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下燃燒的欲望,中國三大盜墓王的江湖往事

2020-12-11 真實故事計劃

2019年7月31號,秦東陵文物被盜案在西安市臨潼區法院開庭,盜墓賊張曉峰逃亡8年後終被抓獲。

事情要從8年前說起。2010年10月8日,張曉峰、許德超等8人盜掘了秦東陵一號大墓,拿走包括漆木高足豆(盛器)在內的11件文物,其中「高足豆」為國家1級文物,其餘均為國家3級文物。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球的地上和地下的文物交易額,僅次於毒品和武器交易。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物輸出國之一。全世界47個國家的218個博物館中,中國文物有163萬件,這還不到世界所有私人收藏量的十分之一,其中絕大部分文物,都因盜墓流失海外。

在盜墓小說影視裡,盜墓者常懷家國大義。現實中,盜墓團夥間更多的是自私貪慾的心機搏鬥。

「肉身坐佛」,荷蘭某博物館藏,是1995年福建被盜的「章公祖像」

在中國,盜墓南北有別。

倪方六曾將盜墓賊分成遼瀋幫、關中幫、長沙幫等十個派系,又以長江為界,分南北兩派,北派以「力」見長,「關中式盜洞」甚至可能在墓葬數千米之外打洞,為了盜一個墓可能要在地下像土撥鼠一樣待半年;南派以「技」見長,參考過往經驗,有自己的一套盜墓技能。

凡是地下工作者都講求保密,說話不能太直白。於是,就有了一些盜墓黑話。「黑話」是種隱語,只在小圈子裡流行,讓外行人聽不懂。盜墓賊總不能嚷嚷著「走,拿上洛陽鏟盜墓去」,太明顯了,要是說「下湖」,一個眼神懂得都懂,旁人就得聽懵逼了。

每個地方黑話也不一樣。《鬼吹燈》裡以「倒鬥」稱「盜墓」,只是北京和東北一帶流行。河南盜墓賊就會說「挖紅薯」、「刨山芋」,那兒多產紅薯;在南方,屍體進棺前要包裹綑紮,形同粽子,「翻肉粽」就這麼來的。此外,還有的地方叫「翻鹹魚」「挖蘑菇」「翻膛」等等。

所以下次在南方別說「倒鬥」,一聽就是外地人。

不過,現代盜墓圈裡很少說黑話了。一是建國後很多老一輩盜墓賊都被招安了,丟了傳承,如今多數盜墓賊都是半路出家,不怎麼守江湖規矩;二是盜墓資料的公開,翻翻書就能知道很多圈內隱秘,看過幾本盜墓小說都能隨口說幾句黑話。

盜墓業裡有兩種賊:一類是官盜,像漢末曹操,民國孫殿英。另一類是民盜,他們都是三五成夥幹私活,上不了明面,平常沒事就在古墓葬群瞎轉悠,「踩點」。一般來說,民盜的下場大多不怎麼好,故事卻充滿傳奇色彩。

今天就說說幾個現代被稱為「盜墓王」的大神。

文夕大火後的長沙第一土夫子

清光緒年間,走在老長沙麻石街頭,不時會碰上挑著瓷器碗盞的商販,吆喝著兌換古玩。當時這一行叫「碗擔行」。

民國初期,長沙的遺老遺少因嗜煙嗜賭,家道敗落,折價出售家中私藏古玩。長沙古玩業漸漸聲名鵲起,在長沙古玩一條街藩城堤、走馬樓也常能見到外國人。那時售賣的大多還是民間古玩。

