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才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上篇)

2021-02-13 人禾文化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人禾館

   

      眾所周知,佛教中國化的標誌是佛教天台宗的形成,自中國哲學泰鬥任繼愈先生寫於1960年的《漢唐佛教論集·天台宗哲學思想略論》中提出「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真正建立宗派的開始」的著名論斷後,1961年,呂澂先生《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八講·宗派的興起及其發展》中也提出「天台宗是中國最初成立佛學宗派」;遂成為中國佛教史學界、中國哲學史學界、中國佛教界的共識。而王亞榮先生主編的《陝西:中國漢傳佛教祖庭研究·序言》中提出「三論宗是中國佛教第一宗派」論斷。


       無獨有偶,署名「中國佛學院理淨法師」在網上亦發表了《三論宗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其影響》(刊佛教網)、《三論宗對中國佛教發展的影響為何這麼大?》(刊學路網綜合頻道)、《三論宗在中國的發展及其思想概述》(刊善緣網)三篇文章,第一篇是《三論宗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其影響》一文第三部分「三論宗對中國佛教發展的影響及其意義」一段話,第三篇與第二篇基本重複,顯然署名「中國佛學院理淨法師」是採取了「化整為零」的拆解方式來強化其三論宗研究的宣傳。該文提出了三論宗對中國佛教深遠影響的五大觀點:一是三論宗的形成促使了中國佛教宗派的形成。二是推動了中國大乘佛教思想的形成。三是發揚了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四是三論宗的思想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的共同發展。五是三論宗經論的翻譯和註疏為中國佛教史增添了輝煌。由此得出了三論宗「形成了大乘佛教思想在中國以及向世界發展的源淵」的結論。在五大觀點中,最為離奇的是第一個觀點,即三論宗的形成促使了中國佛教宗派的形成。「因為三論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形成最早的一個宗派。當然也有人認為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形成最早的一個宗派。如果從一般佛教歷史的發展而言,智者大師早于吉藏大師。 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仍有爭議。如果從各自的思想正式形成的時間看,三論雖形成于吉藏大師,而天台則實質上形成於智者大師的弟子章安大師。從此意義看,實際上三論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形成最早的一個宗派。而且也正是由於三論宗的形成,促使了後來各家立宗興派以發揚自己學術思想,從而形成了中國佛教宗派的興起。將中國佛教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為大乘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天台宗思想體系究竟形成於智者大師,還是形成於其弟子章安灌頂?筆者關注天台宗三十餘年,還未聽說過中國佛教史學界還有這個爭議。佛教講究「中道」,客觀理性,實事求是,不執空有,即是中道。我們謹以以佛教史實來說話,究竟誰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

 

首先,天台宗創立要早於三論宗 


         天台宗創立的標誌是實際創始人智者大師《法華文句》、《摩訶止觀》、《法華玄義》「天台三大部」的出現,標誌著天台宗佛學思想體系的最終形成。智者大師自陳太建七年(575)從金陵(南京)入天台山開宗立派,《法華文句》、《摩訶止觀》、《法華玄義》「天台三大部」的思想體系均在天台山孕育而成。其中《法華文句》十卷,系智者大師在陳禎明元年(587)於金陵光宅寺講說,由弟子章安灌頂筆記。《法華玄義》十卷,系智者大師於隋開皇十三年 (593)在荊州玉泉寺講說,灌頂筆錄。當時智者大師講說《妙法蓮華經》要旨,總數可達三十卷,然講說未盡,灌頂筆錄僅得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摩訶止觀》十卷,系智者大師於隋開皇十年(594)四月廿六在荊州玉泉寺講說,一夏九旬間朝暮二時講說,灌頂筆錄成書。隋開皇十年(594),智者大師「天台三大部」的完成宣講結集,這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完成創宗立派的主要標誌。

         同樣三論宗的創立,亦以實際創始人吉藏大師的《三論玄義》、《中觀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等新三論著作的出現,標誌著三論宗佛學思想體系的最終形成。據《中國三論宗通史·附錄·大事記》記載「開皇十一年(599)應晉王楊廣之請,吉藏到揚州慧日道場、長安日嚴寺,慧日道場撰成《三論玄義》」;「隋大業四年(608)六月,吉藏撰就《十二門論疏》;十月撰就《百論疏》;同年撰就《中觀論疏》(又見《佛光大辭典》)」;吉藏「三論疏」的完成,「是他創立三論宗的標誌」。(韓廷傑:《三論玄義校釋·序》),中華書局,1997年8月版)也就是說直到隋大業四年(608),吉藏才完成了三論宗思想理論體系的構建。據此,天台宗創立於隋開皇十年(594),而三論宗應創立隋大業四年(608)。是天台宗創立早,還是三論宗早?

