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並不是因為他能跑贏大盤,因為有無數人能在某一段時間內跑贏大盤,巴菲特的偉大在於他能夠長期跑贏大盤。公開數據顯示,1965年至2012年長達48年中標普500指數有11年是虧損的,而伯克希爾只有兩年為負,期間標普500年回報率為9.4%,而伯克希爾則達到19.70%。
巴菲特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投資世界中找到了規律,規律是指事物之間具有某種本質聯繫,並能夠長期重複發生,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偉大的企業並長期持有就是巴菲特所遵循的規律。
這一規律的字面含義如此簡單,以至於成為了價值投資派的slogan。但為什麼百年歲月長河中只誕生了一位巴菲特以至於被視為五西格瑪事件(統計學上極其罕見的現象)?巴菲特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從這位傳奇人物的身上我們能夠學到什麼?今天我們嘗試用五維模型來透視巴菲特的投資人生,希望能儘可能接近真理並有所收穫。
圖:巴菲特投資人生五維模型
「五維」指的是天分、出身、導師、搭檔和終身學習,其中天分和出身個性化色彩較濃我們放在後面討論,先從巴菲特的兩位泰鬥級導師和最佳搭檔說起。
班傑明·格雷厄姆生於1894年,是公認的金融分析開山鼻祖。1934年《證券分析》出版宣告了格雷厄姆投資教父的地位(十多年後出版的《聰明的投資者》被視作通俗版)。格雷厄姆的突出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投資」和「投機」進行了明確定義;第二,提出了普通股投資方法論,即「安全邊際」,後輩們苦苦追尋的「內在價值」就是出自這套方法論。在格雷厄姆之前股票投資被認為是像賭博一樣的偽科學,是格雷厄姆第一個證明了原來選股是可以有可靠的方法論的。作家羅傑·洛溫斯坦曾說,股票市場就像一個奇幻的、令人禁足的城市,格雷厄姆是提供這個城市地圖的第一人。
巴菲特在20歲時成為格雷厄姆的學生,在此之前巴菲特已經有10年的股票投資學習生涯,但格雷厄姆的投資理論對於巴菲特而言是一場認知革命,用巴菲特的話來說,「就像看見了一道光」。格雷厄姆教會了巴菲特公司內在價值的重要性,奠定了巴菲特投資生涯堅實的基礎。
菲利普·費雪出生於1907年,同屬於華爾街教父級人物,費雪發明了著名的「點系統」,總結出了一套尋找卓越的公司的標準,被尊崇為成長股投資之父。和理學背景的格雷厄姆的是,商科背景的費雪提出的質量分析法更偏重主觀分析(前者重數量分析),大量的調研是費雪極為重視的方法,基於這種方法費雪貫徹的必然是集中持股策略,一般而言他的投資組合少於10家公司,其中三四家公司的股票會佔到總倉位75%的比例。這一點和格雷厄姆的思想也是不同的,《證券分析》強調的是健康的投資應當是建立在合理價格基礎之上的、精挑細選的、多元化的普通股投資組合。
巴菲特是在40多歲的時候才正式拜謁費雪,之後巴菲特的投資策略開始向費雪的理念逐步過渡。從巴菲特中後期的投資來看,或許可以這樣說,兩位偉大導師的智慧在巴菲特身上實現了有機統一:對於公司價格和價值的數量型理解(以合理的價格買入)來自于格雷厄姆,對於管理層和企業的質量型理解(買入偉大的公司)來自於費雪;能夠控制情緒利用市場的波動來自于格雷厄姆,集中持倉來自於費雪。
1984年(巴菲特54歲)在哥倫比亞大學慶祝《證券分析》問世50周年的慶祝會上巴菲特說,格雷厄姆提出了安全邊際理論,每個學生都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方法去確定企業的價值。從巴菲特對於可口可樂和IBM的投資來看,巴菲特像是用費雪的選擇卓越企業的方法論實現了尋找企業內在價值,創造最大化的安全邊際的目標,而這一目標正是格雷厄姆思想的核心宗旨。
查理·芒格生於1924年,比巴菲特年長6歲,兩人都成長在奧馬哈但直到1959年的時候才因為鄰居的撮合有了真正的交集,當時芒格29歲、巴菲特23歲。芒格出身於法律世家,父親是律師,爺爺是聯邦法官,芒格早年的主業也是律師,二人相識時芒格已經在洛杉磯擁有一家成功的律所,但他對於股票投資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在巴菲特的影響下芒格32歲的時候組建了自己的投資合夥公司,但僅僅只是試水,芒格仍然繼續著律所的工作,有了三年的成功經歷之後才徹底離開律師行業。巴菲特和芒格真正聯合管理伯克希爾的歷史大幕真正開啟是在1978年,那一年芒格54歲,巴菲特48歲。
用工作關係、合同關係等常規詞彙已經無法概括兩人的關係,「共生關係」似乎更為恰當,搭檔是一種通俗說法。在年報中巴菲特無數次使用「查理和我」,以至於「查理和我」看起來像一個人的名字。芒格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具有科學、歷史、哲學、心理學、數學等多學科的基礎,他給巴菲特帶來了不同的視角,但更重要的是他帶給了巴菲特不同的投資理念。相對於巴菲特而言,芒格更早開始學習並踐行費雪的理念,他幫助巴菲特完成了向深度價值投資的跨越,投資喜詩糖果是伯克希爾轉向深度價值投資的裡程碑事件,在決策過程中巴菲特猶豫良久,因為按照格雷厄姆的方法喜詩當時的價格太高了,是芒格說服了巴菲特,讓後者認為這是一筆看似高價但實際上價值深遠的交易。巴菲特一直很感謝芒格,是他引領自己到了新的方向。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個性化色彩較濃且幾乎無法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出身和天分。