長沙人多燒煤炭,煤炭裡拌入黃泥巴更耐燒,故而黃泥巴的需求極大。於是,出現了一群推著板車運泥巴的「土夫子」,他們出生貧賤,沒什麼文化。

「土夫子」究竟誕生於哪個朝代,如今已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

黃泥也分等級,上品當屬「糯米泥」。唐宋土坑墓葬裡多是這種回填土,墓葬地就成了土夫子們常光顧的地方。

上世紀30年代初,長沙城開始擴建、重修城牆,需要大量的磚瓦土石。土夫子也開始在城郊挖山取土,偶爾挖到一些陪葬品,就去城裡的古玩店脫手。

湖南總督譚延闓下令拆毀前的長沙古城牆

1938年,長沙發生文夕大火,地面文物多半無存,古玩店老闆們惦記上「老鼠貨」。

文夕大火

又逢抗戰,長沙城建廢弛,土夫子連挖泥巴的鐵飯碗都保不住。大家一看,挖泥巴才掙幾個錢,哪有盜墓來錢快,於是,就紛紛轉型成了「職業掘墓人」。

「土夫子」逐漸成了長沙一帶盜墓賊的專屬暱稱。

土夫子們講規矩,在長沙城的東、南、北三區各圈了一塊地,本著「互不侵犯,友好相處」的原則,只在自己的地盤挖墓。

上世紀30年代到解放前,是土夫子最瘋狂的時期,這幫人就跟蝗蟲過境一樣,長沙基本上「十墓九空」。當時,軍閥混戰,外敵入侵,政府連活人的事都管不好,更別說死人了。

那時候,還沒有什麼文物局、博物館,很多文物都被私人收藏,不少權貴富戶、古董商都喜歡從土夫子手裡收貨,便宜貨好。

有句話說的好,盜墓都是慣出來的。

長沙土夫子盜墓神器「短柄鋤」,南方多丘陵,短柄鋤比洛陽鏟更好用

回看長沙盜墓圈,任全生可能是聲名最顯的土夫子,被稱為長沙盜墓界第一大神。

他親手挖出了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戰國帛書」,還是發掘過馬王堆漢墓,搬過那具千年不腐的女屍。

年輕時的任全生身材高大、手臂健長,常年與古墓打交道,看穴的眼力非常準。

在任全生眼裡,盜墓是個經驗活、技術活。

盜墓先踩點。

踩點講究「一看二挖」,土夫子一看就知道土堆是天然形成還是人工堆積的,古墓多大年紀掐掐手指就算出來了。

在長沙,春秋戰國、西漢古墓大多建在山頂,東漢至魏晉南北朝多葬於山腰,而隋唐和宋的古墓多半位於山下。

踩好點之後開始「挖」,短柄鋤挖開地表土層,取出深層土一看,憑經驗判斷是否為古墓的填土,也能根據土色判斷墓壁範圍,甚至精確墓葬年份。

各朝代葬制習俗不同,封閉和保存手段不同,會挑選不一樣的「填土」。春秋墓埋葬淺,常填以紅色網紋土,戰國末期開始出現紅色網紋土與黃土混填的墓葬,黃土粘度強,封閉性好。西漢前中期古墓多用純黃土回填,晚期出現一種紅色網紋土與帶砂的黃土混合的「五花土」。

長沙天心閣東南,原有一排建築「子彈庫」,是民國時的長沙軍火庫。

1942年9月,某天黃昏,任全生帶著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子彈庫。

黃昏打洞,半夜差不多就挖好了,正好夜深人靜好盜墓。

為了節約時間,他們打了一口直抵棺槨的豎井盜洞,寬不過兩個畚箕大小。在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後,他們找到了不少銅兵器、漆器,還找到了一個木匣子,裡面裝著一些破碎的絹質類紡織品,上面有些模糊的文字。

任全生雖精通盜墓,終究不是文物專家,對那堆紡織品的價值沒多大概念,就當作廢品和其它「水頭」一併送給了古董商唐鑑泉。兩年後,湖南豪紳蔡季襄以3千法幣將其買下。

經蔡季襄的拼接整理,意外發現這是一份戰國帛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帛書。要換成錢可比那些漆器不知多到那裡去,卻被任全生當作「垃圾」丟掉了,不知道他後來有沒有躲在廁所裡畫圈圈。

