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魔芋豆腐
高興蘭
家鄉的魔芋豆腐,確實霸道,可燒烤、可涼拌、可炒來吃、可燉來吃,想怎麼吃就怎麼吃。吃在口裡軟軟的綿綿的,軟裡帶綿,綿裡藏香,慢嚼細品,那是舌尖上的味道,是家鄉的味道,是大城市少有的味道。
魔芋豆腐是用魔芋製作的。魔芋又叫南星,是一種薯類作物,屬於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球莖圓形,暗紅褐色,中國西南及長江中遊各地栽培,塊莖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其膠質可用於製造果醬、豆腐等。據《本草綱目》記載,魔芋在我國種植有2000多年的歷史,含有十六種胺基酸,十種礦物質微量元素和豐富的食物纖維。我們的祖先用魔芋來治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壓有特效,人食之,有很好的排毒通便、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減肥健美、降低血糖、止痛、提高免疫力及防止癌瘤的作用。
我的家鄉在石柱方鬥山腳下,屬緩坡地帶,不積水,氣候溼潤,光照充足,古時就有種植魔芋的歷史,一直沿襲至今。每到清明前後,人們就把魔芋種植在樹下,或房前屋後,土壤疏鬆的地方。有條件的坑裡加上腐殖質或適量的農家肥,蓋上一層土,把魔芋种放置在土上,再蓋上土,等待魔芋破土而出,慢慢長高,分枝。魔芋稈稱花稈,底色粉紅,空心的,外表上有一些圖案,像迷彩褲一樣,稈身的頂端同時爆發三個小枝,枝又分枝,像羊角又像一把傘狀,每枝葉邊上為綠色的小葉,接受光熱、溼氣、調節營養成分。生長到5—6個月,魔芋花稈再無回天之力,逐漸葉黃,走向衰老,再也支撐不起身子骨了。這時意味著魔芋成熟,可挖出來推向市場。若按現行市場價,每斤三元,平均一窩產鮮魔芋三斤,收入近十元;若按平均畝產五千斤鮮魔芋計算,每畝收入上萬元。要是製作成幹魔芋粉,市場價每斤二十三元,按每十斤鮮魔芋曬一斤幹魔芋,每畝也是上萬元的收入。如果集中成片,大面積種植,魔芋可入藥,可食用,是一筆不可小覷的收入,也是一項致富的門路。
用魔芋做成魔芋豆腐,其製作材料有兩種:一種是用鮮魔芋,一種是用幹魔芋粉,各有各的優勢。幹魔芋粉便於存放和推銷,鮮魔芋豆腐吃起來口感會更好。在製作方法上也有不同,是相當考究技術的。這門廚技是經傳承上千年才流傳下來,證明已經是精品,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傳承和發揚光大。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需求的人越來越多,而掌握這門技術的人,老的逐漸逝去,年輕人又不願學,製作魔芋豆腐的技術眼看會失傳,拯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勢在必行。
我母親是做魔芋豆腐的高手,過去在生產隊裡,大凡哪家有紅白酒會都要請我母親去做魔芋豆腐,或親自傳授方法:若是用新鮮魔芋時,先要戴上膠手套,因為鮮魔芋的特性是「麻」(過去沒有膠手套時,是先將手上抹生菜油防「麻」)。將魔芋洗乾淨,再去掉黑皮,將擦板放在盆上,魔芋在擦板上反覆地磨,然後將磨出的魔芋漿放到鍋裡,以3:1的比例,即冷水3倍於魔芋置於鍋中,反覆攪拌均勻後加熱。先是大火,一邊不斷攪拌,快要成熟時轉中火,待顏色發亮的時候逐漸加鹼水,繼續攪拌,這時由中火轉小火,直到顏色呈深灰色,不粘鍋鏟為止,就要滅火。將製作的魔芋豆腐拍嚴實,在鍋裡焐一會後,用刀在鍋裡橫豎將魔芋豆腐劃成塊,加鹼水煮,煮一會翻開另一面又煮,大約30分鐘,原汁原味的鮮魔芋豆腐大功告成。
魔芋粉製作豆腐要省事些,先在鍋裡放上冷水,將魔芋粉在冷水裡攪拌成米湯狀,就停止加魔芋粉,開始加大火,用鍋鏟不停地攪拌,就像做鮮魔芋豆腐的方法一樣,成形的魔芋豆腐為棕色。
在烹調時,先取出魔芋,或切成塊,或切成條,放在清水鍋裡煮開焯水後,可用泡椒、酸蘿蔔加調料炒著吃,也可用魔芋豆腐、酸蘿蔔燉鴨肉湯吃。尤其是後者,湯鮮,鴨肉嫩,那軟軟的、綿綿的魔芋豆腐吃在口裡越吃越香,一般在大城市是不容易吃到這種原汁原味的魔芋豆腐,令我時時惦記,饞涎欲滴。
去年十月,我回家鄉,母親知道我喜歡吃魔芋豆腐,就在土裡挖了一個魔芋,由我母親的徒弟掌勺,做成魔芋豆腐,然後用酸蘿蔔、泡椒炒魔芋豆腐。沒想到,在吃的時候,母親說:「這魔芋豆腐還沒有過關,有點澀,是鹼水重了。也沒炒好吃,不能切得過細過薄,要先將泡椒、酸蘿蔔炒出味後再放魔芋豆腐一塊炒,還要適當的加點清水,拌調料一塊炒浸味後才好吃。」
我母親做成的魔芋豆腐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家家戶戶種魔芋,吃魔芋豆腐已成一種美食美味。尤其是城裡人到了鄉下覺得魔芋豆腐是個稀罕物,舌尖上的美味吃得津津樂道。
每年的冬季是吃新鮮魔芋豆腐的好時機。喜歡吃魔芋豆腐的人走起,石柱的魔芋豆腐在等著你去品嘗舌尖上的美味!非物質文化遺產期待你的點讚和傳承!
(作者系重慶市作協會員)
版面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