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張風雷:天台智者大師的教相判釋學說和中道思想

2021-01-08 南京大學哲學系

回顧

2019年6月12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張風雷教授應邀在南京大學哲學系314教室做了題為「天台智者大師的教相判釋學說和中道思想」的講座,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楊維中教授擔任主持人。本次講座亦系由安徽涇縣水西書院支持的水西佛教學術講座第一講,水西書院負責人釋宗行也來到了現場,楊教授及在座師生對其表示熱烈歡迎。講座伊始,楊教授首先介紹張教授的學術專長與成就,隨後張教授正式為在座師生做講座。

張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天台宗「五時八教」的判教學說,張教授指出,中國佛教教相判釋的嘗試始於南北朝時期,智者大師例舉南北朝時期在判教學說上的十家異解,即「南三北七」,並對此加以批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五時八教」的教相判釋學說。

張教授進而具體介紹所謂「五時」,是指智者大師依照佛說法的先後次第對全體佛教所作的縱向判釋,分別為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以及法華涅槃時;「八教」則是指「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前者指頓教、漸教、秘密教以及不定教,後者指藏教、通教、別教和圓教。張教授特別指出,智者大師的教相判釋學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不可機械地進行劃分。並且「五時」與「八教」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通過有機地結合,從縱和橫、形式和內容等方面對全體佛教作出了次序井然、條理清晰、邏輯周全、體系完備的判釋。

張教授繼而介紹了智者大師在對全體佛教作出判釋的同時,提出的「法華三教相」說,即根性融不融相、化道始終不始終相、師弟遠近不遠近相。智者大師通過「法華三教相」的判釋,凸顯了《法華經》的重要地位,為以《法華經》為根本宗經的天台宗的創立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論證。

在講座的第二部分「中道思想」中,張教授以「但中」與「圓中」概括智者大師的中道思想。張教授提出,智者大師的全部佛學理論,都是圍繞著「諸法實相」為中心而展開的,智者大師的思想特點就在於「諸法實相」論是以「性具」為特徵的,在實相層面上則具體表現為「三諦圓融」。

張教授之後具體結合「三諦圓融」說,梳理了天台「中道」思想的根本特點。智者大師將佛教傳統的「二諦」說發展成「三諦」說以顯明「中道」,並將「二諦」說分成七種,這七重二諦又分別與七種教相相對應。張教授指出,智者大師實際上已經逐漸偏離了傳統的真、俗二諦的二分法,而轉向真、俗、中的三分法,由此,智者大師便在傳統「二諦」說的基礎上開出了「三諦」義。張教授進一步指出,智者大師通過對「七種二諦」和「五種三諦」的分疏,區分了「但中」與「圓中」的不同,前者只是一個空洞的真理,後者則具有廣大的力用。

最後,張教授總結,智者大師對傳統「二諦」說的揚棄,不僅僅是相對外在的語言表達的方便性問題,更是對傳統「二諦」說理論主張和思想傾向的揚棄和超越。別教的「但中」是對「空」與「假」的揚棄,而只有從圓教三諦圓融立場出發的「圓中」才是真正的中道。

在講座的最後,楊維中教授簡要回顧了張教授精彩的講座內容,並對張教授關於三論的四重二諦與天台的三諦觀存在區別的觀點進行了簡要的評述,且希望日後人大哲學院與南大哲學系能有更多的學術交流與分享。楊教授點評結束之後便進入最後的學術互動環節,同學們踴躍提問,就天台問題向張教授請教,張教授皆一一作了精彩解答。

