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師年譜

2021-02-20 佛教慧日

七月,大師誕於荊州華容縣(今湖北潛江西南)。祖籍穎州(今河南許昌)。俗姓陳,名「王道」,亦名「光道」。

父陳公起祖,「學通經傳,談吐絕倫,而武策運籌偏多勇決」,被梁武帝第七子、湘東王蕭繹召為賓客,頗受器重。

母徐氏,「溫良恭儉,偏勤齋戒」,共育二子,長子陳針,大師居二。懷大師前,母夢五彩香菸輕浮若霧,迴繞懷間;正欲舉手去拂,忽耳邊有聲:「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夢口吞白鼠,遂感有孕。

大師誕時,家中「夜現神光」,兼輝鄰舍;親朋欲酒肉相慶,忽「火滅湯冷」而作罷。翌日晨,有二僧扣門曰:「善哉!兒德所重,必出家矣!」言畢而隱。

大師眉分八彩,目現雙瞳,「有古帝者之相」,在襁褓中便知合掌,故父親輕易不肯示人。

是年慧思大師二十四歲。

喜往寺院。諸僧口授《法華經·普門品》前段,一遍即銘記不忘。而父母阻其再往。

《普門品》全文在背誦前段時奄然自明;後同經文對照,居然一字不差。鄉中父老大為詫異。

三月,湘東王蕭繹部將陳霸先、王僧辯擊敗候景叛軍。景為部下所殺。

十一月,蕭繹在江陵(今屬湖北)稱帝,是為「梁元帝」。大師之父陳公,官拜「使持節散騎常侍」,封「宜陽縣開國侯」。

十一月,西魏兵逼江陵。元帝命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折寶劍,出降。次月,元帝遇害。魏軍將十萬陵州百姓驅入長安(今陝西西安),充為奴婢。弱者皆殺之。

大師「嘆榮會之難久,痛凋離之易及」,即於荊州北岸長沙寺金像前立誓出家,願「荷負正法,為己重任」。遂夢此像飛臨其家,三摩其頂。

因雙親不許而寢食不安,居家雕畫佛像,廣閱群經,日夜禮誦。一日拜佛投地,恍然夢見高山臨於大海,山頂有僧招手,伸臂將其引入一寺,見所造佛像被供於殿中,「夢裡悲泣,而陳所願」。僧曰:「汝當居此,汝當終此」。醒時淚已成流,越發精勤。

大師父母相繼辭世。

是年慧思大師南來,入居光州(今河南光山縣)大蘇山。

 

服哀畢,求兄準其出家,兄不允。於是轉求湘州(今湖南長沙)刺史王琳;琳為陳公舊友,且對大師志節深表嘉許,便「資給法具,深助隨喜」。

大師依其舅父——湘川果願寺法緒上人出家,受沙彌十戒。法名「智顗」,字「德安」。之後,受命北上師事慧曠律師。

相國陳霸先取得政權,建立陳朝,是為「陳武帝」。

依慧曠律師受具足戒。時大師精通律藏,禪慧自明,江東諸師已無法為其授學解疑。

十一月,慧思大師完成寫造金字《大品般若經》的宏願。

大師冒險赴陳、齊邊境的光州大蘇山師事慧思大師。思公見而嘆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

經十四日艱苦精進,誦《法華經》至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寂然大悟,「照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出定後,求師印證,思公更為開演大法。復經四夜精進,「功逾百年,聞一知十」。思公嘆曰:「非汝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尋汝之辯不可窮矣,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後人因之贊為「靈山親承,大蘇妙悟」。

從此,大師居大蘇山七年。

 

受慧思大師咐囑,率法喜等二十七人至陳都金陵(今江蘇南京)弘法。

尚書毛喜嘲法喜曰:「尊師猶少,弟子何老?」法喜對曰:「所事者德,豈論其年!」並將大師比為古印度阿育王帝師優婆毱多尊者。

老僧法濟自耀嘗發妙定,傲慢自得,與大師語,拜服。由是「朝野聞風,鹹來請益」。

是年章安大師七歲,依攝靜寺慧拯上人出家,法名「灌頂」。

按:法喜禪師,「力學無倦,參知識十七人,得大開悟」,六十歲於大蘇山聞大師說法,「頓獲深證」,盡舍舊徒而專事大師。因入金陵時大師年方三十,而法喜年過六旬,毛喜故嘲之。

