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殘疾人夫妻身殘志堅 靠雙手養雞致富

2020-12-27 中國新聞網

  【同期】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大安鎮西黎村村民 邢海平

  就是想做而已,不管怎樣都想去改變這種(貧困生活),不想等著政府幫扶之類,然後我就想靠自己。那時候養一批就賺了24000元,其實是三個月賺24000元。

  【解說】44歲的邢海平,患有強直性脊柱炎,行動很不方便。妻子王翠娟也一樣,因病落下腿腳不便的殘疾。這對身殘志堅的黎族夫妻,這些年用自己的堅強和勤勞,擺脫貧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解說】距離海南省樂東縣城約20分鐘車程的西黎村曾是深度貧困村,2018年整村脫貧前,全村456戶就有114戶貧困戶,邢海平家就是其中之一。

  【同期】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大安鎮西黎村村民 邢海平

  【脫貧故事】海南黎族殘疾人夫妻身殘志堅 靠雙手養雞致富

  (以前做過)保潔員,在攪拌站,人家拉水泥掉下來我們就掃路面,1700塊(一個月),跟靠低保維持生活。

  【解說】記者近日到訪西黎村時,邢海平夫婦正在自家橡膠林裡相互配合著餵雞。趕雞、裝飼料、推方鬥車……一個個對常人來說並不困難的勞動,他們要付出更多努力。

  【同期】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大安鎮西黎村村民 邢海平

  花時間或者比別人費很大力氣才能完成。包括每次下料(把飼料卸下車),我就僱人,為了省點錢我跟我老婆在上面拉下來給人家扛,每次下料都兩百包。最苦就是下雞(把雞苗卸下車)、下料(把飼料卸下車)、上雞(把雞裝上車)。

  【解說】邢海平告訴記者,海南省工商聯和樂東縣政府2018年計劃引入企業進村辦養雞場。目前是以「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在運作,村民出勞動力、場地,負責養雞,企業負責雞舍、種苗、技術、飼料、銷售等方面。

  【解說】如今靠著養雞,邢海平一家兩年掙了十多萬元,不僅成功脫貧,還一躍成為了村裡的中上等收入家庭。賺錢的同時夫妻倆更是不忘初心,發揮餘熱,帶動村裡其它貧困戶走上脫貧路。