編輯 / 高仁剛

相關焦點

  • 南哲思享|于洋洋:天台智者三諦說的思想依據
    但縱觀中國佛學思想史的發展線索,在智者提出三諦學說之前,中國的佛教僧人們一直是以二諦思想來理解佛教的最高真理——「實相」的。對智者來說,三諦說的提出與建立,絕不會是無緣無故的,總是有一定依據的。鑑於三諦說在整個天台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如果能夠理清智者提出三諦說的思想依據,將有助於我們更加清楚及深入地理解智者乃至天台思想。
  • 祖師紀念日 | 農曆十一月廿四 天台四祖智者大師圓寂日
    達諸法相。陳光大元年。初至金陵。居瓦官寺。創宏禪法。太建七年。往臨海天台山。結庵於北峰居焉。未幾。奉詔入金陵。陳亡。去之廬山。又週遊荊揚間。隋開皇十四年。歸天台。前後造寺三十六所。佛像八十萬軀。親度僧一萬四千人。贖魚簄溪梁六十餘所。作放生池。表聞於朝。嚴禁採捕。龍天致敬。道俗向化。法教於斯大盛。晉王廣從受菩薩戒。奉以名曰智者。顗化緣既畢。往剡東石城寺。謂弟子曰。吾當卒於此矣。命施床東壁。
  • 天台宗才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上篇)
    當然也有人認為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形成最早的一個宗派。如果從一般佛教歷史的發展而言,智者大師早于吉藏大師。 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仍有爭議。如果從各自的思想正式形成的時間看,三論雖形成于吉藏大師,而天台則實質上形成於智者大師的弟子章安大師。從此意義看,實際上三論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形成最早的一個宗派。而且也正是由於三論宗的形成,促使了後來各家立宗興派以發揚自己學術思想,從而形成了中國佛教宗派的興起。
  • 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大師
    智者大師聽到這個消息後,前往大蘇山向慧思學法。自此,智者大師便在慧思的指導下潛心修煉。這期間,慧思法師常讓智者大師代他講法。智者大師講法滔滔不絕,辨析佛理,闡微掘幽,受到眾僧的佩服。這與在後來智者大師創建以《法華》為中心的天台宗學說,密不可分。
  • 天台宗的「三諦三觀」論說
    此外,在教導修行和修心(如「八正道」的正念、正定及「六波羅蜜」的禪定、般若)方法時,歷代高僧大德有不同的側重和闡釋,從而先後出現了各種不同宗派:如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等。隨著時代的變遷,至今仍發揮影響力有三個宗派:禪宗、密宗、淨土宗。
  • 智者大師-第01集
    >國清寺也就成為天台宗的聖地和祖庭智者大師也被後世尊稱為「東土釋迦」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師 (宋吳越使者):南越王希望本次,能夠請回天台山智者大師,所開示的諸論教籍,尤其是法華文句、法華玄義與摩訶止觀這三部。
  • 天台智者大師——《觀心食法》
    嶧山興國寺 《觀心食法》上妙下建法師開示吃飯,對一般人來說,是為了生存和享受。維持生存是最低的要求,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享受,這也是世俗生活的樂趣所在。對出家人而言,吃飯要有五種和修行相應的觀念,所以出家人吃飯的齋堂,又叫做觀堂或者五觀堂。吃飯的心態,應該保持慚愧(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和警惕(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 天台宗的五時八教
  • 蕅益大師綜合禪教律而會歸淨土的佛學思想
    此年夏秋,在雲棲寺聽講《成唯識論》,聞性相二宗不許和會,甚以為疑,因往徑山(杭州西北)坐禪,至次年夏,自覺性相二宗的義理一齊透徹。臘月八日,在袾宏塔前受四分戒;二十六歲又在袾宏塔前受菩薩戒。二十七歲起,遍閱律藏,見當時禪宗流弊,決意弘律。三十二歲,開始研究天台教理。三十三歲秋始入靈峰(浙江孝豐縣東南十五裡),造西湖寺。此後歷遊江浙閩皖諸省,均不斷從事閱藏、講述和著作。
  • 淨宗法師:離開善導大師,談不上淨土宗!
    善導大師集淨土宗之大成,他的淨土思想最豐富,最圓滿,不管是教理上的判釋,還是行持、儀軌方面的建立,都是最完備的。不論是佛教研究者,還是淨土宗的行人,教內、教外都公認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即所謂「開宗立教」的祖師。也就是說,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就是這一宗、這一法門的旗幟。
  • 智者大師:顯弘法華,密行止觀。這才是天台宗修行之正途!
    世稱智者大師、天台大師。但實際上應該稱為天台宗祖師更為合宜一些。智者大師兒時六七歲之時,就愛往僧廟寺觀裡「跑」。這就是我們平日裡所說的根性。這個沒辦法,所謂一人一性,大體皆然。有的人一生下來就喜歡往女孩子堆裡扎,你看《紅樓夢》裡的那個賈寶玉,他從小就喜歡和美女待在一處。還說「女孩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和女孩子待在一起就覺得「清爽」,若何男子相處一處,則覺得「濁臭逼人」。
