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簡介

2021-02-19 杭州金蓮寺

  中國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名。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

史略  創始人玄奘曾遊學印度17年,回國後先後譯出瑜伽學系的「一本十支」各論,並翻譯了《成唯識論》,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論基礎。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窺基等對該宗典籍竟作註疏,在理論上各有發揮。特別是窺基,直紹玄奘所傳,融全貫通,加以發揚,有「百部疏主」之稱。窺基之後,慧沼、智周傳承兩代,各有闡揚。自智周弟子如理以後,即逐漸衰微。

經典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學瑜伽一系學說,其所依經典,即以《瑜伽師地論》為本,以《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論》等十論為支的所謂「一本十支」為主要典籍。《成唯識論》為其代表作。

判教  此宗的判教,依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判釋迦一代教法為有、空、中道三時。第一時有教。為破異生實我之執,於鹿野苑說阿含經等,昭示四諦、十二因緣、五蘊等法,是為初時我空之說。第二時空教。為破除諸法實有之執,在靈鷲山等說《摩訶般若波羅密多經》等,開示諸法皆空之理,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是為第二時法空之說。第三時中道教。為破除執著有空,於解深密等會,說一切法唯有識等,即心外法無,破初有執;內識非無,遣執皆空;離有無邊,正處中道;是為第三時識外境空之說。此三時教的說法,有依釋迦說法年月先後來區分的,稱年月次第;有依了義與不了義來區分的,稱義類次第;還有兼年月次第與義類次第來區分的。

理論  1、三性說。三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無著、世親等瑜伽行派認為,諸法實相應有兩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詮表所說,也不是一切都無所有,而是遠離有無二執以為中道。這樣即有虛妄分別與空性兩面:依分別的自性說為「依他起性」(相對真實);依分別的境說為「遍計所執性」(妄想);又依空性說為「圓成實性」(絕對真實)。法相宗繼承此說,且結合唯識說,以為三性也不離識,謂諸識生起之時,現似見分與相分兩分是依他;意識從而周遍計度,執為「能」、「所」二取,則是遍計所執。

  該宗又用唯識所現來解釋世界,認為世界現象都由人的第八識即「阿賴耶識」所變現,而前七種識再據以變現外境影像,緣慮執取,以為實在。又認為在阿賴耶識中蘊藏著變現世界的潛在功能,即所謂種子。其性質有染有淨,即有漏無漏兩類。有漏種子為世間諸法之因,無漏種子為出世間諸法之因。從而說明未來出世者種姓有聲聞、獨覺與菩薩三乘之別,又有不定為何乘之「不定種姓」與三乘也不得入的「無種姓」,因而建立五種姓說。這與向來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說不同,是該宗中心思想之一。

  2、五重觀法。為與唯識說相適應,主張用唯識觀。窺基在《大乘法苑義林章》的《唯識章》中特別提出從寬至狹、從淺至深、從粗至細的五重唯識觀。五重觀是:(a)遣虛存實識。此觀有情的遍計所執性法,純屬妄情臆造,毫無事實體用,故應遣除;至於依他性法仗因託緣依他而有事實體用,是「後得智」之境,又圓成性是諸法之理,為「根本智」之境,均不離識而應留存。是為唯識觀的初步。(b)舍濫留純識。雖觀事理皆不離識,而此內識有所緣相分和能緣見分。相分為內境,見分心仗以起,攝境從心,並簡別有濫於外境,所以只觀唯識,為第二步。(c)攝末歸本識。攝見相二分之末,歸結到自心體分之本。因見相分皆識體所起,識體即為其本。今但觀識體,為第三步。(d)隱劣顯勝識。隱劣心所,顯勝心王。心王起時必隱劣心所,為第四步。(e)遣相證性識。心王猶屬識相,今遣相而證唯識性,得圓成實之真,為唯識觀最究竟之階段,即第五步。

  3、因明學說。因明原為瑜伽行派所創。世親門人陳那有更大發展。玄奘在印度遊學時,曾到處參問因明,造詣極高。臨回國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會上,立了一個「真唯識量」,書寫在金牌上,經過18天,無一人能駁倒它,創造了因明光輝的典範。回國後,先後譯出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和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門人競作主疏。其中以大莊嚴寺文軌和慈恩寺窺基所作最為流行。窺基對因明作法,多有發展,主要有:區別論題為「宗體」與「宗依」;為照顧立論發揮自由思想,打破顧慮,提出「寄言簡別」的辦法;立論者的「生因」與論敵的「了因」,各分出言、智、義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每一「過類」都分為全分的、一分的,又將全分的一分的分為自、他、俱;推究了有體與無體。

