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釋經典|傳印長老:天台六即佛義(建議收藏)

2020-12-17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 內容提要 |天台宗基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圓理和《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凡聖五十二位次,建立六即佛義,既能使修行者樹立充足的信心,又不致妄濫位次誤入歧途。說明六即佛義深符佛家圓旨。

一、引言

在第二十三期的《法源》上,刊載了拙文《天台四教頌略釋》,文章的末尾順帶地刊載了《六即佛頌》。想不到,這《六即佛頌》竟而引起了一些同學的關注,有不少同學在課餘時間前來我處詢問或討論。在和同學們接觸當中,我深深地被同學們熱心求知的態度所感動,覺得很有必要對這個問題作進一步的闡釋。

今年喜逢我院建院五十周年,隨著偉大祖國的欣欣向榮,我院正呈現一片輝煌燦爛的景象。我院所在的寺院——法源寺,在國家和北京市政府的重視之下,正在修繕。同學們皆風華正茂,頭角崢嶸,威儀堂堂,努力修學。令人看到了二十一世紀佛教明亮的曙光。適值《法源》徵稿,在此,便將曾經與一些同學討論的關於「六即佛」以及相關的問題,作一概要介紹,並希望諸位法師和同學們提出批評意見。

二、《六即佛頌》的作者

《六即佛頌》[1]的作者是宋·法雲大師(1086—1158),字天瑞,號無機子,原籍長州(浙江長興縣),俗姓戈。師對內外典籍無不貫通,尤擅詩文。在佛法中,師以天台教觀為專業,著《六即佛頌》闡明要旨。師居蘇州景德寺,法席隆盛,蒙宋徽宗皇帝(趙佶)頒賜紫衣,加封號曰「普潤大師」。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師五十六歲,著《翻譯名義集》七卷六十四篇,為佛教重要的工具書,直到現在,人們猶在使用。

法雲普潤大師天性至孝,以母年臻老邁,遂即歸裡奉母終年,曲盡人子之道,時人皆為感動。同時大宏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效法廬山遠公,結蓮社念佛號,一方為之傾動。天台聖教與西方淨土法門密不可分,於此也可以見其一斑。紹興二十八年(1158)九月,端坐生西,壽七十三。[2]

三、「六即佛」的建立

「六即佛」是天台智者(智顗)大師(538—597)所創立。智者大師立此六即佛義,是根據包含在佛經裡面的義理,加以提煉衍繹軌範而成。如《天台四教儀集注》說:「六即位者,義蘊佛經,名出智者。如貧女寶藏、力士額珠等,在諸文所明;或顯法門高深,或明修觀位次。」[3]這裡所說的「貧女寶藏」和「力士額珠」,是《大般涅槃經》卷七《如來性品》中所說的兩個譬喻故事。經文云:

如貧女人,舍內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語貧女人:「我今僱汝,汝可為我耘除草穢。」女人答言:「我不能也。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後乃當速為汝作。」是人復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女人答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況汝能知?!」是人復言:「我今審能。」(審:確實、真正——印注)女人答言:「我亦欲見,並可示我。」是人即於其家掘出金藏。女人見已,心生歡喜,起奇特想,宗仰是人。

善男子!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一切眾生不能得見,如彼寶藏,貧人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眾生所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如彼貧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見。如來今日普示眾生諸覺寶藏,所謂佛性。而諸眾生見是事已,心生歡喜,歸仰如來。

善方便者,即是如來。貧女人者,即是一切無量眾生。真金藏者,即佛性也。[4]

這個譬喻敘述了貧女人由不知至知乃至獲得寶藏的過程。用這個過程來譬喻由凡夫不明本具佛性到明白佛性乃至成佛這一過程。我佛善巧說法,故事情節,既生動逼真,又使人易於明了。智者大師正是由此獲得啟示,根據這個譬喻,把從凡夫到成佛的過程,進行總結規範成為具有普遍規律性的六個階段,謂之六即佛。

「力士額珠」喻,也出自本經本品。大意謂:王家有大力士,眉間有金剛珠,他與另一力士角力相撲,以頭觸之,額珠沒於膚中。自己也不知道珠子哪裡去了,額上創處有瘡,有一良醫為之醫治。醫言珠在膚內,力士不信,醫取鏡照之,明了顯現(由此可知,如同現在的X光,古已有之),力士見已,心懷驚怪,生奇特想。這同前一譬喻相類似:力士喻眾生,良醫喻佛,珠喻佛性。如經文云:

善男子!如來如是說諸眾生皆有佛性,喻如良醫示彼力士金剛寶珠。是諸眾生為諸無量億煩惱等之所覆蔽,不識佛性。若盡煩惱,爾時乃得證知了了,如彼力士於明鏡中見其寶珠。

善男子!如來秘藏如是不可思議。[5]

智者大師正是根據這樣的譬喻以及餘經所蘊義理,建立「六即佛」義:

一、有藏(亡珠)——理即佛

二、人指(示珠)——名字即佛

三、耘掘(鏡顯)——觀行即佛

四、得近(見知)——相似即佛

五、藏開(證知)——分證(真)即佛

六、取用(了了)——究竟即佛

如是六即佛義,乃是由凡夫成就佛道的普遍性的軌道。

四、六即佛的含義

(一)理即佛

一切凡夫眾生現前一念心性,便是如來藏的理性。如同水的溼性,凡聖沒有差別。唐·杜順禪師依《華嚴經》立「自性清淨圓明體」,是即如來藏中法性之體。一切眾生日用云為,在五陰的色心法中,蘊藏著與如來一般無二的智慧德相。從本以來性自滿足,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故曰自性清淨。性體遍照,無幽不徹,故曰圓明。在凡夫因煩惱覆之則隱,在諸佛因智慧了之則顯。這便是一切眾生的自心之體。[6]

