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志奉道」也有層次上的差別。人道是以五戒為本,自己要堅定信心,相信五戒是人道的因,一定要將五戒持守清淨,這就是「守志」。在日常生活中,確確實實行五戒,就是「奉道」。假使要成就生天之福,就要以十善為目標,志在十善,奉行十善。
出家眾除了五戒、十善以外,更要以四諦為「志」。四諦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了解道理、堅信不移就是「守」。然後依據道理,一點一滴去實行,就屬於「奉道」。
四諦是寂滅道、涅槃道,要想達到寂滅、涅槃的境界,就要依四諦的方法修行。修四念處觀就是修行的具體實踐,依之而行,能使行者達到離欲、寂靜、無為的境界,證到我空,乃至證得聲聞果位。菩薩以六波羅蜜為志,在日常生活中,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是「奉道」。
「奉道」也有深淺之別,譬如布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這些都屬於有為法,最後要由有為到達無為,這念心達到三輪體空,就是更進一步的「奉道」。最高的道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直截了當,心就是道、心就是佛。佛教的思想不外乎「守志奉道」,能夠「守志奉道」,才能真正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以儒家來說,堅守三綱領就是「守志」,奉行八條目就是「奉道」。依據八條目去實行,便能達到三綱領所立定的目標──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所以真正的儒者也能契入佛法;而真正懂得佛法的人,對儒家的思想也能通達了解。
佛法講中道實相,儒家亦談中道,如《尚書大禹謨》云:「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允執厥中」就是「守志奉道」,誠守中庸之道。這念心要覺悟,要保持覺性,覺性是本具的,本具的覺性就是道。雖然覺性本具,然而不經過一番功夫,道也不容易現前。
是最高的道,即是無能無所。若視,則有能視所看;若聽,則有能聽所聽;若無視無聽,就只有絕對的這念心現前。「抱」即是「守」,守著這念心。修道,就是要時刻守住這念絕對的心。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要經常存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動靜閒忙,都要能保任,站得住、站得長,這就是最高的道。
要保持寧靜與清淨,心中不要有煩惱,有了煩惱就要檢討改進。「靜」就是智慧,「清」就是沒有貪、嗔、痴、慢、疑、邪見種種煩惱,這念心像一面鏡子、像一潭止水,這樣就能「形將自正」,無論是心形、身形,自然而然就能端正。
「無勞汝形」是調身的方法,身體不可以太疲勞,也不可以太放逸,這樣心神才能安定。要時時刻刻安住這念心,不打妄想。然後「慎內」、「閉外」,「慎內」是很微細的,這念心要清楚、明白、作主,只起善念不起惡念,不能有絲毫的妄想,所謂「觀機於心意初動之時」,時時刻刻注意這念心,有了妄想馬上覺察、覺照。「閉外」,關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使其向外攀緣、為六塵境界所染著。
只有第一知,沒有第二知、第三知,這是最高的境界,這就是道。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是知?是不知?起了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就成了「多知」。所謂「一念不覺生三細」,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念念遷流,六根、六塵、十二入、十八界,全部現前。
伏羲畫八卦,一陰一陽,認為世界萬象由此陰陽和合而產生。《易經》雲,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這些不外乎都是這念心的變化,即一生二、二生三。「守道」就是要守住這念心,不生二、三念,這樣就是絕對的境界,安住在這念心,才是最實在的。(本文來自四十二章經第九章,返本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