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民生觀:為走出舒適區點個讚

2021-01-19 人民網

  舒適區像一個圓。你越不怕吃苦,向外開拓,圓周就越大

  

  深秋夜涼,西安一所高校的路燈下,十多個學生簇擁成團,用英語對話和討論。這種自願參加的「室外夜讀」活動,已經堅持了好幾年了。為什麼有教室不用,到路燈底下學習呢?同學說,教室環境太舒適,人容易生出惰性。冷一點,人反倒精神。

  選擇在教室裡學習,還是出來練口語,就像選擇喝咖啡或者茶一樣,根據個人習慣來就好,只要不擾民,本不值得深論。筆者感興趣的是同學上面的說法:不想太舒適。這個主動找苦頭吃的想法,倒挺有意思。

  人在學本事、長見識的過程中,舒適有時候反而會是一種障礙。有的家長發現孩子每天沒少做題,成績卻不見長,仔細檢查發現,做的都是自己會的那幾種,表面看數量不少,其實在不斷重複「1+1=2」。在自己駕輕就熟的領域呆著,不想再費勁向前了。這種學習,很難進步。勇於走出舒適區,向艱難區循序漸進地進發,才能真正長本事。

  走出舒適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挺難。因為人往往有惰性,結硬寨、打呆仗、走難路,累啊!既然是生路,就難免挫敗,這時回到舒適區的誘惑就大了。老年間有「人過三十不學藝」的說法,平常我們遇到困難,腦中也會響起「別折騰了」的聲音吧?在艱難困苦的環境裡成長,雖然資源匱乏,但有一樣好處:沒有躲懶的可能;出生在物質豐盈、經濟騰飛的時代裡,走出舒服的狀態,猶如冬天的早晨鑽出熱被窩,沒點毅力還真不行。

  其實,舒適區像一個圓。你越不怕吃苦,向外開拓,這個圓的圓周就越大,人生的體驗就越豐富、發展空間就越大。越畏手畏腳,不願努力,這個圓就小得可憐。那個古希臘的犬儒主義者第歐根尼,啥也不願幹,以蜷在一個桶裡曬太陽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適區就桶那麼大。氣溫一下降,這個「舒適」就有幾分可疑。蘇東坡有首詩說,「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是激憤之作,不在挫折中磨礪,怎麼可能成功呢!滿足現狀,錯失的是更大的舞臺。

  當然,教室裡學習並不能等同於呆在舒適區。我們應該學習吃苦精神,並不是非得無謂受罪。要非說「挨凍才能成長」,那就是抬槓了。

  青年應該在奮鬥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成長,應該從不斷走出舒適區開始。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4日 11 版)

(責編:嶽弘彬、黃策輿)

