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是怎樣自利利他的?

2020-12-26 不迷茫的人生

佛說一塊栴檀香木可以香四十由旬,可讓四十由旬內無諸雜味,一個真修行人,也是這個道理,身放光明可破四十由旬內的無明黑暗,所以修行者,無論走到哪裡都會給當地帶來光明的指引,就像黑洞的引力一樣。我們在家中靜坐,一個人念佛念經,可以清靜身語意與佛菩薩感應道交,達到靜心修行的效果,如果我們做車或辦事,

這種靜心的修行就會被打破,修行就是有一顆恆常不變的心,能打亂的是物質身相有形的事情,而我們的心卻沒有任何改變,無論我們誦經、念佛、扶貧還是放生…,這些只不過是事相上的修持,這些事相上的東西可以變來變去,但他們有個不變的共同點,祖師大德說:佛不在事相上,而在他們的共同做用上,誦經時要眼看、

嘴說、耳聞,念佛時也要眼看,嘴說耳聞,放生扶貧也是這樣,我們做任何事情也是這樣,都得用能見能聞能覺知的能力,其他東西可以任意的改變,但這種能力卻永遠不變,以不變應萬變,這就是修行。在法界中,我們人可眼見耳聽的物質只佔百分之五,而人不可看不可聽的暗物質暗能量卻佔百分之九十五,也就是說我們眼見耳聽的物質能力,如果能利益方圓五裡地,如果一個大修行者,用他無我利他的光明,就可以利益九十五裡地的眾生,所以普通的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而修行者的起心動念,無不是光明相好的功德。

