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數學家一生是少年

2020-12-16 遇見數學

提起哈代,更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苔絲》的作者託馬斯·哈代。其實就在作家哈代出生三十多年後,英國又誕生了一位擁有相同姓氏的數學家,他就是 G.H.哈代。

哈代,圖源:維基百科

和作家哈代一樣,數學家哈代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只不過他的故事不需要寫成小說,他自己就像一部小說的主人公:他是儀表堂堂的紳士,也是特立獨行的怪人,他從小就是數學天才,卻考慮過棄理從文,連希爾伯特都直言他是頂級數學家,他卻認為自己最大的貢獻是對其他數學家的幫助。

哈代是一個複雜的人嗎?應該說哈代是一個豐富的人,在這樣那樣的傳奇背後,他擁有一顆少年之心。

不快樂的學霸

1877 年 2 月 1 日,G.H.哈代出生在一個重視教育的家庭。據說哈代的雙親都很有數學天賦,只是因為家境貧寒,沒能接受高等教育,匆匆畢業之後做了中小學老師。哈代出生時,家中仍然談不上富裕。

舊式的英國教育問題多多,很多學校嚴苛而勢利。就連生於 1903 年,長於小中產之家的奧威爾也曾在兒時遭受老師和貴族同學的欺侮。很難說哈代是否有相似的經歷,可以確定的是,聰慧的小哈代是個敏感的孩子。

他科科都拿第一名,卻不喜歡當著全班的面接受獎勵。但在害羞背後,他又有一顆爭強好勝的心。小哈代學數學的動力來自當第一的掌控感,他想要打敗別的孩子,數學可以讓他贏。

1889 年,憑藉優異的成績,哈代獲得了溫徹斯特公學的獎學金。當時的溫徹斯特公學擁有全英最強大的數學教學實力,但枯燥的苦讀讓哈代非常鬱悶。學習之餘,他幾乎沒有參與任何活動,儘管他和所有同齡的孩子一樣,有一顆小鳥般的心,嚮往出去玩,喜歡體育競賽。

不讓青春期苦悶影響成績是一個學霸的基本素質。1896 年,哈代又拿著獎學金進入了劍橋。然而,積蓄已久的問題就在這個時候爆發了。在有意無意之間,哈代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數學只是一種計分競賽,以它為業奉獻一生是否太蠢?

剛進入劍橋的時候,哈代跟隨的是一位所謂的名師。他很快就發現,此人的教學依然以考試為唯一目標,讓學生花大量精力學習計分策略。更加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這位老師對數學本身毫無熱愛,他樂於做一個沒得感情的撈分機器。

面對當時的數學分數攀比熱,哈代一度想過改學歷史。好在事情有了轉機,他被換到了一位姓洛夫的老師門下。洛夫向他介紹了分析的概念,又把若爾當的《分析教程》推薦給他閱讀。

日後回憶這段經歷的時候,哈代說:「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在我讀到這本傑作時的驚嘆之情。對我這一代的眾多數學家而言,它是第一流的啟智之作,我也從中第一次悟到了數學的真正含義。」

此時,哈代才真正與數學結緣。

改變命運的相遇

1900 年,優等生哈代在母校獲得了職位。

在旁人看來,他過得順風順水。論文一篇接著一篇地產出,這個年輕人很快就成了有名望的分析學家。1910 年,33 歲的哈代成為皇家學會會員。安穩的生活、受尊敬的工作、厲害的頭銜他都有了,但哈代依然不開心。

他想要的不是令人讚嘆的履歷,而是真正了不起的學術成果。從小應付舊式教育的哈代早就知道,成績是一回事,實質是另一回事。面對已有的一切,哈代非常清醒。

1911 年,哈代迎來了學術生涯的巨大轉機——他有了一位黃金搭檔:J.E.李特伍德。

來源:https://www.youtube.com/ ,Three Great Mathematicians 截圖

李特伍德比哈代小 8 歲,也是劍橋校友,1910 年回到母校工作,和哈代成為同伴。直到今天,在大大小小的合作中,資歷更深的一方霸佔主導仍然非常常見,何況李特伍德是個外聯能力欠佳的人。因為他總不露面,甚至有校外同行猜測李特伍德是哈代杜撰出來的朋友。

