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史 | 《天台九祖傳》講義(6/40)

2021-02-08 天台會

《天台九祖傳》講義

禮賢法師 述

二〇〇六年六月十五日


高祖無畏論主龍樹尊者一相大禪師傳

乙二、出家期

既得出宮,便入山至一佛塔。摩羅來訪,龍樹迎之曰:「深山孤寂,大德至尊,何枉神足?」摩羅曰:「我非至尊,來訪賢者耳。」

  既而得以出宮,於是按照自己的誓言進入深山來到一個佛塔之處。佛塔,梵語窣睹婆,略譯作塔婆、浮圖、佛塔等,意譯作高顯處、方墳、塔廟,原意是指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築物。一般在四個地方起塔供養,1、佛生處,在迦毗羅城藍毗尼花園;2、成正覺處,在摩伽陀國泥連河邊菩提樹下;3、轉法輪處,在波羅奈城鹿野苑;4、入大涅槃處,在拘屍那城娑羅林內。然而到了後世,多和「支提」混同,支提一般只供養佛菩薩之像,住有僧眾。在印度有塔必有廟,塔廟不分。所以《金剛經》說:「如佛塔廟。」在《法華經•方便品》中也云:「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因此龍樹菩薩出宮以後至一佛塔,實際上就是到了一個有塔的寺院。而後面的「欲從瞿曇門入」,那是他想進入到佛塔裡面去了。


根據《僧祇律》,凡僧也可以起塔,所謂持律法師,營事比丘,德望比丘,應起塔。但既非聖人,造塔時不能有露盤,而且必須位於屏處。如果違背,就會結罪。這是根據《十二因緣經》所說,經中云:為如來起塔,可造露盤八重以上。菩薩、緣覺、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等漸次減少,到轉輪聖王則僅為一盤。如果見了輪王之塔,也不能作禮,因為並不是聖塔的原故。對照這些經文,就可以知道現在的人為自己師父造塔,廣起露盤,「非惟現人得罪,亦乃累彼先亡。」這是十分可憐可悲的事情。


龍樹菩薩一到寺院,摩羅尊者就來探訪他了。摩羅,全稱迦毗摩羅,是付法藏中第十二祖,摩揭陀國華氏城人。一開始是外道,有三千弟子,後來被馬鳴菩薩所屈服,於是出家修道。證果以後,受馬鳴菩薩的付囑,大興教化,作「無我論」一百偈,以摧伏外道。有一次他遊化到西印度,當時有一個太子叫雲自在,想請他到宮中供養。摩羅尊者就說:「佛制沙門不得親近國王大臣等權勢之家,所以不敢從命。」於是太子就把城北山上一個清淨的石窟供養給摩羅尊者,讓他可以坐禪弘化。摩羅尊者剛到山前,就看到一條大蟒蛇,足足有一裡多長,一開始摩羅尊者只管自己走路,沒去看它。那條蟒蛇見沒人理它,就遊過來盤繞在尊者的身上,摩羅毫無懼色,並為它受三歸依,蟒蛇聽完以後遊行而去。摩羅走到石窟前時,看到有一個穿白衣服的老人從洞中走出來,並向摩羅合掌問訊,說我以前也是一個比丘,喜歡獨處寂靜,對於初學來問問題感到很不厭煩,經常生起嗔心。因為這樣的緣故,命終以後墮為蟒蛇之身,住在這個石窟已經有一千多年了。剛才幸好碰到了您,並為我傳授歸依,使我能夠脫離蟒身,所以特意來向您道謝。說完那個老人就不見了。摩羅尊者後來付法給龍樹菩薩,而盡其化緣。


