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2019年6月12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張風雷教授應邀在南京大學哲學系314教室做了題為「天台智者大師的教相判釋學說和中道思想」的講座,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楊維中教授擔任主持人。本次講座亦系由安徽涇縣水西書院支持的水西佛教學術講座第一講,水西書院負責人釋宗行也來到了現場,楊教授及在座師生對其表示熱烈歡迎。講座伊始,楊教授首先介紹張教授的學術專長與成就,隨後張教授正式為在座師生做講座。
張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天台宗「五時八教」的判教學說,張教授指出,中國佛教教相判釋的嘗試始於南北朝時期,智者大師例舉南北朝時期在判教學說上的十家異解,即「南三北七」,並對此加以批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五時八教」的教相判釋學說。
張教授進而具體介紹所謂「五時」,是指智者大師依照佛說法的先後次第對全體佛教所作的縱向判釋,分別為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以及法華涅槃時;「八教」則是指「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前者指頓教、漸教、秘密教以及不定教,後者指藏教、通教、別教和圓教。張教授特別指出,智者大師的教相判釋學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不可機械地進行劃分。並且「五時」與「八教」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通過有機地結合,從縱和橫、形式和內容等方面對全體佛教作出了次序井然、條理清晰、邏輯周全、體系完備的判釋。
張教授繼而介紹了智者大師在對全體佛教作出判釋的同時,提出的「法華三教相」說,即根性融不融相、化道始終不始終相、師弟遠近不遠近相。智者大師通過「法華三教相」的判釋,凸顯了《法華經》的重要地位,為以《法華經》為根本宗經的天台宗的創立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論證。
在講座的第二部分「中道思想」中,張教授以「但中」與「圓中」概括智者大師的中道思想。張教授提出,智者大師的全部佛學理論,都是圍繞著「諸法實相」為中心而展開的,智者大師的思想特點就在於「諸法實相」論是以「性具」為特徵的,在實相層面上則具體表現為「三諦圓融」。
張教授之後具體結合「三諦圓融」說,梳理了天台「中道」思想的根本特點。智者大師將佛教傳統的「二諦」說發展成「三諦」說以顯明「中道」,並將「二諦」說分成七種,這七重二諦又分別與七種教相相對應。張教授指出,智者大師實際上已經逐漸偏離了傳統的真、俗二諦的二分法,而轉向真、俗、中的三分法,由此,智者大師便在傳統「二諦」說的基礎上開出了「三諦」義。張教授進一步指出,智者大師通過對「七種二諦」和「五種三諦」的分疏,區分了「但中」與「圓中」的不同,前者只是一個空洞的真理,後者則具有廣大的力用。
最後,張教授總結,智者大師對傳統「二諦」說的揚棄,不僅僅是相對外在的語言表達的方便性問題,更是對傳統「二諦」說理論主張和思想傾向的揚棄和超越。別教的「但中」是對「空」與「假」的揚棄,而只有從圓教三諦圓融立場出發的「圓中」才是真正的中道。
在講座的最後,楊維中教授簡要回顧了張教授精彩的講座內容,並對張教授關於三論的四重二諦與天台的三諦觀存在區別的觀點進行了簡要的評述,且希望日後人大哲學院與南大哲學系能有更多的學術交流與分享。楊教授點評結束之後便進入最後的學術互動環節,同學們踴躍提問,就天台問題向張教授請教,張教授皆一一作了精彩解答。
編輯 / 高仁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