面對這樣的隊友,恐怕很多老鳥都會以負責人自居。但哈代不願如此,他知道平等的合作更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他們還曾有這樣的約定——

第一,互相給對方寫信的時候,寫的對不對,完全沒關係。

第二,收到對方的信,你沒有義務讀,更沒有義務回信。

這意味著兩人之間不存在誰向誰匯報的問題,可以暢所欲言,他們都知道,獨立與合作毫無衝突,反倒可以相互促進。互相成就的哈代和李特伍德開啟了黃金時代,他們的合作持續了 35 年,成就了數學界的佳話。

哈代的另一段佳話與一個來自異域的年輕人有關,這個人就是斯裡尼瓦瑟·拉馬努金。

如今,拉馬努金已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但在 20 世紀 10 年代,他只是一個沒有接受過高度教育的印度年輕人。他憑藉熱情和天賦自學數學,在業餘時間開展研究。1913 年,小職員拉馬努金把自己的數學筆記寄給了劍橋的幾位學者,他等來了一個人的回覆,這個人就是哈代。

哈代同時看到了拉馬努金的優點和問題。他覺得這個印度青年是個十分難得的天才,但因為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他的數學更像一種直覺和靈感,和正規體系格格不入。

也許這就是其他劍橋學者不回信的原因。拉馬努金身上確實帶有不確定性,循規蹈矩的普通人自然不願輕易出手相幫。好在還有少年氣十足的哈代,拉馬努金的閃光點已足夠打動他。1914 年,在哈代的全力推動下,劍橋大學的校門破例向拉馬努金敞開。

就這樣,哈代找到了一顆耀眼的明星。逐漸適應了劍橋的生活以後,拉馬努金的才華不斷結出果實。直到今天,拉馬努金的數學筆記依然是個傳奇,他在筆記中留下了數量驚人的公式,很多都被證明是正確的,而且對後世的諸多學科影響深遠。

在哈代看來,能與李特伍德和拉馬努金相遇是他的幸運。他從不吝惜對李特伍德的誇獎,還曾直言李特伍德在合作中功勞更大,而對於拉馬努金,他也是一位提供了無數幫助的良師益友。人的一生中能夠遇到哈代這樣的朋友已是幸運,成為這樣的人,又是多麼偉大的一件事。

從劍橋到牛津

1919 年,哈代獲得了一個去牛津任教的機會。從年輕時,他就對劍橋有些不滿,現在終於可以換個環境了。

哈代在牛津度過了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李特伍德並沒有一同前往牛津,兩人不得不通過信件合作,但他們依然進入了學術成果的高產期。這當然也是因為哈代在牛津找到了更好的狀態。

受經歷和性格的影響,哈代的數學觀趨於純粹,他不會從實用的角度為數學尋找優勢。在牛津大學的就職演說中,他甚至直言他覺得數學「沒有用」。事實上,哈代從來不是一個老到的功利主義者,他不認為只有有用的東西才值得追求。

哈代看重的是數學中極致的真和美。

真,聯繫著永恆。哈代曾說,「永生」也許是個愚蠢的詞,但大概只有數學家才最有可能理解它的含義。隨著年代的更迭,一幅畫可能會褪色,一種工具可能會變得不再實用,一首詩也可能不再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但數學定理會一直像剛剛發現時那樣簡潔、正確、直達本質。

哈代曾經提到,數學家和畫家、詩人做的事情其實相差無幾,但數學更接近永恆,因為數學不需要藉助顏料和文字來體現形式,數學本身就是凝固的思想——「與色彩和文字相同,思想也必定會以某種和諧的方式組合」。這種接近永恆的和諧,就是數學獨特的美。

他是帶著藝術家的心態去研究數學的。

哈代研究過的主題包括丟番圖逼近、堆壘數論、黎曼ξ函數、不等式、一般積分、三角級數……在他和李特伍德的推動下,黎曼猜想的研究有了新突破,他們還共同提出了哈代李特伍德定理、哈代李特伍德圓法、哈代李特伍德極大函數。

儘管坦言不太喜歡教書,但哈代為高校學子留下了兩本經典教材:《純數學教程》和《數學導引》。尤其是後者,收錄了哈代在牛津和劍橋講課的內容,非常充實。從研究者到教師,從合作者到領導者,哈代的貢獻難以衡量。擁有哈代,是英國學術圈的幸運,也是整個數學界的幸運。