摩羅尊者親自來訪,這是師父訪徒弟的最好例子。以前印度的戒賢論師,他是護法的弟子,三十歲時就很有成就,曾代表護法外出破斥外道。護法退休後,戒賢論師即主持那爛陀寺的講座。他在晚年時受疾病的困擾,非常痛苦,生不如死,幾次都想自殺。後來文殊菩薩託夢給他,告訴他現在所受的疾病是重報輕受,讓他耐心等待,不久之後會有大唐菩薩前來求學受教。果然沒過多少時間玄奘大師就來到了那爛陀寺,戒賢論師當時已經106歲了,那種激動可想而知!當別人描述戒賢論師所受的痛苦時,連描述的人都不禁大哭,可見戒賢論師是忍受著多麼大的痛苦而在等待自己的徒弟。而智者大師23歲上大蘇山時,慧思大師一見就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這又是多麼地欣慰啊!可見從來都是師資相攝,一不可缺。


龍樹菩薩一看有人來了,就迎出去說:「深山孤寂,大德至尊,何枉神足。」深山孤寂,是說在深山裡面孤獨寂寞,很少有人來。大德,很有道德而且精通佛法的人。在律中往往作為對比丘的尊稱,比如我們在羯摩時常說「大德一心念」等。至尊,至為尊貴的聖人。原義是對佛陀的尊稱,這裡表示對來訪之人的一種敬稱。枉,屈就、屈駕,是稱人來訪時的敬辭。神足,神聖的足跡,猶言尊駕之意,這裡可不是指五通當中的神足通。


整句話連起來是說:在深山當中平日裡十分孤單寂寞,象您這樣的大德聖人,怎麼敢勞駕您親自前來。這裡有「大駕光臨,蓬蓽生輝」之類的謙辭含義。於是摩羅回答說:我不是至尊的聖人,我是特意來拜訪你的。賢者,是對對方的一種敬稱。

 

龍樹默念:「此師得決定性否?明道眼否?是大聖繼真乘否?」摩羅曰:「汝雖心語,我已意知。但辦出家,何慮吾之不聖。」龍樹悔謝,即求出家。

  這一段對話在《付法藏因緣傳》和羅什大師所譯的《龍樹菩薩傳》中都沒有,而是取材於《傳法正宗記》、《景德傳燈錄》等書。


由於摩羅尊者是不請自來,所以龍樹菩薩在心裡就起了懷疑:自己送上門來的東西是否真的是好的?在此共有三個疑問,第一個,此師得決定性否?性以不改為義,這是懷疑他對於佛法是否具有確定不移的見解。第二個,明道眼否?猶言道眼是否明了。真妄顯現,決擇分明,曰道眼。這是懷疑他對一切的是非邪正是否能夠分辨清楚。這兩個疑問實際上只有一個含義,那就是「疑師」。所以在《傳法正宗記》等書中都寫作「此師得決定性明道眼否?」將兩個問題合併為一個。第三個,是大聖繼真乘否?大聖,是泛指對對方的敬稱。真乘,真實的教法。意為他所弘傳的教法是否真的從佛陀那兒繼承下來的,是否是真實的?這就是「疑法」。


在《摩訶止觀》卷四下說,疑有三種,即疑自、疑師和疑法。疑自是自認為自己根機很鈍,不是道器。這一點龍樹菩薩肯定是不會承認的,因此他只懷疑別人,懷疑師父以及師父所傳的法,這樣就為他以後起貢高我慢,「自謂一切智人」,埋下了伏筆。


摩羅尊者是付法藏第十二祖,那些他心通等對他來說是小case!因此摩羅尊者就說,你雖然只是心裡想想而已,但我卻已經全部知道了。你只要辦理出家就可以了,何必去考慮我是不是聖人呢。


不要說摩羅尊者已經是一個聖人,既使只是一個普通的凡師,學法之人都不能生一絲一毫的輕慢之心。如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中云:「不以囊臭而棄其金。慢如高山,雨水不停;卑如江海,萬川歸集。我以法故,復應敬彼……常起恭敬,三世諸佛。師即未來諸佛,云何生疑耶?」因此龍樹菩薩一聽摩羅尊者的話,就馬上懺悔謝罪,即刻剃除鬚髮,而為沙門。

