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歐陽修:文如其人,他是北宋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2021-01-08 小話詩詞

導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旅遊已然成為了普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是出行方式便捷的最好見證,也是社會進步的見證。人們再不會發出像李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那樣的感慨,人們可以身臨其境地去欣賞名山大川、名勝古蹟,可以身心愉悅地去欣賞沿途的風景,可以在旅遊景點品嘗到當地的特色美食,感受當地的特色文化。

其實「旅遊」這個詞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南北朝齊梁時的文學家沈約在《悲哉行》中就已經說道:「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將人們在美好的季節裡去旅遊的快樂說得很清楚了。

現在人們可以用手機或者照相機,隨時隨地記錄下我們旅遊的生活場景,一個朋友圈就可以展示旅遊的生活場景。其實古人也會展示他們的旅遊生活,他們會寫下詩歌、遊記或者散文,來記錄他們的生活和旅遊帶來的快樂。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蘇軾的《前、後赤壁賦》,姚鼐的《登泰山記》,袁宏道《西湖遊記》等,都是古人記錄旅遊生活的詩歌散文名篇。

其中有一首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不得不提的一篇遊記,這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遊記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優美意境;以曲徑通幽、前呼後應的精巧結構布局;以簡潔流暢、自然天成的語言特色而成為千古傳誦的一篇經典遊記。

明代編纂《唐宋八大家文鈔》的文學家茅坤就曾評價這篇遊記:

文中之畫。昔人讀此文謂如遊幽泉邃石,入一層才見一層,路不窮興亦不窮,讀已令人神骨翛(xiāo,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然長往矣。此是文章中洞天也。

歐陽修在寫《醉翁亭記》的初稿時,用了好多文字描繪滁州四面的山,定稿時,他覺得這段文字冗長,與正文不相干,如果加進去的話,文章就不流暢了,文風也就不自然了,這可不是他的風格。

最後他將這一段文字濃縮為「環滁皆山也」五個字,濃縮的就是精華,這五個字簡約而精煉,正好體現了歐陽修散文的特色,這一句也成為散文史上的名句。

經典就是經典,歐陽修用遊記的形式將自己陶醉於山水美景,陶醉於與民同樂的山水之情表達地淋漓盡致,讓人們在欣賞這篇遊記的文字美、圖畫美、音樂美的同時,思緒也會飄向那醉翁亭,也會想去了解醉臥亭中的那位「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的遊客歐陽修了。

歐陽修石刻像

歐陽修年少好學:

這篇遊記是歐陽修在宋仁宗慶曆六年寫的,時年作者四十歲,歐陽修當時在滁州擔任知州一職,他在後來贈給朋友沈遵的詩中寫道「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客。尓來憂患十年間,鬢髮未老錯先白。滁人思我雖未忘,見我今應不能識」

歐陽修在滁州為官期間自號為「醉翁」,晚年才更號為「六一居士」,歐陽修生於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北宋廬陵(今江西安吉縣)人,他在四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他到湖北隨縣投靠在哪裡做官的叔父。

歐陽修幼年的生活是清寒的,但是他聰慧而好學,買不起紙筆,母親就用荻草教他在沙地上學字。歐陽修十歲的時候,就到當地有藏書的人家借書讀。這樣刻苦用功的學習經歷,讓他在小小年紀就已經掌握了好多的知識,而且養成了極強的背誦能力。

有一次,他在當地一戶李姓人家偶然發現一本破舊的《昌黎先生(韓愈)文集》,如獲珍寶,就向人家求藉此書。主人一看這個十歲的小孩子就這麼好學,就把這本書送給了歐陽修。

從此他經常誦讀《昌黎先生文集》,並且將此書保留終生,晚年還在這本書的後面題寫過書跋,韓愈文集對歐陽修的影響是很大的,這對他後來的寫作和領導北宋文壇的「古文運動」都有很大的影響。

予為兒童時,多遊其家,見有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無次序,因乞李氏以歸。……予家藏書萬卷,獨《昌黎先生集》為舊物也。嗚呼!韓氏之文之道,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傳而有也。予於此本,特以其舊物而尤惜之。——《記舊本韓文後》

歐陽修從小熱愛韓愈的文章,他後來將《韓愈文集》補綴校訂,作為從事「新古文運動」的作家們學習的第一手材料,「古文運動」其實就是散文、詩歌復興運動,是對南北朝以來的駢體文進行的改革,歐陽修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堅定支持者和踐行者,並且在散文創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歐陽修倡導和踐行的古文運動