 

    其次,吉藏向智者大師弟子灌頂學習天台宗教義


       理淨法師聲稱「天台(宗)則實質上形成於智者大師的弟子章安大師。從此意看實際上三論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形成最早的一個宗派」。凡讀過不同年代的《中國佛教史》或歷代佛教史學典籍的中外學者,都知道天台宗因智者大師居天台山而得名,智者大師又稱天台大師,簡稱天台。就連日本佛教、韓國佛教、歐美佛教、東南亞佛教也無一例外地知道智者大師是佛教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日本創價學會會長次田大作在《我的天台觀》書中,這個「天台」非特指地名天台,而是天台智者大師的簡稱(當然也包括天台宗)。賴永海先生主編的《中國佛教通史(第六卷)·第一節 天台宗的法脈傳承與分布》中更明確指出了天台宗和智者大師的地位:「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最早出現的宗派,同時也是第一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其創始人是陳、隋之際的智顗……天台宗和三論宗對於龍樹思想之接受和態度是不同的,三論宗基本上沿襲了龍樹的『真俗二諦』的『中道論』並加以發揮,而天台宗則從龍樹的『真俗二諦』中道論中引申出了空、假、中『三諦圓融』的學說,並且還在龍樹『三智(道種智、一切智和一切種智)一心次第得』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三智一心一時得』的『一心三觀』思想,這表明天台宗是在對龍樹進行『揚棄』地繼承,而不是像三論宗那樣對龍樹進行『拿來』地繼承——這是天台宗比三論宗在思想上更為豐富多彩,並最終能夠超越後者而在中國佛教史上更具生命力的一個根本原因。」這是《中國佛教通史》權威的結論。

       因智者大師與高足章安灌頂在天台宗史上的作用不同,也決定了他們的歷史地位也不同。智者大師的作用是創宗立派:智者大師教觀總持,解行並進,破斥南北,會融三教,創立了獨特的天台宗哲學思想體系。在禪觀修習上,比定慧為「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即《童蒙止觀》)),正式確立了「定慧雙修、止觀並重」的修習原則;在判教上,取「南三(三時教、四時教、五時教)北七(五時教、半滿二教、四宗、五宗、六宗、二種大乘教、一音教)」之長,創立了「五時(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般)八教(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前四者為化儀四教,後四者為化法四教)」的判教體系,把《法華經》列為佛的最高最後說法;在融會儒道二教上,將儒之「五經(《詩》、《書》、《易》、《禮》、《春秋》)」、「五常(仁、義、禮、智、信)」,道之「五行(金、木、水、火、土)」,比為佛教之「五戒」(《摩訶止觀》卷六),並把「神仙」西周王子晉、「武聖」關羽作為佛之護法伽藍(《佛祖統記》卷六及《天台山方外志·神明考》);在教義上,依據《法華經》確定觀的對象為諸法實相,並吸取僧肇《不真空論》中「立處即真」的思想,把慧文、慧思的「一心三觀」發展為「三諦圓融」之說,並以「一念三千,』加以發揮,成為天台宗哲學思想的核心。天台三大部的完成,是天台宗思想體系形成的主要標誌。

 

       陳隋王朝鼎力相助,奠定天台宗的物質基礎;創建天台山國清寺,標誌著天台宗的正式形成。智者處「二武滅佛」之後,更明「佛法再興」、「仰酬外護」之理(《國清百錄·遺書與晉王第六十五》)。因而,他常為國祈福,「為至尊對御,願寶曆遐長,天祚永久」(《國清百錄·敬禮法第二》)。臨終之際,還遺書楊廣,表示身後「如有神力,誓當影護王之土境」(《國清百錄·遺書與晉王第六十五》)。隋滅陳後,又緊附新朝,為晉王楊廣授菩薩戒,楊廣尊其為智者,智者尊其為總持。《國清百錄》中輯有智者與陳隋王朝信函往復達50餘件,足以證明與王權關係之深,故唐顏真卿《天台智者大師畫贊》稱其「陳隋二代,三朝國師」。由於陳隋王朝的支持,奠定了天台宗的物質基礎。陳太建九年(577),宣帝敕「割始豐縣(即天台縣)調,以充眾費;蠲兩戶民,用供薪水」(《國清百錄·宣帝施物第六》)。一縣賦稅,成為智者創業之本。