相關焦點

  • 警惕:遠離朋友圈常見的這四種「修行人」
    那麼我們就了解以下四種修行人,到底是如何的邏輯。【1】生不如死修行人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總在感嘆世間沒有什麼是值得留戀的。於是看似學佛,對家人工作卻不上心,其實走偏了。因為佛不是讓你什麼都不管不愛,佛沒有說忘記所有就是平和。淨土是平和、接受,但並不是什麼都不關心,做不到又如何走向大智慧。
  • 日常修行的七法
    2、懺悔無始以來,每個人身口意所造作的罪業,可謂無量無邊,唯有每日至誠懇切地懺悔,才能逐漸得到清淨。        3、布施盡力給予他人財物、佛法和安慰,更勉力舍掉慳貪、嫉妒、種種煩惱,心無染著。
  • 證嚴上人 | 靜思法脈的修行精神就是『自力更生』(2020年9月1日)
    五位近住女前來請求圓頂,上人期勉:「人間就像大火爐,若沒有經過高溫大火淬鍊,沒有經過大槌的敲打,就不成器;而且在此之前,要用心把材料準備好,因緣具足才能冶煉成器。」「你們與慈濟有緣,應該也要說是與我有緣,才能在精舍過了這麼久的修行生活。
  • 佛法講中道實相,儒家也談中道,到最後都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四諦是寂滅道、涅槃道,要想達到寂滅、涅槃的境界,就要依四諦的方法修行。修四念處觀就是修行的具體實踐,依之而行,能使行者達到離欲、寂靜、無為的境界,證到我空,乃至證得聲聞果位。菩薩以六波羅蜜為志,在日常生活中,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是「奉道」。
  • 修行、修行,到底什麼是修行?
    學佛者必然要經歷紅塵「煉心」,經過聞思修證來踐行佛法真諦,從而達到佛之境界,這個過程就是修行。要想修行好,必須要明白人生的道理。做人的使命是什麼?什麼是人生的使命?應該這樣理解:這個使命就是每天起床時能讓自己開心並充滿動力的事。怎樣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使命?怎樣認識自己的使命?每天讓人充滿動力的,未必是人生使命,主要看做什麼。
  • 釋迦牟尼出家後,具體是怎樣修行的?
    公元前594年,釋迦族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在他29歲生日的前一夜,別下妻兒,悄然出家,來到著名的修仙聖地伽倻山(如今天的終南山一樣,是個隱士嚮往的地方),在那裡修行了6年之久。有人將「六年苦行」定義為佛的三災九難之一,並說佛最終拋棄了這種修行方法。然而,所有人都不敢否認:如果沒有六年苦行,他就不可能在菩提樹下七日成佛!
  • 地藏三經告訴你怎樣修行(夢參老和尚)
    地藏三經的修行法門 夢參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最初是講十惡,用十善法對治十惡。現在開始講修行,修行得有個方便。第一個方便是懺悔。如果不把過去的業懺悔掉,修行沒辦法成就的,你不知道你怎麼造的業,它就是會有很多障礙。前半部跟你說,因為你起心動念,因此身口意造業。
  • 什麼是佛道兩家修行人認可的「宗教」?
    有些人崇拜宗教,有些人歧視宗教。為什麼會有人歧視宗教呢?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能正確認識宗教,另一方面是受社會文化主流的誤導,將宗教與迷信掛勾,構成心裡的牴觸情緒,所以貶低宗教。 佛道兩家修行人怎麼看待宗教呢?   明白的修行人眼裡,佛道兩家既是宗教,也不是宗教。
  • 您知道與觀音菩薩有關的修行方法嗎?
    持名即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或「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等聖號。除了在此閻浮提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外,同時也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教主的輔弼,因此修持淨土,念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人,跟觀世音菩薩的因緣也是相當地大。『持咒』
  • 你身邊有沒有真修行人?看看他有沒有這些特徵就知道了
    每個有心修行的朋友在修行的路上,都需要有真修行的引導,也所謂,明師出高徒。真修行可能是出家人的身份,也可能隱藏在俗世中,小隱與山,大隱與世。老天會派很多以往的大修行和大德祖師乘願再來以各種身份實現各種相來與善人結緣甚至度化有緣人,只是很多人不能慧眼識珠,很多時候往往錯過了他們,不是自己福氣不夠,還能是什麼呢。
  • 慈悲五解:寬容和氣、厚道處眾、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得恩還報
    討論下來,大家可能看著雲裡霧裡,也許很多人會問:真正的慈悲有哪些呢?今天就為大家列舉五條:一、寬容和氣。對待一切生命,都能容其生存、發展;對待一切與你有益有害的事物,都能平靜地處之,以和為尚。二、厚道處眾。凡事多考慮別人的思法想法做法,以他人角度看待問題,理解對方的處境;與人相處時,要無分別心、無攀附心、無嫉妒心、無貪圖心、無冷漠心。
  • 開悟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如何修行才能開悟?
    「修行」應該是每個人的必修課我從來沒想過自己要修行,但是在不斷的尋找人生答案的這條路上,我發現只有「修行」這兩個字可以給人生找到答案,而我所探索到的修行,並不需要跑到寺廟裡出家才能修行。如何修行才能開悟?如果我們能搞明白這些問題,那麼在修行這條路上,就可以少走些彎路。實際上,世俗對修行的認知往往也存在誤差,更多的人把修行當作一種逃避,認為修行可以用來解決自己的某些痛苦,這導致很多人認為:「修行是給那些苦難的人的,跟自己沒關係,自己沒必要修行」。
  • 修行該如何修行呢,其實修行也是有秘訣的,宣化上人開示修行秘訣
    因此說「修行莫盲修,需要識路途,路途若識得,任運自悠遊。」修道啊,不要盲修瞎練!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怎麼樣修行還要修行,越修行離道越遠,自己就給自己很多麻煩。所以說「修行莫盲修」,這個盲修就是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自己亂修;「需要識路途」,你所修行的路途你要認識;「路途若識得」,你這個路途若認識了;「任運自悠遊」,這個任運也就自由的意思,任運悠遊自在,什麼事情都不勉強,正合乎這個中道。若不會修行的呢,就給自己很多麻煩,向前邁一步也不對,向後退一步更不對,向左也不對,向右也不對。就好像腳和口打官司一樣!
  • 閉關是修行的舞臺,紅塵是修行的道場!
    1、修行未出現境界時的外在知見,包括同修之間的不同知見,都是外境。 2、修行過程中所出現的境界,亦即真修實煉所產生的沿途風光,就是內境。 3、走出了閉關的境界後還要面對紅塵,還會有更大的功課。這也是祖師大德們證得了根本智後,還要繼續走入紅塵以證得後得智。
  • 真正的修行,就是讓靠近你的人感覺舒服 快樂密碼空間
    所謂修行,讓每個靠近你的人都很舒服。 真正的修行人一定是讓你感覺到跟他相處是很舒服的。但是修行境界高深的人卻會讓所有跟他相處的人都感覺舒服,因為修行融化了他的我執,不管別人怎樣,他都能泰然處之,如如不動。 他們身上散發著慈悲的柔光,從不標榜自己的修行功德,卻從來不乏功德的顯現。遇到煩惱,跟他訴說,寥寥數語就能化解你心中的愁雲。 有時候哪怕不說話,就靜靜地在他身邊坐一會,都會感覺心裡特別敞亮。
  • 在家修行能成佛嗎
    《分文不取》:依照經教,即使是在家人,當他證悟三果(不還)之後,他自然會遵守十戒,不接受或使用金錢。例如:證悟三果的卡底迦拉就是沒有金銀錢寶的人。他從河岸採取被侵蝕的黏土,將它製成鍋、壺,擺在路旁,需要的人就以適量的米或食物換取鍋、壺,借著這種方式,卡底迦拉養活自己以及目盲的雙親。
  • 學佛修行要做到五點:以解脫痛苦煩惱,達到一個清靜心態的境界
    人生活在世上應該有信仰,它是對某個主張、思想有明確的認可。假如你信仰佛教就要虔誠尊敬和相信他,並作為自己的信仰和思想行動方向。每個人的生死都是四大分與合的分解關係。「皆空」是指宇宙萬物一切因緣和合事物都是空的;他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自己的身體和身外的一切事物,凡是我們所見和感受到現象都是虛而不實的。告誡人們身外之物皆可拋棄,才可得以解脫。「因果關係」: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因是造作產生一定後果的原因,果是由一定原因產生的結果,這是佛教的緣起論產生的因果關係理論。
  • 如何名為自利利他?
    所謂的下品菩薩,是指菩薩不能自利利他兼顧,唯求自利,不能利益眾生,僅能利益自己,這就是下品的菩薩。為什麼?這是因為菩薩只想利益自己,於法財中有所慳吝及貪著,使得菩薩無法斷除自己的慳吝與貪著,因而妨礙菩薩道業的進步;又菩薩如果使眾生受諸苦惱,而自己處於安樂中,表示這位菩薩沒有悲憫心,僅能利益自己而不能利益他人。
  • 要多聞佛法,還要真實修行,這樣事理圓融、解行並重,就得到解脫
    所以,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心慮專一,到達最高的禪定境界,則「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就能產生無窮的「神通」變化,也能通達眾多的道理。故上與日月同光,下與天地同長,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也。道家認為,長生不死的境界就是道。黃帝問廣成子時,廣成子已經一千二百歲,然其形貌未衰,如年輕人一般。
  • 「舍劣取勝,舍自歸他」,修行才算大功告成
    作為聖道門根機的人,本來就在修行六度萬行,沒有求生極樂。靠自力修行,如果沒有六度萬行,憑什麼往生極樂?現在修行六度萬行來回向,就很善巧,就可以轉入淨土要門。這是一轉。第二轉:「再轉即入弘願,專修念佛」。所以,要門的施設有很方便的地方。下面詳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