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力量:五維模型透視巴菲特投資人生

2021-02-18 巴蜀養基場

巴菲特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並不是因為他能跑贏大盤,因為有無數人能在某一段時間內跑贏大盤,巴菲特的偉大在於他能夠長期跑贏大盤。公開數據顯示,1965年至2012年長達48年中標普500指數有11年是虧損的,而伯克希爾只有兩年為負,期間標普500年回報率為9.4%,而伯克希爾則達到19.70%。

巴菲特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投資世界中找到了規律,規律是指事物之間具有某種本質聯繫,並能夠長期重複發生,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偉大的企業並長期持有就是巴菲特所遵循的規律。

這一規律的字面含義如此簡單,以至於成為了價值投資派的slogan。但為什麼百年歲月長河中只誕生了一位巴菲特以至於被視為五西格瑪事件(統計學上極其罕見的現象)?巴菲特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從這位傳奇人物的身上我們能夠學到什麼?今天我們嘗試用五維模型來透視巴菲特的投資人生,希望能儘可能接近真理並有所收穫。

圖:巴菲特投資人生五維模型

 

「五維」指的是天分、出身、導師、搭檔和終身學習,其中天分和出身個性化色彩較濃我們放在後面討論,先從巴菲特的兩位泰鬥級導師和最佳搭檔說起。

班傑明·格雷厄姆生於1894年,是公認的金融分析開山鼻祖。1934年《證券分析》出版宣告了格雷厄姆投資教父的地位(十多年後出版的《聰明的投資者》被視作通俗版)。格雷厄姆的突出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投資」和「投機」進行了明確定義;第二,提出了普通股投資方法論,即「安全邊際」,後輩們苦苦追尋的「內在價值」就是出自這套方法論。在格雷厄姆之前股票投資被認為是像賭博一樣的偽科學,是格雷厄姆第一個證明了原來選股是可以有可靠的方法論的。作家羅傑·洛溫斯坦曾說,股票市場就像一個奇幻的、令人禁足的城市,格雷厄姆是提供這個城市地圖的第一人。

巴菲特在20歲時成為格雷厄姆的學生,在此之前巴菲特已經有10年的股票投資學習生涯,但格雷厄姆的投資理論對於巴菲特而言是一場認知革命,用巴菲特的話來說,「就像看見了一道光」。格雷厄姆教會了巴菲特公司內在價值的重要性,奠定了巴菲特投資生涯堅實的基礎。

菲利普·費雪出生於1907年,同屬於華爾街教父級人物,費雪發明了著名的「點系統」,總結出了一套尋找卓越的公司的標準,被尊崇為成長股投資之父。和理學背景的格雷厄姆的是,商科背景的費雪提出的質量分析法更偏重主觀分析(前者重數量分析),大量的調研是費雪極為重視的方法,基於這種方法費雪貫徹的必然是集中持股策略,一般而言他的投資組合少於10家公司,其中三四家公司的股票會佔到總倉位75%的比例。這一點和格雷厄姆的思想也是不同的,《證券分析》強調的是健康的投資應當是建立在合理價格基礎之上的、精挑細選的、多元化的普通股投資組合。

巴菲特是在40多歲的時候才正式拜謁費雪,之後巴菲特的投資策略開始向費雪的理念逐步過渡。從巴菲特中後期的投資來看,或許可以這樣說,兩位偉大導師的智慧在巴菲特身上實現了有機統一:對於公司價格和價值的數量型理解(以合理的價格買入)來自于格雷厄姆,對於管理層和企業的質量型理解(買入偉大的公司)來自於費雪;能夠控制情緒利用市場的波動來自于格雷厄姆,集中持倉來自於費雪。

1984年(巴菲特54歲)在哥倫比亞大學慶祝《證券分析》問世50周年的慶祝會上巴菲特說,格雷厄姆提出了安全邊際理論,每個學生都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方法去確定企業的價值。從巴菲特對於可口可樂和IBM的投資來看,巴菲特像是用費雪的選擇卓越企業的方法論實現了尋找企業內在價值,創造最大化的安全邊際的目標,而這一目標正是格雷厄姆思想的核心宗旨。