       隋開皇十七年(597),智者臨終之際,遺書晉王,乞求寺田:「(天台)山下一處,非常之好,又更仰為立一伽藍。始翦木位基,命弟子營立,不見寺成,冥目為恨。天台未有公額,願乞一名。移荊州玉泉寺(亦楊廣為智者所建)貫十僧住天台寺。乞廢寺田為天台基業。」(《國清百錄·遺書與晉王第六十五》)楊廣一應智者所求。在建國清寺前,系智者大師親自選堪寺院地形,在五峰縈繞、雙澗回瀾(象徵「五時八教」)的絕佳地形中選取了這方風水寶地。並親畫寺院圖形,託灌頂帶與晉王楊廣。並留下「寺若成、國即清」讖語。翌年二月,命司馬王弘入山督造寺院,並施廢寺水田、肥田良地於天台僧眾(《國清百錄·王答遺旨文第六十六》)。仁壽元年(601)九月,寺宇建成(《國清百錄·天台眾謝造寺成啟第七十三》);此即為中國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場,日本、韓國天台宗的祖庭——天台山國清寺。

 

         而灌頂的作用是承前啟後,創建國清寺與結集智者大師的著作。灌頂(561—632),字法雲,俗姓吳,原籍常州宜興(江蘇宜興),祖世因避亂徙居臨海章安(今屬浙江台州市椒江區),故又稱「章安尊者」。自幼失怙,7歲從章安攝靜寺慧拯出家。年二十受具戒。陳至德元年(583)投天台修禪寺師事智者,「研繹觀門,頻蒙印可」(《續高僧傳·灌頂傳》)。自此隨侍左右,記師所說,「三宮廬阜;九向衡峰」,未嘗分離。開皇十五年(595)秋,隨師歸天台。智者寂後,灌頂將其遺書及《淨名經文疏》帶至揚州,獻於楊廣。旋奉楊廣命,隨司馬王弘入山設千僧會,建國清寺。仁壽元年(601),寺宇初成,暫名天台寺,大業元年改為國清寺,是年適值楊廣入嗣,灌頂以僧使身份出山參賀。翌年,應詔帶《法華玄義》及《淨名經文疏》至長安,繕寫校勘,於宮廷中廣為傳弘。隋末兵興,歸隱山寺,潛心著述。唐貞觀六年(632),寂於國清寺僧房,終年72歲。著有《國清百錄》、《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天台八教大意》、《涅般玄義》、《涅般文句》等。撰寫祖師傳記,上溯智者、慧思、慧廣、龍樹四世,天台法統至此漸明(《摩訶止觀緣起》)。又智者平時弘法「不畜章疏」,其「天台三大部」與「天台五小部」等均由灌頂集錄成書,而得以流傳於世。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卷七認為:「昔在智者為佛所使,以靈山親聞法華之旨,惠我震旦。乃開八教、明三觀,縱辨宣說,以被當機……至於末代傳弘之寄,則章安侍右,以一遍記之才(昔河南有一遍照。蒲州有不聽泰),筆為論疏,垂之將來,殆與慶喜(即阿難)結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將絕聞於今日矣!」如此評價還是較為中肯的。

      三吉藏住會稽秦望山嘉祥寺。久慕智者之名,於開皇十七年(597)八月廿一日,與僧眾百餘人致書請講《法華經》。其書信首先對天台山勝景福地表示了非常嚮往,「赤城丹水,仙宅隩區。佛隴香罏,聖果福地。復經擅美,孫《賦》稱奇」。其次對智者大師居天台山弘法布道表示極為尊崇,「智者棲憑二十餘載,禪慧門徒化流遐邇」。猶「如周旦歿,後孔丘命世。馬鳴化終,龍樹繼後……光顯大乘,開發秘教。千年之與五百,實復在於今日」。並讚揚「南嶽睿聖,天台明哲」,有如「釋迦教主,童英發疑。盧舍法王,善財訪道」;因「謹共禪眾一百餘僧。奉請智者大師演暢《法華》一部。此典眾聖之喉襟。諸經之關鍵」(《國清百錄·卷三·吉藏法師請講法華經疏第一百三》)。遺憾的是智者大師因病未能赴講。

