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壞習慣使你快樂?注意這4點,幫你走出舒適區的幻覺

2020-12-16 輝宇職言

為什麼是壞習慣你,我都知道,吸菸是不健康的,大量飲食和懶惰都是我們應該避免的一些行為。

然而國際研究者在著名醫學雜誌上發表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人因飲食問題導致換來死亡的比例最高。

研究者們估計每5個死亡案例中,就有一個是因為飲食不健康引起的。

我們都知道壞習慣對我們的健康有害,可是為什麼我們會繼續維持這些習慣呢?

我們都沉迷於我們自己都認為對我們不利的行為,其實我們保留這些行為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壞習慣讓我們感到舒服和快樂。

人體的獎勵機制

當你作出決定時,你的大腦無法區分這個決定是好是壞,只知道這個決定會讓你感覺到愉快或是不舒適。

你採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有其背後的目的,即使你沒有意識到這個目的是什麼。

最常見的飲食目的是讓你的大腦感覺到舒適,大腦是通過釋放多巴胺來刺激你的感官,讓你覺得舒適、舒服、快樂。

繼續去執行他給你的指令,當你吃蛋糕的時候,你的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讓你繼續吃。

當你發的自拍被人點讚時,你的大腦也會釋放多巴胺,促使你上傳更多的照片。

所以我們將這種良好的感覺與相對應的習慣聯繫在一起,就算這個習慣對我們是有害的。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繼續沉迷於壞習慣,他很難被改變的原因是因為他讓你感覺到舒服。

習慣的舒適區

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我們所謂的舒適區。

舒適區也被稱為心理舒適區,是指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的行為模式。

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是模式中感覺到舒適,壞習慣是可以在舒適區裡存在的,而好習慣則是需要踏出舒適區才能夠形成。

這是為什麼養成壞習慣會比較容易。

比如說就算知道吸菸對你有害,工作中的休息時間抽菸,導致你的大腦將這種習慣與自由和放鬆的感覺聯繫在一起。

飲酒則有可能被你的大腦和緩解壓力這個詞做關聯,而把飲酒歸類到舒適區裡面的活動。

想要努力掙錢的想法,更容易被想要做到沙發上看最喜歡的節目的想法代替。

很多壞習慣之所以能夠形成,是因為你每次按照這個習慣去行動的時候,能夠獲得舒適愉快的感覺。

更早的是我們傾向於讓我們的不良行為和壞習慣合理化。

社會的集體潛意識

如果整個社會認可或是多數的人都在喝酒,那麼這個行為就是可以被接受的,我們也可以心安理得的去喝酒。

同樣不難發現社會上可以接受的壞習慣,吃零食、不運動、過度飲酒、吸菸。

當多數人都有這些壞習慣的時候,會導致我們在內心將這些習慣合理化。

我們也會對自己說,只是在抽一根煙沒什麼大不了的,或是我明天再開始減肥就好了。

但這些理由只能讓你在一小段時間內逃避壓力,重要的是要記住以下這點,壞習慣只能暫時給你提供短暫的舒適感。

酒精飲料只會暫時麻醉你的壓力,並且在你酒醒之後讓你回歸不想面對的現實。

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能夠打破壞習慣的長期解決方案,實際上是走出你的舒適區。

雖然這會給你帶來不適感,可是這是成長的唯一途徑。

被忽視的舒適區

比如說在健身的時候,你鍛鍊的時候感覺很累很辛苦。

可是長久下去你會擁有更多的力量和耐力,而如果你只是象徵性的舉最輕的壓力,這雖然不會讓你感覺到辛苦,但是基本上和不去健身是沒有區別的。

你要知道的是大多數的人都不會輕易去改變現狀的,直到現狀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他們,並且不再讓他們感覺到舒適。

舒適區裡並不是只有讓你愉快的事物,有些讓你感覺到不愉快,不適的事物也會處於你的舒適區內。

給你舉個例子,一段不幸福的婚姻,雖然在這段婚姻裡面,你和你的對象都沒有感情了。

可是因為你們彼此都習慣了這種在一起卻不太舒服的感覺,所以你們不會去改變這段婚姻,直到你們都忍無可忍的時候,才會迫不得已的去做出改變。

結語

舒適的感覺只不過是一種幻覺,沒有真正所謂的舒適感。

所謂的舒適區,這是一種安全可以掌控的概念。

這也是為什麼舒適的環境和事物並不會長久。

習慣接受新的事物,踏出舒適區的那種不適的感覺,你就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裡是輝宇職言,我會持續分享自己工作學習上的感悟。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讚關注,我會陪你一起學習學校沒教的知識,我們下次再見