最後一件貴重的禮物

1931 年,哈代回到了劍橋。據朋友 C.P.斯諾說,這個決定有不少福利上的考慮,作為不婚族,他需要提前為自己安排養老。這可能是他最不少年氣的決定。

在心臟出現問題之前,哈代一直保持著年輕人的心境和體魄。

他和年輕人一樣喜歡運動。除了數學,他最喜歡板球。十幾歲時沒有盡情玩耍,長大以後,哈代成了一個鐵桿球迷。他會興致勃勃地研究報紙上的板球比分,也很愛去現場看比賽。他自己沒事兒還會打打網球。

他和年輕人一樣誠懇、率真。哈代是個可靠的同伴,除了李特伍德和拉馬努金,他還和很多數學家有過合作,包括來自匈牙利的波伊亞和來自德國的朗道。

在劍橋的時候,哈代沒有住進最好的房子。希爾伯特曾為他抱不平,還寫信給學院領導,直言「英格蘭最好的數學家應該擁有最好的住房」。事實上這是哈代自己的選擇。他還當過兩年工會主席,雖然早已成為老師,卻頗有些學生領袖的意氣風發。

他和年輕人一樣愛搞怪。哈代有個愛好,叫作「愚弄上帝」。有一次他從丹麥寄了一張明信片回英國,在信上自稱已經證明了黎曼猜想。他覺得這樣一來,他回國時坐的那艘船肯定不會沉掉,因為這會兒上帝不能讓他死。

去看板球比賽的時候,他會帶上厚毛衣、雨傘、數學論文和試卷。他覺得上帝一定會這樣想:「哈代覺得今天要下雨,他一會兒就會回去工作了,那我一定要讓今天一整天都晴朗,氣死他。」這樣就能保證比賽不被壞天氣中斷。

1939 年,哈代的身體開始出現狀況,他的研究也受到了影響,充滿靈感和幹勁兒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對哈代是怎樣的打擊,我們不得而知。

此時他的生命還剩下八年。哈代選擇為世人留下最後一份貴重的禮物,1940 年,他開始寫《一個數學家的辯白》。

英國數學家戈弗雷·哈羅德·哈代的經典名篇

《一個數學家的辯白(雙語版)》[英] 戈弗雷·哈代 著

何生 譯

美亞 4.7 星評,本書是哈代於 1940 年寫成的心得之作,展現了數學之美、數學的持久性和數學的重要性三大主題。作者從自己的角度談論了數學中的美學,給眾多數學「門外漢」一個機會,洞察工作中的數學家的內心。

作者還討論了數學的本質與特點、數學的歷史及其社會功能等諸多話題。該書被稱為是「用優雅的語言對數學真諦進行了完美的揭示」,原汁原味地向讀者展示了一位真正、純粹的數學家的數學思想,是不可多得的經典讀物。

在這本書裡,哈代坦白了自己對數學的看法。數學研究是怎樣的事業?做一個數學家意味著什麼?怎樣看待純數學和應用數學的關係?所有這些問題,哈代都真誠而細緻地寫下了自己的答案。