     《佛祖統紀》卷七還記載將三論宗創始人吉藏曾向智者大師弟子灌頂學習天台宗。灌頂晚年於會稽稱心精舍說《法華經》,瓶瀉無滯,玄義迭陳,時人讚嘆不置,有「跨朗、籠基、超雲、邁印」之譽。(朗、基、雲三師,並見唐《續高僧傳》,印師未詳)。會稽郡有嘉祥吉藏,先已著疏解《法華》,聽章安講此經後,即廢講散眾,投足章安座下請益,深悔從前疏解之妄(《佛祖統紀》卷七《灌頂傳》)。因智者大師獨創以「五重玄義」詳釋《法華經》經題,概說此經要旨,為天台宗關於整個佛教的概論。吉藏亦以「五重玄義」來闡釋《仁王經》,其《仁王經疏》上卷說:「天台智者,於眾經中闡明五義,今於部例,亦五門分別。第一,釋經名;第二,出經體;第三,明宗經;第四,辨經用;第五,論教相」。(日僧最澄《大唐新羅諸宗義匠依憑天台集》,見《傳教大師全集》第五冊)。後攝取《法華玄義》之旨,創立了三論宗。

     《佛祖統紀》卷十《章安世家·吉藏傳》載「禪師吉藏。金陵人。七歲依興皇朗法師出家。諮決大義。後遊會稽止嘉祥寺。講演《法華》自著章疏。智者再歸天台。師與禪眾百餘人,奉疏請講法華,不赴。暨章安弘法稱心,因求《法華玄義》。髮捲一覽,即便感悟。乃焚棄舊疏,深悔前作。來投章安,諮受觀法。」因而《佛祖統紀》卷十《章安世家》將吉藏列為灌頂門下第三位弟子。韓廷傑《三論玄義校釋·序》也指出吉藏曾向灌頂學習天台宗教義:「隋朝取得江南百越後,吉藏去金陵,東遊吳越,住會稽秦望山嘉祥寺十五年,在此講經說法,聽眾常至千餘人,因而後人稱為「嘉祥大師」。因吉藏曾請智者大師赴會稽請講《法華》未果,吉藏只好從智者大師高足灌頂學習天台宗教義。」由此可知,誰是佛教中國化第一個宗派,天台宗思想體系究竟形成於誰,實際創始人是誰?豈非一目了然!

2018年7月21日凌晨3時50分成文於古海門楓南寓所

相關知識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華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相關焦點

