圍公開的第一張完整的地球照片「藍色彈珠」,這是人類第一次從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
阿波羅17號太空人在月球上
1972年12月7日,在遠離地球四萬五千公裡的阿波羅17號上,哈蘇相機為這顆我們居住的靜謐星球留下了第一張浪漫的肖像。
4天後,阿波羅17號在月球著陸,這是人類最後一次載人登月。此後至今42年間,再也沒有人踏上過月球表面。
最後一位踏上月球的太空人尤金·塞爾南
「鮑勃,我是尤金,我正站在月球表面,並邁出了人類在此的最後一步。歷史會記得今天美國所接受的挑戰對人類未來命運的塑造。」
說出這段話的太空人尤金·塞爾南,成為歷史上最後一位踏上月球的人類。
從月球到火星-NASA人類登月五十周年紀念
從1961年到1972年,歷時11年,耗資255億美元,阿波羅計劃幫助美國達成了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就,迅速成為世界航天霸主。
從阿波羅7號到阿波羅17號,6次載人登月飛行任務成功,共計12位太空人踏上月表,對月球進行了多次取樣和實地考察,其收穫的科技成果帶來了深刻影響,人類至今受益。
比如你常用的微波爐、功能用防火服、凍乾食品技術、便攜無線真空吸塵器等發明,這些都是從太空技術中演變而來。
聽起來十年間太空探索的進展似乎突飛猛進,其實充滿了困難和慘劇。
直到1969年阿波羅11號搭載人類第一次成功登月,整整前8年,幾次登月計劃宣告失敗,多位太空人不幸犧牲,美國在焦灼等待。
打破登月僵局,最受萬眾矚目的,無疑是第一次實現人類登月的阿波羅11號和「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在月球登陸,美國東部夏令時(EDT)下午10時56分,阿波羅11號指令長阿姆斯特朗率先從「鷹」號登月艙走出,他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
這一幕吸引了超過100萬人在發射現場集聚,而全世界有創紀錄的6億人觀看了現場直播。
阿波羅11號的3位太空人
7月24日,3位太空人返回地球,受到了超級英雄般的歡迎。
他們降落在北緯13度19分,西經169度9分的海裡,尼克森總統親自登上回收船歡迎他們返回地球。
尼克森在隔離艙外,返回地球的太空人需先接受隔離
在美國本土,巨大的歡呼和慶祝之外,伴隨著勞民傷財的登月計劃,始終存在反對聲和抗議,民眾走上街頭,表達對政府和NASA的不滿。
在經過不計成本的瘋狂投入後(1966年達到了美國聯邦政府總預算的4.5%),阿波羅登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隨後為了節省經費驟然急剎車。
回顧這場狂飆10餘年的登月狂熱,其發端堪稱魔幻——
1957年10月4日,蘇聯宣布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赫魯雪夫宣布:「我們必須發出大聲音,是的,發出更大的聲音。」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繞地球一周,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
散發微笑魅力的加加林
2011年約翰·F·甘迺迪總統圖書館公布的錄音帶和文字記錄顯示:
自加加林進入太空之後,美國與蘇聯進行登月競賽,主要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而不是出於科學原因。
美國人不相信其他國家能夠在空間技術上超越自己,這件事讓他們既震驚又害怕。
人類已經成功進入太空,只剩下登月了。沒有什麼是比登月更強大的證明。
從甘迺迪總統(1963年被刺殺)剛就任開始,到後來繼任者詹森繼續支持阿波羅計劃,並在尼克森的任內成功實現了登月,美國人的目標明確,就是要在1960年代結束前搶在蘇聯前面登上月球。
登月計劃的「動機不純」存在於美蘇兩國冷戰的大背景下,也摻雜著政治家的野心。
阿姆斯特朗的航天服被收藏
因此,從一開始,登月就講了一個經典的美國故事,充滿了冒險精神:
60年代初,即使是美國科學家,別說太空漫步,他們對太空飛行器對接都毫無頭緒。
阿波羅11號的3位太空人登艙前,技術人員還在搶修土星5型火箭的一個故障。
此前火箭燃料洩露的問題一直存在,但是NASA有信心解決,所以一邊安排太空人登艙一邊搶修。
活著回來全靠運氣?