理即佛亦稱理即菩提。所謂一念心即「如來藏理」。分而釋之,便是:如故,即空;來藏故,即假;理故,即中。空,即自性本具的一切智;假,即自性本具的道種智;中,即自性本具的一切種智。三智本來一心中,是吾人天然的性德,具足不可思議。所謂舉一念即空、假、中三諦,非三非一。如是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復如是,法爾現成。所以稱作理即佛,或理即菩提,也是理即止觀:即寂名止;即照曰觀。[7]

 (二)名字即佛

理本現成,而吾人日用不知,由於一向執迷不聞三諦,全然不識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值遇某種因緣,或從善知識,或從佛經卷,了知如來藏性,悟二空理[8],通達一切法皆是佛法。就其所了悟的理境而言,與諸佛如來是一個樣的,此名字位人,圓解開發,這是從此往後成就佛道所必不可少的修德的出發點。

名字即佛,亦稱名字即菩提,亦是名字止觀。若未聞三諦理時,處處馳求;既得聞已,攀覓心息,名止;但信法性,不信其諸餘事,名觀。

 (三)觀行即佛

大開圓解、大徹大悟以後,於日常生活中,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心口相應,解行一如。喻如眼睛得到陽光,照了一切,而無僻暗。此觀行位次,也是這樣,以慧契理,觀心不息。如《首楞嚴經》中「射的」喻,開始習射,雖不能中,而勤行練習。是名觀行即佛。

觀行即佛亦稱觀行即菩提,亦名觀行止觀;餘想停息名止,恆作此想,名觀。

此觀行位有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和正行六度的五品淺深次第。這五品總非師位,所以叫作「五品弟子位」。所謂隨喜品,是說聽聞了圓妙的佛法而自喜亦令他隨喜,內以三觀,觀三諦境,外用懺悔、勸請、隨喜、發願和回向的五悔法門,以為修持。讀誦品,則更精進於讀誦受持。說法品,則為他人宣說,導利前人。兼行六度品,則以正修理觀為主,而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品,謂圓觀稍熟,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而能正修六度。

此觀行位人,已經能夠圓伏(一伏一切伏)五住地煩惱[9],不起現行,而猶未能斷除見惑,是圓教的外凡位,與別教十信位相當。《天台四教頌》云:「別信並圓五品位,見思初伏在凡居。」即頌此位。

(四)相似即佛

由前觀行功夫轉增殊勝,獲得相似中道慧觀。以其愈觀愈明,愈止愈寂,如習射功夫深了而能鄰近中心的標的,所以叫作相似中道慧觀。到此地位,一切世間治生產業與中道實相不相違背。所有思想籌量,皆能如同先佛經中所說。

相似即佛,亦稱相似即菩提。圓伏障法身的根本無明惑,名止;得似中道慧,名觀。此位之人,為圓教的十信之位。於初信位上,斷除見惑;於七信位上,斷除思惑;於第八、九、十信位上,斷除沙塵惑。是圓教的內凡位。如《天台四教頌》云:「八至十信二惑(見思惑、塵沙惑)空,假成俗備理方通。」即頌此位。

又此位之人,獲得六根任運不染六塵的實證,所以稱作「六根清淨位」,於一一根中,皆各能具有六根的功用,能夠六根互用,作六塵的佛事。如阿樓陀尊者盲目而證得「天眼通第一」等。此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中所說,若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10]。六根清淨位,據《菩薩瓔珞本業經》,亦稱鐵輪位。

 (五)分證即佛

亦稱分真即佛、分真即菩提。因相似中道慧觀之功力增勝,初破一品根本無明,見佛性,開寶藏,顯真如,證法身,入於圓教初住位,名發心住(此發心住之名,雖亦與別教初住名同,而其斷惑證真大不相同;別教初住始斷見惑,與圓教的初信位相當),亦稱銅輪位。

從此入於聖位(與藏通二教斷見惑即名聖位不同),更由第二住至十住,歷十行、十回向、十地和等覺,共四十一位,皆分破無明,分證法身。如從晦日的初月至十四日月,光逐垂圓,暗逐垂盡(將十五日的圓月喻妙覺之佛——究竟即)。法身即是「毗盧遮那」遍一切處佛的境界,即是智境圓融、光壽無量的常寂光。光為般若德,寂為解脫德,常為法身德。

分證即佛,圓教十住位稱曰銅輪位者,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經意[11],用「六因位」(信、住、行、向、地、等覺)譬喻為「六輪」,乃至六性、六堅、六忍、六定、六觀等,都用「瓔珞」作為名稱,便是取其菩薩在這些位次中莊嚴法身的意思。所謂「六輪」者,便是:以鐵輪喻十信位;以銅輪喻十住位;以銀輪喻十行位;以金輪喻十回向位;以瑠璃喻十地位;以摩尼輪喻等覺位。輪即佛家通常所說的法輪之輪,本為攻堅克敵的武器,取其能夠碾碎或摧毀惑業、降伏煩惱等義。