查理·芒格生於1924年,比巴菲特年長6歲,兩人都成長在奧馬哈但直到1959年的時候才因為鄰居的撮合有了真正的交集,當時芒格29歲、巴菲特23歲。芒格出身於法律世家,父親是律師,爺爺是聯邦法官,芒格早年的主業也是律師,二人相識時芒格已經在洛杉磯擁有一家成功的律所,但他對於股票投資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在巴菲特的影響下芒格32歲的時候組建了自己的投資合夥公司,但僅僅只是試水,芒格仍然繼續著律所的工作,有了三年的成功經歷之後才徹底離開律師行業。巴菲特和芒格真正聯合管理伯克希爾的歷史大幕真正開啟是在1978年,那一年芒格54歲,巴菲特48歲。

用工作關係、合同關係等常規詞彙已經無法概括兩人的關係,「共生關係」似乎更為恰當,搭檔是一種通俗說法。在年報中巴菲特無數次使用「查理和我」,以至於「查理和我」看起來像一個人的名字。芒格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具有科學、歷史、哲學、心理學、數學等多學科的基礎,他給巴菲特帶來了不同的視角,但更重要的是他帶給了巴菲特不同的投資理念。相對於巴菲特而言,芒格更早開始學習並踐行費雪的理念,他幫助巴菲特完成了向深度價值投資的跨越,投資喜詩糖果是伯克希爾轉向深度價值投資的裡程碑事件,在決策過程中巴菲特猶豫良久,因為按照格雷厄姆的方法喜詩當時的價格太高了,是芒格說服了巴菲特,讓後者認為這是一筆看似高價但實際上價值深遠的交易。巴菲特一直很感謝芒格,是他引領自己到了新的方向。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個性化色彩較濃且幾乎無法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出身和天分。

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身於奧馬哈,父親霍華德·巴菲特曾是股票經紀人、銀行家,後來還當過共和黨眾議員。巴菲的童年時期對應的正是父親做股票經紀人的時期,童年巴菲特經常去父親經紀公司的辦公室邊盯股票行情機,邊聽叔叔和舅舅們討論股票,到10歲時巴菲特已經讀完了父親辦公室和當地圖書館所有的關於投資的書籍,也正是那一年父親帶巴菲特去了紐約,拜會了華爾街諸位名人,股票投資就這樣在年少的巴菲特心裡埋下了種子。

11歲時巴菲特投資了人生的第一隻股票,他的資金來源不僅是自己賣汽水、花生和雜誌賺來的零錢,還向姐姐「募資」。這筆投資持續了只有幾個月,但巴菲特卻經歷了暴跌、回升、賣出後又一路狂飆的過程,這是巴菲特第一次感受真正的股票投資,整個過程對於小小的巴菲特來說很痛苦,但非常有價值。

高中畢業時的巴菲特原本不想上大學,他認為讀大學會干擾他的商業計劃,但英明的父親霍華德否定了他的想法,後來巴菲特上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但商學院注重商務理論,而巴菲特感興趣的是實操層面,於是在大三的時候轉學到了內布拉斯加大學並以最高的效率修完所有的課程。但真正引領巴菲特進入投資大門的是格雷厄姆,受格雷厄姆開創性思想的感召,巴菲特加入了格雷厄姆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課程,別有洞天的投資旅程從此開啟。

假如不了解巴菲特少年時的經歷單純地看到巴菲特20歲就成了格雷厄姆班上最聰明的學生,25歲就成立了自己的投資合夥公司,一定會認為他是天才,那種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超越常人的天才,但事實上到20歲時巴菲特在股票投資領域已經有十年之久的高密度積累。

父親的背景讓巴菲特自童年時期就對股票投資耳濡目染,這樣的成長環境帶來的價值並不只是提早學習了股票投資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巴菲特在10歲之早就找到了可以為之傾注全部的智慧和激情的人生方向。細心觀察會發現巴菲特後來的每一次重大決定都緊緊圍繞這一方向,是否對核心目標有利是巴菲特做出決策的唯一標準。這樣的人生本身就是對長期主義的詮釋。絕大多數人都是在走了很多彎路、耗費了無數光陰之後才能找到願意為之奮鬥終身的事業或目標,從這個角度講巴菲特非常幸運。

提到天分,大多數人會認為是智商高,巴菲特的智商確實比較高,但這卻不是巴菲特能成為最偉大的投資家的秘密。巴菲特有句妙語:「如果你有160的IQ,賣掉30吧,因為你不需要那麼多」。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也曾有過類似的觀點,取得偉大的成功,你只要有足夠的智力即可,不必是天才。多餘的智力並不會增加你成功的機會。

