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脊椎動物·白鷳。
白鷳
Lophura nycthemera
脊椎動物,鳥綱,雞形目,雉科,鷳屬。棲於多林的山地,尤喜在山林下層的濃密竹叢間活動,廣布於我國南方各省。照片攝於芒市。
雄鳥上體白色,密布以黑紋,羽冠與下體呈藍黑色,尾長,大都白色。雌鳥通體為橄欖褐色,枕冠近黑,與雄鳥相比,雌鳥「顏值」顯然低了很多。
與大多數雉科物種一樣,白鷳也是以植物為主食的雜食性鳥類,尤其偏愛各種殼鬥科樹木的堅果,偶爾也吃昆蟲「打牙祭」。
白天時,它們喜歡結群活動,無論是散步或是覓食,都很安靜優雅。夜晚時,它們上樹棲息,不過與白天相反,此時它們避免結群,一般不會集中在一棵樹上棲息,避免被天敵「一網打盡」。它們警覺性極高,受驚後迅速狂奔,距離稍遠則邊走邊停,左右顧盼,隨後又緩慢地逸去。逃遁時,羽冠豎立,尾羽微揚。
因白鷳體態優雅華麗,歷來被文人墨客所喜愛。
《禽經》記載:「似山雞而色白,行止閒暇」,因此宋代李昉所畜養的五種珍禽中,白鷳即被稱為「閒客」;唐代李白鍾愛白鷳,曾作詩《贈黃山胡公求白鷳》;清朝更把白鷳作為五品官服的圖案。
然而,事實卻是如白鷳雄鳥這樣的「美男子」,卻更信奉「拳頭」的力量。每個群體內,雄鳥都會通過「武鬥」角逐出一隻「白鷳王」,與猴群裡猴王的地位相似。無論是進食還是交配,「白鷳王」擁有絕對的優勢,即便是平日裡的閒庭散步,其他雄鳥也會退避一旁,不敢攖其鋒芒。
每年4月起,是白鷳的繁殖期,它們會出現強烈的領域意識,極具攻擊性,為了爭奪地盤,不僅雄鳥「大打出手」,雌鳥也參與「群毆」。
此外,繁殖期時,雄鳥頭部裸露的皮膚會出現充血膨脹,形成的肉冠與肉垂異常奪目,以此吸引雌性白鷳。不過,白鷳為一雄多雌制,最雄壯的白鷳才有著絕對的交配權,儘管並不公平,但這也意味著誕生的後代更健康。
鄭山河,雲南省德宏州民族初級中學教師,自然影像中國攝影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生態影像文化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菲氏葉猴最大種群發現者。
統籌 文字整理:連惠玲
海報設計:鄭弼尹
》》戳圖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