由於在地下存放過久,帛書部分已經變色,文字圖像難以看清,為了使用更先進的技術攝影恢復帛書原貌,蔡季襄專程前往上海。

1947年,冒充雅禮中學教師的美國文物販柯強,假借帛書照相。隨後,讓一美國軍人舒爾特斯將帛書帶到臺灣,8月又送到美國,寄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後來,這份帛書被塞克勒醫生購得。此後,一直被保存在華盛頓的弗利爾—塞克勒美術館內。

1949年建國後,橫行一時的盜墓賊日子不太好過。

長沙剛解放時,為了堵一堵盜墓的風氣,殺雞儆猴,曾槍斃一個專盜漢唐大墓的土夫子。有些土夫子退隱江湖,其他的被收編成了國家隊。

1953年,任全生加入湖南省博物館。

1971年12月,,某個夜間,博物館工作人員接到一個電話,馬王堆挖防空洞的工地現場發現了「鬼火」。趕到現場後,任全生告訴工作人員,這是個「火洞子」。

「火洞子」是土夫子的術語,指那些保存完好的木槨墓。由於葬具周圍以白膏泥嚴密封閉,內部產生大量沼氣,一旦遇到明火,即被點燃。「火洞子」的出現也預示這是一處未被盜過的古墓。

1972年1月,湖南省博物館開始挖掘馬王堆1號墓。

古墓南北長19.5米,東西長17.8米,深20.5米。挖到木槨前,要先挖出約1萬立方米的填土。到了2月,長沙雨季來臨,出於擔心墓室進水破壞文物,博物館召集了長沙的十幾所大中學生參與挖墓。

當揭開辛追墓的巨大槨板時,井字形槨室的四角邊廂裡已經浸了一米左右深的地下水,木俑、漆器都橫七豎八地倒在水裡。

人也不能站到邊廂裡,只能趴在旁邊彎著腰下去取,腰上綁著一條毛巾被人提著,防止掉下去。

由於年代久遠,搜集浮在水面上的器物需要特別小心。一些氧化呈黃色或灰白色的銅器,用手觸之就會破碎。剛開始,一些年輕的考古人員沒有經驗,損壞了不少古物。後來就決定由任全生等幾個土夫子負責收集。

據現場的考古人員回憶,任全生經驗老到,取文物用的是「巧勁」,基本上難拿的東西都是他來拿。

邊廂裡的器物取出後,如何取出棺內的千年不腐女屍成了個大難題。面對這具有極高研究價值的不腐女屍,要是生拉硬拽地往外拖,屍體肯定要受損。

任全生提議用五夾板斜插進棺內,將內棺側起慢慢地將女屍移出,利蒼夫人屍體才得以完好無損。馬王堆發掘事畢後,文物局發給任全生等人「一瓶好酒和好煙,以示嘉獎。」

如今,任全生早已故去,而他看土質找古墓的本領不知有沒有被「徒弟」繼承下來。

現代的盜墓高潮是從80年代開始的,文物走私泛濫,90年代後,內地某些房地產商也賺到了錢,搞起私人收藏。巨大的利益誘惑下,沉寂30多年的的盜墓行業開始湧動。

西北「盜墓王」不懂盜墓

在西安,盜墓就像趕集會。

長安區裡,每天晚上都有上百人集體表演挖土節目。

十三朝古都西安,埋葬了不計其數的皇室貴族,每天施肥的玉米地下也許就埋著某位前朝大官。

上世紀80年代,人們對於文物保護意識還差些。西安街頭常出現操著粵語口音的廣東生意人,他們是來西安收麻錢(銅錢)的。當時,有些人對古錢價值認識還不高,在鄉下的收購銅錢、銅瓷器和石雕,轉手賣到廣東,一趟下來就能賺到上萬元。西安人祖傳的古錢就順著廣東人流向了港澳和歐美。