歐陽修為什麼要進行古文運動呢?因為自南北朝以後,散文逐漸發展為駢體文,而駢體文講求形式上用華麗的辭藻,文章中愛用玄奧的典故,還有音韻的諸多限制,使得文體出現了嚴重的僵化現象。這對文學的發展起了阻礙作用,明顯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

歐陽修從小就愛韓愈的文章,但是這位聰明的少年為了應付科舉考試,不得不去鑽研駢體文,而且寫出了被其他人認為很好的駢體文。他在二十四歲因為出色的駢體文寫作而考中了進士,當時的人們認為歐陽修一定會會成為一名優秀的駢體文作家。

可是事實恰恰相反,歐陽修一考中進士之後,馬上擯棄了駢體文的寫作。因為他真正熱愛的是像韓愈那樣的散文,他的內心是反對駢體文寫作的。歐陽修進入仕途之後,他堅定地反對駢體文的寫作,以更多的熱情投入到新文體(古文)的創作當中。

這種文體也就是唐代韓愈和柳宗元倡導的古文,恢復先秦時期已有的優秀散文形式的文體。歐陽修作為一名堅定的古文運動的支持者和踐行者,在他的作品中出處體現著他的散文特色和理論。

這場由唐代文學家韓愈和柳宗元發起的古文運動,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最終在歐陽修的推動之下確立了,古文運動也在歐陽修的倡導和帶動之下,進入了輝煌的時期,歐陽修也由此成為北宋文壇的領軍人物。

其後在歐陽修的學生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達到了頂峰,同時也開創了宋代散文繁榮昌盛的局面。

歐陽修的散文成就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歐陽修由洛陽調任開封,初次擔任館閣校勘一職,參與編輯三館密閣藏書總目,這份工作相當於是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他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寫下了一篇《洛陽牡丹記》,這是一篇關於牡丹花的專著,具有很強的學術性質,以下節選《花品敘第一》:洛陽所謂丹州花、延州紅、青州紅者,皆彼土之尤傑者。然來洛陽,才得備眾花 之一種,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獨立與洛花敵。而越之花以遠,罕識不見齒然, 雖越人亦不敢自譽以與洛花爭高下。是洛陽者,是天下之第一也。

歐陽修曾經在洛陽擔任留守推官(地方行政長官的助手)多年,在地方任職期間,他經常體察民情,他在基層的工作是很出色的,對當地民風民俗等做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對農學也是很關注的。

在洛陽期間,歐陽修對當地牡丹花的花品、花名以及洛陽人喜愛種植牡丹花的風俗習慣,以及種植牡丹花的方法等都做過深入調研,這為他撰寫出這篇學術專著打下了基礎。

這篇文章從花品敘、花釋名、風俗記、跋尾四個部分記敘了洛陽人愛花的習俗,第一次以文學論著的形式對接花、種花、澆花、養花、醫花等方法做出了科學的說明,這篇文章在寫作方法上要言不煩、有條不紊,在結構上非常嚴謹,層次分明,文風樸實自然。

歐陽修的這篇文章實用性很強,這與他文章創作的主旨有明顯的關係。他的主張是「文以明道」,他認為「道」是內容,是本質,「文」是形式,是明道的工具,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華麗的辭藻,卻沒有實質的內容。

《洛陽牡丹記》是一篇典型的「文以明道」的文章,也是他在古文運動中的力作,此後,歐陽修在散文復興之路上邁出了更堅定的步伐。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範仲淹因為批評朝政而觸怒了宰相呂夷簡,被貶為饒州知州。大部分官員都很同情範仲淹的遭遇,而左司諫高若訥卻曲意迎合呂夷簡,認為範仲淹被貶是合適的決定。歐陽修是支持範仲淹的,他雖然只擔任館閣校勘的官職,但是他對高若訥的虛偽卑鄙和見風使舵的行徑是非常不滿的,直接給高若訥寫了一封信,這就是《與高司諫書》,以下節選:前日範希文(希文是範仲淹的字)貶官後,與足下相見於安道家。足下詆誚希文為人。予始聞之,疑是戲言;及見師魯(尹洙,下文會提到),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然後其疑遂決。希文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為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為當黜,是可怪也。

