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宗 | 唯識宗簡介

2021-02-20 天津市蓮宗寺

「唯識宗簡介」

唯識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應理圓實宗、普為乘教宗、唯識中道宗、唯識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

廣義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識宗等以分別判決諸法性相為教義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識宗,或以之為唯識宗之代稱。為中國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別有為、無為之諸法,主張一切唯識之旨之宗派。

中國佛教宗派之一。

創始人為唐玄奘及其弟子窺基(632~682)。這一流派的遠祖,是印度的無著(約410~500)和世親(約420~500),中間經過護法和他的弟子戒賢而傳到中國。窺基常住長安慈恩寺,世稱慈恩大師,故唯識宗也稱為「慈恩宗」。又因為該宗從分析法相入手,以表達「唯識真性」,所以又稱「法相宗」或「法相唯識宗」。主要經典依據有六部經和十一部論。

佛法之修行之四大門即:信、解、行、證。故若信而不解,解而不行,即無由斷證。更何況不信、不解、不行,甚或雖飽覽佛經,卻於如來正法,不能起正信、正解,乃至種種曲解、邪解,謬解;如是不但自不能起正修行,更會誤導他人。

佛法之顯教大致分為性宗與相宗二大部,而相宗即是唯識學、或法相學,或二者和稱為「法相唯識」然而「法相」與「唯識」是不一樣的;如前所說,所有的瑜伽部,乃至小乘的大毗婆娑論、六足論,及介於大小乘之間的俱舍論,都可以說是屬於廣義的「法相」之學,故法相學含義較廣,它可以包括一切大小乘的法相之學。至於「唯識」,則是大乘的不共法,小乘法沒有。因為唯識學所研析的眾多「名相」也是屬於法相所攝,故亦通稱大乘唯識學為「法相宗」而「法相宗」一詞便儼然成為唯識宗的代名詞。實則,據理而言,「唯識」得成一宗之名,因為「唯識」一詞之中,即有自宗的主張。但「法相」一詞,則毫無特色、主張,且為多宗所共用,故實不適合成為一宗之名。然以歷代以來皆如是相傳,故亦姑且隨順「傳統」,亦時隨而稱之為「法相宗」或「相宗」;但讀者諸君須知「法相」與「唯識」之別。

顯教中的性宗,則是大略概括了一切顯教中涉及「法性」,或以參研「法性」或「本性」為主的宗派,舉凡禪宗、中觀、三論、般若、乃至華嚴、天台等學,都可以說是研修「性宗」之學。在中國歷代,性宗之學可以說是「獨佔」了整個「佛教市場」;至於「相宗」,則只有在唐初,於玄奘大師及其弟子窺基法師、普光(大乘光)、法師等之弘傳,昌盛一時,唐後即趨式微,乏人問津;及至明末,方有藕益大師、憨山大師、明昱(yu)法師等之研求提倡,才稍稍振興;其後卻又告式微。至於民初,又有一些佛學家,主要以白衣為首,大力倡導法相唯意識學,於是唯識學又再度引起大家研究的興趣。然這些唯識學者,他們研究唯識學的最初發心,是有鑑於禪宗在中國高度發展,而禪宗之末流則流於空疏、不精確、不確切、乃至不切實際之口頭禪,因此欲提倡法相精確之唯識學,以糾正禪宗末流之弊。這等發心原無可厚非,然而卻矯枉過正,只看到禪宗末流之弊,而不見禪宗正法之善;於是由本為救禪流之失,轉而一心、全力地抨擊所有禪宗,乃至廣義的性宗,亦加以譏毀,這些學者的一些出家弟子或再傳弟子,繼承其志,發揚光大其說,大事「以相破性」這實在是對唯識之義,多有誤解及曲解所致。其實,諸有智者皆所共知,如來大法猶如「如來之一體」而性相二宗,即猶如「如來之左右手」奈何眾生不解斯義,卻拿著如來的「左手打右手、右手打左手」再「以雙手打頭」;這豈是如來說法之意?如來說種種法,豈是要使眾生執其所說之一部份法,而互相鬥爭,互相是非?此實大悖如來說法之旨。蓋如來所宣說無量妙法,皆是以大悲、大智,依眾生根機,方便引攝,皆令入無上菩提之行,即所謂:「一切法皆為一佛乘故」可憐眾生愚昧,聞說妙法,不自修行,乃依我執我見,大起諍鬥,因而謗法、破法、譏毀正法者,所在多有。

