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楊瀾採訪馮侖:「為什麼你說很多民企死亡跟體制摩擦有關?」馮侖給了出人意料卻又合乎情理的答案:「中國民營企業最困難的是,它有兩個死亡邏輯。第一個是市場淘汰、競爭的死亡邏輯,第二個是體制的摩擦、選擇、淘汰帶來的死亡邏輯。」
楊瀾繼續問他:「你如何防止自家企業被體制摩擦淘汰?」
馮侖的回答更有意思,他說自己採用笨辦法,即「不動」,而很多事不動即動,不爭即爭,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馮侖說自己之所以不爭,是因為他早就做好了長期規劃,所以對短期的得失不甚在意。
而市場競爭是常態,體制摩擦是歷史原因造成,這些都註定民企需要在挫折中一步步前進。
楊瀾感慨地說:「那你們這一代民營企業家註定要承受這種摩擦帶來的痛感。」
眼看著話題進入到傷感階段,原以為馮侖會談一下自己的辛苦和不容易。
誰知他舉了一個例子把觀眾逗笑了。
馮侖認為,這種體制摩擦給民營企業帶來的痛感,就相當於民營企業在經歷青春期,而青春期往往給人帶來不舒服。
但是,正如人在青春期會長青春痘一樣,民營企業也會滋長各種各樣的麻煩。
這時,人千萬不要摳青春痘或者做手術,否則會留下心理陰影,而民營企業也不要急著解決問題,可以想辦法熬過去,一旦熬過去,便會柳暗花明。
青春期需要的不是大動幹戈,而是耐心。
上面這一段楊瀾對馮侖的採訪,是我幾年前看的,一直留有印象,但是對於其中的意義我體會的並不深刻。
最近看馮侖的新書《扛過去就是本事》,裡面有他60年的人生經歷和30年的商海沉浮,馮侖的文字和他接受採訪時說話一樣,妙語連珠,字字句句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採訪中,馮侖對民營企業生死的看法,剛好佐證了他這本新書的內核:扛過去就是本事,也幫助我理解了上面那段採訪。
《扛過去就是本事》圍繞成事方法、商業邏輯、經營思維、成敗啟示、成長心態5大主題闡述,內容囊括45個實戰錦囊。
裡面的智慧語錄、成功經驗,方法竅門,不但適用於做生意,對於我們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同樣可以參考借鑑。
蔡康永說:馮侖不僅豁達大度,而且很有智慧,他擅長用特殊的角度看待問題,在《抗住就是本事》這本書裡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商業案例和生活智慧,讀來受益匪淺。
潘石屹說:馮侖思想活躍,極富正能量,每個人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感受到積極向上的力量。
一個人成長最快的路徑,就是跟著成功人士的步伐前進,用他們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商業思維來指導我們為人處事。關於如何處理職場關係,如何解決生活難題,如何聰明賺錢,這本書裡都有解決思路。
如果2020年,你和我一樣工作沒有突破,生活倍感迷茫,想要賺更多錢改變現狀,那就在商業大亨的經驗裡找找答案吧,49.8元即可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