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適區」(大地漫筆)

2021-01-19 人民日報

北方城市冬天的室內是個大溫室,熱騰騰的暖氣恆溫呵護著每個人。春天暖氣停供,乍暖還寒,窗外卻已春意喧騰。人們告別風雨無虞的「溫室」,裹緊衣服走出去迎接晝夜溫差的挑戰。大家心裡都明白:不從最安全穩妥的地方走出去,就會錯過最有生命力的風景。

近來流行的「舒適區」概念,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某些心理狀態、行為習慣或者生活模式,會讓人置身其中感到舒適,就像冬天的暖氣房和早起的被窩,讓人不舍離去。「舒適區」是構建自我認知的護城河,是放鬆心情的避風港,但如果想要獲得人生更大的精進,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是必要的,否則不說無限風光在險峰,連紅杏枝頭春意鬧也要錯過了。

寫作也有「舒適區」。熟悉的題材,慣用的套路,輕車熟路的遣詞造句,四平八穩的精神內核,構成了寫作者文學的「安樂窩」。倘若還有一些讚美和榮譽加身,撐起了門面,那就更是「金窩」了。高臥「窩」中,批量高效地生產面目熟悉的文字,很容易有「下筆如有神」的「高產」快感。然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種自我重複在讀者看來洞若觀火,作者本人卻常常並不自知。

某些意義上講,擁有一套可以「隨時入住」的「安樂窩」,未嘗不是寫作者的一種機巧和榮譽。但沉湎於舒適區裡的四平八穩,也扼殺了寫作的更多可能性——更何況,有的「舒適區」是否有長久駐足的價值,有的「自我」是否有長期重複的價值,還很難說。若是已卓然成家,舒適區從「安樂窩」變成文學的城堡,或許還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餘地,但這畢竟只屬於少數人。在我看來,對自我重複的毫無自覺,和對既得技巧的過分沉迷,實在是有一定功底的寫作者最容易陷入的泥潭。

文學,是文字的創造性運用,是一種探險。於未走過處開出新路,才是生命力之源。而在舒適區內原地踏步,則更像是「生產」而非「創作」——既無所「創」,「作」從何來?敢於丟掉爛熟的套路,才能擁抱更多的朝氣與活力。趁著這個春天,走出氣悶的「舒適區」,讓文字也一起歡騰起來吧!

