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哈代《德伯家的苔絲》

2021-02-08 文學考研



五月末的一個傍晚,一位牧師告訴約翰·德伯,他原是當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嫡系子孫。德伯17歲的大女兒苔絲被送到一個有錢的德伯老太那裡去認「本家」,幻想藉此擺脫經濟上的困境。

老太的兒子亞雷見苔絲美貌,便假裝好心讓她在家裡養雞。三個月後,亞雷乘機姦污了她。苔絲失身之後又氣又恨,她回到家中,可是母親惟一不安的只是亞雷不打算娶她,村裡的人也譏笑和議論她。苔絲發現自己懷孕了,但嬰兒生下後不久就夭折了。苔絲決心離開這個讓她窒息的地方,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開始新生活。

她來到南部的一家牛奶廠做擠奶工。在這裡她認識了安璣·克萊。克萊是一個低教派牧師的兒子,他不願繼承父業做牧師,卻熱衷於務農。在共同的勞動生活中苔絲和克萊相愛了。克萊決心放棄家裡為他安排的門當戶對的婚姻娶苔絲為妻。苔絲幾次想把自己失身的事告訴克萊,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做到。

新婚之夜,克萊先告訴苔絲,他曾和一個不相識的女人有過放蕩的生活,苔絲馬上原諒了他。可是當苔絲也說出自己的往事之後,貌似開通的安璣·克萊卻翻臉無情,他遺棄了苔絲,獨自一人去了巴西。苔絲的心碎了,但為了全家的生活,她只好忍辱負重,也期盼著克萊能回心轉意。

一天她又碰到了亞雷,如今的他已經是滿口仁義道德的牧師。亞雷仍然對苔絲糾纏不休,想把她佔為己有。苔絲受不了沉重的體力活和亞雷無休止的糾纏,她給克萊寫了封長信,哀求他迅速歸來救她脫離苦海。

克萊在巴西貧病交加,歷盡磨難。他也開始追悔過去,決定返回英國與苔絲言歸於好。但這時苔絲家又發生變故:父親猝然去世,全家棲身無所。為了解脫母親和五個弟妹的困境,苔絲被迫和亞雷同居了。克萊的歸來使苔絲從麻木渾噩的狀態中驚醒,她覺得自己的一生都被亞雷毀了。在絕望中,她殺死了亞雷,追上克萊,兩人躲避著追捕,在荒野的一所空房子裡度過了他們婚後最幸福的幾天。最後苔絲被捕,並被處以絞刑。克萊遵照苔絲的囑託,和苔絲的妹妹開始了新的生活。



《德伯家的苔絲》(以下簡稱《苔絲》)是哈代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早在195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曾出版過張谷若先生翻譯的《德伯家的苔絲:一個純潔的女人》。1959年《世界文學》發表了唐廣均、張秀岐的《評<德伯家的苔絲>》。1979年《苔絲》被成功地搬上銀屏,80年代初在中國隨即掀起了「苔絲熱」。1982年8月10日的《文匯報》上刊登了譯者張谷若的《<苔絲>小說及其作者》,各大報刊也不約而同紛紛發表文章,就影片《苔絲》或小說《苔絲》發表觀後感和評論。與此同時,哈代的其他小說和詩歌、國外的哈代研究成果也被大量譯介進來,因此,初期感想式、談片式的《苔絲》研究得以隨著頗具規模的哈代研究深入拓展。

1.《苔絲》的藝術

《苔絲》可謂是一座藝術的寶庫,雖然對《苔絲》藝術特色的分析已經成果碩然,卻仍留有巨大的潛在空間。如有的文章注意到小說的悲劇節奏,《論<苔絲>的悲劇節奏》一文分析了小說富於對比起伏的有節奏的悲劇美,《明暗交替,張弛相間:<德伯家的苔絲>的悲劇藝術欣賞》一文也認為,小說「在各種明暗因素的作用下,悲劇不斷地層遞、加劇、達到高潮,而在層遞的過程中悲劇節奏又有張有弛,苔絲也正是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抗黑暗,但卻被黑暗吞沒」。鍾文的文章《評哈代<德伯家的苔絲>的藝術對比》則從人物形象、人物內心世界、色彩、篇章布局、題材選擇等方面,探討了《德伯家的苔絲》的藝術對比。作者認為,這些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比襯,無論是在整體布局上,還是在人物刻畫、細節描寫上,都是環環相扣的。《<苔絲>的敘事藝術》一文從三個角度,即預示與映襯、引喻與反諷、意象與象徵,分析了《苔絲》的敘事藝術和手法。

