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講中道實相,儒家也談中道,到最後都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2021-01-08 禪淨密實修

「守志奉道」也有層次上的差別。人道是以五戒為本,自己要堅定信心,相信五戒是人道的因,一定要將五戒持守清淨,這就是「守志」。在日常生活中,確確實實行五戒,就是「奉道」。假使要成就生天之福,就要以十善為目標,志在十善,奉行十善。

出家眾除了五戒、十善以外,更要以四諦為「志」。四諦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了解道理、堅信不移就是「守」。然後依據道理,一點一滴去實行,就屬於「奉道」。

四諦是寂滅道、涅槃道,要想達到寂滅、涅槃的境界,就要依四諦的方法修行。修四念處觀就是修行的具體實踐,依之而行,能使行者達到離欲、寂靜、無為的境界,證到我空,乃至證得聲聞果位。菩薩以六波羅蜜為志,在日常生活中,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是「奉道」。

「奉道」也有深淺之別,譬如布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這些都屬於有為法,最後要由有為到達無為,這念心達到三輪體空,就是更進一步的「奉道」。最高的道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直截了當,心就是道、心就是佛。佛教的思想不外乎「守志奉道」,能夠「守志奉道」,才能真正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以儒家來說,堅守三綱領就是「守志」,奉行八條目就是「奉道」。依據八條目去實行,便能達到三綱領所立定的目標──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所以真正的儒者也能契入佛法;而真正懂得佛法的人,對儒家的思想也能通達了解。

佛法講中道實相,儒家亦談中道,如《尚書大禹謨》云:「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允執厥中」就是「守志奉道」,誠守中庸之道。這念心要覺悟,要保持覺性,覺性是本具的,本具的覺性就是道。雖然覺性本具,然而不經過一番功夫,道也不容易現前。

是最高的道,即是無能無所。若視,則有能視所看;若聽,則有能聽所聽;若無視無聽,就只有絕對的這念心現前。「抱」即是「守」,守著這念心。修道,就是要時刻守住這念絕對的心。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要經常存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動靜閒忙,都要能保任,站得住、站得長,這就是最高的道。

要保持寧靜與清淨,心中不要有煩惱,有了煩惱就要檢討改進。「靜」就是智慧,「清」就是沒有貪、嗔、痴、慢、疑、邪見種種煩惱,這念心像一面鏡子、像一潭止水,這樣就能「形將自正」,無論是心形、身形,自然而然就能端正。

「無勞汝形」是調身的方法,身體不可以太疲勞,也不可以太放逸,這樣心神才能安定。要時時刻刻安住這念心,不打妄想。然後「慎內」、「閉外」,「慎內」是很微細的,這念心要清楚、明白、作主,只起善念不起惡念,不能有絲毫的妄想,所謂「觀機於心意初動之時」,時時刻刻注意這念心,有了妄想馬上覺察、覺照。「閉外」,關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使其向外攀緣、為六塵境界所染著。

只有第一知,沒有第二知、第三知,這是最高的境界,這就是道。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是知?是不知?起了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就成了「多知」。所謂「一念不覺生三細」,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念念遷流,六根、六塵、十二入、十八界,全部現前。

伏羲畫八卦,一陰一陽,認為世界萬象由此陰陽和合而產生。《易經》雲,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這些不外乎都是這念心的變化,即一生二、二生三。「守道」就是要守住這念心,不生二、三念,這樣就是絕對的境界,安住在這念心,才是最實在的。(本文來自四十二章經第九章,返本會道)

