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繁華半城綠——生態城市建設的新都之道(2)

2021-01-10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新聞連結——成都市新都區生態護城行動

(一)堅持以敬畏之心尊重自然規律。恩格斯曾說:「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才能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切實做到「三個一定不」:一定不用資源環境換GDP的發展,一定不以透支未來發展空間換取眼前繁榮,一定不迴避當前生態環境面臨的種種問題。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揚「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精神,堅持久久為功的綠色接力,把最好的空間留給最廣大的人民,努力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二)堅持以底線思維優化空間格局。要按照「反規劃」的理念和 「獨立成市」的要求,將城市生態規劃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用「不能幹什麼」明確水體山體、綠地系統、歷史文化的保護線,基本農田和生態的保護紅線以及公共基礎設施的控制線,實施嚴格管控,讓生態環境休養生息。要與自然秉承、生態支撐以及功能要素的配備相結合,科學確定城市發展的天花板,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劃定城市開發邊界。要大力推行「多規合一」,依託多樣化的生態本底,著力構建「一主兩翼三區、兩片兩園多點」的生態、生產、生活全域空間結構,進一步完善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的四級城鎮體系,推動形成城鎮布局、產業布局、人口布局相匹配,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相協調的發展新格局,真正實現「林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

(三)堅持以自然方式實施生態修復。圍繞建設「成都北部生態綠肺」的目標,按照「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的要求,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的生態本底和骨幹路網沿線生態廊道,加快構建「一帶兩山兩河」全域生態體系。遵循「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理念,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搶救性保護現有林地,大力提升森林覆蓋率,重點實施「一帶兩山」區域生態修復和增綠工程,讓城市再現「青山翠林」;嚴格管控「兩河」流域生態紅線,建設集生態涵養、運動遊憩、應急避難為一體的大尺度帶狀開放式公共濱水空間,規劃實施毗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工建設翠微湖—泥巴沱森林體育公園;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抓好「毗河供水工程」 ,繼續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實現「水清水活」。要充分借鑑國內外的一些成功經驗,用自然的、生態的方式,分輕重緩急、分年度時序進行恢復、保護和利用。

(四)堅持以低碳循環發展綠色產業。牢固樹立「惜土如金」的理念,全力推進現有資源盤活,堅持「以用為先、促進盤活利用」的原則,通過協商收回、調整置換、「合資入股」、「鼓勵向空中發展和技改擴能」等多種方式推進存量土地二次開發。承接市級戰略功能布局規劃調整,加快構建「兩片兩園多點」的產業空間體系,推動形成功能互補、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的產業發展空間大格局,優化提升各園區間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土地集約節約高效利用。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廣綠色建築、綠色施工和建築工業化,促進建築業轉型發展。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標準化基地建設和農業科技創新。嚴把建設項目環保準入關,抓好源頭控制,鞏固減排成果。嚴格執行新環保法,堅決取締非法小作坊,切實加大燃煤煙塵、家具行業VOC防治力度。

(五)堅持以宜居適度改善生活空間。圍繞提升人居環境品質的總目標,以「四態合一」的思路深入推進城市建設管理轉型升級。按照「小街區規制」理念,著力增加路網密度,優化片區功能,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提高群眾生活的便捷度和舒適度。遵循「減量、增綠、留白、修補」的原則,疏老城建新城,加快實施舊城有機更新改造,加大歷史街區保護力度,凸顯城市地域特色,展現「最新都」;著力打造規劃科學、配套完善、內涵豐富的城市新區,全面提升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新形象;圍繞「城區五百米見綠,有條件區域千米見水」的目標,大力推進一批街頭綠地、市民廣場建設。以「北改」為龍頭,深入開展城建攻堅行動,大力推進「四改六治理」,切實改善城鄉人居生態環境。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手段,健全城市綜合管理體系,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不斷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水平。

(六)堅持以法治精神培育生態文化。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只有納入法治化軌道,才能達到預期效果。要通過生態法治宣傳教育及嚴格執法,不斷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環保意識、行為和責任觀念。要健全生態法規建設,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評價體系,使之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導向。要健全完善「綠色GDP」綜合考評體系,建立以功能為導向、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差異化目標考核評價體系。要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資源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要嚴格環保執法,對汙染環境、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等違法行為實行「零容忍」,嚴厲打擊生態環境犯罪行為。要倡導健康生活,鼓勵引導廣大群眾使用節能環保產品,綠色低碳出行,養成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構築生態文明新家園。