由於唯識學歷代研究者少,可供參考的註解實在不多,且又多是文言文,再加上經典的本文及註解之文,皆深奧難解,因此現代人即使發心要學唯識,也困難重重。筆者(成觀法師)有鑑於此,一來欲令佛弟子凡發心欲學唯識者,皆有門可入,至少於經論之文皆能解得,且於其旨得正信通達;二來,眾生若普遍能閱佛典、於其中得正信解,即不虞為惡知識所惑、所欺誑。三來,以此宣揚如來唯識正旨,令法界眾生普遍得正知、正信解;如來所說一切妙法,實不互相違逆,亦不乖隔;以如來之法「前善,中善,後亦善」故;諸佛子於如來聖教,莫自鬥諍、莫起違逆之意,更勿興謗;應順佛教,信解奉行,滅度超越諸障:煩惱障、所知障、報障、惡業障、法障、魔障、直趨無上菩提

相關焦點

  • 常識 | 佛教各宗要略——唯識宗
    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發源地為陝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大雁塔和陝西長安區的興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與著眼於佛性的禪宗不同,唯識宗著眼於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實踐佛法的佛學宗派。
  • 中國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幾宗?
  • 唯識宗
    最初一期的翻譯由貞觀十九年到永徽元年的六年間,他從瑜伽學的一本十支論書窮源盡委地徹底介紹了地論、攝論說的真相。這期最重要的一大部譯籍就是瑜伽師地論一百卷。不過玄奘所理解的瑜伽學說是經過唯識一階段發展了的。尤其是到了戒賢以後,導入了法界範疇,發揮了轉依精義,要用大乘來涵蓋小乘,就不只是原來那樣簡單的大小次第的看法了。
  • 法相宗簡介
    中國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名。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史略  創始人玄奘曾遊學印度17年,回國後先後譯出瑜伽學系的「一本十支」各論,並翻譯了《成唯識論》,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論基礎。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窺基等對該宗典籍竟作註疏,在理論上各有發揮。
  • 唯識宗見解及其對二諦之安立
    那麼既然外境不存在,唯識宗會有如何承許?是故唯識宗建立無論任何外境的顯現全部都是自心的顯現,此外再無其他,如同夢中顯現馬、象等,承許一切顯現是心。既然外境已被遮破完了,外在的山河大地不是真正存在,唯識宗認為山河大地顯現的根源只可能歸結到自心,所有的一切顯現都是在心上顯現。
  • 熊十力:從佛家唯識轉向佛家空宗,再轉向《易經》
    有人說他狂,所以他的思想不值得看,這個邏輯有問題;有人認為他說了很多佛教的壞話,所以思想肯定不怎麼樣,這個邏輯一樣有問題。熊十力曾說:世之議餘毀佛者,恐其罪不在我而在彼。頑固而崇佛,其毀佛滋甚,世人恆不悟也。
  • 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大師
    太虛法師曾說過,中國漢傳佛教的特質在禪。南北朝時期,因國家的分裂而形成了南北社會不同的風氣和文化。南方佛教承東晉以來玄學化的傳統、偏重義理;北方佛教,由於受當時北方民族粗獷少文的影響,比較注重禪定。天台宗三祖慧思法師從天台宗二祖慧文禪師學法,專心修禪,結合《法華經》意,悟得法華三昧,是一名禪定和義理並重的大德。
  • 淨土宗祖師——簡介
    由於遠公的德望,當時的東林寺成為南方佛教的中心。天竺僧侶,望風遙仰。「東向稽首,獻心廬嶽。」廬山東林寺與長安逍遙園鳩摩羅什譯場,作為南北二大佛教中心,遙相呼應。淨土宗第二祖: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生於隋大業九年,臨淄人,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的第二代祖師,少年出家,看見西方圖頗有所感,夙期往生淨土,受戒之後和妙開律師共讀《觀無量壽經》,曉得此經的觀門是解脫生死之法。
  • 五臺山獨特風採:顯密諸宗並弘 漢藏佛教共存
    白雲寺,五臺山唯一的淨土宗道場。(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自東晉十六國到現在的1500餘年裡,五臺山佛教名僧輩出,僧才濟濟。各宗高僧來臺活動,都把五臺山作為弘法傳宗的基地,使五臺山佛教呈現出顯密諸宗並弘,漢藏佛教共存的獨特風採。 一、華嚴宗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重要典籍,是五臺山為文殊道場的主要依據。從北魏時候起,五臺山一直是傳播、研習《華嚴經》的主體基地,華嚴學在五臺山興起最早。
  • 【國學百科】中國佛教宗派簡介
    佛教大約在公元一世紀中葉傳入中國。到公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中國佛教達到極盛時期,各宗派先後興起,呈現著百花爭豔的景象。比較有代表性的共有八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 天台宗才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上篇)