這本書記錄的是哈代的思考,也是哈代對數學的深情。

1947 年,哈代在英國劍橋去世,就在幾周前,他獲得了皇家學會的科普利獎章。從此以後,人類的星空多了一位明星,而我們也會在他的照耀下繼續學習,繼續前進。

註:本文轉自圖靈教育,作者喵頭鷹同學,[遇見]已獲授權。

相關焦點

  • 憑一己之力改變數學,將「純碎」推至新高,天才數學家哈代的一生
    戈弗雷·哈羅德·哈代(1877-1947),英國數學家,因其在解析數論和數學分析方面的工作而聞名。他幾乎憑一己之力將嚴謹注入英國主流數學。但當被問及他對數學的最大貢獻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發現斯裡尼瓦薩拉馬努詹」(印度天才數學家)。在本文中,我們探索哈代的生活和數學。
  • 數學家哈代的辯白,什麼是數學中的美學?
    《一個數學家的辯白》(雙語版)內容簡介本書是哈代於 1940 年寫成的作品,展現了數學之美、數學的持久性和數學的重要性三大主題。作者從自己的角度談論了數學中的美學,給眾多數學「門外漢」一個機會,洞察工作中的數學家的內心。
  • 終年33歲的印度數學天才,他的傳奇人生讓扎克伯格流淚,大數學家哈代說「他發現並創造了數學」
    那些不可思議的事物正等待著被發現—Carl Sagan1920年4月26日印度數學奇才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去世,享年33歲劍橋大學的大數學家哈代 (G·H·Hardy,華羅庚的老師) 聽到這一消息時失聲痛哭
  • 知無涯者:印度天才數學家的傳奇人生
    然而哈代確信,拉馬努金的研究「絕對是我見過的最卓越的」,並且稱拉馬努金是「最高水平的數學家,一個同時兼具創造力和能力的人」。隨後哈代邀請拉馬努金來劍橋做研究。哈代認為拉馬努金是比希爾伯特(數學界的無冕之王)天分還高的數學家!按照天分打分的話,他給希爾伯特80,拉馬努金100,自己25。
  • 天才數學家證明了神的真實存在
    1913年,一個冬日的清晨,劍橋大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世界最頂尖的數學家哈代像往常一樣坐在大廳裡邊吃早飯,在桌子上擱著一個貼著印度的郵票大信封。上面寫著「馬德拉斯。誰也想像不到,打開信封之後,哈代竟然發現了一個如神般的數學天才。
  • 「拉瑪努金」,一個寫下黑洞公式的神級印度數學家
    1887年,印度南部的一個窮困的小鎮,出生了一名叫做拉瑪努金的小男孩兒,大部分出生在這樣家庭的人都會平淡無奇度過一生。但偏偏命運女生挑中了這個男孩兒,讓他在短暫的一生中綻放出了不一樣的光芒。但是六個月過去了,還是沒有收到任何的解決方案,於是,拉瑪努金親自提供了解決方案,這個公式也是後來著名的拉瑪努金恆等式,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拉姆金已經在印度數學圈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於是很多人建議她往更高的領域前進,比如去聯繫英國的數學家。拉瑪努金就把自己研究出來的一長串數學公式給當時英國劍橋大學的幾位著名數學家看,他們分別是貝克,霍布森和哈代。
  • 頂級數學家多厲害?印度數學家留下一個筆記本,人類至今仍未搞懂
    這個世界上最神秘的數學家是誰?1912年,英國劍橋大學的哈代開始陸續收到一些來自印度的信件,上面列著許多複雜又奇妙的公式。「我從沒見過什麼像它們那樣,」哈代說,「只要看一眼就知道只有最厲害的數學家才能寫得出來。它們肯定對,因為如果它們不對,沒人能有這樣的想像力創造出它們。
  • 看,這就是託馬斯·哈代!
    和許多有錢有閒的大作家不同,哈代是一個鄉村手藝人的孩子,一個以建築行學徒為謀生起點的少年。他少年時代就立志要投身於文學創作,創作了許多詩歌,卻因時之不利,才改擇小說之路起步文壇。因此我們能從他每一部作品,不論是寫實的、浪漫的,還是情節的,體味到他那詩一般的激情與意境。哈代總是這樣詩中有文,文中有詩,詩與文渾然天成。
  • 被女神眷顧的拉馬努金,做夢和神溝通的數學家!電影推薦看一遍
    1887年,印度南部的一個窮困的小鎮,出身的一名叫做拉馬努金的小男孩,大部分出生在這樣家庭的人都會以平淡無奇的度過一生。但偏偏命運女神挑中了這個男孩,讓他在短暫的一生中綻放出了不一樣的光芒。在拉馬努金上中學的時候,家裡來了兩個租客,他們是政府大學的大學生。
  • 印度不只有開掛火車,還有一開掛的數學家,憑一己之力單刷數學界
    在印度,不只有開掛的火車,還有一位開掛的數學家,他憑一己之力單刷數學界,這個人便是拉馬努金。天才少年,臣服數學魅力之下。1887年12月22日,那是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拉馬努金在印度的一個貧窮的婆羅門家庭中呱呱落地。