關於這一問題的解讀,《巴菲特: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一書的作者洛溫斯坦給出了答案,他說,巴菲特的天分體現在耐心、自律和理性。所有認識巴菲特的人都認為理性是巴菲特最突出的特徵,換個角度看他的投資策略就是理性配置資本。巴菲特曾經將IQ比作電機的馬力,而馬力輸出的效率則取決於理性。有人曾說巴菲特似乎對於情緒有絕對的免疫力,當事情變好時,他不會喜行於色,當事情變糟時,他不會失落沮喪。試著延伸一下,巴菲特的天分是不是可以表述為情商高。

大多數人一旦形成自己的投資風格後就很少會做出大的改變,但巴菲特卻不是,他不斷探索新路徑,年復一年,從未停止,以至於沒有人能準確預測他的下一步。這就是終身學習。如果說天分、出身、導師、搭檔都是外部條件,終身學習則無疑是內部優勢。正是終身學習的能力讓巴菲特得以整合格雷厄姆、費雪和芒格三位智者的智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投資體系。

無論境遇如何,終身學習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做的,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有的人從學校畢業以後就停止了學習,他們好像逃出了牢籠一樣為「終於為不用再學習了」狂歡,但有的人卻把學習視作剛需,乃至人生的意義都來自於學習。時間,是終身學習的人的朋友,是拒絕學習的人的敵人。

【寫在最後】

《巴菲特之道》書中有一篇題為「成為最好的自己」 的推薦序讓人印象深刻。這篇文章是菲利普·費雪的兒子肯尼斯·費雪親筆所寫,作者試圖告訴讀者一個樸素的道理,不要試圖通過這本書使自己像巴菲特,而是要通過它去學習巴菲特。你不可能成為巴菲特,如果你打算嘗試,你將會備受痛苦。通過這本書去讀懂巴菲特,將他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投資體系裡,你才有可能創造自己的成功。

投資如此,人生亦如此。只有將他人的智慧貫徹到自己的體系中才是真正有用的,因此學習的首要任務是搭建自己的體系,這樣才能有計劃、有目標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又可以對原有體系進行完善。

成功的要義看起來那麼簡單,但實踐起來那麼遙遠,或許我們拼盡全力也不過是天才們的起點,但只要你開始努力、不斷向優秀的人靠近就已經超越了多數人。

最後的最後,摘抄幾句話,是菲利普·費雪對於兒子的教誨,雖然有偏題之嫌,但實在太治癒以至不忍捨棄:

你應認真對待工作和投資,但是不要過於緊張而畏懼;

你應考慮別人對你的批評,但是不要將它作為你命運的判決;

你應挑戰自我,但是不要走極端;