通常以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所化的國土。圓教初住位的菩薩,據其所破的一分根本無明,獲證的一分三德法身,其功用是能在一百個佛土中大作佛事。若有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示現「八相成道」[12]以度脫之;若應以「九法界身」[13]得度者,即為普門示現而度脫之。如是圓教第二住菩薩能於一千個佛土、第三住菩薩能於一萬個佛土大作佛事,如同別教初地菩薩以上,位位增勝其法身妙德。

(六)究竟即佛

分證位到了等覺,去佛僅差一等,名「有上士」,此等覺位人更破最後第四十二品生相(微細)無明,證入妙覺之極果,至此已經窮盡法海淵底,智斷究竟。智光圓滿,不可復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斷,更無可斷,名果果。等覺不通,唯佛能通,過荼[14]無道可說,所以名曰究竟菩提,亦名究竟止觀。

妙覺佛果,永別無明父母,究竟登中道山頂,成大菩提,證大涅槃。一切大理、大誓願、大莊嚴、大智斷、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權實、大利益、大無住,即是十觀成乘,圓極竟在於佛[15]。梵稱盧舍那,此雲淨滿;淨即斷障究竟,滿即福慧圓滿。膺得十號名稱:

1.仿同先德號………如來;

2.堪為福田號………應供;

3.遍知法界號………正遍知;

4.果顯因德號………明行足;

5.妙往菩提號………善逝;

6.達偽通真號………世間解;

7.攝化從道號………無上士;調御丈夫;

8.應機授法號………天人師;

9.覺悟歸真號………佛陀;

10.三界獨尊號………世尊。

五、何以須要建立「六即」

六即,為「雖六而相即」的意思,正屬天台圓教圓理的教義。如蕅益大師《教觀綱宗》述圓教中說:「正約此教,方論六即。」並揭示其理由說:藏、通、別之三教,各就其當教,雖然也各論其六即,然而,那都是不徹底的,不究竟的。為甚麼這樣說呢?試看藏教和通教極果(佛地、佛果),僅可同圓教的內凡位「相似即」(十信位)相齊;別教的妙覺(佛),也只能同圓教的「分證即」的十行位中的第二行相齊。所以,藏、通、別這三教,「但有六義,未有即義,以未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故也」[16]。

由此可知,被我們經常提到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句話,其實正是天台圓教中最為圓滿究竟的圓理。六即佛的判釋便是基於這一圓理的。至於從凡至聖的五十二位次,則是主要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之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一圓理,必須經由佛經所說五十二位次的修證來體顯和獲得。用天台宗的語言來說,前者是「理具」,後者為「事造」。理具與事造相統一起來,方為正確可靠,不致誤落歧途。

為甚麼要建立「六即」呢?如《天台四教儀》說:約修行位次從淺至深,故名為六;約所顯理體,位位不二,故名為即。《四教儀集注》說:約修行位次者,如《止觀大意》卷二云:即故,初後俱是;六故,初後不濫。理同故即,事異故六。由於事有差別,所以從淺位至深位,建立「六」名;由於理本無殊,始終不二,所以建立「即」名。

《天台四教儀》結曰:是故深識「六」字,則不生上慢;委明「即」字,則不生退屈。《集注》說:六即之名,體現了事理不二之義。理同故即,是理具也;事異故六,是事造也。即不妨六,六常處即,所以是圓融事理的「六即」。

總之,何以要建立「六即」?其意義不外乎兩個方面。如《輔行記》所說:一方面為顯圓詮諸法,事理不二,一切凡聖,生佛體同。若明了此理,則能建立充分的信心,而不生退屈自甘下凡,所以須明「即」字;為使人明了從凡至聖雖然全體是一個迷悟因果的歷程,然而其相有殊,位次井然,不容顢頇,為了避免「增上慢」的過失,所以須明「六」字,這是一方面的意義。

要建立「六即」另一方面意義是:為革除文字、暗禪之弊。每有文字法師,封文滯義,唯知死守名相,推功上人,自甘退屈;以為成佛一事,己非其分。為對治此等過失,所以說全體「即」是。復有暗禪證人,即狂禪之流,每以撥棄修行自負,但說即心是佛,一切現成。此種人不辨識階位淺深,多濫上聖,起增上慢。為救斯弊,故明「六」位。《六即佛頌》的作者法雲大師也說:「痴禪任性,濫上聖以矜高;狂慧隨情,居下凡而自屈。」由是天台建立「六即佛」義,破二種見。

暗禪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都是由於不曉得六而復即的道理。所以應知:即故,凡亦必具;六故,極唯在佛。這樣,明了始凡之理具而深信無疑,則能趣求佛道而無怯懦,終聖在佛而可以避免增上慢以生狂妄自大的過失。

所以,這「六即佛」義,起自天台一家,而深符圓旨,能夠普遍應用於佛教諸家,而永無眾過。

又,圓教觀心,須明六即。如《宗鏡錄》卷三十七問云:但了一心能成深觀者,若無位次,皂白何分?須合教乘以祛訛濫;教觀雙辨,方契佛心。答曰:誠如所言,缺一不可。圓教觀心,須明六即。以三觀故,免數他寶;以六即故,無增上心。然心非數量,豈有四六之文;理合幽玄,誰分淺深之位!但為證入有異,俄分四教之門;升進亦殊,故列六即之位。此出臺教《止觀》正文。簡慢濫於初心,證究竟於後位。

《止觀》云:約六即顯是者,問:為初心是?後心是?答:如《論》云:焦炷(蠟燭芯子)非初,不離初;非後,不離後。若智信具足,聞一念即是,信故不傍,智故不懼,初後皆是。若無信,高推聖境非已智分;若無智,起增上慢謂已均佛;初後俱非。為此事故,須知六即。[17]

由此可知,所謂圓教圓理,必須是事理具足,相輔相成。天台六即佛義,便是為了防止那些執理廢事、自誤誤人和高推聖境、自甘凡愚的弊害。吾人為佛弟子者,對於這一佛法中的重大著眼點,特宜措心!