相關焦點

  •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如果雜念、妄念、惡念都沒有了,四正勤這個法門也要放下,這念心要安住在中道、安住在實相上面。所以,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前面屬於有為法,後面歸於無為法。譬如修空觀,初初開始修的時候屬於有為法,空觀現前了就屬於無為。所以,無論修空觀或修假觀,空、假現前後,空、假都不住,歸於中道實相,這樣就能契入佛智。
  • 中庸與中道都有個中字,但差別卻很大,很多人不懂
    最簡單的一個差別,就是我們用我們的思想在理解佛陀的觀念,於是很多人弄不清楚中道跟中庸的區別。不要說弄不清中道跟中庸的區別,他甚至連佛教跟儒教的區別都搞不懂。不要說正統的區別了,佛教跟法綸功的區別他都弄不清楚,這是很大的問題。
  • 佛法修行的中道,不是中立之道,而是徹底解脫之道
    上一章我們了解了要識別出邪師需要哪些禪修功力,這一章我們了解佛法的中道。如果站在公路的雙黃線上,既不靠左也不靠右,我們就會認為自己是在道路的中央,是在道路的中間。如果對任何人任何事,既不持認同的觀點,也不持反對的觀點,我們就會認為自己是在持中性的觀點,持中間的觀點。
  • 重新認識儒家「中道」哲學
    人們驚奇地發現,周文王臨終時諄諄囑託的竟然就是一個「中」字。他要求了解民情、了解人生,深入社會、認識社會,從而準確把握矛盾,儘量處事以「中」。顯然,孔子儒家的「中道」哲學與《保訓》裡的「中」一脈相承。這引起人們對於孔子「中道」哲學的重新思考。周文王如此重視「中」,而且這一文獻屬於戰國時期,它一定產生了重要影響。
  • 要多聞佛法,還要真實修行,這樣事理圓融、解行並重,就得到解脫
    道家認為,長生不死的境界就是道。黃帝問廣成子時,廣成子已經一千二百歲,然其形貌未衰,如年輕人一般。這是道家所講的道,要時時刻刻「抱神以靜」,要「慎內閉外」,起心動念要謹慎,使之「必靜必清」。這念心要保持清楚明白,假使妄想多了,精神就會迷迷糊糊。從這個觀點來看,道家也談「守志奉道」。
  • 般若淨土中道實相菩提論‖啟請三寶
    般若淨土中道實相菩提論瞭然法師著  學人遊有維編訂刊行
  • 悟到了實相,隨拈一法都是佛法,所以「修行」離不開這一念心性
    禪宗這個法門,就是頓教法門,例如《六祖壇經》所講就是頓教法門。「相應」,就是與我們這一念本心本性相應;本心本性就是實相,就是無為法,也就是一真法界、一合相,內外一如。要很快與這念無上菩提妙明真心相應,唯有這個方法、這個道理──「不二」,就是當下這念心不落兩邊,所以禪宗法門又稱之為「不二法門」。
  • 什麼是大乘的中道實相?
    就是把你妄想的道路切斷,截斷妄流,讓你心中不再說話,你心中不再說話的時候你就發覺,原來生命是這麼回事,我們加了太多的調味料,把菜炒到已經失去原來的味道了,我們把一切法加了太多個人的名言,失去它本來的面目,也創造我們很多的妄念。  恢復本來面目,從禪宗的角度很簡單,你把心中的話停掉,心中不要講話,六根接觸六塵就是保持原狀,那樣就是那樣。
  • 佛經上所說的實相是什麼,如何安住實相?
    凡夫不是住於有,就是住於頑空,當他聽一個悟的人講真如佛性是空性,然後他就落在空的一邊,就以為是一無所有,這就叫做頑空,像虛空一樣一無所有;如果又聽悟的人講真如佛性是真實的有,然後他就會以為既然是真實的有,那就應該有個相、有個形。所以凡夫不是落於空的一邊,就會落於有的一邊。
  • 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在佛教文化中,「般若」為梵語的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即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智慧的根本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用譯音,是為了區別於其他的普通智慧。古印度的聖僧龍樹大師,號智源光如來,他般若智慧的大成就,令佛教各派大德無不讚嘆,美稱其為「徹見甚深義之聖者龍樹菩薩」,他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龍樹大師是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為般若空宗的代表性人物,著有大量的大乘論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
  • 學佛追求的中道你真的明白嗎?師父給你講解中道的內涵,一聽就懂