六月二十二日,慧思大師因戰亂率徒眾四十餘人移居南嶽(今湖南衡山)。後遂有「南嶽大師」之號。

儀同沈君理呈疏請大師居城西瓦官寺。夏,開講《法華經》題。宣帝命停朝一日,「令群臣往聽」。敬韶、法歲、智令、法安等金陵大德悉來恭聽。小莊嚴寺慧榮,時稱「義虎」,聞大師說法,心懷傲慢,初「揚眉舞扇」,後合掌嘆服。

從此,居瓦官寺六年,講《大智度論》《次第禪門》,出《六妙法門》等。

是年楊廣生。

按:《隋智者大師別傳》《佛祖統紀》等均謂大師居瓦官寺八年,今勘大師三十入金陵,三十二歲始居瓦官,所謂「八年」者,應系居金陵之數。

大師因瓦官寺徒眾漸多而得法者漸少,認為「妨我自行」,欲往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縣)「展平生之願」。四月,宣帝、左僕射徐陵等皆懇留,大師勉留度夏。

上圖:智者大師手書真跡的拓片「幽谿」(於天台山高明寺旁)

九月初,率弟子慧辯等二十餘人入天台山。止該山石橋,遇定光禪師問曰:「頗憶招手相引時否?」大師即悟十七歲時夢境。夜聞空中鐘磬之聲,光公曰:「此犍椎集僧,得住之相。」

結庵佛隴「銀地」(在天台山西南隅,今修禪寺一帶),植松引泉。

作放生會,船出海口,憶及十七歲時夢境,謂「昔夢遊海畔,正似於此。」

獨往主峰華頂,修頭陀行。

一日下半夜,魔現可畏相,繼現親人相,大師一一降伏之。明星出時,一神僧贊曰:「制敵勝怨,乃可為勇!」並為開示「一實諦」。世稱「華頂降魔」。

回佛隴,與弟子慧綽「種苣拾橡」,安貧樂道。

二月六日,陳宣帝下詔稱讚大師為「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並割天台山所在始豐縣,以充大師物力;又免去兩家農戶賦役,專供僧眾薪水。乃建造寺院。

六月二十二日未時(約下午一至三時),慧思大師於南嶽入滅,世壽六十四歲。

五月一日,經左僕射徐陵奏請,朝廷賜大師所建寺院名「修禪寺」;吏部尚書毛喜題贈篆書寺名,安於山門。

大師於天台山邊買下孔玄達圍魚籬一所,作放生用;並遣弟子慧拔進京上表,言放生之益。宣帝下詔:「嚴禁採捕,永為放生之池。」

為臨海內史計詡講《金光明經》,魚戶聞法感動,「好生去殺」,台州三百餘裡江溪、六十三所魚籬,皆成放生之所。

按:此為中國漢地大規模放生之始。

陳後主命通直散騎常侍、國子祭酒徐孝克撰文樹碑於海濱,以表彰大師放生功德。

永陽王陳伯智出鎮東陽(今浙江東南部地區),致書三請大師,遂率徒前往禹穴(今浙江紹興)弘法;永陽王合家「同稟淨戒」,並發願「生生世世,值天台闍黎(指智者大師),恆修供養!」