相關焦點

  • 勇於走出「舒適區」
    陳長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黨員幹部在幹事創業上習慣待在「舒適區」,必然導致意志消沉、能力落後,難以跟上時代步伐;導致不能有效履行責任擔當,出現當「太平官」、念「平安經」的問題。因此,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在其位謀其政,做到「有位更有為」。 走出「舒適區」,要勤於學習思考。加強理論學習,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全方位提升個人精神境界。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最近幾年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耳熟能詳。青蛙正是因為不肯離開舒適區,所以到了最後想要逃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待在舒適區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危害,是因為讓我們無法獲得警惕。長久的安逸會讓我們失去鬥志。
  • 走出舒適區,遇見更好的自己
    誠如此,人一旦進入了自己的舒適區,就不願意走出來,也就很難走出來,因為他已經熟悉並適應了這樣的環境。可是,人要成長、要突破,就必須面對不同的生存環境,接受各種各樣的歷練。永遠待在舒適區,怎麼會成長呢?其實,所謂的舒適區,也不過是表面上的舒適,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看似愜意、溫馨,但等待的結局卻是死亡。
  • 黨員幹部要走出「舒適區」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多給自己幾分「自討苦吃」,多當幾次「熱鍋上的螞蟻」,磨出真功夫,練就硬本領。 「舒適」看似是好事,但一旦沉浸於舒適區,就如同慢慢加熱的溫水中放入一隻青蛙,水溫能帶來暫時的舒適,當它發現無法忍受的高溫時,卻再也跳不出來了。黨員幹部如果習慣待在「舒適區」,就會看不到人民群眾的需求,聽不見人民群眾的訴求。
  • 《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就是因為從假期回到工作時,讓我們不適應,也就是打破了我們的舒適區。何為舒適區在解決走出舒適區的痛苦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舒適區。想像一下,你即將面臨一個至少三天的小長假。在這個假期中,你會做些什麼?因此我們會本能的習慣舒適區,卻不會喜歡走出舒適區之後那個痛苦的狀態。既然走出舒適區這麼痛苦,那我們為什麼不永遠待在舒適區呢?這是因為待在舒適區,我們就沒法接受新的東西,也就無法學習到新的知識,無法讓自己得到成長。因此想要成長和進步,我們不得不走出舒適區。
  • 到底要不要走出舒適區,真的如過來人所說年輕人必須走出舒適區嗎
    到底要不要走出舒適區,真的如過來人所說年輕人必須走出舒適區嗎?在我這個年齡的很多人都聽過一些成功人士的啟示,「你還這麼年輕,一定要走出舒適區」乍一聽,我去真的太有到道理了,我還這麼年輕,應該懷揣蒙星,努力拼一把。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不要害怕吃苦,也不要害怕挑戰,人生不可能處處都是康莊大道,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困難、阻礙和挫折,此時,退縮、軟弱和安於現狀只會不斷消耗我們本就不夠鮮活的生命力,唯有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想方設法跨越生命中的障礙,我們才能像故事中的小河流一樣,從雨水變成河流,又從河流變成汪洋大海。
  • 想要孩子成長最好方法,不是「走出」舒適區,而是「擴大」舒適區
    其實閨蜜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她能夠看到孩子身上的興趣和閃光點也是值得鼓勵的,但過早逼孩子走出舒適區的這個做法並不可取。如果想要孩子有所成就,擴大舒適區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只要孩子一直待在舒適區,爸爸媽媽就會感到非常的恐慌,害怕孩子從此落於人後。所以尤其是在學習和才藝鍛鍊等方面會催促孩子過早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就像閨蜜的孩子才剛剛三歲就想讓他去系統學習關於音樂的知識。但這明顯會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
  • 走出舒適區,才能有所成就嗎?一直以來錯誤地理解了舒適區
    近幾年接觸到的凡是關於舒適區的文章和言論,都是統一論調,鼓勵走出舒適區,拓延舒適區,我竟然不假思索地深信不疑,並為自己不能做到走出舒適區而時而感到自責。責怪自己像大多數人一樣平庸無異,做不到突破自我。前兩天讀到了一篇文章,竟令我恍然大悟,舒適區這事兒,也應該用批判性思維來看待。之前,為了走出舒適區,我做了一些傻傻的努力,比如嘗試不擅長的工作崗位,學習一些對於我來說很難的技能,最終都以羞恥的失敗告結。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正確地反思自己,更多地在責怪自己沒有意志力。現在想想,這樣自虐真的對嗎?
  •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
    9-3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因為生活中的重大機會總是會迫使我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這就意味著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肯定會感覺到不舒服。Comfortable[kmftbl] adj.使人舒服的,舒適的;05If you’re in a comfort zone,afraid to venture out,remember that all
  • 出圈,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晚上,看了秋葉大叔的直播課,個人品牌第一課,機會篇,受益匪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出圈,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看了秋葉大叔惟妙惟肖的演講,分別都多角度分析了幾個超級ip的發家,同時又分享了自己的個人ip打造歷程,從小白到高手再到牛人。
  • 走出「生活舒適區」,成就最出色的你
    人之天性是貪圖安逸,都樂意呆在舒適區。偷懶、睡覺、打遊戲、刷劇,這些事情簡單而低級,卻令人舒適無比,也難怪人們會樂此不疲。人如果過得太舒服了,危險也就到來了。安逸生活最容易消磨人的鬥志,扼殺人的潛能,使人一事無成。
  • 2021 走出舒適區,擁抱新生活
    而回首2020年,我最大的收穫也是:真切地意識到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只有主動追求改變,勇於離開舒適區,才能保持活力,發現生機。「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著名作家斯賓塞·詹森在《誰動了我的奶酪》中的這句話,用來形容2020年再合適不過了。
  • 心理學:所謂成長,就是遠離我們的舒適區!走出舒適區,走出怯懦
    請提醒自己,每個人的舒適區看起來都不一樣。對你來說容易的事情,對別人來說可能是挑戰,反之亦然。 對自己誠實,找出你想要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你認為別人對你的期望。 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什麼?設定一個對你來說有價值的目標會讓一切變得不同,甚至會讓你在不可避免的低谷中保持動力。
  • 人民日報民生觀:為走出舒適區點個讚
    舒適區像一個圓。你越不怕吃苦,向外開拓,圓周就越大      深秋夜涼,西安一所高校的路燈下,十多個學生簇擁成團,用英語對話和討論。這種自願參加的「室外夜讀」活動,已經堅持了好幾年了。為什麼有教室不用,到路燈底下學習呢?同學說,教室環境太舒適,人容易生出惰性。
  • 教你幾招 走出閱讀舒適區
    「舒適區」我們都知道,青蛙在溫水裡遊泳是舒適的,但卻失去了危險意識。讀書也有舒適區,雖然沒有什麼大的風險但想要有更大的提升卻很難。我們怎樣走出讀書舒適區呢?一、由淺入深大量閱讀想要走出閱讀區舒適區,就不能「淺嘗輒止」,比如只看雞湯文、熱銷書、網文等等,想要在閱讀上有提升,選書的層次就不能停滯不前。就拿小說類的書籍來說,我們可以從看網文小說再看名作家作品再看經典名著,由淺入深閱讀能力會不斷提升。
  • 高考模擬作文《走出舒適區》寫作指導及範文
    這是一則材料作文,圍繞「容易待在『舒適區』」現象進行討論。心理學認為,舒適區又稱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裡,人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可見「舒適區」是一個中性概念。當今年輕人容易待在「舒適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家庭原因。
  • 勇敢走出舒適區 個中利弊應該如何抉擇?
    如果敢於在需要成長和挑戰時勇敢地踏出下一步,勇敢地選擇走出自己熟悉的舒適區,也許你會見到各種各樣的風景,看到更大更波瀾壯闊的足球世界。或許對比起五大聯賽國籍的球員,足球小國的球員,他們走出舒適區的能力就相對更強一些。
  • 所謂競爭優勢,就是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第三,獲得競爭優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所謂的「舒適區」,對個人而言,就是自己「知道的」與「擅長的」;對於企業而言,就是「員工可以做到的」。如果一個人只是依賴自己知道的與擅長的,那麼他所做的事情就會受到很大限制;而如果一個企業只是做員工可以做到的事情,那麼企業就會失去創辦者的初衷,而陷入「越做越小」的境地裡面。
  • 幫孩子走出舒適區,要先搭好「腳手架」,再幫孩子找到最近發展區
    一味的沉溺在舒適區確實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但父母在幫孩子走出舒適區的時候,要學會採用科學的辦法:要搭好腳手架,然後來幫孩子找到最近發展區。幫孩子走出舒適區,助力孩子一生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舒適區,所謂的舒適區是指那些我們極其熟悉的環境,那些做起來得心應手的事情,當我們處於舒適區的時候,會感到周邊的人和事都很有安全感,因為自己有足夠的自信和能力去完成每一件事。處於舒適區會讓我們感到十分輕鬆毫無壓力,但一直處於舒適區會讓我們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