影響  此宗所傳唯識因明之學對後世影響很大。律宗道宣專事四分律的宣揚,在理論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譯唯識學的觀點,以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功能)思心所為戒體,稱為心法戒體論(戒弟子從師受戒時,在精神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稱戒體)。晚明思想家王夫之著有《相宗絡索》一書,對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頗精。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曾在其著作中運用因明三支比量。譚嗣同在所著《仁學》一書中,也引用有關唯識思想。資產階級革命家章炳麟,曾運用因明與西方邏輯、中國墨經作比較研究,並有《齊物論唯識釋》之作。近代歐陽竟無、韓清淨和太虛等也曾對法相唯識之學竟相研習,並撰有不少專門著作。

  法相宗在日本亦有流傳。唐永微四年(653)日僧道昭從玄奘學法相宗義,回國後以元興寺為中心傳法,稱南寺傳。開元四年(716),日僧玄昉從智周學法,歸國後以興福寺為中心傳法,稱北寺傳。新羅智鳳、智鸞、智雄亦從智周學法相而弘傳於日本。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時代最有影響的宗派之一,至今流傳不絕。

相關焦點

  • 佛教十宗 | 唯識宗簡介
    唯識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應理圓實宗、普為乘教宗、唯識中道宗、唯識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廣義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識宗等以分別判決諸法性相為教義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識宗,或以之為唯識宗之代稱。為中國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別有為、無為之諸法,主張一切唯識之旨之宗派。
  • 淨土宗祖師——簡介
    大師為人護持戒法,未曾舉目而視女人心不念名利。平生以乞食為生粗衣淡飯持戒精嚴,而對人慈愛寬恕信念堅強。淨土宗第三祖:承遠大師  承遠大師,俗姓謝,漢州人,唐代高僧,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第三代祖師。承遠大師宿根善利且天資聰穎超乎常人,自幼接受儒家的教育,隨著年歲的增長和閱歷的加深,思想境界因之改觀。
  • 日本佛教法相宗大本山—藥師寺 | 城市印象第二期—小丸子
    在該系列文章第一篇,我們講到日本南山律宗的大本山唐招提寺,今天我們繼續來聊一聊距離唐招提寺600米旁邊這座法相宗大本山,藥師寺。藥師寺不僅是南都七大寺之一,也是古奈良歷史遺蹟之一。藥師寺(Yakushiji),也是日本佛教法相宗大本山(法相宗也叫唯識宗),是供奉藥師琉璃光如來佛的一座寺廟。
  • 改革宗與改革宗神學簡介
    [14]   2.律法與福音  路德本身強調因信稱義,惟獨信心,把福音與律法對立起來。路德說:「律法只是顯明我們的罪,別無其他,使我們感到罪咎,從而使良心痛苦;但福音所提供的則是在這種痛苦中長期掙扎的人所盼望的救贖。因此,律法是邪惡的,福音是美善的;律法宣告的是忿怒,而福音所宣告的則是平安。」
  • 元定宗貴由汗簡介
  • 心道法師與法幢宗
    曾在青海、甘肅、北京等地受到喜饒嘉措大師多次的親切接見,在西北五省享有很高的聲譽,對西部近代佛教的發展具有很大貢獻。當時由於西北處於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地區,大師本人又精通顯密二宗,提出「釋穆一家」的宗教觀,主張「顯密並弘,禪淨雙修」的佛教思想。
  • 法尊法師簡介
    據大師在法尊法師翻譯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序文中提到,當時中國佛教各宗均已衰頹,日本雖經明治維新復興,然亦只有各宗而無整全之佛教。中國至清代晚期,除參話頭念彌陀外,偶爾能夠講解研習的,也只有禪宗的《楞嚴經》,淨土宗的《彌陀疏鈔》以及天台宗的《法華經》與四教儀或賢首宗的五教儀附相宗八要而已。經律論古代的註解早多散失,保存在大藏經裡的也只是用來供奉或翻閱以種點善根罷了。
  • 深切緬懷法幢宗初祖心道法師
    心道法師(1905一一1968)是近代西北地區佛教法幢宗的開拓者,他以大無畏的弘法精神為西北地區的佛教輸入了較有力的新鮮血液,使西北五省的佛教重新步入正統的佛教修道模式,挽救了西北五省佛教的命運,革新了大眾對佛教的認識。法幢宗在西北五省現已傳到了第六代,已是這個區域內佛教的主流。
  • 天台宗概述