正月,後主連遣四使請大師進京,均稱病不赴。三月,「更敕州郡為之勸請」,經永陽王力請,始從東陽起程。至金陵,暫居靈耀寺。

四月,詔於皇宮太極殿開講《大智度論》題及《仁王般若經》題。時諸大德法師居左,文武公卿居右;僧正慧𣈶、僧都慧曠等奉敕現場問難。「天子臨筵聽法,百僚莫不盡敬」。

時朝廷下令僧尼考試經文,「不通者皆休道(取消出家資格)」。大師上表諫免之。

因靈耀寺較為狹隘,大師欲移他處,夢梁武帝冥示,改居光宅寺。

詔請大師再次至太極殿宣講《仁王經》,後主恭禮三拜;皇后沈氏請立法名,大師答以「海慧」。

四月,後主至光宅寺捨身大施。

於光宅寺開講《法華經》。弟子灌頂時年二十七歲,「方聽經文」。

按:灌頂大師於六十九歲時,將所聞錄成《法華經文句》二十卷。

二月五日,太子陳淵於崇正殿設千僧法會,請大師為授菩薩戒。

冬,預知金陵非久居之地,以參禮南嶽大師靈塔為由,率徒離京。

正月,隋朝滅陳,統一中原。

遊化於荊、湘二州。路過盆城(今江西九江西部),夢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守護」。於是至匡山(今江西廬山),見慧遠大師像,始知夢為遠公所感。不久,潯陽(今江西九江)反叛,寺院多遭焚毀,獨大師所居之匡山「全無侵擾」。

按:晉時陶侃任廣州刺史,漁人網得金像,後陶將其迎至廬山東林寺神運殿供奉,靈瑞異常,即成鎮山之寶。因系陶公迎來,故稱「陶侃瑞像」。

正月十六日,隋文帝下御書慰問大師。

時秦王楊俊出鎮揚州,遣使延請,大師謂「雖欲相見,終恐緣差」。後果因大風、強賊而未成行。

晉王楊廣代任揚州總管,遣使奉迎,大師曰:「我與大王深有因緣」,乃乘船往之。

大師三辭無效,約定四願,於十一月二十三日為晉王授菩薩戒,取名「總持」;晉王對曰:「大師傳佛法燈,稱曰『智者』」,後遂有「智者大師」之號。授戒畢,與徒眾四十餘人出居城外禪眾寺,所得供養資財,悉回施三寶及貧苦眾生。即欲西上,晉王挽留不住,又遣柳顧言致書懇留過來年二月。

二月,函請晉王做廬山東林、峰頂二寺施主,王復書應允。

三月,大師將啟程,晉王致書請師在攝山安居度夏,師不許。乃由晉王親送出城,還廬山度夏。

七月,晉王遣特使來山看望大師。

八月,赴南嶽營建功德,以報師恩。

十一月,晉王致書往潭州(即湘州)奉迎。

十二月,大師至荊州弘法以報鄉恩,家鄉僧俗父老「扶老攜幼」,「雲屯講座」,聽眾五千餘人。至當陽縣(今屬湖北)玉泉山,欲為道場。一日趺坐金龍池北古樹枯洞中,初有陰魔、巨蟒作亂七日,大師「了無懼色」,經開示,「眾妖俱滅」。繼有關羽父子顯聖求度,並願「建寺化供,護持佛法」,乃請大師「安禪七日,以須其成」。七日後出定,寺宇已成,「棟宇煥麗」,名「一音寺」。並受請為關公父子授五戒。

按:此系漢傳佛教寺院奉關公為護法伽藍的來歷。

二月二十二日,晉王入朝面父,行經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遣使奉迎。

四月,於一音寺結夏,講《妙法蓮華經》題,世稱「九旬談妙」。後弟子灌頂據以錄成《法華經玄義》十卷。

五月,遣弟子智邃奉書晉王,上《玉泉伽藍圖》,請王為南嶽大師撰寫碑文。又贈晉王「萬春樹皮袈裟」一領、天冠一頂,王一一奉書答謝。

自春至夏,天旱不雨,百姓以為建寺於金龍池側而龍怒,大師為「滅此邪見」,親往玉泉之源咒願,風雨俱至;百姓「歌詠滿路」。荊州總管、上柱國、宜陽公王積到山拜謝,見大師時「戰汗不安」,出而言曰:「積屢經軍陣,臨危更勇,未嘗怖懼頓如今日。」

