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濤的新作、一百萬字的《焦循焦廷琥年譜》最近由商務印書館推出。
從事清代學術史、園林史、書畫史研究四十餘年的王章濤,現任揚州社科院阮元文化研究所所長、揚州學派研究會副秘書長。他所著《阮元傳》、《阮元年譜》、《阮元評傳》、《王念孫王引之年譜》,分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及華東地區古籍優秀圖書一等獎;《凌廷堪傳》《王念孫王引之傳》、《揚州學術史話》、《焦循評傳》等,在國內外業界影響深遠。
阮元
王章濤認為,阮元和焦循是揚州學派領軍人物,他們的文化遺產是揚州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值得深入挖掘、好好研究。 「我一直有心願,就是為阮元和焦循寫譜、立傳。好的學人傳記可反映傳主的問題意識、精神苦旅和學術貢獻,也反映傳主所處時代的風雲。好的年譜可直觀呈現譜主的人際交流、文化、社會活動,也間接地透露出當時社會的文化特徵。」
焦循
王章濤介紹,焦廷琥一直是其父學術上的堅強後盾,幫父親收集資料、編輯書稿,非常辛勞。焦循去世後數月,焦廷琥因積勞成疾而早逝。《焦循焦廷琥年譜》以翔實的考證條分縷析,再現焦氏父子學術、履歷、交遊、家世等方面的實景,能使研究者對焦氏父子有切近而細密的了解。
阮元和焦循的學術關係在《焦循焦廷琥年譜》裡佔有一定分量。王章濤解釋,阮元與焦循小時同裡同學,成年又成姻親兼學術同仁,且兩人價值觀接近,對一些重大學術問題也有共識,在學術上切磋互補。他倆與凌廷堪密切合作,推動揚州學派進入了以阮元為領袖,焦循、凌廷堪為輔的「三巨頭」時期,並以不懈的努力,最終將揚州學派推上新高峰,他們三人也成為乾嘉學派的集大成者。
凌廷堪
梁啓超曾言: 「欲為一名人作一佳譜,必對於其人著作之全部貫穴鉤稽,盡得其精神與其脈絡。不寧惟是,凡與其人有關係之人、之著作中直接語及其人者,悉當留意。不寧惟是,其時之朝政及社會狀況無一可以忽視。故作一二萬言之譜,往往須翻書至百數十種;其主要之書往往須翻至數十遍。資料既集,又當視其裁斷之識與駕馭之技術何如,蓋茲事若斯之難也。」
在業界同仁眼中,王章濤的《阮元年譜》《王念孫王引之年譜》等都做到了這一點,《焦循焦廷琥年譜》也朝著這一方向努力,同時呈現出一些不同特點。這一不同由譜主的身份的不同所決定:阮元、王念孫、王引之都是早登科第,翰林院出身。他們一生命運與朝政息息相關,其所交往的官員、學者多為上中層。焦循則不一樣。其功名不過是舉人,北上會試一次,下第後便決心不再作「馮婦」。 其學雖寬而「遊」不廣,除乾隆六十年、嘉慶元年,受阮元之邀作幕山東、浙江外,其他地方似無涉足。四十一歲時便謝絕各種邀請,不再出遊,村居授徒。由於他身處低層又有生計之累,對社會則有更透徹、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加之治學面寬、興趣廣,他的人生就有別樣的風味,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談及資料的組織、安排,王章濤說:「年譜以焦循焦廷琥父子活動及相關事實為經,以其親朋師生及與焦氏父子有直接關係的人物為緯,綜述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史實;以記焦氏父子本事為主,兼記與之相關人物的情況。」
專家認為,王章濤撰寫的年譜有以下特色: 一是對社會背景的描述眼光獨到;二是對焦循師友的介紹清晰明快;三是對譜主的著述「盡得精神」;四是追蹤譜主的行跡不辭瑣屑。
此外,該譜對一些前人不經意的事作了系統排比和連結,從錯綜複雜的千絲萬縷中理出清晰脈絡,為徹底解讀焦循做到有序可尋。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是焦循逝世兩百年。
來源:交匯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