六、得「名字即佛」一例

明·蕅益(智旭)大師(1599—1655)示居「名字即佛」位。大師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歿於清·順治十二年,壽五十七。示寂前一年的臘月初三日,時在病中,有詩曰:「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據此可知,大師已獲得「名字」之位。蓋此位之人,見思二惑,伏猶未能,何況乎斷?!是年(1644)寄錢牧齋居士書云:

今夏兩番大病垂死,季秋閱藏方竟。仲夏一病更甚,七晝夜不能坐臥,不能飲食,不可療治,無術分解。唯痛哭稱佛菩薩名字,求生淨土而已!具縛凡夫損已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實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況僅從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按:此指錢居士),誰知此實語也。[18]

須知名字位人,通達佛法,已經能夠如數家珍一般地橫說豎說,廣說略說,任運而說,無有差誤。如蕅益大師於出家前數年,已經誓志念佛,聽講《首楞嚴經》文雲「世界在空,空生大覺」遂起疑情:何故有此大覺,致為空界張本?疑不能決,乃至悶絕無措,因而決意出家,體究大事。二十四歲出家,次年(二十五歲)夏季在徑山(浙江天目山東北峰能仁興聖萬壽禪寺)參禪,遂即徹悟本來。二十七歲開始,首先研習律藏,著述《毗尼事義要略》,幾經修訂,完成為《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十七卷。五十七歲那年正月二十一圓寂。其一生弘法著述由二十七歲至五十六歲,共三十九年間。概略統計有:

《閱藏知津》四卷;《法海觀瀾》:律學、教觀、禪宗、密咒、淨土等五種;注釋經、論、義、疏等四十餘部,共一百四十餘卷;另有《靈峰宗論》十卷等。

由於獲得了名字位的人,已經大徹大悟,大開圓解。通達了一切佛法,所以他的著作,皆是從佛法心地中流出。通達無礙,與三世諸佛說一樣話,絕不會誤導後學。

這裡所舉蕅益大師獲得名字位僅為一例,俾便有助於我們明白「名字位」是怎麼一回事。名字位:在教下即是大開圓解;在宗門(禪),即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應是佛門中各宗被尊為祖師者續佛慧命,繼法傳燈,所必須具備的資格前提。到達這個地位的人,在蕅益大師之前,固然多不勝數,大師之後,自清至民國亦有多人,如近世印光大師被尊為淨土第十三祖,其著作有《印光法師文鈔》共三編行世,亦皆是從其真修實證中結晶而出。總之,吾人學佛,對於祖師的著作,應視同經論原典,給予足夠的重視。

蕅益大師的修證,據他自己說是「名字即佛」位。不過,從他的實際實行看,恐怕不止於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當他徹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後,必定不會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進地加功用行,歷事煉心,降伏煩惱,直至於完全到達「圓伏五住惑」的地位——觀行即佛位。

如前面提到,蕅益大師參禪徹悟以後,他自己說,「平日唯在心性上用力」,這應當便是修「觀行」的工夫,便是《首楞嚴經》說的射手練習射箭的「射的」的譬喻。如他在《靈峰宗論》中《示迦提》說:

《法華》妙旨,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知見,現前一念心之實性是也。現前介爾一念,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未生無潛處、欲生無來處、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心無心相,其相無生。無生故無住、無異、無滅。無生住異滅,即真法性;橫遍豎窮,不可思議。若於此無相妙心,妄謂有心相可得,則佛知見便成眾生知見;若即妄相幻心,達其本非有相,則眾生知見,便成佛之知見。心性既然舉體全空,亦復即假、即中。以三諦宛然,故三觀法爾。以法爾之三觀,照宛然之三諦;能所不二,境智互融。於此信解,名為隨喜;解義觀文,名讀誦;轉示他人,名講說;歷事煉心,名兼修六度、正修(六度)。有相、無相二安樂行,一串穿卻。只貴篤信力行,別無奇巧方便也。[19]

這段開示把觀行的要旨和盤託出,並且講到了「觀行即佛」位中「五品弟子」的事情。末後句的「只貴篤信力行,別無奇巧方便」,尤其足以明白地告訴我們:這絕不是紙上談兵。

孔夫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是說一個人對於自己沒有做到的事,向別人說已經做到了,君子之人以此為可恥。儒家之人,猶然如是,況我佛門真實修行人,都是不露形跡;對於修證,更絕對不說大話,白招大妄語的重愆。詳考蕅益大師平生,其內證境界,孰能測知?!