七月二十三日,文帝因晉王奏請,敕賜一音寺「玉泉寺」額。

八月,荊州弟子陳子秀致疏請大師講《法華》。

於玉泉寺結夏。四月二十六日起,講「圓頓止觀」。後弟子灌頂據以錄成《摩訶止觀》十卷。

過嶽州(今湖南岳陽),刺史王宣武請授菩薩戒;學士曇捷請講《金光明經》,其俗本專事捕殺,「聞法感化」,一郡五縣一千餘戶皆舍殺業。

至金陵。

春,晉王將從京師還,遣史迎大師東下揚州,居禪眾寺。

六月,晉王奉書求學禪慧。

七月,將受請親撰的《淨名義疏》未完稿奉晉王。同月,請王為荊州玉泉、十住二寺施主。

晉王為近師問道,請師定居棲霞,大師復書:「棲霞咫尺,非關本誓,天台既是寄終之地,故每囑弟子:若一旦無常,願歸骨於天台。」

八月,蔣山(今江蘇南京鐘山)棲霞寺保恭上人,奉納田園,請大師居,不赴。

九月,晉王迎師入城,大師即辭歸天台,「王不敢留」。一路上,吳越之民「掃巷來迎」。至天台山半腰,大眾同見一白髮白眉僧「秉錫當路」,繼而隱去,大眾均謂「聖賢之見迎!」

四月,大師立寺規十條,付知堂上座慧諫。同月,晉王遣使入山拜望,並約今秋迎師前往揚州。

八月二十一日,會稽(今浙江紹興)嘉祥寺吉藏大師代表「禪眾一百餘僧」致書請講《法華經》,因病未赴。

一夜,獨坐說法,「如人問難」。天明侍者智晞啟問,答以初夢大風吹壞寶塔,次見梵僧告以「機用將盡」,又見南嶽大師、法喜禪師令其說法。知「死相現也」,囑身後事。

為弟子講授《觀心論》。口述《淨名義疏》末尾部分,由灌頂錄成三卷。

十月,晉王遣行參高孝信來山迎請。大師遂將什物散施貧無者,於山之南麓選定「國清寺」地基,親繪造寺圖式。出山。

至石城寺(今浙江新昌大佛寺),自知將寂,告弟子智越:「石城是天台西門,大佛是當來靈像,處所既好,宜最後用心。」乃分衣缽道具,面西右脅而臥,「專稱彌陀、般若、觀音」。晉王聞訊急遣醫進藥,大師曰:「藥能遣病留殘年乎?」拒之。

十一月二十一日,造《發願文》,囑弟子代其修復三處古佛像,口授遺書,並親書四十六字。贊《法華》《無量壽》二經。索香湯漱口,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無量心、四悉檀、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等法。

弟子智朗問:「不審師入何位?沒此何生?誰可宗仰?」大師曰:「汝等懶種善根,問他功德,如盲問乳,告實何益,吾今當為破除汝疑。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只五品耳。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波羅提木叉是汝之師,吾常說四種三昧是汝明導。」復誡維那及大眾。

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約下午一至三時),大師向西結跏趺坐,「唱三寶名,如入三昧」,於彌勒石像前安詳示寂。世壽六十,戒臘四十。歸葬天台山佛隴,成「智者大師塔院」,塔名「定慧」。

大師一生「造寺三十六所,《大藏經》十五藏,度僧一萬四千餘人,造旃檀、金、銅,素畫像八十萬軀,傳法弟子三十二人,得法自行不可稱數。……三十年唯著一衲,冬夏未嘗釋體。有所受施,一果一縷悉以入眾」。為天台宗第四祖。

周世宗追諡「法空寶覺尊者」,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加諡「靈慧大禪師」。

說明

本《年譜》是我早年就讀普陀山佛學院天台宗研究班時的作品,發表於1991年第9期《台州佛教通訊》(主編林克智,系《台州佛教》期刊的前身)。

鑑於當年參考文獻資料的局限,今天看來尚有一些值得增補的地方,有待日後完善。本次發布只對個別文字、標點略作訂正,並稍作技術性處理,其他一仍其舊也。

螺溪沙門 淨旻識於天台山

上圖:淨旻法師與剃度恩師悟公上人在一起時的合影

法師俗姓楊,祖籍湖北江陵,1968年生於浙江舟山定海。1990年於浙江普陀山普濟寺依悟道上人剃度,法名傳照,字淨旻。翌年在江西雲居山真如寺一誠長老座下受具足戒。

畢業於普陀山佛學院天台宗研究班,師從沈仁巖老師專攻天台學。1994年於普陀山紫竹林創編《臺宗三字經》六十頌。2000年於香港觀宗寺承嗣覺光大師付法,為傳持天台教觀第四十七世。2010年發起重興宋代臺宗祖庭天台山螺溪傳教院。