相關焦點

  • 珠海:一城繁華半城綠,魅力之城幸福來
    事實上,珠海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從特區建設之初便已樹立。自1979年建市以來,珠海始終以營造優美的城市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實施城市規劃,堅持高標準的基礎設施建設。珠海經濟特區史上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在1980年出爐,總目標是要建成「南海海濱花園城市」。
  • 駐馬店:一城綠色半城林
    在2018年10月以優異成績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後,駐馬店持續深化和提升創森成果,以生態建設的「高顏值」刷新發展高質量,向著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城市的目標奮力衝刺。兩年多來,通過實施城市綠化精品工程,採取規劃建綠、拆違還綠、立體植綠等多種方式,市中心城區綠化面積與日俱增。至2019年年底,駐馬店市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由創森期間的43.2%提高到45.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88平方米。
  • 烏海:半城湖光一城景
    盼水、引水、節水、享水成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如今的烏海,一幅「湖光山色總相宜」的風光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水在城中、城在水中、依山傍水、濱水而居」目標離我們越來越近。 讓我們一起來看烏海城市的水系建設。
  • 半城新綠半城景如今兩山翠欲滴
    城市,刻印著文明的進步,承載著無數的夢想與希冀。在蘭州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市文明辦、市創建辦的指導督促下,在文明城市創建進程中,全市林業(草原)和園林綠化行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城市及周邊生態文明建設,打造良好生態環境,不斷提高人們的居住幸福指數以及城市的文明程度,做美做強「黃河之濱也很美」城市新名片。
  • 鶴崗:三年治理織錦繡 一城山水半城林
    堅持還綠於民、還水於民、還清新空氣於民,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三年的「梳妝打扮」,煤城鶴崗脫黑換綠,「一城山水半城林」的生態鶴崗新妝重現,惠及百姓,回饋大自然。 森林城市創建 城市得綠 企業得利 因煤而興,百年鶴崗。
  • 半城煙火半城仙 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看點:我國最高的一對石塔東西兩塔,也是泉州古城的標誌和象徵唐、宋、明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I EF24-70mm f/2.8L II USM 關注 米拍攝影社區,每天都有新的攝影故事#半城煙火半城仙#泉州開元寺 魯西西@米拍 創作 千年古城泉州,是包容的,不大的古城裡有各種教派的各種寺廟,佛教,道教,伊期蘭教,印度教,關帝廟,文廟天主教,還有為泉州發展做出貢獻的名人祠堂
  • 半城山色半城湖,惠州秘境巡禮
    惠州,素有嶺南名郡的美譽,是一座山水釀造的城市,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除了享譽在外的溫泉和風光旖旎的海灘,這裡還有田園野趣的生態園、奧地利風情的小鎮、似霧似雪的梅園等小眾景點。惠州標誌性景點,西湖風景區。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並杭州,惠州西湖是以素雅幽深的山水為特徵、以歷史文化為底蘊、以休閒和觀光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 錦屏原創歌曲《半城山水半城櫻》唱出了春天的美麗
    錦屏環境提升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鑄就了半城山水半城櫻、無限風光無限美!    原創歌曲《半城山水半城櫻》由貴州錦屏籍本土詞作者龍濤作詞,黔東南著名音樂人石三山作曲,黔籍著名女歌手陳珠珠演唱。歌詞婉約,意境悠遠,借景言物,以物傳情,情真意切。
  • 半城蘋果滿城香
    「80年前,自第一棵蘋果樹落地昭通,蘋果就與這座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60歲的蔡兆翔是昭通市蘋果專家,和蘋果打了一輩子交道,他見證了昭通蘋果產業從弱小到壯大的歷程。  「近年來,昭通把蘋果產業作為高原特色農業主導產業之首重點打造,通過科技示範、引進新品種,大面積推廣技術,蘋果種植面積已達80萬畝,昭通也成為西南冷涼高地蘋果種植面積、產量最大的地區。」蔡兆翔說。
  • 海與人的生活,半城煙火半城仙,有種幸福叫廈門小確幸
    ;有的城不改孤清;有的城是滿城盡帶黃金甲;有的城是隔江猶唱後庭花。他是廈門,他是個有故事的城市。01觀海海與城的故事,滿載喜悅與夢幻很多人去過廈門,幾乎每個人的心裡,自己專屬的廈門。曉墨第一次來到廈門。滿心滿耳滿眼都是驚喜。滿眼的歡喜,是充滿異國風情和小資格調的建築。