1981年,紅旗手錶廠倒閉,後來被人稱是「西北盜墓第一人」的孟老大剛剛拿到古物販賣第一單。那年,他28歲。

「孟老大」真名孟某建,父母都是西安紡織城國棉六廠職工,也算國企子弟。

2000年後,他曾在西安小東門古玩市場、曲江古玩城都開過古玩城。閒暇時,就把著手串到大唐西市古玩城裡看看行情。

他對古物頗有研究,家中有很多文物圖冊、古墓葬分布圖等文物方面的書籍。一般文物到他手裡,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哪個朝代的,西安的古玩市場裡,很多人在出手之前都會找他掌掌眼。

要不說,盜墓賊不可怕,就怕盜墓賊有文化。

80年代西安小東門鬼市,盜墓銷贓地

1988年後,民間古物存貨無幾,當時,不知從哪傳來一句口號,「要想富,去挖墓,一夜一個萬元戶」,西安興起了盜墓熱潮。

1990年,孟老大也加入盜墓,可他極少親自上手。他不懂挖墓的門道,也看不上「下苦」挖墓的小錢。每天晚上跟著挖墓人後面收購,再倒手出去反而賺得更多。

洛陽鏟,製作工序有20多道,盜墓賊眼裡手工鑄造才是精品。好的洛陽鏟吃土銳利、褪土快捷,能打穿並提取斷磚厚瓦。

按照盜墓行當的等級劃分,孟老大扮演的角色是「支鍋」,手下有「下苦」「腿子」挖墓,朋友圈的買家也多是有錢有勢的權貴「掌眼」。

西安地下文物交易市場中,孟老大串聯了一個從盜墓到銷售的「一條龍」產業鏈。下面有多個為他服務的盜墓團隊,只要市場上有需求,他很快就能找到對方要的貨。

在西北盜墓界裡,他是說一不二的權威大咖,也很有些大佬的手腕。凡是經他過手的文物,沒人敢出比他更高的價收購。甘陝一帶青銅器市場價都是他定的。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

有一回,一個盜墓賊在甘肅武山盜出爵杯、酒卮等古物5件,出價50萬,被他壓到20萬。對方將文物拿到甘肅再賣,但買家稱,東西被「孟老大」看過了,最多20萬。最終,這幾件文物只能賣給孟老大。

照她說的,這叫讓人長長記性,不敢再飄了。

西安八仙庵,和北京潘家園齊名的古玩市場,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麼簡單

就是這樣一個在西北盜墓圈叱吒風雲的人物,最後卻倒在了一樁失敗的盜墓案上。

孟老大

近年來,陝西境內最大的盜墓案,就是2016年的淳化「7·20」系列盜墓案。

2016年7月,淳化縣大圪墶村,酷熱難耐。雖然玉米還沒到收穫的季節,夜裡卻有人頻繁出沒一片特殊的玉米地。警方察覺,這是在打漢雲陵的主意。

漢雲陵是漢武帝寵妃、漢昭帝生母「鉤戈夫人」之墓。「鉤戈夫人」來歷傳奇,傳說她天生雙手握拳不能伸展,直到被漢武帝召見,才將手掌展開,其中藏有一玉鉤,因而得名。

漢昭帝即位後,追封其為皇太后,遷葬雲陵,陪葬了大量珍貴寶物,如今是國家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在盜墓者眼裡,這就是一頓大餐。

2016年7月後,警方接連破獲了涉嫌盜掘漢雲陵的山西、陝西多個盜墓團夥,順藤摸瓜,17年4月,孟老大在小區樓下被捕。這一年,他64歲。

在盜墓行當摸爬滾打30多年裡,孟老大從一個藉藉無名的小商販,漸漸躋身盜墓圈的上流階層。享受過崇拜羨慕,也積攢了不菲的身家,在西安郊區買下多處豪宅,兒子也在西班牙留學。

警方在他家不足8平米車庫裡,找到了成箱的文物,有國家級文物玉龍,還有西漢時的貢品琉璃髮簪。

採訪時,他說曾多次想要金盆洗手,但終究抵不過名利場的誘惑。

現實中,地下盜墓並沒有小說裡描寫的那樣神秘詭異,但地上交易中的利益糾葛、黑幕卻更加傳奇。

「7·20」盜墓案中,被捕的還有一位省政協委員張有平,張有平是甘肅有名的企業家,有一家私人出資的天水紀成博物館。10多年前,經中間人介紹,開始從孟老大手中收貨,其私人博物館裡至少有上百件都來自孟老大之手。