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身於奧馬哈,父親霍華德·巴菲特曾是股票經紀人、銀行家,後來還當過共和黨眾議員。巴菲的童年時期對應的正是父親做股票經紀人的時期,童年巴菲特經常去父親經紀公司的辦公室邊盯股票行情機,邊聽叔叔和舅舅們討論股票,到10歲時巴菲特已經讀完了父親辦公室和當地圖書館所有的關於投資的書籍,也正是那一年父親帶巴菲特去了紐約,拜會了華爾街諸位名人,股票投資就這樣在年少的巴菲特心裡埋下了種子。
11歲時巴菲特投資了人生的第一隻股票,他的資金來源不僅是自己賣汽水、花生和雜誌賺來的零錢,還向姐姐「募資」。這筆投資持續了只有幾個月,但巴菲特卻經歷了暴跌、回升、賣出後又一路狂飆的過程,這是巴菲特第一次感受真正的股票投資,整個過程對於小小的巴菲特來說很痛苦,但非常有價值。
高中畢業時的巴菲特原本不想上大學,他認為讀大學會干擾他的商業計劃,但英明的父親霍華德否定了他的想法,後來巴菲特上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但商學院注重商務理論,而巴菲特感興趣的是實操層面,於是在大三的時候轉學到了內布拉斯加大學並以最高的效率修完所有的課程。但真正引領巴菲特進入投資大門的是格雷厄姆,受格雷厄姆開創性思想的感召,巴菲特加入了格雷厄姆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課程,別有洞天的投資旅程從此開啟。
假如不了解巴菲特少年時的經歷單純地看到巴菲特20歲就成了格雷厄姆班上最聰明的學生,25歲就成立了自己的投資合夥公司,一定會認為他是天才,那種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超越常人的天才,但事實上到20歲時巴菲特在股票投資領域已經有十年之久的高密度積累。
父親的背景讓巴菲特自童年時期就對股票投資耳濡目染,這樣的成長環境帶來的價值並不只是提早學習了股票投資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巴菲特在10歲之早就找到了可以為之傾注全部的智慧和激情的人生方向。細心觀察會發現巴菲特後來的每一次重大決定都緊緊圍繞這一方向,是否對核心目標有利是巴菲特做出決策的唯一標準。這樣的人生本身就是對長期主義的詮釋。絕大多數人都是在走了很多彎路、耗費了無數光陰之後才能找到願意為之奮鬥終身的事業或目標,從這個角度講巴菲特非常幸運。
提到天分,大多數人會認為是智商高,巴菲特的智商確實比較高,但這卻不是巴菲特能成為最偉大的投資家的秘密。巴菲特有句妙語:「如果你有160的IQ,賣掉30吧,因為你不需要那麼多」。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也曾有過類似的觀點,取得偉大的成功,你只要有足夠的智力即可,不必是天才。多餘的智力並不會增加你成功的機會。
關於這一問題的解讀,《巴菲特: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一書的作者洛溫斯坦給出了答案,他說,巴菲特的天分體現在耐心、自律和理性。所有認識巴菲特的人都認為理性是巴菲特最突出的特徵,換個角度看他的投資策略就是理性配置資本。巴菲特曾經將IQ比作電機的馬力,而馬力輸出的效率則取決於理性。有人曾說巴菲特似乎對於情緒有絕對的免疫力,當事情變好時,他不會喜行於色,當事情變糟時,他不會失落沮喪。試著延伸一下,巴菲特的天分是不是可以表述為情商高。
大多數人一旦形成自己的投資風格後就很少會做出大的改變,但巴菲特卻不是,他不斷探索新路徑,年復一年,從未停止,以至於沒有人能準確預測他的下一步。這就是終身學習。如果說天分、出身、導師、搭檔都是外部條件,終身學習則無疑是內部優勢。正是終身學習的能力讓巴菲特得以整合格雷厄姆、費雪和芒格三位智者的智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投資體系。
無論境遇如何,終身學習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做的,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有的人從學校畢業以後就停止了學習,他們好像逃出了牢籠一樣為「終於為不用再學習了」狂歡,但有的人卻把學習視作剛需,乃至人生的意義都來自於學習。時間,是終身學習的人的朋友,是拒絕學習的人的敵人。
【寫在最後】
《巴菲特之道》書中有一篇題為「成為最好的自己」 的推薦序讓人印象深刻。這篇文章是菲利普·費雪的兒子肯尼斯·費雪親筆所寫,作者試圖告訴讀者一個樸素的道理,不要試圖通過這本書使自己像巴菲特,而是要通過它去學習巴菲特。你不可能成為巴菲特,如果你打算嘗試,你將會備受痛苦。通過這本書去讀懂巴菲特,將他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投資體系裡,你才有可能創造自己的成功。
投資如此,人生亦如此。只有將他人的智慧貫徹到自己的體系中才是真正有用的,因此學習的首要任務是搭建自己的體系,這樣才能有計劃、有目標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又可以對原有體系進行完善。
成功的要義看起來那麼簡單,但實踐起來那麼遙遠,或許我們拼盡全力也不過是天才們的起點,但只要你開始努力、不斷向優秀的人靠近就已經超越了多數人。
最後的最後,摘抄幾句話,是菲利普·費雪對於兒子的教誨,雖然有偏題之嫌,但實在太治癒以至不忍捨棄:
你應認真對待工作和投資,但是不要過於緊張而畏懼;
你應考慮別人對你的批評,但是不要將它作為你命運的判決;
你應挑戰自我,但是不要走極端;
當你認為資金失敗了,那就讓自己再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