    而王亞榮先生主編的《陝西:中國漢傳佛教祖庭研究·序言》中提出「三論宗是中國佛教第一宗派」論斷。將中國佛教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為大乘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天台宗思想體系究竟形成於智者大師,還是形成於其弟子章安灌頂?筆者關注天台宗三十餘年,還未聽說過中國佛教史學界還有這個爭議。佛教講究「中道」,客觀理性,實事求是,不執空有,即是中道。我們謹以以佛教史實來說話,究竟誰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
  • 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禪師
    元和五年,禪師抵達襄陽恢覺寺,遇到病重臥床數月的華嚴宗靈峰法師。法師通過對宗密禪師多天的觀察,將其所藏的八十卷《華嚴經》和澄觀國師所著六十卷《華嚴經疏》、九十卷《華嚴經疏鈔》贈予宗密禪師。靈峰法師還沒有來得及作開示,便圓寂於恢覺寺。宗密禪師閱讀過這幾部華嚴經疏之後,高興地說:「吾禪遇南宗,教逢圓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今復得此大法,吾其幸哉!」
  • 【佛教常識】三論宗 概念及傳承
    三論宗是印度中觀學派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佛教宗派,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在印度稱為「中觀」學派,主要以弘傳龍樹、提婆的中觀思想而得名,傳人中國以後,以《中論》、《百論》、《二十門論》三部論立名為三論宗。三論宗的主要思想是闡述般若思想,因此也有說是「般若宗」,由於般若思想是講「性空」之理論,所以也稱為「性空宗」。
  • 日本佛教主要宗派簡介
    雖然日本佛教流派繁多,但是大多數為鎌倉佛教系的淨土宗(中國和日本都有的宗派)和日蓮宗(日本獨有的宗派)派系,以大乘佛教(不僅渡自己還要渡眾生)為主。因為淨土宗的衍生派系「淨土真宗」(日本獨有的宗派)和日蓮宗比較著名,所以中國國內有觀點認為日本的佛教並非正宗佛教,然而其實中國的佛教早在南北朝梁朝時代經梁武帝改革以後也與印度原始佛教有很多區別(比如原始印度的佛教並不是嚴格吃素而是「眾生平等」,化緣化到什麼吃什麼,釋迦牟尼佛祖本尊也是如此),而且本來成佛的法門就不拘泥於所謂正宗的概念。
  • 禪宗 | 五家七宗——法眼宗
    法眼宗是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因本宗開創者文益禪師(885-958)圓寂後,南唐中主李璟諡為「法眼大禪師」,後世因稱此宗為「法眼宗」。法眼宗宋初極盛,宋中葉後衰微。法眼宗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中最後產生的一個宗派,歷經文益(885-958年)、德韶(891-972年)、延壽(904-975年)三祖,活躍於唐末宋初的五代時期。
  • 《華嚴宗簡論》系列丨華嚴宗的傳承(下)
    十宗是就眾生的根機不同,所尊所崇各異、因此開十宗予以分別接引。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無宗,三、法無去來宗,四、現通假實宗,五,俗妄真實宗,六、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應俱絕宗,十、圓明具德宗。清涼(七三八—八三九),名澄觀,別號大休。俗姓夏侯,越州會稽(今紹興)人。
  • 禪宗丨五家七宗——法眼宗
    法眼宗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中最後產生的一個宗派,歷經文益(885-958年)、德韶(891-972年)、延壽(904-975年)三祖,活躍於唐末宋初的五代時期。作為宗派,法眼宗的傳承歷史不長,但它的幾位祖師都是吳越地區學修並重的高僧。
  • 朝鮮佛教簡介-與造像欣賞
    新羅王朝統一三國後,為朝鮮佛教隆盛時代。出現元曉、憬興、義湘、圓測、太賢、義寂、宣證、勝莊等著名佛數理論家及其著作,其中對朝鮮佛教的發展,影響最深的是元曉,義湘和圓測。新羅僧慈藏入唐回國於通度寺所創。3、華嚴宗(一名圓融宗)。有二派,一為元曉在新羅慶州芬皇寺所創,稱為海東宗;二為入唐的義湘從智儼傳承的中國華嚴宗,設祖庭於浮石寺,故亦名浮石宗。4、法相宗。真表律師在金山寺所創,宣傳瑜伽唯識;其弟子有永深、寶宗等。此外密教系統有神印宗和總持宗(或稱真言宗)。
  • 佛教常識 | 三論宗
    佛教雖產生於印度,自漢代傳入我國,隨著經典的翻譯。以及研習修學者的增多,遂而各宗發揮光大,且有系統的研究,確在中國,在唐代有十三宗,後多歸併,至今日以顯密大小分之,尚有十宗。宗派的成立主要原因有三:(一)教理闡明,獨闢蹊徑;(二)門戶見深,入主出奴;(三)時味說教,自謂承繼道統。
  • 佛教宗派 :淨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