安道是餘靖的字,當時任集賢校理,因為反對範仲淹被貶,也被貶為筠州(今江西高安縣)監酒稅。在這篇為範仲淹辯護的文章裡,就體現了歐陽修散文的觀點鮮明和說理透徹的特點,而且以犀利的文筆,痛快淋漓地對高若訥諂媚權貴,不分是非的行徑予以了揭露。

這篇文章不僅直陳痛處,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高若訥無底線的行徑,而且表現了歐陽修涇渭分明、為人正直的品質,不知道高若訥讀完這封信後,會是什麼感受,他的臉色一定是非常難堪的。

也正是因為這封信,歐陽修也受到了打擊報復,不久,他就被貶為夷陵縣令(今湖北省宜昌市),由此也看出來高若訥卑鄙的伎倆和行徑。離開開封,歐陽修到了基層任職,他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造福一方和文學創作上。

基層工作四年之久後,歐陽修又被調入開封擔任館閣校勘。基層的經歷讓歐陽修得到了很好的歷練,寫作風格日趨成熟,在文學創作上的理論日臻完善,在當時的北宋文壇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關注。

為文天才自然,豐約中度。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於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獨騖,眾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師尊之。——《宋史·歐陽修傳》

很多學子都希望在寫作上得到歐陽修的指導,歐陽修是平易近人的,他的性格也體現在他的文章中。對於前來尋求幫助的學子,他都是傾囊相助,毫無保留地予以指導。

歐陽修重視對青年學子的培養,並注重人才的挖掘,對他們的文學創作予以高度地關懷與鼓勵。歐陽修在文壇的聲望進一步提升,這也為他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一切都水到渠成。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前來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吳充一到開封,就給歐陽修投書寫信,希望歐陽修能對他的文章予以指點。歐陽修看了吳充的文章之後,立即寫下了回信《答吳充秀才書》,以下節選:夫學者未始不為道,而至者鮮焉;非道之於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爾。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甚者至棄百事不關於心,曰:「吾文士也,職於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鮮也。

在書信中,歐陽修熱情地肯定了吳充文章的優點,並且中肯地提出了其中的缺點和原因。歐陽修指出吳充文章中「棄百事不關於心」的缺點,他認為現實生活中的「百事」就是文章的具體內容,寫作不能脫離現實生活和生活實際。

如果文章脫離生活實際,那麼就沒有意義了。

在這封書信中,歐陽修首次提出「重道以充文」,也就是「文道合一」的文學主張。在《送徐無黨南歸序》中,歐陽修進一步確立了「文道合一」的主張,直接批判了不重視內容只重視浮豔辭藻的文風。歐陽修「文道合一」文學主張在這兩篇文章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

這是對韓愈提倡的古文運動的繼承和發展。這篇文章不僅論述了文章與現實生活的關係,而且論及了文學創作和現實的關係。這封信也是一篇非常有名的理論綱領,對古文寫作有重要意義。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曾鞏前來參加科舉考試,他和歐陽修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兩人亦師亦友。這位後來和歐陽修同樣位列唐宋八大家的青年學子,在禮部應考中竟然名落孫山,因為禮部的應考標準是毫無內容、只是玩弄詞句的「四六駢體文」。歐陽修認為曾鞏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後來的事實證明歐陽修確實是慧眼識珠,為了勉勵這位青年才俊,歐陽修在送別曾鞏回家時寫下贈言《送曾鞏秀才序》,以下節選: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夫農夫不咎歲而菑(zī,鋤草)播是勤,甚水旱則已,使一有獲,則豈不多邪?曾生橐(tuó,用書袋子裝)其文數十萬言來京師,京師之人無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幹也。予豈敢求生,而生辱以顧予。是京師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獨予得也。於其行也,遂見於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賀餘之獨得也。

在這篇文章中,歐陽修為曾鞏這次的落榜而感到惋惜。「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他充分肯定了曾鞏的才學;「有司又失之」,同時他嚴厲地批評了當時以駢體文取士的科舉制度。歐陽修堅定踐行的古文運動,就是為了改革當時文壇上盛行的駢體文,這兩種文學觀點是截然相反的。

駢體文苛求辭藻華麗卻內容空洞,而歐陽修提倡的古文革新是追求文道合一,文章要有現實意義。在文中,歐陽修表達了自己堅定的立場,很明顯,歐陽修的寫作風格與駢體文已經勢不兩立了。

