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記者文章影響,他迷上家鄉悠久燦爛的歷史,晚報鐵粉騫振說——
南陽晚報讓老南陽文化「活」了起來
品讀晚報,了解南陽
記者 陳向陽 文/圖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堅持讀報,早已將晚報視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心懷感恩,晚報曾激勵陪伴著走過人生重要時刻;多年來,他們一路追隨,是晚報最忠實的讀者,騫振就是這眾多晚報擁躉者之一。12月4日,記者在騫振辦公室採訪了這位在公司員工和鄉鄰們眼中的「南陽通」。
滿滿都是南陽味兒
騫振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是市郊大屯村人,高中畢業後,便早早踏入社會和建築行業打起交道,在中建七局幹過,是方圓公認的「有本事娃兒」。那些年由於一直在外打拼,沒有時間留意報紙。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2000年10月的一天,他到村部辦事,在聊天過程中無意瞥一眼辦公桌上的那張《南陽晚報》,信手一翻便被吸引了,又找來幾份以前的報紙帶回家仔細看,周圍鄰居也都爭相傳閱。
2001年,村裡組建建築公司,騫振參與了企業創辦,隨後又加入黨組織。儘管公司訂有晚報,他還是自費訂了一份。「我對南陽歷史文化產生濃厚興趣,這還要追溯到2002年,晚報當時策劃了關於諸葛亮躬耕地的系列報導《我們怎樣利用諸葛亮》,晚報舉辦的宣傳躬耕地系列活動,喚起了眾多南陽人對諸葛亮躬耕地文化的資源意識和品牌意識,也在我心底埋下了熱愛家鄉文化的種子。」
南陽有著兩千多年的建城史,這是南陽的優勢和特色,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如何傳承和保護最具南陽印記、南陽符號、南陽特質的優秀文化,是媒體人的責任。這些年來,晚報人文版刊登的有關老南陽歷史文化的一系列報導,讓騫振如獲至寶,百讀不厭。「怎麼看都是妙筆生花,文採飛揚;怎麼讀都是賞心悅目,精彩紛呈。記者李萍的文章滿滿都是南陽味兒,枯燥的話題到了她的筆下就變成拉家常般娓娓道來,而且引經據典信手拈來,讀她的文章能讓人感到閱讀的愉快。」這些年無論走到哪裡,談及老南陽的歷史文化,騫振也是出口成章。「這一切全得益於李萍文章的影響,我也成為好多人羨慕的文化人了。」
留存地域歷史文脈
在騫振辦公室,除了一沓沓的晚報,就是有關老南陽的書籍,仿佛一幅幅市井氣息的風情畫卷在眼前展現。老南陽應該有這樣一群對城市歷史文脈和魂魄了解並理解的人。
「一些口口相傳的有關南陽歷史文化的典故,可能會隨著熟悉的人逐漸減少而失傳,晚報這些年持續不斷的關注、打撈、挖掘、堅守,使南陽的歷史文化活起來了,真的是功德無量啊!」騫振坦言,社會上和老南陽文化相關的故事往往缺乏嚴謹細緻的考證,導致很多人對其了解也處於比較淺的層面。他希望晚報多刊登一些有故事、耐讀可讀的南陽人文方面的文章,助推南陽文化和旅遊「融起來」,讓本地人自豪,讓外地人嚮往。
「晚報還可以通過自身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激發老南陽人收集、記錄老南陽城市記憶的熱情,因為有些資料再不記錄整理下來,就可能再也找不到了。」騫振認為,讓南陽人眼裡的老南陽故事,通過媒體平臺傳播出來,使市民感受到南陽豐富的傳統文化、淳樸的民風民俗、古老的建築形式、有血有肉的歷史典故,讓市民感興趣並願意去接近它、親近它。從而守住城市根脈,留存城市記憶。
編輯:馮長順
審核:周若愚
終審:柏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