  • 智者大師:你問我生到哪裡去?讓我來告訴你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臨終的智者大師隋朝天台智者大師,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佛陀一代時教,經由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加以判釋之後,經典正義這才條理分明、層次井然地彰顯開來,不至於成為一鍋黏粥。無怪乎後人推崇他為「東土小釋迦」,實在不是空穴來風。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大師預知時至,便開始口授遺書,囑咐後事。
  • 智者大師年譜
    現任浙江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台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天台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天台山螺溪傳教院住持。發表有《天台宗基本架構》《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智者大師年譜》《「大白牛車」釋義》《中國佛教天台宗的振興之道》《天台宗對觀音信仰的歷史貢獻》《佛教造像的神聖性與藝術性》《螺溪傳教院歷史編年》等論文多篇,與復旦大學王雷泉教授共同主編「天台宗系列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 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其實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導圖
    我們聽聞到的「五時八教」的判教就是隋朝時期智者大師親自勘定的。智者大師是我們中華佛教當之無愧的祖師。很多人說智者大師開創了天台宗,是為天台宗祖師。其實任何佛教宗派的祖師,胸懷的都是整個佛教,胸懷的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所有教言。那種持有自私狹隘甚至偏執見地的人是不可以稱為祖師的。
  • 高僧行誼┃智者大師:天台祖師 東土釋迦
    位於浙江省天台山南麓,山水交映、古木參天的國清講寺,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祖庭,與山東濟南大靈巖寺、江蘇南京棲霞寺、湖北當陽玉泉寺,並稱為「天下四絕」。當年倡議興築國清寺的人,即是促成佛學中國化的先驅——陳、隋兩朝,被尊為國師的天台開宗祖師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名智顗,字德安,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五三八年),圓寂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世壽六十,僧臘四十。
  • 講記102 |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這八字真言,就是善導大師的判釋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要弘二門判」楷定淨土之教在弘願,亦即本願;「正雜二行判」「正助二業判」楷定淨土之行在稱名;「凡入報土論」楷定淨土之機為凡夫,淨土之益為直入報土。顯明一宗之機、教、行、益,確立淨土宗「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根本義。所謂「楷定古今」,這就是楷定。
  • 闡釋經典|傳印長老:天台六即佛義(建議收藏)
    天台聖教與西方淨土法門密不可分,於此也可以見其一斑。紹興二十八年(1158)九月,端坐生西,壽七十三。[2]三、「六即佛」的建立「六即佛」是天台智者(智顗)大師(538—597)所創立。智者大師立此六即佛義,是根據包含在佛經裡面的義理,加以提煉衍繹軌範而成。
  • 天台宗概述
  • 藏、通、別、圓四教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把佛法的內容分成藏、通、別、圓四教:(一)藏教:這是小乘教,小乘教為何說是藏教?
  • 天台祖師 | 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頂大師
    隋開皇十七年(597),智者現疾,師瞻侍朝夕,劬勞盡心。及大師入滅,灌頂親承遺旨,恭受遺書及諸信物。十八年正月,師與普明奉智者遺書,自天台至揚州,謁見晉王,並奉上智者遺作《淨名義疏》。同年二月,晉王遣使王弘送師還天台山,為智者設千僧齋。灌頂遵智者昔日欲創國清寺,已標基伐木,未遂所願之遺囑,建造國清,其修營規制,一依大師所定舊式。地即晉曇光、道猷之故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