劉迎的文章《文學反諷與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認為,哈代在《苔絲》這部小說中,不僅在微觀語言修辭範圍使用了反諷辭格,更主要是在小說的結構上,小說中人物的塑造及主體的揭示與展開上,把反諷作為一種宏觀意味的文學創作原則,妙用命運反諷、戲劇反諷、浪漫反諷等諸種文學反諷手法,使這部小說的思想和藝術成就斐然。

作家都是通過具有特定風格的語言來表達思想的,哈代的語言具有極突出的形象化特點。正是通過精確的描寫和豐富的比喻,哈代把他所講述的情景變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王立婷的《形象化與可視性:<德伯家的苔絲>中的一個藝術特色》一文就著重分析了上述特色。文章《從比較文學角度談<苔絲>中的馬車和馬》從意象入手,選取了一個高頻率意象「馬車」,分析了它在組織和安排結構、塑造人物形象、構成意義空間層次和增添風土人情方面的功能,也頗有獨到之處。

2.從《苔絲》看哈代

《苔絲》研究作為哈代研究有機組成部分,哈代的研究帶動了《苔絲》研究的深化,《苔絲》也為哈代研究貢獻了諸多成果。

眾多評論通過對《苔絲》的分析解讀,管窺了哈代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社會觀、創作思想、人道主義,以至於哈代的柔情與女性意識。

王群的《從<苔絲>看哈代的創作思想》指出,哈代雖然是個現實主義作家,但是他尚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人間苦難產生的社會根源,也找不到社會的出路,他受叔本華哲學思想的影響,宿命論悲觀思想較為濃厚。因此他把苔絲的悲劇解釋為一種神秘力量作弄的結果,似乎與生俱來,不可逃脫。

當然,也有評論文章(如孫漢雲的《<德伯家的苔絲>:從phase說開去》)指出,哈代的世界觀是複雜的,有時甚至是矛盾的,在閱讀這部小說時切不可斷章取義,隨意貼上「悲觀主義」、「宿命論」的標籤。

3.苔絲及其悲劇

《苔絲》描寫了苔絲的悲劇,這是一個讓人傾倒的藝術形象,她的性格和命運無不讓人思考。因此,80年代初就有這樣的文章出現,如1981年聶珍釗在《外國文學研究》發表的論文《苔絲命運的典型性和社會性質》。也有文章專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如《試論苔絲的性格特徵》一文認為苔絲的性格有三個特徵,即純潔性,反抗性和道德保守性,這「三性」是苔絲性格的核心。

在評論者眼中,苔絲是個「陷入泥淖的純潔女人」,也是一個帶有叛逆色彩的女人。有人用女權主義解讀《苔絲》,認為她是一位追求婦女平等、自由的女性形象,而作品通過她與亞雷和克萊的感情糾葛,表現了男權傳統勢力對女主人公的壓抑、摧殘,以及她的抵制、抗爭。

所有這些評價都顯示了評論者對苔絲這個人物的熱愛,同時,人們也為苔絲的悲劇歸宿而深深痛惜。是誰毀了苔絲?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苔絲悲劇的原因。有人指出「把苔絲推向深淵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政治、經濟、宗教、道德等勢力所集合起來的社會力量」;也有評論者認為苔絲的悲劇「不僅是社會悲劇、性格悲劇,而且也是命運悲劇」;還有人用女權主義理解來解釋,認為這是男權文化統治下自我認同的危機所造成的悲劇。

