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區像一個圓。你越不怕吃苦,向外開拓,圓周就越大
深秋夜涼,西安一所高校的路燈下,十多個學生簇擁成團,用英語對話和討論。這種自願參加的「室外夜讀」活動,已經堅持了好幾年了。為什麼有教室不用,到路燈底下學習呢?同學說,教室環境太舒適,人容易生出惰性。冷一點,人反倒精神。
選擇在教室裡學習,還是出來練口語,就像選擇喝咖啡或者茶一樣,根據個人習慣來就好,只要不擾民,本不值得深論。筆者感興趣的是同學上面的說法:不想太舒適。這個主動找苦頭吃的想法,倒挺有意思。
人在學本事、長見識的過程中,舒適有時候反而會是一種障礙。有的家長發現孩子每天沒少做題,成績卻不見長,仔細檢查發現,做的都是自己會的那幾種,表面看數量不少,其實在不斷重複「1+1=2」。在自己駕輕就熟的領域呆著,不想再費勁向前了。這種學習,很難進步。勇於走出舒適區,向艱難區循序漸進地進發,才能真正長本事。
走出舒適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挺難。因為人往往有惰性,結硬寨、打呆仗、走難路,累啊!既然是生路,就難免挫敗,這時回到舒適區的誘惑就大了。老年間有「人過三十不學藝」的說法,平常我們遇到困難,腦中也會響起「別折騰了」的聲音吧?在艱難困苦的環境裡成長,雖然資源匱乏,但有一樣好處:沒有躲懶的可能;出生在物質豐盈、經濟騰飛的時代裡,走出舒服的狀態,猶如冬天的早晨鑽出熱被窩,沒點毅力還真不行。
其實,舒適區像一個圓。你越不怕吃苦,向外開拓,這個圓的圓周就越大,人生的體驗就越豐富、發展空間就越大。越畏手畏腳,不願努力,這個圓就小得可憐。那個古希臘的犬儒主義者第歐根尼,啥也不願幹,以蜷在一個桶裡曬太陽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適區就桶那麼大。氣溫一下降,這個「舒適」就有幾分可疑。蘇東坡有首詩說,「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是激憤之作,不在挫折中磨礪,怎麼可能成功呢!滿足現狀,錯失的是更大的舞臺。
當然,教室裡學習並不能等同於呆在舒適區。我們應該學習吃苦精神,並不是非得無謂受罪。要非說「挨凍才能成長」,那就是抬槓了。
青年應該在奮鬥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成長,應該從不斷走出舒適區開始。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4日 11 版)
(責編:嶽弘彬、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