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訊 上周五,深圳衛視《宅人食堂》第二季暖心回歸,獨具特色的美食、引發共鳴的人物情感故事,輔以美妙的背景音樂和精緻的畫面,勾起了都市人對美食、對鄉村田園生活的嚮往,也令人們在繁重的工作下重新審視對食物、親情、生活的態度。今晚21:25《宅人食堂》第二季第二期《節氣物語》帶著情懷再次出發,讓人們感受傳統文化與食物間的點滴曼妙。
本期節目將主題定為《節氣物語》。自古以來,根據24節氣選擇相對應的食物,一直存在於中國人的智慧當中,人們順應節氣,享受著不同季節大自然帶來的饋贈。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個中國人從小就會背誦的二十四個節氣,在11月30日已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對於中國人來說,二十四節氣貫穿了整個生活,包括飲食方面。「立秋吃西瓜,立冬吃餃子」;「冬吃蘿蔔,夏吃薑」等等,已然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對於都市人來說,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人們對於節氣的變化與美食的選擇,漸漸缺少關注和體會。
但並非所有的都市人都對24節氣熟視無睹,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人仍在遵循這一大自然的規律,從而選擇合適的食物。今晚《節氣物語》的主人公傅欒,人稱「瑞爸」。曾經的大學環藝教授,因不願看到自己的孩子與鄉野的生活割裂,除了清明冬至等固定的節假日,他每個時節都要帶上自己的女兒瑞瑞回到老家,體驗大自然所帶來的饋贈與樂趣。
這個夏天父女倆再次出發,來到瑞爸的家鄉浙江金華。金華地處江南腹地,三面環山,溫潤的氣候,培育出了豐富的物產,也使得金華成為中國最講究時令的區域。這裡的人們嚴格按照節氣,創造出了花樣繁多的特色美食。
穀雨
作為南方人,瑞爸對麵條卻有著別樣的偏愛,這源自於小時候母親做的清水面。一整個夏天是江南的雨季,下雨天不能到農田裡幹活的日子,母親就會在屋裡做一些手擀麵,自己和哥哥就在一旁幫忙包餛飩,一碗清水面,配上簡單素淨的麵湯,也是心滿意足的一頓飽餐。
每逢這個季節,瑞爸都會收到母親從鄉下寄過來的土面,一碗簡簡單單的清水面,瑞爸比瑞瑞吃得還香。
立夏
遇到炎熱的夏天時,挽起褲管,拿著網兜,一鼓作氣的跳入冰涼的河水中,瑞爸和瑞瑞像兩個沒長大的小孩一般,肆意妄為。與水中的大魚小魚、蝦兵蟹將來一場生死博弈,全身溼透也在所不惜。
芒種
二十四節氣中有「芒種」,所謂「芒種忙種」,這正是民間耕作的關鍵時刻。芒種節特色是製作楊梅酒,此時楊梅成熟,雨水漸多,江南一帶也進入梅雨季節。
家鄉小院的那顆楊梅樹,等到芒種之時,樹上的楊梅剛好成熟,鮮紅飽滿的汁水一碰就噴濺出來,摘下一顆,不願洗就迫不及待的往嘴裡放的瑞瑞,被眼尖的瑞爸看到了,輕聲責罵一句「小饞鬼」,瑞爸自己卻也忍不住偷偷嘗一顆起來。
夏至
瑞爸的父母親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瑞爸記得自己在 5、6 歲的時候就隨著父母親下農田。鄉下的夏天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對農村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除了到地裡幫父母幹活,就是吃。
周末到田埂上挖菜根吃,跟父母親到田裡種豆子,去沼澤地裡玩玩泥巴烤青蛙,扎猛子跳到池塘裡把藕挖上來生吃......田野裡沒有鄉下孩子不能吃的東西。
帶著對家鄉的眷戀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瑞爸教會了瑞瑞如何分辨鄉間食材,體驗到勞作收穫的喜悅。而在離開都市的日子裡,瑞瑞與鄉下的爺爺相處,感情融洽,子孫三代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在瑞爸看來,離開都市到鄉野中去給孩子一個更有意義的童年,是她給女兒最好的禮物。
自古民以食為天。四季變遷,食物以它特有的方式,連結著自然與人們。節氣的變化無處不在,土壤中的美味在發芽,故鄉的眷戀存於心底,食物所帶來的能量,溫暖著每一個人。
帶著離開都市的勇氣和對節氣與食物的尊重,這位「帥氣的爸爸」帶著女兒瑞瑞走進了《宅人食堂》 第二季《節氣物語》篇章。他們的歸鄉路上還找到了哪些美味?又發生了什麼溫情故事?今晚21:25,深圳衛視為你慢慢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