另外,研究者還不約而同地把苔絲和世界文學畫廊中其他女性形象,比如瑪絲洛娃、安娜·卡列尼娜、簡·愛、嘉莉、駒子等人進行比較。

4.《苔絲》的翻譯

《苔絲》的中譯本不少,除了張谷若的譯本,還有1991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吳笛的譯本,1993年南京譯林出版社孫法理的版本,1997年上海譯文出版社鄭大民的譯本等7種。對於這些譯本的評論和比較研究也從未間斷。一般認為我國有現有的中譯本中 ,還是張谷若的譯本最為完美。《曉暢通達,貌合神合:評<苔絲>中譯本的語言特色》分析了張谷若先生的《苔絲》譯本特色,認為他樹立了文學翻譯的典範。

《<苔絲>三種譯本的比較研究》從翻譯的理解、選詞和風格等三個方面,通過一定量的實例分析了《苔絲》三種譯本的各自特點,考察了其中的得失。作者認為與其它兩個版本相比,張谷若的版本是在經過反覆斟酌、盡力挖掘原作深層內涵的前提下完成的,譯文選詞精當,句式富於變化,很好地傳達了原作的神韻。

從上面的綜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文學界對《苔絲》這部小說的評價非常高,就像廖超慧在其文章中所說:「在世界文學名著的坐標繫上,《苔絲》的位置在縱坐標軸的批判現實主義這個閃光段上,它居於《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下,與《紅與黑》、《雙城記》、《俊友》並列;而在作品思想和藝術的橫坐標軸上,則定點於《奧賽羅》、《羅密歐與朱麗葉》於《約翰·克裡斯朵夫》之間」。


1. 林之鶴:《<苔絲>的魅力》,《外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1期。

2. 曾令富:《象徵與神話原型:<德伯家的苔絲>中的環境描寫》,《外國文學評論》,1994年第4期。

3. 李世強:《從<苔絲>看哈代小說的哲學及社會文化思考》,《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

4. 吳曉峰:《從比較文學角度談<苔絲>中的馬車和馬》,《理論與創作》,1999年第6期。

5. 廖超慧:《軒輊聲中悟<苔絲>》,《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4期。

6. 範祥濤:《<苔絲>三種譯本的比較研究》,《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2期。


這份資料全國通用,幫助很多考研學子成功通關!


各大高校文學考研歷年真題獲取方式: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復「真題」兩個字。


好文章推薦閱讀:(點擊標題可讀)

1、201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公告

2、2018文學考研人最合理的備考策略!(值得收藏)

3、2018文學考研參考書目大全

4、下載 | 各大高校文學考研歷年真題大匯總


在公眾號首頁,回復「測試」,可獲取古代文學基礎測試題!趕緊測試一下你的古代文學基礎如何?

在公眾號首頁,回復「測試2」,可獲取現當代文學基礎測試題!趕緊測試一下你的現當代文學基礎如何?