15年後,當50歲的歐陽修以翰林學士的身份擔任科舉考試選撥工作時,他毅然決然地改革了科舉考試的制度,直接廢除了駢體文取士的制度,提倡科舉考試的寫作要以平實致用的文風為主。

正是在這次考試中,蘇軾、蘇轍、曾鞏等人被錄取,可以說這次考試的意義是非凡的,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凡的。至此時,歐陽修領導的北宋古文運動,才真正取得完全成功,結束了駢體文在文壇上長達六百年的統治地位,這也是歐陽修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歐陽修以其超凡的眼光和卓越的識人之明,為北宋文壇乃至整個文學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些被錄取的考生中有的成長為北宋文壇的扛鼎人物,有的也以精美絕倫的散文藝術成就而流傳千古。

歐陽修在推行古文運動的同時,當然也招致了強烈的反對聲音,在這次的科舉考試中,以擅長寫駢體文(當時叫「時文」)的考生們就名落孫山了,他們一時無法接受這種結果。

有一次,歐陽修上早朝的時候,他們在大街上就將歐陽修圍住,任意指責辱罵,有的學生還寫了「祭文」送到歐陽修的家裡。

由此可見當時的文壇鬥爭是很激烈尖銳的,歐陽修頂住了壓力,義無反顧的推行古文改革,也為散文復興運動的成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歐陽修在創作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少的挑戰,很多人不喜歡他的文章,對他的文章風格不屑一顧,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歐陽修的好友尹洙去世後,他為亡友寫了悼文《尹師魯墓志銘》。時人對這篇墓志銘文妄加非議,說歐陽修不近人情;尹洙的家屬也不滿意這篇墓志銘,認為對家屬的評價太簡單了。這是對歐陽修極大的挑戰,也對古文復興運動帶來了挑戰,歐陽修面臨艱難的抉擇時,他選擇了堅持,於是寫下了《論<尹師魯墓志銘>》,以下節選:此三者,皆君子之極美。然在師魯,猶為末事。其大節篤於仁義、窮達禍福,不愧古人。其事不可遍舉,故舉其要者一兩事以取信。如上書論範公而自請同貶,臨死而語不及私,則平生忠義可知也。其臨窮達禍福,不愧古人,又可知也。

歐陽修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因為在唐宋時期,墓志銘文多是一些陳詞濫調,是套路式的文章,文風也是隨意誇飾,有的墓志銘文甚至與墓主人的生平活動大不相符。

歐陽修在給尹洙寫的墓志銘文裡一反常態,是以實事求是的嚴肅態度來寫的,這與當時流行的墓志銘文風格截然相反,這是歐陽修憑一己之力對墓志銘文發起的一次改革。

與其說這是一篇作者對自己作品自我分析評論的文章,還不如說這是一篇論辯式的文章、作家探創作經驗的文章。歐陽修在文章中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問題:

是對墓主人的評價,歐陽修認為一定要客觀真實,實事求是,不能隨意誇飾;是在對墓主人生前的事跡描寫中,歐陽修提出要重點選材,一個人生前會有很多重大的事情,要選取最能反映墓主人性格特點的事跡寫進去,也就是文中說的「止記大事」,如文中提到的「如上書論範公而自請同貶」這件事情,就能很好地說明尹洙的忠義和大節。是提出墓志銘文的寫作要「文簡而意深」,用簡潔流暢的語句表達文章的主旨,生僻難懂的語句字詞最好不要採用,「文簡而意深」也是歐陽修一貫堅持的創作風格;是採用「其語愈緩,其意愈切」的藝術表現手法,這樣才會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形成一種抒情委婉的的風格。歐陽修有他追求的文章風格,他是古文改革的踐行者,從這篇墓志銘文中就能看出來。他不會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而放棄自己的寫作原則,他是以一個歷史學家實事求是的嚴肅態度來寫這篇墓志銘文,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其實歐陽修本身就是一位歷史學家,他以一己之力,耗時二十年撰寫完成了二十四史之一的《五代史記(新五代史)》,而且和宋祁合作完成了《新唐書》,一個人獨自參與兩部史書的撰寫,這也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結語:

歐陽修除了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外,他在史學上的成就也是很高的,就像前文說過的,一人獨自參與了兩部史書的撰寫。