歷任普陀山紫竹林副監院、普濟寺副監院、祥慧淨院監院、隱秀講院監院、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普陀山佛教藝術總監、普陀山佛教造像研究院副院長、舟山市佛協會會長等職。現任浙江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台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天台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天台山螺溪傳教院住持。

發表有《天台宗基本架構》《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智者大師年譜》《「大白牛車」釋義》《中國佛教天台宗的振興之道》《天台宗對觀音信仰的歷史貢獻》《佛教造像的神聖性與藝術性》《螺溪傳教院歷史編年》等論文多篇,與復旦大學王雷泉教授共同主編「天台宗系列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天台山螺溪傳教院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赤城街道傳教村祥雲峰下,與隋代古剎國清寺隔山為鄰。宋太祖乾德元年(963),由佛教天台宗第十五祖淨光羲寂大師開創於螺溪之側,次年率弟子二十位入住,於此傳揚天台教觀,故得名「螺溪傳教院」。

上圖:天台宗十五祖螺溪淨光尊者

羲寂大師(919--987),俗姓胡,溫州永嘉人。22歲入天台山,從國清寺清竦大師研習止觀法門,造詣甚深。唐代經「安史之亂」、「會昌法難」之後,天台宗典籍文獻散佚殆盡。吳越國忠懿王錢俶篤信佛教,因研讀唐代玄覺大師著作《永嘉集》時遇到難題,請教德韶國師,國師推薦羲寂大師,於是召入宮中請益,從而促成了吳越王遣使攜帶親筆信件和寶物赴日本、高麗為之訪求天台宗典籍。

上圖:2019年傳喜法師敬題「天台千華雨,螺溪海潮音」,供養淨旻法師並致賀傳教院重建開工五周年。

奉命護送天台教典來華的高麗國諦觀法師入山拜謁羲寂大師,一見傾服,從此追隨大師十年,終老螺溪。在此期間,諦觀於傳教院編成《天台四教儀》一書,元代名列「天台四書」,至今仍被奉為天台宗入門的必讀教材。

天台教藏久失復得,吳越王將之交於羲寂大師,為佛教天台宗的傳承與復興,提供了根本的文獻保障。此後,羲寂大師在傳教院大弘天台之學,使螺溪傳教院成為宋代天台宗的弘法重鎮和天台宗中心圖書館,時稱「林泉相輝,金碧明媚」、「海福田衣,濟濟有眾」。吳越王對寂師恭敬有加,賜號「淨光大師」,並贈紫衣而執弟子禮,為之擴建院宇,虔誠護法。

大師門下中外傳法弟子二百餘人,菩薩戒弟子數十萬眾,其中最著名者當推高麗留學僧義通法師。義通於螺溪傳教院秉受天台圓頓之教,後往明州(今浙江寧波)創立「傳教院」(後更名「寶雲院」),世稱「寶雲義通大師」,為天台宗第十六祖。義通大師傳弟子四明法智大師和慈雲遵式大師為天台宗第十七祖,開創了中國佛教天台宗的中興大業。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朝庭下旨:「台州天台縣傳教院,宜賜'定慧院'為額」,遂改名「定慧院」。據成書於宋嘉定十六年(1223)的《嘉定赤城志》記載,當時該院擁有田366畝,地11畝,山387畝。

無奈歲月滄桑,盛極而衰。在明末《天台山方外志》中,傳教院已更名為「傳教寺」,並明確記載為「今廢」。

時值盛世,佛日重輝。在天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關心支持下,2013年11月在寺院原址隆重舉行了「天台山螺溪傳教院開山一千零五十周年暨重建奠基典禮」。在淨旻法師的規劃、主導下,於2014年5月正式開工,目前已完成山門、定慧門、靈山寶殿、阿彌陀殿、庫院樓、法喜樓、普賢懺堂、鐘樓、轉輪藏、先覺堂、止觀院(天台教藏閣)、香林院、多寶坊、法華樓等主體建築。期待廣大有緣同仁,關注護持,慷慨布施,聚沙成塔,種大福田!