河南省政協委員張學溥也曾是孟老大的座上客。

盜墓江湖裡的「關外第一高手」

2014年,遼寧省公安廳成立「11·26」專案組,調查紅山地區盜墓賊。

警方在遼寧、河南、陝西等7省抓捕了盜墓團夥12個,追回文物2063件,價值逾5億元。這起案件被媒體稱為「共和國涉文物第一大案」,也叫「紅山大案」。

盜墓界「關外第一高手」的姚玉忠這次也沒能逃掉。

在被捕的12個盜墓團夥裡,有9個跟姚玉忠有關,多數頭目以前都是他的小弟。

法庭上,他仍不死心地替自己辯解,「我是六千年前挖墓人轉世」「轉世盜墓就是為了讓紅山文化重見天日」。

在遼寧赤峰,有座山頭叫紅山。當地傳說,紅山原名「九女山」,遠古時,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九仙女驚慌失措,打翻了胭脂盒,胭脂飄落灑在山峰上,將其染成了紅色,「紅山」由此得名。

1930年,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永在紅山附近考古,發現了許多陶片和古代遺址。1954年後,學界將此地視為「紅山文化」發源地,紅山文化被當作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之一。

紅山墓葬中少見生活器具和生產工具,多是象徵權勢地位的玉雕葬器。

1971年,考古人員在當地挖出一件「紅山玉豬龍」玉器,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龍的形象,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近水樓臺先得利,陪葬大量遠古玉器的紅山遺址上催生了不少盜墓賊。

紅山墓地通常都在平坦的高山上,多為土坑豎穴,挖掘比較容易,一般挖幾十釐米深就能挖到文物,但難就難在如何找到準確的挖掘點。

姚玉忠,1962年出生於赤峰寧城縣新房村,這裡也是紅山文化的起源之一。

據當地人說,在新房村,下場暴雨後,上山就能撿到不少裸露在地表的遠古陶器、玉器。

姚只有小學文化,但讀過很多「風水」「周易」方面的書,16歲就開始接觸盜墓這一行。在別人眼裡,他算得上一個江湖奇人。

混跡盜墓圈30多年,姚玉忠被尊稱為「祖師爺」,也有人覺得他像金庸武俠《雪上飛狐》裡的「胡一刀」,盜墓界的「關外第一高手」。

在這個圈子裡,他是「神」一般的存在:會看天象,能根據星鬥的位置、手中的羅盤在方圓百裡內確定一塊墓穴的位置。

有人說他出身盜墓世家,一身的盜墓本事都是從他父親那學來的。可姚玉忠的父親只是個篾匠,村民眼裡的「老實人」。因此,誰也不知道出身農家的姚玉忠是從哪學來的盜墓本領。

紅山出土「碧玉雕龍」

姚玉忠改進了洛陽鏟,自製一種叫「扎子」的工具。

「扎子」比洛陽鏟的性能要高,扎進土裡拔出後,通過觀察扎尖的顏色變化,可以判斷地下是否有墓葬。

除了傳統的工具,在盜墓時,姚玉忠也是科技愛好者,羅盤儀、金屬探測儀、三維立體成像儀等都是他盜墓時的必備工具。

他們在盜墓前會利用微波探測儀對古墓進行探測,探測以後將數據導入電腦裡,就可以呈現出古墓葬和古文化遺址的立體形象,墓葬的內部結構和陪葬品在電腦屏幕上一覽無餘。

姚玉忠平時喜歡戴著金絲邊眼鏡,身著中山裝,看上去文質彬彬,走路說話都帶著讀書人的範兒,沒事就喜歡逛博物館。

學到老,挖到老。

赤峰市博物館

但他嗜賭成性,每次盜墓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賭場,輸急了的時候就把剛挖出來的古物典押上。