  • 石三山這首新歌《半城山水半城櫻》,絕了
    《半城山水半城櫻》這首歌裡深情婉約,意境悠遠的歌詞,輕快動感的旋律,表達了對家鄉深深的眷戀,令人神往。說到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及靈感時,石三山說一切源於一個「緣」字。「2020年的初春,我收到了龍濤老師發給我一首新歌詞《半城山水半城櫻》,歌詞描述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美麗錦屏的綠水青山,清水江的十裡長廊,櫻花燦爛,蝴蝶翩翩,著實醉了一彎清江水。」石三山說。
  • 重慶大學城14年的變化史,從鄉野到繁華城市的變遷!
    重慶大學城於2003年4月4日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設,2014年正式啟動建設,距市中心約15公裡,規劃和建設面積33平方公裡,規劃人口50萬,建設總投資300億元。重慶大學城秉承「人民給我一方土,我還人民一座城」的建設理念和「能快則快儘量快,建設一流大學城」的指導思想,經過多年的建設,重慶大學城以其生態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鬱、科技產業發達、綜合配套完善、開放式現代化的風格,成為西部地區的高級人才培訓中心、科學研究與創新中心、國際科技教育交流中心。隨著2020年全面劃轉高新區,進入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核心區,未來的重慶大學城將更加經濟繁榮和富有歷史底蘊!
  • 《中國建設報》徐州:創新棚改工作機制,打造推門見綠的宜居之城
    「對於提供給百姓的定銷房,我們堅持建設先行,提前謀劃建設選址,目前已遴選出35宗定銷房地塊,佔地面積近5000畝,可建定銷房源約704萬平方米,全力實現棚改居民『少過渡、零過渡』。」在工作推動中,徐州市還注重把棚戶區改造與打造生態宜居城市緊密結合,通過棚戶區改造,搶抓新一輪城鎮化發展和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機遇。對棚戶區改造騰出的空間進行充分利用,規劃建設農貿市場、醫療機構、中小學和幼兒園、街頭綠地等基礎性項目,建設音樂廳、藝術館、規劃館、文化(健身)中心、軌道交通等功能性項目,為市民的生產、生活、休閒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
  • 半個山 石頭城
    第一次到騰衝市清水鄉「半個山」,那座石頭城便成了我心中的惦念,情裡夢裡,全是它的影子,仿佛我的靈魂歷經四五十年的長途跋涉之後,在這座石頭城找到了歸宿。我感覺,哪一世,我就生活在這座石頭城裡,前世,或者再前世,我一定就住在這裡,那些厚重、粗獷、硬朗大氣的石頭建築,曾經就是我或我祖先的家。
  • 面積相當於半個紅梅公園——新龍生態溼地公園建成
    常報全媒體訊 記者昨天從市城管局獲悉,由常州黑牡丹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傾心打造的新龍生態溼地公園建成,將免費開放。    公園位於常州高鐵新城核心區,東起長江路、西至新龍二路,長約1800米,佔地面積16.3萬平方米,相當於半個紅梅公園。其中,綠地面積約9萬平方米、水系面積約6萬平方米。
  • 【生態之城 宜居潛江】城市建設綠色發展觀察
    看到城市環境大變樣,雅樂居小區居民姚懷軍開心地說。無論是外地客商,還是普通市民都對我市城市建設綠色發展和品質提升豎起大拇指。圍繞「東進南擴、產城融合,四區聯動、全域振興」發展戰略,近幾年來,我市已累計投入城市建設綠色發展資金137.6億元。
  • 張掖:半城煙沙半城畫
    半城煙沙半城畫,這就是張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張掖因此而得名。與許多城市一樣,張掖也有一個別稱——甘州,這是甘肅省名的來源。2020年7月7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張掖地質公園獲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稱號。
  • 半城山色半城湖 生態宜居入畫來
    漫步椒溪河畔,映入眼帘的是,水清岸綠,堤固河暢,野生鴛鴦回眸,紅嘴鷗張翅撲水,各類珍禽倒影成趣,綠水青山相映如畫,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吸引著四面八方遊客前來旅遊觀光……夕陽下,許多市民沿著河岸閒庭信步,悠然自得地享受著如畫般的美景。
  • 廣西:八桂「森城」生態競升級 5市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2004年至今10年間,全國共有52座城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2011年開始廣西有城市入選,首府南寧正是其中之一,如今廣西已佔有5席。像南寧一樣戴上「森林城市」桂冠的梧州、柳州、賀州、玉林,無不綠越濃城越靚,競相打造生態升級版。
  • 「葉半城」的私人定製
    提起衢州歷史上有名望的徽商,一般人都知道「急公好義」的仇星農和大名鼎鼎的「葉半城」——葉仕衡家族,因為產業很多,生意做得很大,在衢城新橋街、蛟池街、坊門街等地置業很多,百姓誇張地表述葉氏佔了半個衢州城,故稱「葉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