七、南嶽、天台二大師的修證

天台智者大師,被譽為「東土釋迦」,他已獲得「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則是與其師慧思大師同在靈山會上,聽聞佛說《法華經》的人。他的本際,我們凡夫誰得測知?!然而聖賢為眾生現身作則,所以便以凡夫自居,迨臨終時,弟子請問所證何位,答曰:「我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但登五品耳!」這就是說,智者大師原來的初衷是期望自己能夠斷惑證真,直至得到圓教的初住位,或別教的初地位,但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願輪,從事弘法利生,荒曠了自己的禪定工夫,以致只證個「圓教五品弟子」的觀行位而已!

五品,即隨喜、讀誦、講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如前已述。圓教的五品位,首先如前名字即佛位的人,圓悟藏性,與佛所悟的境界是相同的,藏性即是實相妙理,在纏(未斷無明惑)名「如來藏」,出纏(斷無明惑)名「法身」。在此基礎上進入圓五品位,即觀行位,在此位上,圓伏見思、塵沙、無明之三惑(所謂「五住地惑」),而見思惑猶未能斷。伏即不使其成為現行,壓伏在那裡,一旦除掉壓伏力量,則仍有反覆生起現行的可能。所以叫作「外凡位」。像智者大師那樣的人物,一生修證所到達的地步,是這樣(這當然是據大師自己所說)。修學佛法證得道品,豈是易事!現在世上多為急功近利,所以說假話的人很多,這也會影響到佛教門中,若能明白一些關於修證實際情形和道理,則能以正眼觀察,樹立正知正見,免遭魚目之輩的哄騙。

在圓五品位(觀行位)圓伏見思、塵沙和無明惑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即斷見惑,入於圓教初信之位。這個地位,就其所斷惑而言,與藏教的初果(須陀洹)相齊,若在藏教,便是入於聖位了。而此圓教由初信至十信,被稱曰「內凡位」。至第七信位斷思惑,與藏教的四果(阿羅漢)相齊。實際上,藏通二教的佛地、佛果也是在這個地位上,不過比阿羅漢更斷除了「見思習氣」。所以《天台四教頌》說:「圓信別住二之七,藏通極果皆同級。」見思惑斷盡,獲得六根清淨之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根塵相對,起識分別,是為對境生心,即妄想心。須到圓教七信位上,見思惑盡,得以六根對六塵,任運而無染。所謂對境無心,須到此地步方克。另方面,則可「六根互用」,發揮種種不可思議功德。南嶽慧思大師示居此位,是為相似即佛位、六根清淨位,亦稱鐵輪位,圓教的內凡位。還夠不上稱聖位,以其障法身的根本無明惑,尚有待於證入初住位時,開始分破故。

在這裡,順帶地說明:關於凡聖地位的判別標準,藏通二教與別圓二教是不同的。藏通二教是以出離三界生死(六道輪迴、分段生死)來判別凡聖地位,故以斷見惑、證初果為入於聖位;別圓二教則是超脫在三界以外,以獲證法身、成就佛道來判別凡聖地位,所以,從分破無明惑(出離變易生死)開始入於聖位。

今將慧思大師事跡略論一二如次:南嶽慧思大師(515—577)俗姓李,武津(河南上蔡縣)人,頂有肉髻,牛行象視。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具戒,誦《法華經》滿千遍。師事北齊慧文禪師。自觀病身: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由心起;心源無起,外境何狀?病業與身,都如雲影。作此觀想成就,輕安如故。坐夏期滿,自慚無所得,放身倚壁,背未至間,豁爾開悟,得法華三昧。師率性仁恕慈忍,秉菩薩三聚淨戒。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年中(約553)率徒移居大蘇山,嘗示眾曰:

道源不遠,性海非遙。

但向已求,莫從他覓。

覓即不得,得亦不真。

偈曰:

頓悟心源開寶藏,隱顯靈通現真相。

獨行獨坐常巍巍,百億化身無數量。

縱令逼塞滿虛空,看時不見微塵相。

可笑物分無比況,口吐明珠光晃晃。

尋常見說不思議,一語標名言下當。

又偈曰:

天不能蓋地不載,無去無來無障礙。

無長無短無青黃,不在中間及內外。

超群出眾太虛玄,指物傳心人不會。[20]

智者大師執弟子禮,向師諮詢「一心具萬行」的旨趣,遂諮受法華行法修三七日,大領玄旨。又請問師所證位次是否十地位?師曰:「非也。吾十信鐵輪位耳!」[21]慧思大師關於自己所證位次的回答被認為是「然其謙退,言難見實,本跡叵測」[22]的。

慧思大師於其入寂前十年時,即陳廢帝(陳伯宗)光大之年(567)六月,率徒眾來南嶽山,恍若舊遊之處,歷歷指明遺蹟,告訴大眾前三生事,依言發掘,皆得遺骸枯骨,或坐禪被賊斬首的髑髏頭骨,乃至前三生棲居寺院遺址等,今名曰「一生巖」「二生塔」「三生藏」的地方。[23]

南嶽慧思大師生前歿後,皆有不可思議、異乎尋常的靈異,無人能測其高深。姑且就其所言,已是可見位至十信,圓教內凡、六根清淨、鐵輪位、相似即佛的人,不但有大智慧,而且有大神通,其神通又不是小乘(藏教)阿羅漢所可與之匹敵的。

總之,如印光法師說:南嶽、天台大師,皆法身大士,其實證地位,誰能測其高深?這不過是欲勉勵後學專精學道,而作此曲折耳!豈真止證十信的相似位、五品的觀行位而已耶?我等博地凡夫,那堪擬彼。我等只好粗持重戒,一心念佛,兼修世善,以為助行,依永明、蓮池之法行之,則無往而不利矣。[24]

