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9日,全國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新裝備新標準交流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辦。會議分析了當前我國地災防治存在的問題和實際需求,研討了「十四五」期間地災防治的基本思路,提出要著眼於推進跨學科跨領域融合,全面提升防災減災科技能力。
會議圍繞地災防治新技術新裝備新標準成果的推廣應用、跨學科跨領域的融合與合作、「人防+技防」模式的加快構建等進行了研討。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應急管理部地震與地質災害救援司相關負責人通報了地災防治、應急、監測預警等情況;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首席科學家殷躍平等作了報告;20多家科研院所、研發企業代表交流了地災防治進展與成效。
會議認為,新時期促進地災防治行業高質量發展,關鍵要以科技創新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的內生動力。要大力引導和推動技術創新,提高科研產出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要搭建平臺,讓包括科研、地勘、設備研發、工程治理等在內的相關領域形成合力;要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
會議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地災防治要實現「兩個轉變」,即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一是加大地災中高風險區域監測基礎設施的投入,尤其要增加普適性地災監測設備的研發與應用。二是進一步加快構建「人防+技防」的防災模式,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地災監測預警和治理工程的本質是及時發現地災隱患點、解決地質安全問題。記者從會議獲悉,當前,多個省份在治理地災消除地質隱患過程中,主動對生態功能進行系統修復,並結合地域特徵發展關聯產業,在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取得了「雙贏」成效。【來源: 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陳琛 李慧 鐵亞琪】
【來源:福建省自然資源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