  • 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大師
    太虛法師曾說過,中國漢傳佛教的特質在禪。南北朝時期,因國家的分裂而形成了南北社會不同的風氣和文化。南方佛教承東晉以來玄學化的傳統、偏重義理;北方佛教,由於受當時北方民族粗獷少文的影響,比較注重禪定。天台宗三祖慧思法師從天台宗二祖慧文禪師學法,專心修禪,結合《法華經》意,悟得法華三昧,是一名禪定和義理並重的大德。
  •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
    ,開創了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茲將大乘八宗在中國的開展分述如下: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實際創始人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成立的佛教宗派,該宗實際創始人為隋代天台山的智顗大師(也稱智者大師
  • 【人間佛教】中國佛教宗派有哪些?
  • 【國學百科】中國佛教宗派簡介
    佛教大約在公元一世紀中葉傳入中國。到公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中國佛教達到極盛時期,各宗派先後興起,呈現著百花爭豔的景象。比較有代表性的共有八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 日本佛教主要宗派簡介
    雖然日本佛教流派繁多,但是大多數為鎌倉佛教系的淨土宗(中國和日本都有的宗派)和日蓮宗(日本獨有的宗派)派系,以大乘佛教(不僅渡自己還要渡眾生)為主。因為淨土宗的衍生派系「淨土真宗」(日本獨有的宗派)和日蓮宗比較著名,所以中國國內有觀點認為日本的佛教並非正宗佛教,然而其實中國的佛教早在南北朝梁朝時代經梁武帝改革以後也與印度原始佛教有很多區別(比如原始印度的佛教並不是嚴格吃素而是「眾生平等」,化緣化到什麼吃什麼,釋迦牟尼佛祖本尊也是如此),而且本來成佛的法門就不拘泥於所謂正宗的概念。
  • 佛教宗派有哪幾種?佛教十三宗派介紹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並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開宗立派也並無區別。但隨著佛教體系的日臻完善,所依止的經典各有不同,以及大眾接受的智慧程度各有差異,便逐漸形成了空宗和有宗兩大派別下的十三個宗派。空宗和有宗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兩大派別,空宗全稱大乘空宗,是大乘佛教中觀派的別稱;有宗,全稱大乘有宗,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別稱。
  • 佛教八大宗派的形成特點及發源地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 佛教在中國到底有多少個宗派?
    禪的思想相傳誕生於 2500 多年前,佛陀「拈花微笑」,不立文字,別傳一宗,後經達摩祖師傳至中國。禪的思想傳入中國後,經過本土化而成禪宗,中晚唐後,禪宗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成為最具獨特性的本土佛教宗派。
  • 南哲思享丨楊維中:「宗派」分野與「專業分工」——關於隋唐佛教...
    所謂「宗派佛教」,是相對於南北朝時期的「學派佛教」而言的。近代以來,學者自教義或教史的角度,各自研究中國佛教宗派的數目,有七宗、八宗乃至有九、十、十三宗之說。近代以來,日本佛教關於中國佛教十三宗的說法影響很大,其首先採用者為近代學術大師梁啓超。這一說法,直接來自於日本僧人凝然。
  • 中國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幾宗?
  • 天台宗概述
  • 說說中國佛教各大宗派的修行宗旨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華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 (第三篇)探索漢傳佛教宗派,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如何神秘
    禪宗,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心法,與中國文化精神結合,形成中國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學最精粹的宗派。在佛學中,「禪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證的方法,「禪定」的原名為「禪那」,又有中文的翻譯為「靜慮」,後來取用「禪」的梵文原音,加上一個譯意的「定」字,便成為中國佛學慣用的「禪定」。
  • 天台宗的五時八教
  • 中國佛教派別
    在中國,這3大傳承都有,其中:漢傳佛教有10大宗派: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淨土宗、禪宗、密宗;藏傳佛教有6大宗派: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覺囊派、希傑派;南傳佛教在中國,宗派不明顯,是純原始佛教
  • 佛教十宗 | 唯識宗簡介
    廣義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識宗等以分別判決諸法性相為教義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識宗,或以之為唯識宗之代稱。為中國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別有為、無為之諸法,主張一切唯識之旨之宗派。
  • 佛教宗派 :淨土宗
  • 摸象佛普44 | 從宗派、祖師的興起,經曆法難直至近代著名的高僧和在家居士,漢傳佛教薪火相傳至今
    47.問:聽了您的介紹,我對佛教八宗有了一點簡單的了解。八宗以外,還有哪些別的學派?這既稱為八大宗派,是不是還有什麼小宗派?答:八宗以外還有以《俱舍論》為主的學派叫俱舍宗;專講《成實論》的學派稱成實宗。成實、俱舍都屬小乘教,唐以後不甚流行。八宗之外若加這兩派便成十宗。
  • 中國佛教宗派不出解行二門
    中國佛教宗派不出解行二門天佑中國佛教宗派雖多,不出行、解二門:「行」指修道步驟與技巧之具體細節(偏重行法),「解」指行道理論並依據的系統說明(偏重行理出於實踐習慣與論述角度之不同,宗派亦可權分為二;比如淨、禪、密、律諸宗屬行門(並非不講理,只是「寓教於行」),而餘如華嚴、法華、三論、法相等宗屬解門(並非不實行,只是更重「觀法」)。其中,三論、法相二宗直接傳承自印度之中觀、瑜伽二大行派;具有較為濃重的異域風格,唐後逐漸式微。
  • 儒釋道:漢地佛法八大宗派
    從那時起漢傳佛教開始立宗傳派,開始與中國文化進行深度融合,從此中國文化與藝術的面貌,又有了新的改變。 天台宗是中國漢傳佛教最早創立的宗派,因為創始人智顗長期居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這位大師被尊稱為東土釋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