八、開悟與了脫生死

我們佛教徒當中,許多人對於開悟(明心見性)與了脫生死(斷惑證真)這兩者的關係,往往搞不清,每每以為開悟了就能了脫生死了,便萬事大吉,所作已辦了。通過闡釋「六即佛」義,可以明確知道:開悟與了脫生死是兩碼事,不可混為一談。

開悟,即禪宗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叫作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下叫作大開圓解,密宗叫作即身成佛,在「六即佛」中,屬「名字即佛」位,是為一切佛法的核心,最為圓頓直捷。然而須知:這是就吾人的不涉凡聖因果修證的「本有法身」(亦稱「素法身」)的立場來說的,在此位上,既未斷惑,更未伏惑,無從談起了脫生死。所以,如蕅益大師那樣的大祖師,猶然自稱自己是一個「具縛凡夫」。[25]

若要談到了脫生死的修證地位,無論禪、教、密等,便一概不能背離「六即佛」的軌道了。

按通途常規的教理的修持[26],縱然明心見性或大開圓解,距離了脫生死,還很遙遠。要知道:明心見性或大開圓解、見性(即身)成佛,是悟,不是證。現在的人能夠開悟的,恐怕已經幾乎沒有,更何況能證呢!證是惑業淨盡,斷除生死之因,自然不再感招生死之果了。

如前所述,「觀行位」人,僅能伏惑,尚未斷惑[27]。了脫生死,須證到藏教的初果、通教的見地、別教的初住、圓教的初信位以上,斷除見惑煩惱。至此,了脫生死,雖已可期,猶須七番天上,七番人間,往返生死,經歷二、三果,以斷除三界思惑煩惱,證至藏教的阿羅漢、通教的已辦地、別教的七住、圓教的七信地位,方可告別三界的分段生死。在圓教屬「相似即佛」位。

九、悟與未悟

既然已經是大徹大悟、見性成佛的「名字即佛」地位的人,尚未斷惑、亦未伏惑,仍然是「具縛凡夫」,那麼,悟與未悟,差別何在呢?

在這裡,作者本人慚愧至極!沒有資格回答這一尊嚴神聖的問題。不過,我們可以憑鑑,距離我們最近、最為親切的、弘法利生活動在二十世紀前半期的印光法師(1861—1940),絕對是一位親見「父母未生前」本地風光的大德。我們不妨引用他的一段話來回答這一不容含糊的重大問題。印光法師說:

須知悟後之人,與未悟之人,其修持仍同,其心念則別。未悟無生者(未開悟的人),境未至而將迎,境現前而攀攬,境已過而憶念(原註:攀攬二字,該攝好惡、憎愛;勿謂好愛為攀攬,憎惡為不攀攬)。悟無生者,境雖生滅,心無生滅,猶如明鏡,來無所粘,去無蹤跡。其心之酬境,如鏡之現像,絕無一毫執著繫戀之思想。

雖然於境無心,猶然波騰行海、雲布慈門。凡世間綱常倫理,與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須一一認真實行,雖喪身命,不肯逾越。且莫認作於境無心,便於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廢弛。若如是認為,則是深著空魔,墮於頑空,由茲拔無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濫聖、壞亂佛法、貽誤眾生之阿鼻地獄種子矣。[28]

又因該居士請問「悟後應如何保任」的問題,印光法師回答說:

至於悟無生以後,護持保任,銷熔餘習,彼(開悟了的人)自了明,何須預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否則(對沒有開悟的人)縱令飲者說得十分的確,而未飲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

以居士將此悟無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護持,致餘習復萌,得而復失,故有此問。

真無生忍(此指證得),實非小可,乃破無明、證法性,最下者為圓教初住菩薩,即別教之初住地也。[29]

以上,是與一些同學討論「六即佛」時,以及與其相關的幾個問題,大要如是。如果仍有疑問之處,請提出來再進行討論。

[1]頌文請參見《法源》第23期,第8頁;《大正藏》第46卷,第773頁下。

[2]比丘明復編:《中華佛學人名辭典》,第216頁。

[3]《卍續藏經》第57卷,第947頁上。

[4]《大正藏》第12卷,第407頁中。

[5]《大般涅槃經》卷七,《大正藏》第12卷,第408頁上—中。

[6]《宗鏡錄》卷一《標宗章》,《大正藏》第48卷,第417頁下。

[7]《宗鏡錄》卷三十七,《大正藏》第48卷,第632頁下。

[8]二空:我空、法空。我空者,謂於五陰法中,了知色心諸陰皆因緣和合而生,緣散則滅;此中了無能為主宰的實我可得。法空者,於五陰法,了知當體全空,如《般若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此法空之理,即是真如實相。

[9]五住地煩惱:使令眾生流轉於三界(欲、色、無色)生死的見惑為一住地;三界的思惑為三個住地;通於界內外的根本無明惑為一住地。共成五住地。此之煩惱惑業能令眾生住著於生死境地(界內:分段生死;界外:變易生死),所以叫作住地。所謂根本無明者:以此無明能障法身,致變易生死;能生枝末無明之見思惑,致分段生死。

[10]《法華經·法師功德品》,《大正藏》第9卷,第47頁下。

[11]《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大正藏》第24卷,第1011—1016頁。

[12]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誕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