微信名:文學考研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想起一百三十年前的打工妹——託馬斯哈代著《德伯家的苔絲》
    電影《苔絲》海報想起一百三十年前的打工妹——託馬斯哈代著《德伯家的苔絲》第一次讀哈代的這本譯作讀的是繁體版,豎排,讀得很辛苦,影響了我對這本書的印象,最後一目十行,匆匆結束。託馬斯哈代為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的社會變遷奉獻了一部《德伯家的苔絲》,西奧多德萊塞用《嘉莉妹妹》記錄了產業革命對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的衝擊。而我國有那麼多比男人還勇敢地闖蕩異鄉、闖蕩城市、闖蕩江湖的鄉村姐妹,成功站上改革開放的浪尖,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比如有位女首富就來自內地鄉村),卻沒有一部記錄這種變遷的、有分量的文學作品,想想都有點尷尬。
  • 《德伯家的苔絲》可憐嗎?
    這個問題在我看完《德伯家的苔絲》之後一直存在於腦海。《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小說家哈代的代表作,簡單介紹文章的內容就是貧窮少女苔絲被父母督促著攀富親戚,結果卻被富人家的少爺亞力克誘姦。當好不容易以為自己遇見了真愛克萊爾,向他坦白一切之後,克萊爾卻遠走他鄉。
  • 《德伯家的苔絲》:一個英國版竇娥的復仇記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小說家託馬斯哈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儘管這本小說已經離它首次出版有120多年,但是其細膩的人物刻畫以及悲劇性的故事情節仍然吸引著一代一代的讀者,成為文學史上光輝閃耀的瑰寶,極具可讀性和欣賞性。這本小說的主人公為一位單純善良的鄉村姑娘苔絲,她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
  • 紀念哈代誕辰180周年,《苔絲》為何成為經典?
    作者:楊慶華1891年,託馬斯·哈代創作的長篇小說《德伯家的苔絲》出版。哈代為小說加了一個副標題「一個純潔的女人」。小說出版後,受到讀者的歡迎。1924年,小說被改編成無聲電影。1978年8月7日,英法合拍、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故事片《苔絲》開機拍攝。
  • 《德伯家的苔絲》這是苔絲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寫於1891年的作品。建議大家在閒暇時買一本看看。2008年英國根據這部名著拍了四集的迷你電視劇,不喜歡閱讀文字的朋友可以抽空看看這部迷你電視劇,只有四集,但是基本原汁原味的講述了書中的內容。今天我所配的所有圖片也均來自這部電視劇的劇照。
  • 《德伯家的苔絲》為何經典:人物內心與外部世界的巧妙融合
    託馬斯·哈代,英國著名的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家,於1891年完成了他蜚聲世界文壇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在其作品中,主人公苔絲是一位美麗、善良、誠實的僱農之女,因被主人家的少爺亞力克誘騙、姦污、生子,而被認為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 《德伯家的苔絲》:失貞、犯罪,她依然是「一個純潔的女性」
    她就是來自英國作家哈代的傳世著作《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女主人公苔絲,一位獨立勇敢、赤誠善良的女子。一、出身決定命運,反抗與悲劇伴生《德伯家的苔絲》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它成書百年後,被奉為了英國偉大的悲劇。那麼它究竟有何種魅力呢?
  • 《德伯家的苔絲》:一個女人與兩個男人的悲慘往事
    文/劇姐英國作家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被很多讀者認為是作者最傑出的作品。在反映與抨擊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現實方面,這部小說有著重大意義。而由戴維·布萊爾導演、傑瑪·阿特登和「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主演的英劇《德伯家的苔絲》,自2008年問世以來,一直都不乏好評。總得來說,不管是在選角方面還是情節安排方面,這部只有4集的英劇都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原著。
  • 看《德伯家的苔絲》說一二事
    《德伯家的苔絲》哈代的一本小說,你覺得08年這部英劇演繹得怎樣?現在的演員真的有點老了,何不找十幾歲的青蔥少女本色出演一下?不過估計真到那時有會說沒演技了。小商販老德伯那種愚蠢的貴族精神?——我剛巧問媽媽,假如別人告知你祖上是貴族……但現在沒落了....
  • 《德伯家的苔絲》:如果你認為它只有愛情,那就說明你還沒有讀懂
    說起《德伯家的苔絲》一書,是我看了第二遍的書之一。記得第一次看這本書,是在剛參加工作之時,純粹把它作為了一本關於愛情的小說去讀,並沒有領悟其深刻的內含。前些時間,與朋友聊天,聊到了這本小說,於是我再次買了這本書,開始讀起。重新讀這本書,發現中年的我,其有些內容記憶猶新,對這本書的內容和含義有了不同的認識和理解。