    我們再用最後一點時間,講一下中道的內涵。中道當然是不落二邊的,但不落二邊,這個二邊是指什麼?是極端的修行方式,中道是對於修行的原則,個人趨向解脫的探討。我們上面說的,中庸是對處事做人、個人的社會生活的基本原則,不以解脫為宗旨,對中道的探討是難得其真實內涵。
  • 「中道」是頓悟的要訣
    苦行者們以為嬌貴的悉達多王子最終還是放棄了修行,卻沒發現他已經走上了究竟圓滿的佛陀之路。佛陀所展示的中道智慧,是既不沉迷利樂,也不深住苦行,這二者一個驕縱五欲,一個是壓制心性,都是偏向外在的行為舉措,屬無常事,於內在的覺悟明晰是乏少的,只是在改變生活方式,卻不是在覺悟種種不同人生之因由。
  •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區別佛法與外道理論的標準
    佛法與外道的差別,大乘與小乘的差別。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以小乘說三法印,大乘說一實相法印為肯定的判別。如《大智度論》二十二卷說:「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印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初印中說五眾,二印中說一切法皆無我,第三印中說二印果。
  • 相對的大小是虛妄不實的,一切歸到真空、真性、真如中,是廣闊的
    譬如,一般人看到小孩子,因為自己個子比他高大、年紀比他大,所以就會覺得他很小;如果對方長得又高又壯,就不會認為對方是一個小孩子了。所以,大與小是相對比較得來。又如,灌木叢跟小樹苗比起來,就像一棵大樹;但如果和參天大樹比起來,又變成了小樹。相對的大小是虛妄不實的。
  • 什麼是佛法和佛?怎樣才是悟道和道?
    一.講佛經,講道的人有什麼目的,是真慈悲嗎?二.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有老莊思想,儒家學說,易經等等經典,而這些經典留給我們後輩的是什麼呢?三.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裡是繼承了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還是學習了中國上下5000年的文化呢?
  • 講座回顧|張風雷:天台智者大師的教相判釋學說和中道思想
    本次講座亦系由安徽涇縣水西書院支持的水西佛教學術講座第一講,水西書院負責人釋宗行也來到了現場,楊教授及在座師生對其表示熱烈歡迎。講座伊始,楊教授首先介紹張教授的學術專長與成就,隨後張教授正式為在座師生做講座。
  • 吉藏的中道佛性觀
    吉藏的中道佛性以空來談佛性和如來藏,以般若中道實相為根基,吸收了佛性、如來藏思想,建立起包含涅槃佛性的中道佛性思想,這恰好反映了當時般若學向涅槃學轉換過程中佛教思潮轉變的複雜性以及這兩種言說方式的相互關聯性和相互交涉性。(本文系江蘇省公民道德與社會風尚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道德發展智庫、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漢傳佛教生命倫理思想研究」階段性成果)。
  • 淺談《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儒家的《大學》的總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怎麼講?一明明德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自性就是明德;我們現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恆不變。德是什麼?德就是本性,就是真如,就是自性。自性本來是光明的,現在上頭再加一個明,頭一個明是動詞,明德,何必再要加一個明?
  • 到底什麼是佛法?你可能一直都存在誤解
    這與儒家思想的「中庸」有關。很多事情,可能我比好的有差距,但是比壞的還是有足夠的距離。一旦將事情做壞,可能最後連壞人都不如。所以,乾脆就對它敬而遠之。在人們的心目中,習慣將釋迦牟尼所講的經典,稱之為佛法。如果你的境界達到一定程度,你可以這樣認識它。但是如果你還沒有了解它,你就認為它是佛法,是一種大錯特錯的認識。
  • 要直接學到佛法智慧 就要通過實修實證超越所有名相
    這一章,我們來了解如何通過實修實證,超越所有的佛法文字概念和名相,達到直接掌握佛法智慧的目的。當今學佛者感覺最頭疼的,也許就是佛經佛法的文字概念很龐雜,名相很多,很難弄明白,使自己難以深入浩瀚的經藏智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