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一份美好的機緣,我得以從事少林文化的相關工作。每月去少林寺的次數,至少也有一兩回。春季裡,少林寺滿院的綠色讓人心曠神怡;夏日裡,少林寺名木綻放的花朵讓人流連忘返;秋季裡,少林寺千年古銀杏周身的「金葉」讓人讚不絕口;冬日裡,少林寺廟宇建築上的皚皚白雪讓人喜出望外。少林寺很美,美在其厚重博大的文化底蘊,美在其古樸典雅的風格,美在其與時俱進的活力。然而,每次去少林寺,我都會去一個地方,都會去看望一位老朋友,它,就是少林寺古秦槐,即第三代秦槐。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在《重建鐘樓隨記》一文中寫道:「在少林寺建寺1500年歷史中,本來就多災多難。書可查的,大的火難就有四次:第一次火難,是隋末王世充燒了一部分,唐初重建;第二次火難,是元末紅巾軍來燒其大半,明洪武和嘉靖年間二次修建。第三次火難,是清康熙年間又遭火災,清世宗雍正皇帝撥銀進行大規模修復。第四次火難,也是最大的一次火難,就是1928年,石友三部隊攻入少林寺後,放火洩憤,大火燒了40餘天,天王殿後面的大雄寶殿、藏經閣、鐘樓、鼓樓、緊那羅殿、六祖堂、佛陀殿、十方堂、客堂、禪房、廚房及7株圍達12米的漢柏、五品秦槐等,毀於一旦。」在這裡,永信方丈提到少林寺的四次重大火災,反映出少林寺一路迤邐的艱辛歷程。他提到的「五品秦槐」,就是現在位於少林寺藏經閣西側的三株秦槐。
關於這兩株古秦淮,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相傳秦穆公到嵩山遊玩,到五乳峰下時,看見這裡有幾塊大石頭,便坐下休憩,因步行睏倦,不久就做起了夢,夢見與母親同遊此地,醒來後感到奇怪,說:「母親過世以後,好多年都沒有夢見她老人家,今天能在此地相會,真是天賜。」為紀念夢中母子相會,秦穆公親自栽下槐樹一株。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魏孝文帝為了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落跡傳教,傳旨在此依槐建寺。宋仁宗趙禎封此槐為「五品槐祖」。宋代文彥博遊少林寺時曾寫下「五品封槐今尚在,九年面壁昔何如」的詩句。元代都穆在遊記中也寫道:「寺主僧文載言,經閣後有古槐一株,視之,其高十丈,圍三十尺。」到了明代隆慶年間,一場大風把這千年古槐連根吹斷,此後又從根部生出了第二代秦槐,又長了幾百年。1928年,軍閥石友三放火燒寺時又使此樹化為灰燼。大火過後,堅強的古秦槐又從根部生出了第三代秦槐。現在,少林寺山門尚有秦槐石碑,碑載:「秦宮一炬成灰燼,此寺千秋尚有槐,封爵宛然同漢柏,祗今誰復問興衰。」下署:「欽善巡山等處監察御史楚人劉大受題」。
詩人閻錦木在《秦槐吟》中寫道:「宋王敕封五品槐,火焚自有深根在。二代三代插雲天,莫嘆韶華空悲哀。」這多災多難的秦槐啊!它經歷了世間的滄桑,見證了少林寺的興衰,在生與死的邊緣,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它就這麼傲立世間,在哪裡跌倒,在哪裡爬起,風雨不怕,災禍不懼。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曾目睹它的容顏,為其謳歌頌揚;不知有多少王族顯貴曾領略它的風採,為其敬重嘆服,在它的面前,我倍覺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就如滄海之一粟,就如塵世一芥子。愛與恨,成與敗,得與失,在它面前,真的是微不足道。
像少林寺第三代秦槐這樣的樹,少林寺還有很多,包括唐柏、古銀杏等。在它們身上,都能彰顯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或勇猛剛強,或和合圓融,或堅忍不拔,或寬仁精進,等等。當您覺得苦悶不堪時,當您覺得人生漫無目的時,當您覺得灰心喪氣時,請到少林寺轉一轉,去看看那巍然挺立、奮力直上的第三代秦槐吧!
(原載於《大公報》2013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