他為人行事謹慎,不肯多說話,沒事兒的時候也愛到附近的山上轉悠,觀察墓葬的特點。

每次外出踩點時,他都是獨自一人。就算親兄弟,也不肯將「尋龍點穴」的秘訣透露半分。

盜墓圈裡也最忌「吃私」,為了防止有人吃私,定下不少規矩:民國時期,北京一帶處置「吃私」者就讓他「成地仙」,即活埋。

姚玉忠不吃這一套。每次快要挖出文物的時候,他都把手下人支開,自己下坑挖開最後一層土取走文物,最後,給別人分多少都是他說了算。

「分贓不均」讓姚玉忠失了不少威信,他也不在乎,旁人要想挖到大墓,還是得乖乖找他。

他有個毛病,喜歡賭錢,但賭運不怎麼樣。每次盜墓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賭場,輸急了就把剛挖出來的古物典押上。有時為了還賭債,只能打同行的主意,「黑吃黑」。

在紅山的盜墓江湖裡,還有另一群盜墓團夥,老大馮傑,原來也是姚玉忠屁股後面的小弟。姚玉忠「關外第一高手」的名號能叫得那麼響亮,也是他一手推動的。

後來,馮傑覺得姚玉忠過於小家子氣、不講兄弟義氣,就另起一鍋兒,還拉走了姚玉忠的親弟弟姚玉飛。

姚記恨在心。2014年,他聯繫上北京道上的一個朋友王井山,預謀搶下馮傑手裡的一對玉豬龍和一個玉筒。10月,王井山等人在在凌源市一小區門口綁架了馮傑,從他古玩店保險柜裡搶走11樣古物。

古物來路不正,馮傑也不敢報警,只能私底下查,沒能查出什麼結果。直到落網後,他才知道主謀正是姚玉忠。

2014年12月7日,姚玉忠帶著手下人又去一處山上尋寶,不過這次沒有收穫,白忙活了一場。此時他還不知道警方已經將其列為「11·26」專案抓捕序列的001號。

凌晨3點,在賓館房間裡,姚玉忠被捕。

三年後,遼寧高院認定姚玉忠犯搶劫罪、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倒賣文物罪,被判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姚玉忠

