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連結——成都市新都區生態護城行動
(一)堅持以敬畏之心尊重自然規律。恩格斯曾說:「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才能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切實做到「三個一定不」:一定不用資源環境換GDP的發展,一定不以透支未來發展空間換取眼前繁榮,一定不迴避當前生態環境面臨的種種問題。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揚「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精神,堅持久久為功的綠色接力,把最好的空間留給最廣大的人民,努力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二)堅持以底線思維優化空間格局。要按照「反規劃」的理念和 「獨立成市」的要求,將城市生態規劃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用「不能幹什麼」明確水體山體、綠地系統、歷史文化的保護線,基本農田和生態的保護紅線以及公共基礎設施的控制線,實施嚴格管控,讓生態環境休養生息。要與自然秉承、生態支撐以及功能要素的配備相結合,科學確定城市發展的天花板,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要大力推行「多規合一」,依託多樣化的生態本底,著力構建「一主兩翼三區、兩片兩園多點」的生態、生產、生活全域空間結構,進一步完善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的四級城鎮體系,推動形成城鎮布局、產業布局、人口布局相匹配,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相協調的發展新格局,真正實現「林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
(三)堅持以自然方式實施生態修復。圍繞建設「成都北部生態綠肺」的目標,按照「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的要求,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的生態本底和骨幹路網沿線生態廊道,加快構建「一帶兩山兩河」全域生態體系。遵循「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理念,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搶救性保護現有林地,大力提升森林覆蓋率,重點實施「一帶兩山」區域生態修復和增綠工程,讓城市再現「青山翠林」;嚴格管控「兩河」流域生態紅線,建設集生態涵養、運動遊憩、應急避難為一體的大尺度帶狀開放式公共濱水空間,規劃實施毗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工建設翠微湖—泥巴沱森林體育公園;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抓好「毗河供水工程」 ,繼續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實現「水清水活」。要充分借鑑國內外的一些成功經驗,用自然的、生態的方式,分輕重緩急、分年度時序進行恢復、保護和利用。
(四)堅持以低碳循環發展綠色產業。牢固樹立「惜土如金」的理念,全力推進現有資源盤活,堅持「以用為先、促進盤活利用」的原則,通過協商收回、調整置換、「合資入股」、「鼓勵向空中發展和技改擴能」等多種方式推進存量土地二次開發。承接市級戰略功能布局規劃調整,加快構建「兩片兩園多點」的產業空間體系,推動形成功能互補、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的產業發展空間大格局,優化提升各園區間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土地集約節約高效利用。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廣綠色建築、綠色施工和建築工業化,促進建築業轉型發展。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標準化基地建設和農業科技創新。嚴把建設項目環保準入關,抓好源頭控制,鞏固減排成果。嚴格執行新環保法,堅決取締非法小作坊,切實加大燃煤煙塵、家具行業VOC防治力度。
(五)堅持以宜居適度改善生活空間。圍繞提升人居環境品質的總目標,以「四態合一」的思路深入推進城市建設管理轉型升級。按照「小街區規制」理念,著力增加路網密度,優化片區功能,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提高群眾生活的便捷度和舒適度。遵循「減量、增綠、留白、修補」的原則,疏老城建新城,加快實施舊城有機更新改造,加大歷史街區保護力度,凸顯城市地域特色,展現「最新都」;著力打造規劃科學、配套完善、內涵豐富的城市新區,全面提升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新形象;圍繞「城區五百米見綠,有條件區域千米見水」的目標,大力推進一批街頭綠地、市民廣場建設。以「北改」為龍頭,深入開展城建攻堅行動,大力推進「四改六治理」,切實改善城鄉人居生態環境。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手段,健全城市綜合管理體系,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不斷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水平。
(六)堅持以法治精神培育生態文化。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只有納入法治化軌道,才能達到預期效果。要通過生態法治宣傳教育及嚴格執法,不斷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環保意識、行為和責任觀念。要健全生態法規建設,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評價體系,使之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導向。要健全完善「綠色GDP」綜合考評體系,建立以功能為導向、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差異化目標考核評價體系。要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資源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要嚴格環保執法,對汙染環境、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等違法行為實行「零容忍」,嚴厲打擊生態環境犯罪行為。要倡導健康生活,鼓勵引導廣大群眾使用節能環保產品,綠色低碳出行,養成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構築生態文明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