相關焦點

  • 吉藏大師年譜
    吉藏年譜公元550年 梁武帝 太清四年吉藏1歲。侯景作亂。五月,梁武帝崩。
  • 智者大師與淨土法門
    智者大師,名智顗,字德安,姓陳,潁川人。母親懷孕時,夢見五彩的煙縈繞懷抱。師誕生時,室內光明洞然。師眼有重瞳,乃古帝王之相。
  • 智者大師-第01集
    智者大師-第01集【字幕】「唐末喪亂教籍散毀中國法藏多流入於海東(朝鮮)」智者大師所著的「天台三大部」在中國也一度失傳使得名盛一時的天台宗陷入寂寞慘澹的境地宋朝建立的第一年建隆元年(九六0年) 吳越王錢俶遣使十人前面高麗求取散失的「天台三大部」 高麗光宗宮殿
  • 智者大師:你問我生到哪裡去?讓我來告訴你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臨終的智者大師隋朝天台智者大師,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佛陀一代時教,經由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加以判釋之後,經典正義這才條理分明、層次井然地彰顯開來,不至於成為一鍋黏粥。無怪乎後人推崇他為「東土小釋迦」,實在不是空穴來風。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大師預知時至,便開始口授遺書,囑咐後事。
  • 講座回顧|張風雷:天台智者大師的教相判釋學說和中道思想
    張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天台宗「五時八教」的判教學說,張教授指出,中國佛教教相判釋的嘗試始於南北朝時期,智者大師例舉南北朝時期在判教學說上的十家異解,即「南三北七」,並對此加以批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五時八教」的教相判釋學說。
  • 智者大師:顯弘法華,密行止觀。這才是天台宗修行之正途!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共聚一會,互相學習隋朝智者大師畢生所弘揚的「止觀法」。智顗大師,大約生於公元538年農曆2月16日,圓滿於公元597年農曆8月3日。是我們中國佛教天台宗之第四祖,其實也是我們中國佛教天台宗實際的開山鼻祖。智凱大師,俗家姓陳,不知其名,但聞其字,據傳字德安。隋代荊州華容人,也就是現在的湖北省公安縣一代人氏。智凱大師祖籍穎川,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禹州一代。
  • 高僧行誼┃智者大師:天台祖師 東土釋迦
    當年倡議興築國清寺的人,即是促成佛學中國化的先驅——陳、隋兩朝,被尊為國師的天台開宗祖師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名智顗,字德安,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五三八年),圓寂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世壽六十,僧臘四十。師俗姓陳,祖先原居今河南許昌;晉朝時,先人因避亂而遷居今湖北華容。父陳起祖,母徐氏,二人均虔信佛教。徐氏生師前,曾夜夢五彩祥雲縈懷,又三夢口吞白鼠。
  • 無錫學人歷時十年編著 《唐文治年譜長編》出版
    昨天獲悉,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劉桂秋歷時十年編著的《唐文治年譜長編》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143萬字的巨著最大程度抵近歷史真貌。無錫市教育學會召開了「劉桂秋先生新著《唐文治年譜長編》座談會」。會上,專家們不無表示年譜編著工作的艱辛,同時,大家也肯定了年譜的重要價值。詳盡記敘一生行跡劉桂秋治史近20年,收存了許多唐文治的相關文獻資料,他撰寫的《無錫國專編年事輯》於2011年出版。不久,他就又開始了《唐文治年譜長編》的寫作。「從2011年,陸陸續續差不多寫了十年,從第一稿到第十二稿。」
  • 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其實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導圖
    我們聽聞到的「五時八教」的判教就是隋朝時期智者大師親自勘定的。智者大師是我們中華佛教當之無愧的祖師。很多人說智者大師開創了天台宗,是為天台宗祖師。其實任何佛教宗派的祖師,胸懷的都是整個佛教,胸懷的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所有教言。那種持有自私狹隘甚至偏執見地的人是不可以稱為祖師的。
  • 淨土宗:蓮池 智者 藕益 善導四位大師給我們的啟示