發射當天,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科林斯三人從休息室前往指令倉時神色從容。
他們知道任務可能會失敗,但並不知道總統辦公室已經提前為他們擬好了悼詞,一旦任務失敗就在新聞發布會上使用。
命中注定,這兩位登陸月球進行和平探險的人,將在月球上安息……
在今後的夜晚,每個人仰望明月的時候,都會想到那裡有一個角落,已經成為永遠的人類世界。
在美蘇太空競賽過程中,犧牲並不罕見。
就在兩年前,阿波羅1號的三位太空人因為導線短路,電火花引燃,被活活燒死在指令艙中。
犧牲的太空人格裡森、愛德華·懷特、羅傑·查菲
搶修及時完成了,三位太空人升空。但隨後他們面對的,是多處存在的故障和各種不確定事件。
指令艙和登月艙在太空完成分離之後,科林斯留在指令艙中繞月球環行,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則啟動了鷹號的推進器開始下降。
他們很快意識到:「飛過頭」了:
向月面降落時,表明計算機過載的警報器開始響起,鷹號多飛了4秒,登月點會偏離計劃若干公裡。
導航計算機出現了若干次異常的程序警報,在休斯頓的太空中心,指揮官史蒂夫·貝爾斯面臨著一剎那間的關鍵抉擇——是否終止登月計劃。
由於緊急關頭的一句「繼續」,貝爾斯獲得了總統自由勳章。他後來承認,是「憑著直覺」允許阿姆斯特朗嘗試登月的。
「登月第二人」奧爾德林 拍攝者是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兩人先後踏上了月球,在月表活動兩個半小時,取得月芯和一些月表巖石標本,拍攝了照片。
他們回到登月艙後,準備重新起飛時,發現不小心折斷了一個連接引擎的斷路器開關,如果無法修復,登月艙將無法點火。
在緊急時刻,奧爾德林找到了一支原子筆進行連接,這支筆救了他們的命。
聞名世界:阿姆斯特朗的左腳印
《登月第一人》內封採用了這張腳印圖
似乎就是這樣不專業,技術故障和操作失誤頻頻出現,而解決問題一半靠人的急智,另一半只能聽從天命。
包括所有參與計劃的科學家,太空人,甚至剛剛為登月計劃專門成立的NASA在內,沒有人明確知道登月該如何達成,但他們的總統在全世界面前表了美國的決心。
後來的結果我們都知道,登月不只達成了美國式成功,更是達成了全人類級的成就。
即使過去半個世紀,今天我們依舊會驚嘆於這項任務的偉大、夢幻與唯一。
人類登月是騙局嗎?
自1972年「阿波羅17號」登月之後,早已過去半個世紀,51年時間裡野心勃勃的美國再也沒有重返月球。
許多人開始懷疑人類登月不過是一場驚天的騙局,美國並沒有真正登上月球,一切照片甚至直播都是虛假的,在地球上「演」出來的。
對阿波羅計劃的懷疑在早期就開始傳播,早在1968年12月阿波羅8號環繞月球時,一些傳聞就開始了。
大部分疑點針對NASA發布的月球照片和影片提出——
為什麼照片裡看不到滿天繁星?
美國公布的宇宙影像一片漆黑,月球沒有大氣層,按理說可以拍到星星。為什麼一顆也沒有?
為什麼國旗能展開飄揚?
在阿姆斯特朗成功登陸月球後,一面美國國旗被插在月球表面。在直播中,能看到國旗在顫動飄揚。
每個人都知道月球表面沒有空氣,沒有空氣,風從哪裡來?這怎麼解釋?
為什麼腳印和車轍能留下清晰痕跡?