當你認為資金失敗了,那就讓自己再試一次。

相關焦點

  • 巴菲特給年輕人的忠告,未來穩賺不賠的投資不是股票,而是這個
    沃倫·巴菲特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投資炒股,成為世界首富的人。巴菲特在《2018胡潤全球富豪榜》排名第二。」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認為,只有多方面的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識,才能建立多元的思維模型多方面地掌握知識。因為你的知識面沒有那麼廣,認知就會有限,很難全面地看一件事,這樣一來,就會存在一定的偏見,不能合理地做出判斷和抉擇。
  • 巴菲特的壘球棒-中新網
    巴菲特的壘球棒 2015-09-30 15:40:5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股神巴菲特另一句有趣的金石良言,就是「揮動壘球棒」的比喻。
  • 「股神」巴菲特:聰明人一輩子有4不做,你別傻傻的還不知道
    相信你也有過這樣的疑惑,我認為巴菲特可以給你一個完美的答案。著名投資商巴菲特,擁有世界首富、天才投資者等高評價、高贊同的標籤,用一生的才華創造了投資界的傳奇。巴菲特在股票投資領域擁有超高的智慧和能力,在五年不到的時間裡,創造了用100美元翻倍為720億美元的奇蹟,圈裡人把他為奉為神話,稱其為「股神」,就連他的投資生涯總結也成為後人不斷學習、研究的經驗,被奉為至理名言,在投資領域,巴菲特的建議就等於真理。
  • 巴菲特的忠告:當你處在人生低谷時,就去做這3件事,重拾希望
    了解巴菲特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很成功的人。但是誰也沒想到,這個被稱為「股神」的男人也曾遭遇過人生的低谷期。他投資過的樂購超市和德克斯特鞋業都曾經因為一些原因而損失慘重。但是股神就是股神,面對這樣的挫折,巴菲特雖然也曾迷茫過,曾產生過很深的自我懷疑,但是他很快就能重拾信心,振作後再度出發。從人生低谷到再創輝煌,巴菲特有著自己的一套智慧。
  • 投資筆記0505:重讀巴菲特的阿爾法(Buffett「s Alpha)
    來源:分歧指路人在投資筆記:因子投資(一)裡崎路人將完美的因子比作賢者之石,而投資界的大佬們,他們是掌握了賢者之石還是有著獨特的鍊金術?巴菲特的阿爾法(Buffett's Alpha)是NBER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2013年12月3日的一篇工作論文。
  • 巴菲特:「窮慣」了的人,身上會有這3個特徵,怎麼偽裝都沒用!
    我想巴菲特最有發言權!股神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通過炒股投資成為世界首富的人,不到50年,巴菲特實現了100美元到720億美元的飛躍。巴菲特告誡:「窮慣」了的人,身上會有這3個特徵,怎麼偽裝都沒用!
  • 中國信息大學房曉溪:「數字孿生」五維模型賦能智能製造
    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傳感器更新、運行歷史等數據,繼承多學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念的仿真,從而反應相對應的實體的全生命周期過程。目前美國、中國、德國在數字孿生技術的研究中佔主流。隨著「工業網際網路」、「工業4.0」等國家層面製造發展戰略的提出,智能製造已成為全球製造業發展的共同趨勢與目標。
  • 從「撿菸頭」買股,到長期價值投資,巴菲特成功:這3位功不可沒
    這裡之所以說巴菲特的教育經歷,是想引出對出投資思想影響最深的3個人,雖然在大學期間他感覺沒什麼長進,但巴菲特的學習能力和智商無疑是很高的,他的投資哲學源自3個「爸爸級」的人物:格雷厄姆、費雪、芒格。有網友感嘆,巴菲特不只自己牛,而且運氣好,這樣的牛人,給自己一位,就發家致富了,他去遇到了三位。
  • 巴菲特教會我們:不考慮風險收益比 就不算是價值投資
    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直言,中國投資者在理財時相對浮躁,美國投資者也有過比較急功近利的階段,市場投機盛行,但這一切都會過去。「中國過去幾年的股災可能會讓投資者從中學習後變得理性起來,慢慢成長,成長的煩惱是必經的。」芒格對此表示認同,此前他尖銳指出,太多中國人相信運氣和賭博,這是缺陷所在。
  • 巴菲特的投資失敗案例
    來源:雪球很多投資大師都能坦然面對自己錯誤。當有人問巴菲特在生意上犯過哪些錯誤時,巴菲特風趣地答道:「那要看你有多長時間聽我說了!」於是,他就歷數自己投資的種種錯誤,滔滔不絕。今天,我收集了部分巴菲特的投資失敗案例,這些都是股神用真金白銀換來的,我們後來者的好處就是,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借鑑學習就好了。
