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科幻大會11月2日順利落下帷幕,眾多科學科幻領域的研究者、創作者、愛好者在北京首鋼園雲集,郭帆、吳京、路陽等電影人也參與其中。七大專題論壇、八場科幻活動 、三場展覽聚焦科幻影視和產業發展,第二屆科幻影視創投會也如期舉辦。其中,《茉莉》《23秒外》等十強電影項目脫穎而出,以多類型創作之姿,共同為中國科幻電影未來的新浪潮助力。
11月3日,微像文化執行長、影評人張譯文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圍繞2020中國科幻大會暢談中國科幻電影最新的創作趨勢,並就科幻電影發展的未來方向與廣大觀眾展開深入探討。
「科幻十條」助推電影創作
新項目類型多元獲關注
今年八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聯合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被稱為「科幻十條」。《今日影評》現場,張譯文坦言2020中國科幻大會是「科幻十條」提出後舉辦的第一項與科幻有關的國家級活動,諸多落在實處的政策在此頒布,包括科幻電影的技術補貼、科幻產業基地建設及為科學界和影視界架設橋梁的中國科協科學傳播與影視融合辦公室的成立等,都會對未來的科幻電影創作起到幫助。
據本次大會中發布的《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19年科幻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累計票房是195.11億,年度票房前十名裡有三部是科幻片,前二十名中則有八部。對此,張譯文向《今日影評》分享道,在2019年之前,所有人提到中國科幻的態度都是「長期看好、短期悲觀」,直到《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被光抓走的人》《上海堡壘》四部國產科幻電影亮相後才發生改觀。
2020中國科幻大會開幕式上,《球狀閃電》《物哀》《宇宙探索編輯部》《那一刻來臨》《群落》五個項目集體發布。對此,張譯文對《今日影評》指出,《球狀閃電》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影響力僅次於《三體》,《物哀》是一部集合中、日、美三國頂級創作者的動畫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則中國科幻大會第一屆科幻影視創投會的最佳原創劇本獲獎作品,在去年拿獎之後就迅速找到了所有合作方。「過去,我們說中國科幻是一支寂寞的浮冰。」以郭帆為例,張譯文對《今日影評》直言無論是過去的孤獨創作者還是當下萬眾期待、分身無暇的狀態都不太健康,唯有題材、形式及創作者更為多元才能令中國科幻電影百花齊放。
中小成本軟科幻成趨勢
省錢拍也能創造科幻感
相比去年在中國科幻大會首屆科幻影視創投會上獲獎的太空探索、賽博朋克等題材,今年入圍十強的項目更偏重於家庭、青春、懸疑、喜劇等更為多元的類型風格。對此,《今日影評》也特別在大會現場採訪到了科幻作家陳楸帆。他對《今日影評》指出,在《流浪地球》這樣大體量、大製作的工業級別大片之外,我們同樣需要「不那麼硬核的、有一些人文關懷、講情感的」科幻電影,而被扶持的創作者們也不可能一進來就那些需要龐大體量及資本運作的項目。「『軟』一些的科幻作品,我覺得是市場亟需的,所以我是希望這樣的片子越多越好。」
一千萬的小成本,夠拍一部科幻電影嗎?面對《今日影評》拋出的問題,張譯文給出絕對肯定的答案。結合今年的創投入圍項目,她指出它們都屬於基本平均水平的製作,規模都在中小成本範圍內,「中小成本」正是今年的一大標籤。「有非常多過去沒有明顯科幻標籤的創作者進入到了創作領域,我認為是他們帶來了這種變化趨勢。」透過董潤年《被光抓走的人》帶來的啟發,張譯文指出低成本科幻電影有兩大「省錢絕招」,第一是與強類型進行結合,第二就是減少場景設計搭建而多利用現實環境製造科幻感。
《今日影評》節目尾聲,張譯文表示中國科幻已進入更為多元化的時代,尤其在科幻電影創作角度,大家開始更多思考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命題,透過更多不同類型、不同創作團隊以及對於科幻的不同理解,中國科幻電影未來值得期待。
據悉,電影文化評論類日播欄目《今日影評》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檔於CCTV-6電影頻道播出。
【來源:千龍網娛樂】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