懷疑論者認為奧爾德林的腳印過於「清晰」,不合常理。
在近乎真空的無水環境中,月球表面是乾燥的沙土地,上面踩出的腳印痕跡應該非常淡的,只有在溼潤的泥土上踩出的腳印才會很深。
為什麼阿波羅太空人能行走沉穩?
在太空不受重力控制,大多數物體漂浮在空中。阿波羅號兩位太空人在太空行走的姿勢卻看起來非常紮實,甚至嘗試跳起來不足1米,原因是什麼?
也有人質疑登月相關影響資料的畫質,他們看到物體影像有多重陰影,發現照片有兩個光源,懷疑是攝影棚的燈光效果。
在《登月第一人》裡,阿姆斯特朗回應了這個質疑:
「照片是不真實的,並非因為實際情況不真實,而是因為電視技術和畫面質量給了它一種疊加的非真實圖像。」
考慮到過去40年來所有關於登月的陰謀論,都說登月畫面像是在沙漠裡某個遙遠的電影製片廠偽造的電視節目,阿姆斯特朗說:「我不得不說,它看起來就是人造的。」
「這當然不是計劃好的。如果我們有能力更清晰地進行記錄,我們肯定會選擇這麼做。」
新書來了
從古至今,人類帶著原始和本能的好奇仰望星空,就在阿姆斯特朗邁開那一小步之後,徵服宇宙的星辰大海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浦睿最近的這本新書《登月第一人》正是「登月第一人」阿波羅11號指令長阿姆斯特朗的傳記。
為什麼選擇阿姆斯特朗?
登月過程失誤操作連連發生,成功是偶然?
一夜之間,超級英雄,成名後怎樣恢復人間生活?
所謂月表拍攝的影像證據是真是假?
阿波羅計劃是否真的存在?還是美國精心營造的一個世紀謊言?
以上問題書裡都有答案!
歷時5年,採訪超50小時,兩度獲得普立茲獎提名的傳記作家詹姆斯·漢森用近500頁的詳盡內容,試圖還原人類第一次登月全過程,揭秘阿姆斯特朗傳奇而普通的一生。
《登月第一人》書影
1969年,阿波羅11號在月球成功著陸,阿姆斯特朗邁出了自己的「一小步」和人類的「一大步」。登月第一人就此成為傳奇。
詹姆斯·漢森從阿姆斯特朗的家族史開始,講到他的童年、初戀、婚姻生活、喪女之痛、飛行生涯,直到後來的登月全過程以及超級英雄成名後的私生活。
深入挖掘阿姆斯特朗的過去和現在,揭開其神秘而光輝的面紗,呈現了一個和我們一樣呼吸、奮鬥與生活的人——他也低調內斂害羞,其實總想逃開英雄的光環。
從籌備甄選到發射升空,記錄阿波羅11號登月全過程——即使風險百般,依舊要跌跌撞撞衝向壯麗太空。
半個世紀前,人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克服困難,和月球進行了至今為止最親密的接觸。
既然困難重重,為什麼要執著於登月?每個人過好自己生活就行了,為什麼要關心月亮?
因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邁出的第一步,先是人類踏足了月球,其次才是美國人成功登月。
也因為,每個匆匆走路的人,抬頭看到美好月色,為之停駐的那一刻,除了感嘆它的美,都會有一點好奇。
古往今來,關於月亮,永遠存在著神秘學和美學交織的故事。只有走得近了,才看得清。
關於作者
【美】詹姆斯·漢森
(James R. Hansen)
美國宇航局前歷史學家,科學與技術史專家,奧本大學榮譽歷史學教授。
創作了12本航空航天史專著,兩次被提名普立茲獎歷史類著作獎。
1995年,創作了《航天革命》,另著有《起飛》《風與遠方》等歷史著作。
《登月第一人》是他的代表作品。
詹姆斯·漢森與尼爾完成《登月第一人》手稿審閱後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