  • 《德伯家的苔絲》沒有被強暴毀掉的女孩,死於愛情
    《德伯家的苔絲》改編自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的同名代表作小說,是哈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部短劇一共有四集,每集大概60分鐘,講述的是19世紀末期的故事,女主苔絲是一個勇敢獨立堅強的又善良貌美的女孩兒。故事主要根據英國威塞克斯的一位農村姑娘的愛情為主線來演繹。
  • NO.45 讀《德伯家的苔絲》
    如果將苔絲的結局解釋為宿命論,顯然過於輕巧。哈代關注人性,他用深情的筆墨警告我們——在號稱盛世的維多利亞時代,破產的佃戶、務工的女性、鄉村與城鎮的差異與衝突,種種悲劇都可能發生,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品性付出代價。木心先生對哈代有句著名的評價:「我們面臨兩種貧困:知識的貧困和品性的貧困。哈代的小說,裡面有耶穌的心,無疑可以救濟品性的貧困。」
  • 失身又殺了人的苔絲,為什麼在哈代眼裡,卻是一個純潔的女人?
    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的小說《德伯維爾家的苔絲》,原本有個副標題叫《一個純潔的女人》。他在序言中說:「這是一個心地坦白的人,對於主人公品格的評價。」但她在哈代的眼裡仍然是純潔的,這些都不是她的錯。苔絲的一生充滿著戲劇性,仿佛都因為偶然的因素,由命運作祟一步步把她推向了死亡的結局。
  • 德伯家的苔絲,愛情為大?殺害表哥,女人狠起來沒男人什麼事了!
    這部電影不但女主演漂亮,主要是故事還是世界名著,原著名叫《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作家哈代的長篇小說,是「威塞克斯系列」中比較好的一部。苔絲和表哥亞歷山大《苔絲》電影背景是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歐洲,剛開始講訴的是從小生活與貧苦家庭的苔絲,陷入困境的父母叫少不經事的苔絲去一個富裕的老太婆家去認親戚,單純的苔絲礙於情面內心是拒絕的
  • 看,這就是託馬斯·哈代!
    由於他本身是以小說家出道,也由於他主要是以《德伯家的苔絲》《還鄉》《三怪客》等長、短篇小說而引薦給中國讀者,長期以來,在中國,哈代就是小說家哈代;而小說家哈代,就是寫《德伯家的苔絲》《還鄉》《三怪客》等幾部小說的哈代。近二十餘年,研究哈代、翻譯哈代、出版哈代的同好同行大有增長,哈代,作為十四部長篇小說、近五十幀中短篇小說、近千首短詩、一部巨製史詩劇和一部幕面詩劇作家的全貌,才在我們面前逐步展現。
  • 人間不值得,被傷害的苔絲的一生
    譬如這一部——苔絲Tess本片改編自英國19世紀後期的代表作家託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當年,他為了紀念被異教徒殺害的妻子,將妻子最喜歡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改編搬上銀幕——後來,該片包攬53屆奧斯卡6項提名,最後摘得3項小金人。
  • 德伯家的苔絲——苔絲悲劇人生始末
    《德伯家的苔絲》是託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描寫了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傳統農業社會遭受工業革命的嚴重衝擊,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逐漸被瓦解,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種種社會和人性問題。17歲的苔絲就生長於該時期的一個底層勞動人民之家。苔絲有三個妹妹,兩個弟弟。她長相美麗,天性淳樸、勤勞、善良又富有家庭責任感,她是「大自然新生的女兒」。
  • 重看《德伯家的苔絲》,苔絲的悲慘不光是亞力克造成,更是他們
    #女性#第一次看《德伯家的苔絲苔絲的父親是走街串巷的小商販。當他得知自己是當地望族德伯家的後人,立馬改變了神色,誇誇其談、耀武揚威,打算靠虛名度日,贏得他人尊重。雖然苔絲的父親不同意苔絲攀闊親戚,但是他沒用實際行動阻止,而是默默接受,更沒有尋苔絲回家。虛榮的人是虛偽的。他在乎的那些虛榮,最終都被他踩在腳下。
  • 苔絲,一個以死抗爭的純潔女性,託馬斯哈代的現實主義震撼與吶喊
    託馬斯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英國詩人、小說家,做過建築師學徒,後轉向文學創作,以發表悲劇題材小說一舉成名;主要作品有《遠離塵囂》(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還鄉》(The Return
  • 草堂讀詩|賞析:託馬斯·哈代《當我在鏡前觀照的時候》
    今天我們來賞析託馬斯·哈代的詩。託馬斯·哈代,英國詩人、小說家。哈代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創作以小說為主,代表作有我們熟悉的《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等。哈代晚年以其詩歌開拓了英國20世紀的文學。他的詩冷峻、深刻、細膩、優美,言簡意賅,自成一格,比他的小說更具現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