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唐詩讀來很舒服,因為他的詩歌可以超越時代。李白杜甫很多詩歌反映的特定社會階段下的內容,尤其是杜甫,其詩作被譽為詩史,可見其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程度。另外從個性上來說,李白鋒芒畢露,杜甫又太過於含蓄深沉,而王維在二者之間,最為合適。
王維的詩歌更多的是一種詩意人生的敘述,讀來是很有味道的。比如那著名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宛若一幅流動著的畫面,讀來美不勝收,蘇軾稱之為「詩中有畫」絕非過譽。而王維半官半隱的生活,也讓他能夠在一個特別的角度上來看待懷才不遇士大夫們的內心掙扎。
比如這首《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作為一首送別詩,此詩似乎並無太多新意。而在場景的描繪之中,「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比起他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則更是差了幾個級別。後者有對友人的深情,更有對友人「西出陽關」前途未卜的擔憂,而前者則更像是一場輕鬆的、格式化的送別。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聯當中的「君言不得意」,而後跟著一句「歸臥南山陲」。這樣友人的去處就很明了了,那就是歸隱南山陲。為何要歸隱呢,就在前一句的三個字當中,「不得意」。
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那是真正的得意,而在王維的筆下,士大夫的「不得意」則更是他們和這個世界宣告告別的原因。
那麼,什麼才是不得意呢?
首先是仕途不得意。這些文人都對自己自視甚高,都盼望著自己能一腳定乾坤,揮灑之間「致君堯舜上」。但是他們卻忽略了詩意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距離,並非所有的現實都能夠如在詩歌當中隨意揮灑,也並非所有的命運都能如在詩歌當中一樣放飛自我。
其次是人生不得意。仕途並非唯一的追求,但是在仕途不得意的大前提之下,他們對其他任何事情都沒有了興趣,所有也就只能選擇歸隱,期待開啟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看似簡單,背後深沉,今天的我們依然可以咀嚼出多重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