[13]九法界身:菩薩身、緣覺身、聲聞身、天身、人身、阿修羅身、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

[14]荼:為「華嚴字母」的最後一字。《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羅什譯共二十七卷)卷五《廣乘品》說字等諸字入門,共四十二字門。其最後第四十二字為荼字。經云:「荼字門,入諸法邊竟處,故不終不生。過荼無字可說。何以故?更無字故。」(《大正藏》第8卷,第256頁中)所以南嶽慧思大師以此四十二字表示大乘之四十二位,以初字「阿」表圓教初住位,以最後字「荼」表妙覺極果之佛位。

[15]《蕅益大師全集》第11冊,臺北佛教書局版,第7109頁。

[16]參見《教觀綱宗》圓教條目。

[17]《大正藏》第48卷,第632頁下。

[18]《蕅益大師年譜》,《蕅益大師全集》目錄卷,臺北佛教書局版,第31頁。

[19]《蕅益大師全集》第16冊,臺北佛教書局版,第10423頁。

[20]《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大正藏》第51卷,第431頁中。

[21]《天台九祖傳》,《大正藏》第51卷,第99頁上。

[22]《天台九祖傳》,《大正藏》第51卷,第99頁上。

[23]《天台九祖傳》,《大正藏》第51卷,第99頁中。

[24]《印光法師文鈔》正編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之六。

[25]見前文《致錢牧齋居士書》。

[26]簡除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的特別法門——往生淨土證位不退,直至成佛,也是離不開「六即佛」的。