  • 頂級數學家有多厲害?拉馬努金憑靈感寫公式!稱夢中女神啟示!
    那麼頂級數學家的世界又是怎樣的?今天要介紹的是出生在印度的拉馬努金,他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數學教育,但沉迷數論,尤其喜愛整數拆分和質數等數學常數求和。他習慣用直覺寫下公式,不喜歡作證明,但留下的那些公式經過後人研究都是正確的。頂級數學家有多厲害?他僅憑直覺寫下3254個公式!稱夢中女神啟示!
  • 最神秘的數學家拉馬努金你認識嗎?一個信仰神的無神論者(上)
    今天想要和大家介紹一位被人們稱之為:從未來穿越而來的偉大數學家—拉馬努金。他之所以被人們稱為從未來穿越而來的數學家,是因為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多達三千九百多個非常神秘的數學公式及命題。這些公式及命題一度就像是一個未被發掘的神秘寶藏一樣被塵封在拉馬努金的筆記當中。
  • 印度天才數學家,智商逆天奇才斯裡尼瓦瑟·拉馬努金
    當時的印度,數學水平還很落後,周圍的老師不理解,嘲笑他的公式是一堆垃圾,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他的朋友相信他,並不斷的鼓勵他,最終,1913年,他鼓足了勇氣,把自己成果中的一小部分,寄給英國的著名數學家哈代,拉馬努金的輝煌時代到來了。
  • 從未接受高等教育,卻因夢到3900個公式,成為全球頂級數學家
    他被稱為數學史上的「鬼才」,與法國數學家伽羅瓦齊名。拉馬努金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從未受過正規的高等數學教育,居然靠做夢夢到3900個公式,成為了全球頂級的數學家。拉馬努金的家庭條件很不好,父親在布店工作,每月收入只有20盧比,但他們家有7口人要吃飯。不過拉馬努金還是接受了基礎教育,10歲時,他就表現出對數字的強烈興趣。
  • 神童、數學家、抑鬱症患者,控制論之父諾伯特·維納的一生
    這是一篇簡短的傳記文章,講述了諾伯特·維納的一生。「咱倆剛才見面的時候,我是要去教師餐廳還是剛從裡邊走出來?如果是剛從裡邊走出來,那我應該是吃過午飯了。」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1894–1964)被認為是一個非常古怪的人。
  • 怎樣才能成為數學家
    我這次推薦的四本書就是想讓大家多了解一些數學家,他們有哪些共性和個性,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成為一名數學家,有沒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首先,我們看看從平常人的角度如何看待數學家們的形象。猶太數學家很多,有十幾個,女性數學家很少,只有三位,熱爾曼、科瓦列夫斯卡婭和諾特。不幸的是,我們發現,這些人物是如此的經歷各異、豐富多彩,以至於他們的共性就是沒有共性,並不存在什麼典型的數學家形象。也許這是因為發掘得不夠深入?畢竟400多頁的篇幅分配給60個人,每個人只不過六七頁而已。
  • 印度最開掛數學家,僅17年時間,靠女神託夢發明3000多條數學公式
    雖然有些不合時宜,但今天還是想向大家介紹一位印度數學家——斯裡尼瓦瑟·拉馬努金。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偉大的數學家,歐拉(微積分、幾何、代數、三角)、高斯(代數、分析、統計學)、歐幾裡得(球面幾何、透視)、笛卡爾(坐標系統)等等,他們都是數學史上的豐碑。
  • 託馬斯·哈代誕辰180周年|哈代的兩段婚姻
    託馬斯·哈代一生度過了88個春秋,在他所處的19世紀到20世紀初,已是相當長壽。哈代曾有兩段婚姻。1870年3月,完成小說《計出無奈》初稿後,還是建築師的哈代應邀為聖米裡昂教堂的修復做前期調查,在那裡遇到了牧師太太的妹妹愛瑪,這位只比他小几個月的女子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哈代和愛瑪可以算是一見鍾情。
  • 【賞析】哈代《德伯家的苔絲》
    克萊的歸來使苔絲從麻木渾噩的狀態中驚醒,她覺得自己的一生都被亞雷毀了。在絕望中,她殺死了亞雷,追上克萊,兩人躲避著追捕,在荒野的一所空房子裡度過了他們婚後最幸福的幾天。最後苔絲被捕,並被處以絞刑。克萊遵照苔絲的囑託,和苔絲的妹妹開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