相關焦點

  • 重複不變的生活毫無意義,5個幫你走出舒適區的方法
    舒適區其實並不舒適,我們只是習慣了呆在那裡,這會我們的視野越來越狹窄,也不敢去接觸新的事物,漸漸的生活開始無趣,對任何事情都無感,也不想去進步,每天過著重複不變的生活,這樣的生活還有何意義。所以,在這兒我就給大家幾個走出舒適的方法,去走出去吧!一、去和喜歡「冒險」的人多打交道冒險不僅僅指的是去做危險的事情,還有生活上的冒險,比如裸辭創業,這就是一種走出舒適區的冒險行為。
  • 人民日報民生觀:為走出舒適區點個讚
    舒適區像一個圓。你越不怕吃苦,向外開拓,圓周就越大      深秋夜涼,西安一所高校的路燈下,十多個學生簇擁成團,用英語對話和討論。這種自願參加的「室外夜讀」活動,已經堅持了好幾年了。為什麼有教室不用,到路燈底下學習呢?同學說,教室環境太舒適,人容易生出惰性。
  • 高考模擬作文《走出舒適區》寫作指導及範文
    這是一則材料作文,圍繞「容易待在『舒適區』」現象進行討論。心理學認為,舒適區又稱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裡,人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可見「舒適區」是一個中性概念。當今年輕人容易待在「舒適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家庭原因。
  • 《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痛苦呢?就是因為從假期回到工作時,讓我們不適應,也就是打破了我們的舒適區。何為舒適區在解決走出舒適區的痛苦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舒適區。想像一下,你即將面臨一個至少三天的小長假。在這個假期中,你會做些什麼?
  • 幫孩子走出舒適區,要先搭好「腳手架」,再幫孩子找到最近發展區
    具我所知,在此之前能有已經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了,有舞蹈興趣班,書法興趣班,畫畫興趣班等,這已經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了。於是我問她:"你不是已經給孩子報過很多興趣班了嗎?怎麼又給孩子報了一個,這樣孩子的學習壓力會太大。"然而朋友卻說:"我這是在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以免孩子養成懶惰安逸的性格。培養孩子多方面的才能,以後他一定會感激我的。"
  • 心理學:跳出舒適區,你才能野蠻生長
    有一天他到了一個地方,裡面金碧輝煌,鶯歌燕舞,吃的是山珍海味,用的是金銀玉器,還有美女侍衛伺候這個傢伙高興得不得了,心想:這不是我夢寐以求的天堂嗎?於是便過起了天堂的生活。時間久了,心裡有了一些厭倦,就問侍衛:「能不能給安排點工作?」侍衛說:「這裡沒有工作,只有享樂。」他一聽,急了,「那請你把我派到地獄去吧!」侍衛回答:「先生,這裡就是地獄。」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最近幾年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耳熟能詳。青蛙正是因為不肯離開舒適區,所以到了最後想要逃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待在舒適區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危害,是因為讓我們無法獲得警惕。長久的安逸會讓我們失去鬥志。
  • 總是無法走出舒適區,實現想要的目標?你需要突破恐懼心理
    如果你因生意失敗而感到生活失敗並且自信心低落,那麼你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就會加劇,從而傾向於自我保護。 所以,當你有機會走出舒適區時,花一些時間分析擔心未知的原因,為什麼你對於行動的事情會感到恐懼?是不是曾經有過相關的經歷,讓自己產生這種負面思考?
  • 聽聽丨 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
    今晚我們來聊聊: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2020年的開端,以一個沒人料到的方式打開。當習以為常的一切開始崩塌,我們該不該衝去舒適區?有人說:「你沒窮過所以你不懂,我為什麼急著上班!」對於很多人而言,車貸,房貸,信用卡都需要每個月的工資去還。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而所謂的「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而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不適、緊張、恐慌、焦慮、沒有安全感。有這樣一個故事。