    它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加以整理和發展而成一家之言,當時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對隋唐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元明以後,該宗學者往往兼倡淨土,形成「教在天台,行歸淨土」之風。該宗在漢族地區雖幾經興衰,但仍延續至今不絕。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正依的經典,因之建立一宗的教義。
  • 「南山酬唱」——記107歲乘清長老和104歲法宗長老的道誼
    乘清長老作品·泥裡蓮花去年秋天,隆相法師的書法展,要我去棲霞寺參加,在那次活動上,玄印法師介紹了張海濤先生和我認識,說他是法宗長老的弟子,常在長老身邊走動。「南無佛」大字,寄往棲霞,法宗長老在一側又分別寫上「無量壽」。
  • 武威鳩摩羅什寺舉行法幢宗傳法大典
    10月23日,武威鳩摩羅什寺舉行法幢宗傳法大典,鳩摩羅什寺方丈理方大和尚在大雄寶殿將法幢宗正法眼藏法脈傳予大慧道隆、心賢道融、妙正道圓、繼廣道宏、悟鎮道林、究慧道智等六位法嗣,使其成為法幢宗第五世嗣法傳人。
  • 【國學百科】中國佛教宗派簡介
    比較有代表性的共有八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現將主要的幾個宗派簡介如下:三論宗 依據鳩摩羅什(343—413)傳譯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研究講習而形成的學派名 「三論宗」。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淨宗法師曾引窺基大師在《大乘法苑義林章》當中解釋宗的特性,指出祖師們依本宗法脈,進行教相判別(簡稱「教判」),突顯是宗的特性,如下:一、獨尊性──不共與他宗的獨特而受尊崇的地方,如一國之王二、統攝性──卻能統一、含攝佛教餘宗的思想,
  • 摸象佛普43 | 言簡意深地介紹賢首宗(華嚴宗)、律宗和密宗(真言宗)
    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陝西戶縣草堂寺為祖庭,以南京棲霞寺為江南的三論宗祖庭祖庭】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祖庭西安大慈恩寺】三是天台宗【祖庭台州天台山國清寺】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祖庭西安華嚴寺】五是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為】六是淨土宗【祖庭江西廬山東林寺及西安香積寺】
  • 《華嚴宗簡論》系列丨華嚴宗的傳承(下)
    宗一續寫法藏遺稿《華嚴略疏》達二十卷,慧苑續成十六卷。睿宗先天元年(七一二),法藏圓寂於長安大薦福寺,葬於神禾原華嚴寺的南邊,秘書少監閻德穩為作碑文:《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略述一生行化事跡。法藏發揚了杜順、智儼的學說,建立了完備的教觀,是華嚴宗的實際創始者,被稱為華嚴宗三祖。
  • 禪宗 | 五家七宗——法眼宗
    法眼宗是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因本宗開創者文益禪師(885-958)圓寂後,南唐中主李璟諡為「法眼大禪師」,後世因稱此宗為「法眼宗」。法眼宗宋初極盛,宋中葉後衰微。法眼宗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中最後產生的一個宗派,歷經文益(885-958年)、德韶(891-972年)、延壽(904-975年)三祖,活躍於唐末宋初的五代時期。
  • 大黑天財神的法相演變
    電影《了凡四訓》:必看改運電影    「東密大黑天」:大黑天1000年前最初的法相:七福神之一的大黑天,最在密教裡受到重視,原因是他具有四種特性
  • 真言宗名
    大乘佛法之流傳於世者,約存八宗,真言宗其一也。此宗之名,本於佛說,與後代依地依人依經論而立名者有異,《金剛頂分別聖位經》云:「真言陀羅尼宗者,一切如來秘奧之教,自覺聖智修證法門。」『陀羅尼』者,總持之義。『真言』者,真實不虛之義。即指法身如來之語言,亦稱為明,亦名神咒。
  • 常識 | 佛教各宗要略——唯識宗
    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發源地為陝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大雁塔和陝西長安區的興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與著眼於佛性的禪宗不同,唯識宗著眼於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實踐佛法的佛學宗派。
  • 禪宗丨五家七宗——法眼宗
    法眼宗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中最後產生的一個宗派,歷經文益(885-958年)、德韶(891-972年)、延壽(904-975年)三祖,活躍於唐末宋初的五代時期。作為宗派,法眼宗的傳承歷史不長,但它的幾位祖師都是吳越地區學修並重的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