[27]天台智者示居此位,臨終在浙江新昌大佛寺念佛生西。

[28]參見《印光法師文鈔》正編卷一,《復袁福球居土書》,第194頁。

[29]參見《印光法師文鈔》正編卷一,《復袁福球居土書》,第193頁。

相關焦點

  • 中佛協會長學誠一行節前看望慰問一誠長老 傳印長老
    中國佛教協會學誠會長等一行看望慰問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傳印長老(圖片來源:中佛協) 學誠會長與傳印長老親切交談(圖片來源:中佛協) 合影留念(圖片來源:中佛協) 2016年1月22日,中國佛教協會學誠會長、演覺副會長、宗性副會長、劉威秘書長等前往北京法源寺看望、慰問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傳印長老,向傳印長老致以新春佳節的美好祝福。
  • 傳印長老:時逢穀雨憶故人
    大開元寺舉辦淨慧長老示寂周年念佛回向法會暨紀念座談會(圖片來源:大開元寺)三十五年前淨公長老的一首詩,題為《寄懷傳印法師》。三十五年前,即淨公長老已經從湖北家鄉被調來北京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協也是「文革」後才恢復。是年我還在江西與雲居山相距20公裡的梅棠公社暘岺山上。
  • 國宗局王作安局長赴法源寺看望慰問傳印長老
    2015年6月4日下午,國家宗教事務局王作安局長看望慰問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中國佛學院名譽院長傳印長老。(圖片來源:中國佛教協會 攝影:劉東) 王作安局長與傳印長老親切交談(圖片來源:中國佛教協會 攝影:劉東)
  • 闡釋經典|傳印長老:佛法淺談
    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三乘即聲聞、緣覺為小乘,菩薩為大乘,佛為無上乘——印注),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畜、鬼、獄);不念鬼、畜,即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惟佛獨證。自等覺(等覺去佛一等,為僅次於佛的大菩薩)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
  • 回顧丨傳印長老:中韓日三國佛教「黃金紐帶」成果豐碩
    傳印長老(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李保華)編者按:1993年中韓日三國佛教界在日本聚會,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樸初居士首倡「黃金紐帶」構想,得到三國佛教界一致認同和積極響應在這一盛會即將開始之前,鳳凰網佛教帶您重溫傳印長老關於「黃金紐帶」的寄語。傳印長老:以「黃金紐帶」構想為宗旨的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會議,是在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樸初居士和韓、日佛教界長老大德共同倡議下發起的。回顧我們共同走過的道路,成果豐碩。「黃金紐帶」不但加強了三國佛教界的友好交往,而且在人員互訪、文化交流、學術研究、信息共享、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 傳印長老為《淨慧長老全集》作序
    在雲山初識,吾即知其善作詩文,且頗具禪意,心生讚嘆。「浩劫」之後,慧公主筆《法音》二十載,以文字般若,結最勝法緣,宣化法音,功德無量。尤重佛教文史資料之保存,廣搜博採,先後主持影印《現代佛學》、再版《法音》二百期,皆為當代佛門重要文獻。更歷五十年,不忘初心,念茲在茲,彙編吾等先師虛雲老和尚之《全集》,圓滿雲公老人座下眾弟子之夙願,功在千秋,澤被後世。
  • 傳印長老書《古德詩集》|案牘雖忙姑少置,朝朝十念不宜虧。
    傳印長老書《古德詩集》|案牘雖忙姑少置,朝朝十念不宜虧。
  • 獨家視頻丨廣弘教法萬眾皈依 成剛長老
    廣弘教法萬眾皈依——成剛長老(如有廣告,為騰訊自動插播,敬請諒解!)成剛長老,出生於1944年,吉林長春人。十五歲開始吃素,勸人放生。1980年在長春般若寺依天台宗大德澍培長老出家。 成剛長老以言傳身教引導後學,生活樸素、深入經藏、嚴謹修學,盡心維護道場,為法忘軀。1996年10月至1997年1月15日受中國佛教協會委派赴莆田廣化寺傳授三壇大戒法會,茗山長老、一誠長老、傳印法師任三師,成剛長老、學誠法師、妙華法師等七人為尊證。 成剛長老自1983年住持般若寺以來,除恢復道場,安僧辦道。尤注重於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 儒釋道三家「巔峰對話」——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著名儒學思想家杜維明先生對話錄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分享到朋友圈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中國心身養生部落)直接關注【儒釋道三家「巔峰對話」:「和」是中國文化的特徵向量】儒釋道的三位重要人物——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以及著名儒學思想家、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進行「巔峰對話」,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葉小文主持
  • 從淨慧長老五十載的「朋友圈」看佛教中國化在當代的「返本開新」
    五葉堂是當代高僧淨慧長老(1933—2013)在河北邢臺玉泉禪寺的居所,也是淨慧長老部分手稿的收藏地。淨慧長老生前已經開始著手收集匯總《五葉堂序跋記集》中的各種序跋文稿,這次作為《淨慧長老全集》中的一冊,正式出版,以饗讀者。目前,《淨慧長老全集》已經影印出版外文編9冊,《淨慧禪語》1冊,《五葉堂序跋記集》是已出《全集》的第11冊。
  • 暢懷長老示寂|暢公:淨空長老暢佛本懷、惠利群生、功德不可思議!
    暢懷長老德相公告香港天台精舍住持、荷石精舍住持、圓明寺住持,香港佛教青年協會導師,上暢下懷老和尚於公元二零一九年六月二十一日下午五時三十分安詳捨報,世壽九十,僧臘七十八載。《淨土大經解》學習心得分享報告會開幕式致辭2012年6月17日暢懷長老▼敬請在WIFI網絡下觀看香港的暢懷老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佛門大德,是當代極少數親近過慈舟、圓瑛、倓虛三位長老的一位法師,他老和淨空法師是交往數十年的老友。
  • 溫州市妙果寺法主上達下崇長老安詳示寂
    浙江省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常務委員、溫州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溫州市妙果寺法主和尚、文成縣安福寺首座、原溫州市政協委員,嫡傳天台教觀第四十六代上達下崇長老,於公元2020年3月18日(農曆庚子年二月二十五)5時正,在文成天聖山安福寺安詳示寂,世壽96歲,僧臘81年,戒臘79夏。上達下崇長老,德高道老,持戒念佛,慈悲濟世,弘揚佛法,普攝群萌。
  • 【行為世範】《雨花長老傳記》(完整版)
    長老五十歲(1978年)時,於中國研究佛教教理最深、成就過無數大德高僧的天台國清寺出家 ,熟知《金剛經》、《六祖壇經》、《法句經》、《法華經》等經典。         六十三歲(1991年)時,返回家鄉 ,先後住於烏龍玉泉寺、 西竹萬福寺, 後於1993年住李家鎮無住寺。
  • 天台宗的「三諦三觀」論說
    天台宗論01期:天台宗:「三諦三觀」論說編輯:提挈善能思量,不起惡業,身業無毀、口業無譏、意業無失,三業皆淨,戒定智慧及以解脫、此外,在教導修行和修心(如「八正道」的正念、正定及「六波羅蜜」的禪定、般若)方法時,歷代高僧大德有不同的側重和闡釋,從而先後出現了各種不同宗派:如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等。隨著時代的變遷,至今仍發揮影響力有三個宗派:禪宗、密宗、淨土宗。
  • 德林長老:開示禪與教的關係
    德林長老:你把它們分家啊?禪,是世出世間法的根本,是一切法的根本。假如說,你這個人沒有禪了,你就是死人。沒有禪了,這個世界就沒有了。所以,你對這個禪要有足夠的認識。禪是佛法的核心,這個問題,在世界佛教論壇上,大家在一起談佛法,都認為佛法以禪為核心。禪是包羅萬象的。全世界,所有國家,所有高僧大德,認為八萬四千法門,濃縮後,就是禪。那蠻深的啊!
  • 天台宗概述
    天台宗概述天台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它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加以整理和發展而成一家之言,當時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對隋唐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元明以後,該宗學者往往兼倡淨土,形成「教在天台,行歸淨土」之風。該宗在漢族地區雖幾經興衰,但仍延續至今不絕。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正依的經典,因之建立一宗的教義。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世間所有人都在修止觀,是修六道之止觀;對不通教理之念佛人,甜瓜換苦瓢也是修止觀;止者制心一處,觀者分晰緣起,這是小乘之止觀;止者知心空寂無相,觀者照了緣起無有謬誤,這是大乘止觀;止者即用之體即照寂,觀者即體之用即寂照,上乘止觀也;寂照一心,心亦無寄而萬法現前,最上乘止觀,即天台止觀。此妙止觀見地即是功夫,歷一切法,法法皆成止觀。
  • 天台宗才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上篇)
    天台宗思想體系究竟形成於智者大師,還是形成於其弟子章安灌頂?筆者關注天台宗三十餘年,還未聽說過中國佛教史學界還有這個爭議。佛教講究「中道」,客觀理性,實事求是,不執空有,即是中道。我們謹以以佛教史實來說話,究竟誰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
  • 天台宗史 | 《天台九祖傳》講義(6/40)
    《天台九祖傳》講義禮賢法師 述二〇〇六年六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