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壞習慣你,我都知道,吸菸是不健康的,大量飲食和懶惰都是我們應該避免的一些行為。
然而國際研究者在著名醫學雜誌上發表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人因飲食問題導致換來死亡的比例最高。
研究者們估計每5個死亡案例中,就有一個是因為飲食不健康引起的。
我們都知道壞習慣對我們的健康有害,可是為什麼我們會繼續維持這些習慣呢?
我們都沉迷於我們自己都認為對我們不利的行為,其實我們保留這些行為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壞習慣讓我們感到舒服和快樂。
人體的獎勵機制
當你作出決定時,你的大腦無法區分這個決定是好是壞,只知道這個決定會讓你感覺到愉快或是不舒適。
你採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有其背後的目的,即使你沒有意識到這個目的是什麼。
最常見的飲食目的是讓你的大腦感覺到舒適,大腦是通過釋放多巴胺來刺激你的感官,讓你覺得舒適、舒服、快樂。
繼續去執行他給你的指令,當你吃蛋糕的時候,你的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讓你繼續吃。
當你發的自拍被人點讚時,你的大腦也會釋放多巴胺,促使你上傳更多的照片。
所以我們將這種良好的感覺與相對應的習慣聯繫在一起,就算這個習慣對我們是有害的。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繼續沉迷於壞習慣,他很難被改變的原因是因為他讓你感覺到舒服。
習慣的舒適區
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我們所謂的舒適區。
舒適區也被稱為心理舒適區,是指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的行為模式。
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是模式中感覺到舒適,壞習慣是可以在舒適區裡存在的,而好習慣則是需要踏出舒適區才能夠形成。
這是為什麼養成壞習慣會比較容易。
比如說就算知道吸菸對你有害,工作中的休息時間抽菸,導致你的大腦將這種習慣與自由和放鬆的感覺聯繫在一起。
飲酒則有可能被你的大腦和緩解壓力這個詞做關聯,而把飲酒歸類到舒適區裡面的活動。
想要努力掙錢的想法,更容易被想要做到沙發上看最喜歡的節目的想法代替。
很多壞習慣之所以能夠形成,是因為你每次按照這個習慣去行動的時候,能夠獲得舒適愉快的感覺。
更早的是我們傾向於讓我們的不良行為和壞習慣合理化。
社會的集體潛意識
如果整個社會認可或是多數的人都在喝酒,那麼這個行為就是可以被接受的,我們也可以心安理得的去喝酒。
同樣不難發現社會上可以接受的壞習慣,吃零食、不運動、過度飲酒、吸菸。
當多數人都有這些壞習慣的時候,會導致我們在內心將這些習慣合理化。
我們也會對自己說,只是在抽一根煙沒什麼大不了的,或是我明天再開始減肥就好了。
但這些理由只能讓你在一小段時間內逃避壓力,重要的是要記住以下這點,壞習慣只能暫時給你提供短暫的舒適感。
酒精飲料只會暫時麻醉你的壓力,並且在你酒醒之後讓你回歸不想面對的現實。
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能夠打破壞習慣的長期解決方案,實際上是走出你的舒適區。
雖然這會給你帶來不適感,可是這是成長的唯一途徑。
被忽視的舒適區
比如說在健身的時候,你鍛鍊的時候感覺很累很辛苦。
可是長久下去你會擁有更多的力量和耐力,而如果你只是象徵性的舉最輕的壓力,這雖然不會讓你感覺到辛苦,但是基本上和不去健身是沒有區別的。
你要知道的是大多數的人都不會輕易去改變現狀的,直到現狀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他們,並且不再讓他們感覺到舒適。
舒適區裡並不是只有讓你愉快的事物,有些讓你感覺到不愉快,不適的事物也會處於你的舒適區內。
給你舉個例子,一段不幸福的婚姻,雖然在這段婚姻裡面,你和你的對象都沒有感情了。
可是因為你們彼此都習慣了這種在一起卻不太舒服的感覺,所以你們不會去改變這段婚姻,直到你們都忍無可忍的時候,才會迫不得已的去做出改變。
結語
舒適的感覺只不過是一種幻覺,沒有真正所謂的舒適感。
所謂的舒適區,這是一種安全可以掌控的概念。
這也是為什麼舒適的環境和事物並不會長久。
習慣接受新的事物,踏出舒適區的那種不適的感覺,你就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裡是輝宇職言,我會持續分享自己工作學習上的感悟。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讚關注,我會陪你一起學習學校沒教的知識,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