相關焦點

  • 勇於走出「舒適區」
    陳長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黨員幹部在幹事創業上習慣待在「舒適區」,必然導致意志消沉、能力落後,難以跟上時代步伐;導致不能有效履行責任擔當,出現當「太平官」、念「平安經」的問題。因此,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在其位謀其政,做到「有位更有為」。 走出「舒適區」,要勤於學習思考。加強理論學習,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全方位提升個人精神境界。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當我們熟悉一種狀態時,往往就想安於現狀,不願意再多吃點苦,不甘心再多受點折磨。不可否認,這種活法會讓人過得比較輕鬆,可長此以往,我們就會淪為平庸,終其一生都不可能看到那個閃耀奪目的自己。有一條河流從遙遠的高山上流下來,經過了很多個村莊與森林最後它來到了一個沙漠。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最近幾年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耳熟能詳。青蛙正是因為不肯離開舒適區,所以到了最後想要逃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待在舒適區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危害,是因為讓我們無法獲得警惕。長久的安逸會讓我們失去鬥志。
  • 到底要不要走出舒適區,真的如過來人所說年輕人必須走出舒適區嗎
    到底要不要走出舒適區,真的如過來人所說年輕人必須走出舒適區嗎?在我這個年齡的很多人都聽過一些成功人士的啟示,「你還這麼年輕,一定要走出舒適區」乍一聽,我去真的太有到道理了,我還這麼年輕,應該懷揣蒙星,努力拼一把。
  • 走出舒適區,遇見更好的自己
    而很多人所迷戀、依賴的舒適區,同樣是「死亡的溫床」——人在這裡被一點點地磨掉了銳氣,喪失了鬥志,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在毫無波瀾的循環中過著不痛不癢的生活,慢慢頹廢而不自知。人之所以不願走出舒適區,歸根結底是害怕改變,害怕不確定性,對未來沒有信心。可反過來想,如果不走出舒適區,不去嘗試改變一下,怎麼知道結果到底會是什麼樣?又怎麼知道改變了就一定是壞事?
  • 走出「舒適區」(大地漫筆)
    北方城市冬天的室內是個大溫室,熱騰騰的暖氣恆溫呵護著每個人。春天暖氣停供,乍暖還寒,窗外卻已春意喧騰。人們告別風雨無虞的「溫室」,裹緊衣服走出去迎接晝夜溫差的挑戰。大家心裡都明白:不從最安全穩妥的地方走出去,就會錯過最有生命力的風景。
  • 《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就是因為從假期回到工作時,讓我們不適應,也就是打破了我們的舒適區。何為舒適區在解決走出舒適區的痛苦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舒適區。想像一下,你即將面臨一個至少三天的小長假。在這個假期中,你會做些什麼?因此我們會本能的習慣舒適區,卻不會喜歡走出舒適區之後那個痛苦的狀態。既然走出舒適區這麼痛苦,那我們為什麼不永遠待在舒適區呢?這是因為待在舒適區,我們就沒法接受新的東西,也就無法學習到新的知識,無法讓自己得到成長。因此想要成長和進步,我們不得不走出舒適區。
  • 黨員幹部要走出「舒適區」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多給自己幾分「自討苦吃」,多當幾次「熱鍋上的螞蟻」,磨出真功夫,練就硬本領。 「舒適」看似是好事,但一旦沉浸於舒適區,就如同慢慢加熱的溫水中放入一隻青蛙,水溫能帶來暫時的舒適,當它發現無法忍受的高溫時,卻再也跳不出來了。黨員幹部如果習慣待在「舒適區」,就會看不到人民群眾的需求,聽不見人民群眾的訴求。
  • 注意這4點,幫你走出舒適區的幻覺
    最常見的飲食目的是讓你的大腦感覺到舒適,大腦是通過釋放多巴胺來刺激你的感官,讓你覺得舒適、舒服、快樂。繼續去執行他給你的指令,當你吃蛋糕的時候,你的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讓你繼續吃。當你發的自拍被人點讚時,你的大腦也會釋放多巴胺,促使你上傳更多的照片。
  • 幫孩子走出舒適區,要先搭好「腳手架」,再幫孩子找到最近發展區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會讓孩子的成長更有優勢。1、走出舒適區,孩子更努力。走出舒適區意為孩子要不斷地進行探索新的世界,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能夠不斷地接觸新鮮的事物,斷的擴展自己的思維方式,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