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歐陽修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六歲。

歐陽修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一生在古文復興運動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儘管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和挑戰,但是他都選擇義無反顧的堅持。他寫出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對駢體文和時文的回擊,是對日益落伍、日漸式微、已經無法跟上時代步伐的舊文體的革新。

歐陽修有著強烈的社會擔當,他沒有選擇隨波逐流,他在古文復興的道路上實現了自我價值,他也是古文復興運動中最重要的人物,上承唐代韓愈和柳宗元的餘勇,下啟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等北宋著名文學家的文風。

歐陽修是時代的弄潮兒,他堪稱楷模的人格和堪為人師的文章,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隨者,在他和他的追隨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古文復興運動達到了頂峰,同時也開創了宋代文學繁榮昌盛的局面。

蘇軾在評價歐陽修時說道:

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這是從四個方面高度評價了歐陽修,是說他在古文理論上的成就和韓愈是一樣的;他在養學才能、品德風範、制誥論證方面的成就就像中唐時期的著名宰相陸贄;他在史學方面的成就可以比肩司馬遷;他的詩歌清新、自然、流暢,又有李白的俊逸之氣。

歐陽修是一位學者型的官員,他在文學和史學方面的成就是世人所稱道的。其實他還寫過《六一詩話》,開創了新的文學體裁「詩話」體,為後世詩歌理論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簡便而靈活的方式。

語言的簡潔流暢,風格的清新自然正是歐陽修畢生追求的目標,用「文如其人」來形容歐陽修是準確的。

本文參考資料:

《歐陽修文集》

《唐宋八大家文集》

《六一詩話》

《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歐陽修傳》

相關焦點

  • 唐宋八大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先秦兩漢散文的再崛起
    唐宋八大家: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北宋的歐陽修、蘇洵、蘇轍、蘇軾、王安石和曾鞏,這八人皆是著名的散文作家,也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踐行者。事實上,「唐宋八大家」一詞乃明代古文家茅坤提出,為世人所接受。隋唐以後,「古文」以其無韻區別於駢文。早在北朝,有識之士蘇綽便提倡先秦「古文」的學習以摒棄駢文,力求一改空洞文風。不過,直到中唐時期,「古文運動」才聲勢浩大的取代了駢文的主流地位,韓愈、柳宗元便是首倡者。《師說》、《小石潭記》想來大家有些印象兒,這便是韓柳二人的古文佳作。
  • 吃人的北宋古文運動先驅
    響箭衝上千尺的雲霄 天地間無風顯得響箭的聲音更加響亮數百個有著碧綠眼珠的胡騎紛紛提著帶金勒向雲端看去 詩寫的是邊塞上一瞬間的情景 柳開在宋初以恢復韓柳的古文傳統為己任反對五代浮豔文風 標舉文統和道統 主張文道合一 為宋代古文運動倡導者 柳開的理論是後來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的先聲 他的古文理論打擊了宋初浮糜的文風 他主張文字要宣傳孔孟之道 作文要有助於封建教化 提倡古文 反對北宋初的浮靡文風 柳開(947~1000) 字仲塗 號東郊野夫 補亡先生北宋文學家973年(開寶六年)進士 楷書四大家之一柳公權的五世孫
  • 歐陽修的一篇散文,只有短短88字,卻餘韻綿綿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詩人、散文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大家都非常熟悉他的很多著名散文,比如《醉翁亭記》、《賣油翁》、《秋聲賦》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歐陽修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也是北宋文壇的領袖之一,蘇軾、曾鞏等人都是他的門生。
  • 唐宋古文運動的文學維度
    《唐宋八大家類選》「古文運動」這個詞是中國現代文學史敘述的一個建構,在「五四」之前是沒有的。最早公開見於1923年4月《小說月報》,胡適致顧頡剛函:「大運動是有意的;如穆修、尹洙、石介、歐陽修的古文運動,是對於楊億派的一種有意的革命;大傾向是無意的,是自然的,當從民間文學白話文學裡去觀察。」
  • 從《清平樂》說起——淺談文壇盟主歐陽修,力挽狂瀾扭轉北宋文風
    於是一場幾乎貫穿整個北宋時期的詩文革新運動就此拉開帷幕。 詩文革新運動 北宋時期的詩文革新運動倡導恢復韓愈,柳宗元古文的傳統,反對五代以來的浮靡文風,作詩要講究「氣格」,其中以柳開、穆修、王禹偁等為代表「復古派」首先為後來詩文革新運動開了頭
  • 領導古文運動的柳宗元,為何在宋朝,被歐陽修評為「韓門罪人」
    眾所周知,唐代的「古文運動」是儒學思想復興的運動,韓愈作為儒學思想復興「古文運動」倡導者在宋代被排在了孟子之後,地位尊崇。可是同為古文運動的領導者柳宗元卻成為了北宋文壇領先歐陽修口中的「子厚與退之...道不同,猶夷夏也」與「韓門罪人」。歐陽修又在《唐南嶽彌陀和尚碑》說「自唐以來言文章者惟韓柳,柳豈韓之徒哉?
  • 唐宋古文運動本質是復興傳統文化
    畢寶魁介紹說," 用古文寫作是因為詩文要反映道,想要表達儒家思想,用古文最為貼切。" 韓愈一直堅持用古文寫作,屢屢受到譏諷,他卻不以為意,他曾說,你們越嘲笑我越堅持,要是讚美我,我就要謹慎了。因為讚美說明我的文章又有駢文了。畢寶魁稱," 柳宗元是韓愈古文運動上的堅定戰友,但是兩人的政見是不同的。"
  • 文史知識|古文運動
    古典文學與詩詞獨具一格的古典文學公眾號|古典文學|詩詞|古文|國學|
  • 針對古文不興的局面,唐宋八大家提出了什麼改革方針,取得了什麼效果?
    而他的文章雖然不為時代潮流所稱道,但是其依然吸引了大批擁躉,他的寫作模式和價值取向也被時人所效仿,這也讓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得到了延續。 三、北宋時期古文運動的勝利 而在唐代晚期,經學因為之後的亂世再次陷入低迷,這讓駢儷文再次佔據了文壇的優勢地位。
  • 文壇宗主歐陽修
    文壇宗主領風騷 歐陽修作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傑出領袖,領導了詩文革新運動,在文壇上獨領風騷,開創了一代文風,為宋代文壇帶來了一股欣欣向榮的風氣,奠定了其文壇巨擘的地位。 1.在文學主張上提出「文道並重」。北宋詩文革新是繼唐代古文運動後而掀起的一場文學改革運動。
  • 韓愈對後世影響深遠,所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新的文學世界
    韓愈,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代表人之一,他出生於河南河陽,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或「昌黎先生」,他是個極其優秀的文學才人,為我國的文學詩壇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韓愈是唐代中期的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 淺談由唐朝時期掀起的「古文運動」
    在唐以前,在文學上無所謂「古文」。這一概念的提出,始於韓愈。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先秦兩漢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在唐德宗貞元時期(785~805),由於韓愈的努力提倡,古文發生了廣泛的影響。許多人向韓愈請教,一時「韓門弟子」甚眾。
  • 全民健身,我們是倡導者,更是踐行者
    全民健身,我們是倡導者,更是踐行者,10月11日,由重慶大學EDP中心(高層管理者培訓與發展中心)徒步俱樂部、「愛我中華」企業家徒步聯合會聯合發起的全民健身徒步活動暨愛心奉獻表彰會在渝北區照母山隆重舉行。
  • 「大文豪」歐陽修十句經典語錄,說理暢達,抒情委婉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吉水(今屬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1、意好句亦好。出自宋·歐陽修《吊僧詩》。意,此指思想、感情等內容方面。
  • 歐陽修與錢惟演「三上」,才華橫溢
    在西京洛陽的時候,曾經對僚屬說:平生唯獨愛好讀書,坐著讀經書、史書,睡著則讀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種雜記,入廁的時候則讀小令。所以從未把書放下片刻。謝絳(謝希深)曾經說:「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時候,他每次入廁一定帶上書,古書之聲,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好學竟到了如此地步。」
  • 鞭辟入裡,歐陽修代表作《朋黨論》
    歐陽修是北宋文豪,古文運動的支持者,《朋黨論》是他的代表作。這篇文章寫於慶曆年間,宋仁宗啟用範仲淹、韓琦等人,開展「慶曆新政」。
  • 大文豪歐陽修,寫封信都那麼美!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大家,影響波及王安石、蘇東坡等,是公認的文壇領袖,他的學書主張,為蘇軾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