  【解說】採訪結束前,邢海平興奮地告訴記者,今年又有一批雞要出欄了。

  記者 尹海明 林士傑 凌楠 海南樂東報導

責任編輯:【羅攀】

相關焦點

  • 脫貧戶邢海平:身殘志堅靠雙手敲開「幸福門」
    為樹立樂東黎族自治縣脫貧攻堅先進典型,講好樂東脫貧攻堅故事,人民網海南頻道記者走進樂東田間地頭,聚焦基層一線脫貧攻堅人物的奮鬥歷程,尋找「最美扶貧人」。人民網樂東12月16日電(樊歡迪)「我雖然是個殘疾人,但我相信靠自己的雙手也能脫貧致富!」在樂東黎族自治縣大安鎮西黎村的扶貧培訓班上,邢海平堅定的語氣感動了周邊所有人。
  • 江西貴溪:三名殘疾人成致富帶頭人
    央廣網貴溪12月15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陸傳和 易健)江西省貴溪市金屯鎮南坂村的許陽波、羅河鎮洋塘村的汪興員、文坊鎮壇石村的楊良稻三位都是重度殘疾人,但他們身殘志堅,通過勤勞的雙手,改變了貧窮的命運,走上了致富的路子。
  • 身殘志堅謀出路,農信助力奔致富
    圖:龍廣支行負責人李豔到特惠貸貸款戶楊榮登家進行貸後走訪坎坷致富路,農信來相助家住龍廣鎮柘倫村的楊榮登夫妻倆均是三級殘疾人,身材比較矮小,幹不了重活,因此於2014年被列為了精準扶貧對象。  在此之前,夫妻倆就詳細了解了生薑的種植技術,說幹就幹,夫妻倆拿著5萬元啟動資金開始了生薑種植。第一年總共種植了85畝,但不幸遇上乾旱,夫妻倆忙碌一整年反倒虧損了3萬餘元。
  • 鄭明水浙江 身殘志堅「領頭雁」 敢幹敢闖帶村民致富
    四處碰壁,嬌小柔弱卻不甘服輸  初見鄭明水,是在她的自家的蘆筍大棚裡,小小的個子穿梭在比她高出許多的蘆筍秸杆中,很難想像,就是這樣一個小女人,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完成了自己的夢想,成為職業農民,鑽研蘆筍種植技術,帶動了一批殘疾人踏上了自信、致富之路。
  • 【脫貧攻堅(海南篇)】對口服務讓殘疾人活出自信和尊嚴
    和新村是海南省殘聯的定點扶貧村,2015年7月開始,海南省殘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脫貧攻堅工作部署,派駐工作隊進行對口扶貧,尤其2018年9月以來,省殘聯聯合省資規廳、財政部海南監管局等派駐和新村的聯手單位,在臨高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積極開展「對口服務」活動,大力發展養殖業、旅遊業和服裝加工業,促進村民收入穩定增長;以自強模範和致富能手為樣榜,增強村民勤勞致富的信心、決心和志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居住環境的綠化
  • 這對殘疾人夫妻為啥抖音粉絲過十萬?
    原標題:【媒體走基層(雲南篇)】中國婦女報:這對殘疾人夫妻為啥抖音粉絲過十萬?在雲南文山馬關縣大慄樹鄉,有這樣一對殘疾夫妻。他們沒有健全的身體,卻有一顆堅強樂觀的心。用自己的勤勞雙手,編織著平凡又美好的生活。
  • 葫蘆村「致富能手」苗有水的養雞路
    提到苗有水,葫蘆村村民都親切的誇讚他為「養雞致富能手」。現年45歲的苗有水父母早逝,2002年與葫蘆村下葫蘆組組民劉娟娟結婚,育有一子一女,兒子上高一在學校寄宿,女兒今年3歲尚且年幼,嶽父體弱常年病榻,嶽母耳聾需要照顧,苗有水因家庭原因與妻子一直在家務農,收入微薄。
  • 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
    一家四口有三個殘疾人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楊英義和妻子在養雞場勞作。記者眼前的養雞場內,「熱鬧」則開始了:漫山遍野的清一色的土雞,或互相追逐爭食,或三五成群臥地休息,有的飛上高高的樹枝閉目養神,有的在灌木叢中嬉戲打鬧,嘈雜的雞鳴聲和鳥鳴聲此起彼伏,低矮的樹木上各類鳥兒時落時飛,樹底下歡快的土雞穿梭不息……也許,這樣的生活對於旁人來說,並不算與眾不同,但對於楊英義一家卻是幸福的源泉。
  • 陳小龍:身殘志堅的致富帶頭人
    他先天性肢體殘疾,卻憑著不服輸的拼勁和闖勁,用勤勞的雙手艱苦創業,成功拼搏出一番事業;他致富不忘鄉鄰,帶領大家發展產業,成為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他就是宣漢縣曉龍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小龍
  • 臨高養鴨大戶陳建多:大火致殘志不殘 勤勞雙手摘帽致富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0月20日消息(記者 梁振文 通訊員 王信隆)最近,陳建多的鴨、鵝場裡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看著滿籠撒歡、健康茁壯的鴨、鵝往外銷,有的消費者還駕車到養殖場將鴨、鵝現殺加工帶走,每天都能賺到一筆不菲的收入,這讓他喜不自勝。