相關焦點

  • 上古蠑螈、傀儡天兵、嗜血蝙蝠…終於等來一部盜墓「王炸」!
    在這個亦真亦假的神秘空間裡,讀者可以甩掉現實負累,在地下維度中盡情馳騁,釋放自己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墓穴中有寶物,更有怪物,可以極盡奢華,也可以極盡恐怖,能夠給人帶來非比尋常的震撼體驗。
  • 墓王之王和盜墓筆記同屬盜墓系列,但為何盜墓筆記更受人喜歡?
    《盜墓筆記》系列是南派三叔的代表作,其堪稱近年來中國出版界的經典之作,獲得百萬讀者狂熱追捧。南派三叔也憑此作名滿天下,躋身中國超級暢銷書作家行列。《盜墓筆記》這部小說就不用我多說了,和《墓王之王》一樣都有九所大墓,也都是講的盜墓那些事。
  • 「盜墓系列」熱播,新電視劇來了,《盜墓筆記重啟之極海聽雷》
    說起盜墓系列,就不得不提《盜墓筆記》了。《盜墓筆記》作為一個懸疑冒險類的小說一經連載就迅速收穫了大批粉絲,南派三叔的名字也響徹大江南北。在2019年4月份《盜墓筆記重啟之極海聽雷》已經拍攝完成了,並且之前也放出了預告片為電視劇預熱。
  • 懸疑小說——排行第二名:盜墓筆記
    即便不算連載時期,從《盜墓筆記》第一部出版至今,也已經超過十年了。在這十年中,《盜墓筆記》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大IP」,近年來尤其如此。其實從內容故事上說,我真的覺得三叔講的不是盜墓的故事,而是由一個個身份詭異又神秘的人物連串起來尋人之旅。吳三省,王胖子,解語花等,上至老九門,下至走卒販夫,都透著一股子深不可測的邪乎勁。
  • 《盜墓筆記》吳邪的身世你知道多少?
    吳邪,生於1977年3月5日,在杭州西湖邊西泠印社旁經營一家古董店,出生於盜墓世家,是長沙老九門狗王吳五爺之孫,南派土夫子巨頭吳三省的侄子,吳一窮的兒子,吳家的現任當家,職業是盜墓者、攝影家、作家、鑑賞師。
  • 讓歷史上的三大盜墓祖師爺無功而返,至今完好無損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武則天也沒有辜負百姓們的期望,為政期間做出了一番不世之功。比如促進經濟、文化發展,完善科舉考試、官吏選拔制度,維護邊疆穩定、國家太平等等。作為九五之尊,武則天和歷史上的其他皇帝一樣,在宮中過著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的奢華生活。武則天生前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死後也渴望讓財富永遠伴隨著自己,於是武則天為自己修建了無比豪華的乾陵。
  • 現實版摸金校尉,中國最大盜墓案主犯,盜墓三十年,人稱祖師爺
    作案方法姚玉忠的盜墓團夥在作案時利用一種叫做「扎子」的自製工具,這種工具比洛陽鏟性能要高,扎進土裡拔出後,通過觀察扎尖的顏色變化,可以判斷地下是否有墓葬。羅盤儀、金屬探測儀、三維立體成像儀等也是他們的必備工具。姚玉忠曾簡單提起,「如果在一處山脈上,左有青龍,右有白虎,上有靠,下有照,就是一個典型的風水寶地,也是適合埋葬的地方。」
  • 盜墓賊必用的盜墓工具都有哪些
    盜墓賊必用的盜墓工具都有哪些呢?有的讀者可能立即聯想到洛陽鏟。其實,洛陽鏟在民國盜墓中使用並不普遍,由於當時沒有公開推廣,都是小圈子內熟人相傳,主要局限於河南洛陽一帶的盜墓圈。從《民國盜墓史》前面所述的各種盜墓事件中,大家也應該可以看出盜墓工具的多樣性。
  • 五本尋墓探險文:比《盜墓筆記》《老九門》更驚豔好看的是這本!
    五本尋墓探險文:比《盜墓筆記》《老九門》更驚豔好看的是這本!《老九門》作者:南派三叔【簡介】比《盜墓筆記》《老九門》更驚豔好看的是這本!千年之前墜落的三顆隕石,長白山下埋藏的秘密,他們到底從礦山底部帶出了什麼東西,為何世界慢慢變的異樣詭異?
  • 盜墓產業鏈,真黑!
    2018年以來至今年8月,全國公安機關共追繳文物逾4萬件,其中絕大部分為山西警方追繳。  記者歷時三年,深入山西多個打擊文物犯罪辦案中心和部分看守所,獨家採訪一線民警、盜墓分子和文物販子,獲知大量文物盜販內幕,揭秘文物盜販「地下江湖」。
  • 全球十佳關於盜墓題材電影,你看了幾部