  • 只有改變應對方式,才能真正走出心理舒適區
    我有個朋友生活在小城市,有穩定工作,有家人陪伴,還有一個可愛小寶寶,雖然不能大富大貴,但是也生活比較舒適,但是人是喜歡變化的,時間一長,就想著要挑戰一下自己,走出舒適區,走出外在環境營造的舒適感。也有朋友決定走出這樣的舒適區,跑到國外,換個女朋友,換份工作,確實有很多朋友,走了出來,生活的很好,但是卻也有很多人,一點變化都沒有,走了一圈下來,發現還是原來的自己,究其原因是沒有改變應對方式,環境變了、人變了、工作變了、我們應對方式還是老一套,你說這能匹配嗎?所以最後沒有改變。
  • 心理學:所謂成長,就是遠離我們的舒適區!走出舒適區,走出怯懦
    這可能導致我們要麼為自己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要麼在開始之前就放棄。 請提醒自己,每個人的舒適區看起來都不一樣。對你來說容易的事情,對別人來說可能是挑戰,反之亦然。 對自己誠實,找出你想要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你認為別人對你的期望。 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 到底要不要走出舒適區,真的如過來人所說年輕人必須走出舒適區嗎
    到底要不要走出舒適區,真的如過來人所說年輕人必須走出舒適區嗎?在我這個年齡的很多人都聽過一些成功人士的啟示,「你還這麼年輕,一定要走出舒適區」乍一聽,我去真的太有到道理了,我還這麼年輕,應該懷揣蒙星,努力拼一把。
  • 教你幾招 走出閱讀舒適區
    「舒適區」我們都知道,青蛙在溫水裡遊泳是舒適的,但卻失去了危險意識。讀書也有舒適區,雖然沒有什麼大的風險但想要有更大的提升卻很難。我們怎樣走出讀書舒適區呢?一、由淺入深大量閱讀想要走出閱讀區舒適區,就不能「淺嘗輒止」,比如只看雞湯文、熱銷書、網文等等,想要在閱讀上有提升,選書的層次就不能停滯不前。就拿小說類的書籍來說,我們可以從看網文小說再看名作家作品再看經典名著,由淺入深閱讀能力會不斷提升。
  •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生活在舒適區裡的人是非常害怕改變的,因為你不知道改變後會怎麼樣,即使你已經很痛苦了,但是你也不願意去改變,你會有很多的擔心,你不能確定新的選擇是否能帶我再走上金字塔尖。 但當舒適成為一種習慣,再打破習慣推倒重來會更加困難,不如試著不讓身體處於「舒適」的狀態,也許你會發現,離開舒適區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
  • 走出「生活舒適區」,成就最出色的你
    人之天性是貪圖安逸,都樂意呆在舒適區。偷懶、睡覺、打遊戲、刷劇,這些事情簡單而低級,卻令人舒適無比,也難怪人們會樂此不疲。人如果過得太舒服了,危險也就到來了。安逸生活最容易消磨人的鬥志,扼殺人的潛能,使人一事無成。
  • 勇於走出「舒適區」
    陳長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黨員幹部在幹事創業上習慣待在「舒適區」,必然導致意志消沉、能力落後,難以跟上時代步伐;導致不能有效履行責任擔當,出現當「太平官」、念「平安經」的問題。因此,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在其位謀其政,做到「有位更有為」。 走出「舒適區」,要勤於學習思考。加強理論學習,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全方位提升個人精神境界。
  • 《人生效率手冊》:走出舒適區,你敢嗎
    習慣蜷縮在自己的舒適區裡,偶爾會有點想要衝出去的小衝動,但外面一點小風雨就把它給澆滅了,我真的很慫!我們大部分人可能都喜歡給自己畫個圈,整日待在圈裡,風和日麗,沒有狂風暴雨,電閃雷鳴。舒舒服服的,喝著小酒,唱著小曲兒,好不自在。這就是我們的舒適圈。沒有挑戰、沒有壓力、也沒有一往直前的勇氣!
  • 「愛情中,為什麼很難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看看這四個女人的回答
    可是這樣的遷就,歸根結底根本就不是愛情,只是因為自己一個人感覺寂寞罷了,這樣的人即使談了戀愛還是沒有歸屬感,還是習慣一個人。關於「愛情中,為什麼很難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我做了一個採訪,看看這四個女人的回答吧。01.於女士、21歲因為害怕自己會受傷,所以潛意識裡還是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 走出舒適區,遇見更好的自己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比如說,有些人覺得大城市競爭壓力太大,太辛苦,於是選擇到小城市找一份穩定、安逸的工作,雖然沒有太大的成就,但好在舒服,也不用挑戰自己、突破自己了,這就是一種心理舒適區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