  • 巴菲特告訴你: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做,30歲後知道就晚了
    能夠回答你的應該就是巴菲特了吧!沃倫·巴菲特作為最著名的投資商人,被人譽為「股神」,他是歷史上第一個靠投資走上世界首富的寶座上。二、不被習慣左右「股神」巴菲特曾說過:「習慣的力量可以壓倒一切,無論結果是好是壞」在某些情況下,往往是習慣在幫助我們決定,特別是現在這個節奏比較快的時代
  • 巴菲特:真正穩賺不賠的投資,其實是這個,但大多數人都忽視了
    「股神」巴菲特5歲開始做生意,11歲購買人生第一隻股票;13歲開始投資實業;16歲擁有40英畝的農場;34歲個人財富高達400萬美元;64歲坐擁一個價值230億的財富王國……巴菲特的一生可謂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他也是第一個靠投資登上世界富豪榜的人物。
  • 巴菲特告誡年輕人:人窮想翻身,最好的投資不是股市,而是這3點
    投資有風險,像巴菲特這樣成功的人畢竟少數,很多人沒錢沒人脈,投資又怕有風險,想翻身就成為一種奢望。但誰都不想一直窮到老,心中的火焰還未熄滅,不妨從巴菲特身上借鑑成功的經驗,掌握這3點,翻身有望。1、投資知識巴菲特有一個習慣,每天堅持讀500頁書,閱讀與投資有關的新聞和書籍。在哥倫畢業上學期間,他整日「泡」在圖書館裡,在書本的海洋裡求知若渴的閱讀。巴菲特說:每個人終其一生,只需要專注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
  • 巴菲特給當代年輕人的忠告:穩賺不賠的投資不是股市,而是這個
    他在5歲時就有了生意頭腦,11歲就買了人生中第一隻股票,在34歲的時候,個人財富就達到百萬美元;64歲打造了一個價值230億的財富王國……早已功成名就的巴菲特,曾說出了他能如此成功的原因:有這樣一種投資,低成本高回報,可以說是穩賺不賠,那就是——大量的閱讀,不斷投資你自己。有些人曾私下請教巴菲特,為何他的眼光能這樣精確,能看穿哪個公司的未來價值?
  • 巴菲特的告誡:處在人生低谷時,不妨試著做這2件事,有望翻身
    而他也獨創了一個致富的秘訣--「巴菲特午餐」,很多人為了能夠解決創業上的難題,特地請巴菲特共進午餐,為的就是希望能夠從他身上得到一些關於投資,炒股,怎麼賺大錢的點子。而即使很多人重金請巴菲特吃午餐還不一定能夠成功的約到。
  • 巴菲特:股市有盈虧,而真正穩賺不賠的投資,其實是這個
    巴菲特的回答很簡單:「讀一切可讀之物,我的工作其實就是閱讀。」在巴菲特看來,股市總有盈虧,而真正穩賺不賠的投資,其實就是大量閱讀,投資自己。事實上,巴菲特之所以能成為「股神」,很大原因就是他有更多的理論知識和經驗支撐他的實際操作,當你所擁有的知識越多,眼界也會變得開闊,巴菲特從小就開始大量閱讀關於商業投資的書籍,10歲的時候,就把能在奧馬哈公立圖書館裡能找到的投資方面的書都讀完了,並且很多書都讀了兩遍
  • 「股神」巴菲特的告誡,將來穩賺不賠的投資不再是股市,而是這個
    2017年3月20日《福布斯》公布了2017年度全球富豪榜,巴菲特排名第二。2018年2月28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18胡潤全球富豪榜》,巴菲特以6450億元保持第二位。這可真是一個傳奇的人物啊。巴菲特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和他的投資理念有關,可巴菲特卻說:其實最真正穩賺不賠的投資並不在於股市,而是在於對兒女的培養教育。有句老話說的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 「股神」巴菲特的告誡:未來穩賺不賠的投資不是股市,而是這個
    提到巴菲特,大家都很耳熟,他被人們譽為「股神」,他的投資眼光十分犀利獨到,在股海沉浮中仍能穩穩地操縱著船舵,最終僅依靠12次投資,便成為了世界首富。如今的他已經90歲了,如此高齡不僅仍然精力充沛,而且還很思維敏銳,在商機方面的洞察能力也絲毫不減當年,時至今日,巴菲特憑藉著獨特而又毒辣的投資眼光,使之在股票投資領域所獲得的成就,無人能及!
  • 兩萬字深度起底股神巴菲特的傳奇人生
    巴菲特的人生,是一個人人都想探究的傳奇。他和查理·芒格的絕世友誼,堪稱世界商業史上朋友合作的最佳典範,令每一個想找商業夥伴或人生知己的人都羨慕不已。他幾十年公開保持一妻一情人的三人婚姻生活,卻居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更沒有招致道德上的指責。作為全球最有錢人之一,他依然還住著60多年前花3萬多美元買的小房子,自己開著便宜的小汽車去上班。
  • 巴菲特:真正穩賺不賠的投資,其實是這個,大部分人都忽視了
    有著「股神」之稱的巴菲特可算是一個傳奇人物的存在:5歲開始做生意,11歲就購買了人生第一支股票;13歲就開始投資實業;16歲就擁有了多達40英畝的農場;34歲個人財富高達400萬美元;64歲坐擁一個價值230億的財富王國……可以說巴菲特憑藉著獨特的投資策略,為自己和其他投資人都創造了巨額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