  • 應城「勵志哥」 靠雙手「走上」小康路
    他雙腿殘疾無法走路,卻用勤勞的雙手,與生活熱情相握。他叫李峰,被當地人熱情地稱為「勵志哥」。車停在我們跟前,剎車、熄火、下地,動作連貫而熟練,全部靠著一雙手完成,像極了體操運動員的鞍馬表演。下了車,「穿」著一雙涼拖鞋的雙手,便支撐著整個身體在地上「行走」起來,他要給院裡的雞餵食了。養雞源於十幾年前賣雞蛋的經歷。
  • 【不屈不撓 唯有奮鬥】廬豐藍美源身殘志堅、奮鬥不息的感人故事
    在廬豐畲族鄉豐康村,有個殘疾人,卻是周邊小有名氣、勤勞致富的產業帶頭人。他就是藍美源,一個脊柱斷過的殘疾中年人,一個身殘志堅的勵志典型。2016年的一次偶然的機會,藍美源的妻子在農貿市場賣雞,遇上一個老客戶。
  • 紋面的黎族阿婆,讓你了解海南黎族文化
    海南漢語叫「繡面」或「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黎族人民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偉績,並告誡後人:女子繡面、紋身是祖先定下的規矩,女人如不繡面、紋身,死後祖先不相認。繡面、紋身多於十二歲左右起紋,黎族人稱為「開面」。這些紋身伴隨著她們的一生 儘管在很多人看來,皮膚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傳統中卻是神聖而純潔的。儀式需要選擇秋天中的一個吉日才能舉行。
  • 一條腿踏出致富路 - 人民看點新媒體
    黎忠文是藤縣同心鎮森塘村的農民,他承包了41畝山地種植1500株砂糖橘果樹,靠一條腿走出了一條致富路、自強路。如今,黎忠文已到了知命之年,但仍像「阿甘」一樣,在勤勞致富的道路上努力奔跑著,為自己和家人規劃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 創業成功的梅偉不忘拉殘疾人朋友一把
    商會會長點讚小老鄉「作為一名殘疾人,他身殘志堅,自強不息,靠堅持,靠執著,靠百折不撓,打造了自己的一塊天地。」山東省黃岡商會會長梅青這樣評價他的小老鄉梅偉。今年36歲的梅偉,是湖北黃岡市黃梅縣人,11歲那年意外失去左小腿和右手指。
  • 身殘志堅,盲人郭大榮最近喜事連連
    全國殘疾人創業典型郭大榮靠著堅韌意志和勤勞的雙手養豬、種菸草、種藥材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領全村群眾發展種植養殖業近日,郭大榮的殘疾人品牌創業基地,高標準通過省殘聯驗收,並獲得15萬元資金扶持。2019年,郭大榮的專業合作社喜報頻傳:65畝蘋果柿長勢喜人;出售生豬4500頭,收入1000多萬元;85畝菸葉收入30萬元;合作社純收入達80多萬元。他帶領2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增收致富。
  • 黎族圖騰與漢字交融創新 傳承古老黎族文化
    日前,海南省黎族圖騰文字作者陳春元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海南黎族圖騰文化,使黎族圖騰更便於傳播和識別,更好適應及服務社會發展,助力海南文化形象打造,將「黎族圖騰」和「漢字」結合創新,創作出黎族圖騰文字作品《千字文》。
  • 巫溪:童綏安養豬創業致富 心繫群眾顯大愛
    8日,筆者了解到,重慶市巫溪縣古路鎮龍泉村村民童綏安身患殘疾,但身殘志堅,通過養豬走上致富之路。致富後的他,不忘幫助困難中的群眾,通過向殘疾人、貧困戶贈送豬仔、提供就業崗位,帶領大家一起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在古路鎮龍泉村綏安養殖場,圈舍裡一頭頭膘肥體壯的生豬活蹦亂跳。
  • 自幼雙腿殘疾、餵雞養牛自食其力,應城「勵志哥」 靠雙手「走上...
    走在放牛的路上家裡的牛,父親一直在搭把手幫忙駕駛三輪車出去談生意李峰和他養的土雞李峰在幫媽媽做家務雙手穿著涼拖鞋下三輪車車停在我們跟前,剎車、熄火、下地,動作連貫而熟練,全部靠著一雙手完成,像極了體操運動員的鞍馬表演。下了車,「穿」著一雙涼拖鞋的雙手,便支撐著整個身體在地上「行走」起來,他要給院裡的雞餵食了。養雞源於十幾年前賣雞蛋的經歷。
  • 海南黎族傳統習俗之砍山蘭
    砍山蘭,黎族叫做」歸昂「就是開闢山上的園子並種植山蘭稻等農作物的意思。砍山蘭屬於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習俗,山蘭園以種植山蘭稻為主,有些山蘭園也會套種玉米,紅薯等作物。         山蘭酒(黎語稱 biang )顧名思義就是以山蘭米為原料用黎族傳統手法釀製的米酒,香醇甜美是黎族節日及喜事喪事及迎賓的必備佳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