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國名的爭端與歷史
作者:轅固小生
提起馬其頓這個名字,連中學生都耳熟能詳。因為世界歷史課本上少不了要提到馬其頓。早在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就已是巴爾幹半島的一個強國。想當年亞歷山大大帝(前336—前323年在位)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他率軍東徵,一直打到印度河,把馬其頓王國擴張成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武功是何等的輝煌。亞歷山大統治時期,是古代馬其頓最強盛的年代。
但早期的馬其頓人與今日的馬其頓民族並無直接的繼承關係。公元7世紀時,斯拉夫人南下,其中的一支在馬其頓地區定居下來。他們同化了當地居民,接受了基督教(東正教)並吸收拜佔庭文化,產生了自己的語言文化,形成一個新的民族,但沿用了馬其頓的名稱。這才是今日馬其頓族的直系祖先。
在公元10世紀下半葉,馬其頓貴族薩穆伊爾建立了第一個斯拉夫人的馬其頓國。奧赫裡德曾作為首都。1018年,馬其頓國被拜佔庭帝國所攻佔,失去了獨立。以後的幾百年裡,馬其頓在拜佔庭、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的輪番統治之下。
1389年科索沃戰役後,馬其頓地區被土耳其佔有,一直持續了500多年。在19世紀下半葉,馬其頓發生了強大的民族復興運動,其主要目的是用馬其頓語傳播文化知識,增強民族意識。當時馬其頓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出版了第一批教科書,開辦了自己的學校。人們還組織了馬其頓語戲劇演出,號召民族解放。
然而民族解放的目標遲遲未能實現。相反由於1911—1913年的巴爾幹戰爭,馬其頓地區被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所瓜分。地理上,分給塞爾維亞的部分稱瓦爾達爾馬其頓(2.57萬平方公裡),劃歸保加利亞的部分稱皮林馬其頓(0.8萬平方公裡),屬於希臘的部分稱愛琴馬其頓(3.4萬平方公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瓦爾達爾馬其頓隨塞爾維亞併入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即後來的南斯拉夫。執政當局奉行大塞爾維亞主義政策,不承認馬其頓人是獨立的民族,說他們是南塞爾維亞人。這種情況直到二戰後才改變,馬其頓共和國與其他5個共和國一樣,成為南斯拉夫聯邦中平等的一員。不過馬其頓一直是6個共和國中經濟最落後的一個,雖然有所發展,但與其他地區相比,差距沒有明顯縮小。群眾不滿情緒日益滋長。1991年9月8日馬其頓就獨立問題進行了全民公決,有75.7%的選民參加投票,其中74%贊成獨立。11月20日馬其頓議會宣布馬其頓脫離南斯拉夫聯邦而獨立。
這一國名得到了大部分國家的認可,但鄰國希臘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一方面,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這一國名暗示它對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區域有領土要求;另一方面,馬其頓有覬覦希臘2000餘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嫌。希臘一直堅持,作為歐洲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前馬其頓王國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是希臘人(其他3位是漢尼拔、愷撒和拿破崙),因此亞歷山大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屬於希臘的。
馬其頓方面則表示,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馬其頓王國以及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代表了他們在巴爾幹半島上的民族身份,因此以「馬其頓共和國」為國名理所應當。
幾十年來,希臘與馬其頓互不相讓。而作為北約、歐盟成員國的希臘則以此為由,通過一票否決權多次拒絕馬其頓加入北約與歐盟的請求;在聯合國,希臘也只同意馬其頓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國名出現。
國名問題直到最近才出現轉機。2018年6月希臘與馬其頓達成改名協議,歐盟和北約以及法德等很多國家紛紛公開表示支持。隨著兩國議會的批准,國名爭端的解決,為北馬其頓加入歐盟和北約打開了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