  • 勇敢走出舒適區 個中利弊應該如何抉擇?
    如果敢於在需要成長和挑戰時勇敢地踏出下一步,勇敢地選擇走出自己熟悉的舒適區,也許你會見到各種各樣的風景,看到更大更波瀾壯闊的足球世界。,甚至於泯然眾人;而有的球員在勇敢踏出舒適區後,便如虎添翼,最終迎來了自己的成長。
  • 走出舒適區,才能有所成就嗎?一直以來錯誤地理解了舒適區
    近幾年接觸到的凡是關於舒適區的文章和言論,都是統一論調,鼓勵走出舒適區,拓延舒適區,我竟然不假思索地深信不疑,並為自己不能做到走出舒適區而時而感到自責。責怪自己像大多數人一樣平庸無異,做不到突破自我。前兩天讀到了一篇文章,竟令我恍然大悟,舒適區這事兒,也應該用批判性思維來看待。之前,為了走出舒適區,我做了一些傻傻的努力,比如嘗試不擅長的工作崗位,學習一些對於我來說很難的技能,最終都以羞恥的失敗告結。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正確地反思自己,更多地在責怪自己沒有意志力。現在想想,這樣自虐真的對嗎?
  • 想要孩子成長最好方法,不是「走出」舒適區,而是「擴大」舒適區
    其實閨蜜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她能夠看到孩子身上的興趣和閃光點也是值得鼓勵的,但過早逼孩子走出舒適區的這個做法並不可取。如果想要孩子有所成就,擴大舒適區才是最重要的關鍵。維基百科對心理舒適區的定義如下:從心理學的角度,舒適區是一個人為構想出來的,可以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安全感的邊界。簡單一點來說,處於舒適區的我們會覺得非常的放鬆,沒有壓力,並且情緒也不會陷入焦慮的狀態。
  • 人民日報點讚譚凱元
    人民日報點讚譚凱元!高度肯定恆大的青訓! 譚凱元也收入了自己個人職業生涯的首個入球!幫助廣州恆大最終2:0擊敗河南建業,成功晉級足協杯下一輪。
  • 近日人民日報點讚伍佰!盤點娛樂圈那些被人民日報點讚過明星
    在娛樂圈中,能夠獲得人民日報點讚的明星屈指可數,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被人民日報點讚過的明星們。第一位 韓紅韓紅作為最矚目的公益明星也曾獲得了人民日報的點讚。第二位 周星馳前些日,周星馳就被人民日報公開點讚了。雷波曾用自己最愛的經典電影《大話西遊》為隊員們打氣:「我們現在防護服很緊,工作也很緊張,就像一個緊箍咒,等一切結束,緊箍咒才會掉下來。」沒想到節目組臨時聯繫周星馳,周星馳竟然第一時間用中文發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語音。
  • 出圈,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晚上,看了秋葉大叔的直播課,個人品牌第一課,機會篇,受益匪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出圈,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看了秋葉大叔惟妙惟肖的演講,分別都多角度分析了幾個超級ip的發家,同時又分享了自己的個人ip打造歷程,從小白到高手再到牛人。
  • 重複不變的生活毫無意義,5個幫你走出舒適區的方法
    舒適區其實並不舒適,我們只是習慣了呆在那裡,這會我們的視野越來越狹窄,也不敢去接觸新的事物,漸漸的生活開始無趣,對任何事情都無感,也不想去進步,每天過著重複不變的生活,這樣的生活還有何意義。所以,在這兒我就給大家幾個走出舒適的方法,去走出去吧!一、去和喜歡「冒險」的人多打交道冒險不僅僅指的是去做危險的事情,還有生活上的冒險,比如裸辭創業,這就是一種走出舒適區的冒險行為。
  • 走出「生活舒適區」,成就最出色的你
    人之天性是貪圖安逸,都樂意呆在舒適區。偷懶、睡覺、打遊戲、刷劇,這些事情簡單而低級,卻令人舒適無比,也難怪人們會樂此不疲。人如果過得太舒服了,危險也就到來了。安逸生活最容易消磨人的鬥志,扼殺人的潛能,使人一事無成。
  • 所有的成長都需要走出舒適區
    職場新老交替,80後成為領導,90後成為主力軍,00後也雄心勃勃地加入角逐,作為年青一代,以標新立異、追求個性為己任,如何管理90、00後,李順軍在《領導力就是不裝》這本書裡給出了答案:所有的成長都需要走出舒適區。
  • 心理學:所謂成長,就是遠離我們的舒適區!走出舒適區,走出怯懦
    這可能導致我們要麼為自己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要麼在開始之前就放棄。 請提醒自己,每個人的舒適區看起來都不一樣。對你來說容易的事情,對別人來說可能是挑戰,反之亦然。 對自己誠實,找出你想要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你認為別人對你的期望。 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