    蓮池大師在明末的時候,常常感慨掉淚,在那個時代想找一個初果聖人不可得啊。但現在有的人還是認為自己可以證果,那我們來看看祖師們是如何以身示範的吧。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祖師,他臨往生的時候,弟子問:「師父,這一生修行不知證何種果位?」智者大師說:「我如果不領眾可以證到六根清淨位,由於領眾修行過早,損己利人,但登五品。」
  • 祖師紀念日 | 農曆十一月廿四 天台四祖智者大師圓寂日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九之四      天台教主智者大師(第十一)智顗,字德安。姓陳。頴川人。母孕時。夢煙五採。縈繞懷抱。及誕。室內光明洞然。眼有重瞳。臥必合掌。坐必面西。少長。見像即禮。逢僧必敬。年十八。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誦法華經。兼通律藏。性樂禪悅。詣光州大蘇山禮慧思禪師。思一見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以普賢道場。
  • 拜謁智者洞
    當陽融媒供圖《玉泉寺志》記載玉泉山有智者禪師習靜處,拂去歷史的塵埃,拜謁大師當年的習靜處,無疑是件極有意義又有幾分孟浪之舉。那是一個入冬不久的上午,我邀約了志趣相投的周天裕同志,沐浴著和煦的陽光,踏著灑滿霜露的山徑,經關雲長顯聖處向西,過養鹿場,又沿白象山,一個行程後,到鍾嘴子山。
  • 印祖:智者大師寂而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如是悟是大徹大悟
    印光大師:智者大師寂而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徹大悟【印光大師開示】二空理,唯言悟,則利根凡夫即能。如圓教名字位中人,雖五住煩惱,毫未伏斷,而所悟與佛無二無別。智者誦法華,至藥王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徹大悟,大開圓解。
  • 天台智者大師——《觀心食法》
    觀心食法,就是智者大師以吃飯為例,教我們如何在一切無記法上,以圓妙觀心來修行的一篇精妙短論。【正文】既敷座已,聽維那進止。鳴鐘後斂手供養一體三寶,徧十方界,施作佛事。次出生飯,稱施六道,即表六波羅蜜,然後受此食。
  • 《甘鵬雲年譜長編》出版發行
    《甘鵬雲年譜長編》出版發行 《甘鵬雲年譜長編》 封面 《甘鵬雲年譜長編》 楊金德 賀亮 著
  • 「年譜長編」的「長編」是什麼意思
    在那以後近五十年間,人們一般僅知有1979年出版的上海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和1984年臺灣出版的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及1976年臺灣出版的沈雲龍《黃膺白先生年譜長編》。其實據我所知,近人最早所撰的年譜長編,大概應數1932年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印的《總理年譜長編初稿》。
  • 揚州學者王章濤新作《焦循焦廷琥年譜》面世
    本報記者 王鵬 孔茜近日,揚州文化學者王章濤新作《焦循焦廷琥年譜》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再現揚州學派焦氏父子的學術生平和交遊實景
  • 展示揚州學派焦氏父子學術生平,《焦循焦延琥年譜》問世
    他所著《阮元傳》、《阮元年譜》、《阮元評傳》、《王念孫王引之年譜》,分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及華東地區古籍優秀圖書一等獎;《凌廷堪傳》《王念孫王引之傳》、《揚州學術史話》、《焦循評傳》等,在國內外業界影響深遠。
  • 汪春劼讀《唐文治年譜長編》︱一位「開倒車」的大學校長
    他豐富的人生經歷引來不少學者的關注,在眾多研究成果中,最紮實的是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劉桂秋編撰的《唐文治年譜長編》(以下簡稱「年譜」,引用僅標註頁碼)。筆者以前喜讀傳記,後感讀傳記不如讀年譜,因傳記寫作可避重就輕、溢美隱惡,而年譜有一份材料說一份話,沒有了水分,從而更少主觀色彩。一般以為編年譜易,其實,「年譜編撰是最花時間最吃功夫,同時也是最具有學術價值的一種治學方法。
  • 尋找鄉愁——走近博物館:于慎行《年譜畫冊》
    尋找鄉愁走近博物館:于慎行《年譜畫冊》平陰縣博物館坐落在縣城府前街縣學文廟內,作為平陰地方歷史文化的守護者畫像的作者是浙江紹興畫家金生,也是于慎行《年譜畫冊》的作者。于慎行親筆為畫冊寫了兩頁序文,又為圖畫親筆寫了注釋。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漢軍旗人張晉任東阿縣知縣,見到畫譜後以為不可多得,命鄭重重修,並為之作序,且親筆題寫了「大明萬曆東閣大學士於文定公年譜,大清乾隆泰安府東阿縣知縣張晉重訂」封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