    就在此時,意外發現20年前死在草原上的初戀對象丁思甜(楊穎 飾)可能還活著,胡八一、王凱旋、Shirley楊決定再入草原千年古墓…….胡八一、王胖子、Shirley楊等人穿過遮龍山下古滇國秘密地下水道,不料遭遇千年術機關,成千上萬個奴隸製成的「俑」像炸彈一樣倒懸在洞頂。
  • 7部經典盜墓題材電影,你看過幾部?每部都不容錯過!
    最近幾年,許多盜墓題材改編的電影受到了廣大觀眾朋友的喜愛。那麼今天就來盤點幾部經典的盜墓題材的電影吧!最近幾年,許多盜墓題材改編的電影受到了廣大觀眾朋友的喜愛。那麼今天就來盤點幾部經典的盜墓題材的電影吧!
  • 盤點一下國內外影視劇中的盜墓天團
    摸金鐵三角——《鬼吹燈》系列胡八一、王凱旋、shirley楊絕對是國產盜墓劇中最紅組合,一個會風水的退役老兵,一個槍法神準戰鬥力驚人的兇狠胖子,一個有錢有裝備的搬山後人,掛著三條摸金符在中華大地冒險,跟各種殭屍怪獸戰鬥,尋找祖先留下來的神秘寶藏
  • 起底盜墓第一大案
    江湖之初「2000年來的中國史學家,上了秦始皇的一個大當,以為中國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長城以南的事兒。這其實是一個大大的錯誤,我們應該覺悟了!我們要打倒以長城自封的中國文化觀,用我們的眼睛,用我們的腿,到長城以北去尋找中國古代史的資料。那裡有我們更老的老家。」這是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說過的一句話。
  • 「盜王之王」盜墓30年,價值10億元,被捕後說了這句話,專家羞愧
    「盜王之王」盜墓30年,價值10億元,被捕後說了這句話,專家羞愧歷史以來,中國人都一直是追求厚葬的做法,可以把生前的榮耀帶到了陰間,讓自己在陰間也可以享受在人世間的繁華,大家想一下秦始皇大張旗鼓修建秦始皇陵,動用了幾十萬的民力,可以說他對於後世的做法是有著深遠的影響的,可以說當時只要有錢的有權的
  • 推劇+資源|盤點6部《盜墓筆記》影視劇作品,哪部值得看
    南派三叔的懸疑盜墓類小說《盜墓筆記》主要圍繞吳邪、張起靈、王胖子三人在各處盜墓所經歷的奇聞趣事或驚險刺激的故事,三叔的坑挖得比較深,至於到底講了啥也不是一句話總結得了的,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原著。電視劇《盜墓筆記》第一季(2015,豆瓣4.8)【劇情簡介】吳邪(李易峰 飾)按照帛書的指引跟隨三叔、潘子以及神秘小哥張起靈(楊洋 飾)來到魯殤王墓探究七星魯王宮的秘密。
  • 哈爾濱江湖往事14
    此前,「橫下一條心,一定要出線」的豪言喊過後,號稱中國史上最強的奧運男足隊又一次跌倒在即將在那一年與中國建交的韓國人腳下。就不明白為什麼老是以「出線」為任務為目的,重壓之下,心態動作都嚴重變形。盡力而為享受比賽有可能真的會賞心悅目。綠茵場是沒有硝煙的戰爭,足球濃縮了一個國家的氣質。
  • 好書推薦丨《盜墓筆記·十年》
    小哥最後留給吳邪的話是:「十年之後,如果你還記得我,你可以帶著鬼玉璽,打開那道青銅門。」十年來,我們等待一個人的歸來,也等待一個故事的結局。最近,新篇章《盜墓筆記·十年》上市了,所有的謎團,也許都可以在這個新篇章中尋得雪泥鴻爪。
  • 戰袍往事知多少,江湖再見
    這個如夢如幻的舞臺沒有多少「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沒有多少「我自橫刀向天笑」的無畏,更多的是「男兒鐵石志」,88年世界盃歲月滄桑,17歲的貝利獨領風騷,26歲的馬拉度納上帝之手,26歲的齊達內一戰封神,36歲的克洛澤功成身退….這些浮生捲起的歲月精華框架成情懷裡的漣漪,每一次再回首時,戰袍往事幾多相思
  • 這姓氏全中國13億人僅1人獨有,考古專家沒見過,此人揭開歷史往事
    據文獻記載,中國姓氏共有5662個,單姓佔了一半以上的比例,複姓的只有2032個,比較著名的複姓有司馬、端木、歐陽等等。 在一大堆單姓面前,複姓顯得有點稀有了,複姓的來歷分幾種情況,一個是由封邑而來,比如令狐這個姓氏,祖先是周朝一位叫魏顆的人,因屢屢創下戰功,周王封了令狐邑;一個是由居住地而來,比如東郭氏,是住在山東臨淄東郭的齊國士大夫;一個是少族民族漢化名字而來,比如慕容這個姓氏;一個是由官名、王父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