 

於九十日誦通三藏,閻浮所有,皆悉通達,辯才無礙,自謂一切智人。

  臨文曰讀,背文曰誦。三藏,這裡是指小乘的經律論三藏。所以在《付法藏傳》、《龍樹菩薩傳》中都記載說龍樹菩薩誦完三藏以後,又到處去尋求摩訶衍經典。如果這裡的三藏不是指小乘,又如何能夠解釋得通上面二書呢!從這裡也可以反證智者大師於四教中立藏教為小乘,是完全合乎經論的。


當知三藏的名義有通有別,從通來說,大小乘都有三藏。從別來說,則唯指小乘。所以《大智度論》云:「迦旃衍子,自以聰明利根,於毗曇中,明三藏義。不讀衍經,非大菩薩。」《法華經》亦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所以就別而言三藏之名是專指小乘的,其立意有三:

1、小乘三藏部別故:即以四阿含等經為修多羅藏,五部律為毗尼藏,俱舍、婆沙等論為阿毗曇藏,界限分明,迢然不同。

2、小乘三藏隔異故:即經詮定學,律明戒學,論表慧學,彼此隔別差異,不相混淆。

3、小乘三藏破舊醫故:舊醫喻外道,佛未出時那些外道也各自以其本教的所謂經律論三藏教化眾生,以盲引盲,相牽入坑。佛出世以後,用真實的經律論三藏教化眾生,得脫如塵,喻為新醫,故云破舊醫。綜上所說,可見龍樹菩薩在九十天內所誦通的是小乘經典。


閻浮所有,皆悉通達:簡單地說就是凡是我們這個世間所擁有的經典,他都已經貫通明達了。閻浮,即閻浮提,這是舊譯,新譯為贍部洲,是四大部洲之一。閻浮是樹名,提譯為洲,因為在此洲的中心,有閻浮樹的森林,因此以樹名洲,稱為閻浮提,也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娑婆世界。又因為位於須彌山的南方,所以有時候就直接稱之為南閻浮提。其它的三洲分別是:

1、東勝身洲,舊稱東弗婆提,以其身相殊勝,故稱勝身。

2、西牛貨洲,舊稱西瞿耶尼,以牛行貿易而得名。

3、北俱盧洲,舊稱北鬱單越,俱盧,意謂勝處,因為其地勝於其它的三洲而得名。

根據經典記載,四洲各有特殊的三事:

(1)、南洲,住民勇猛強記而能造業行、能修梵行、有佛出其土,此三事勝於其它三洲及諸天。

(2)、東洲,其土極廣、極大、極妙。

(3)、西洲,多牛、多羊、多珠玉。

(4)、北洲,則無所系屬、無有我所、壽命千歲而無中夭。北洲的果報雖然最勝,樂多苦少,但無佛出世,故為八難之一。(八難,即地獄難、畜生難、餓鬼難、北鬱單越難、長壽天難,這五處用生善處對治;第六聾盲喑啞難,用值善根治;第七世智辯聰難,用值善根治;第八佛前佛後難,用值善人對治佛後難。)


辯才無礙,自謂一切智人:辯才無礙原指佛菩薩具有廣長舌相,能隨眾生根機而善巧說法,無有障礙。如《華嚴經》說:「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能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這裡是指龍樹菩薩能言善辯,毫無滯礙,但也僅僅是局限於對法義的了解上,並沒有實證。所以《付法藏傳》說:「雖達實義,未獲道證。辯才無盡,善能言論。外道異學,沙門義士,鹹皆摧伏,請為師範。」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名聞利養已經很高了,龍樹菩薩生起了大我慢,自認為是無所不知的一切智人。一切智人,原來也是指對佛的尊稱,因為佛是具足一切智的人。如《大智度論》卷二云:「問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在這裡龍樹菩薩起了大我慢,自以為已經通達三藏,辨才無礙,就可以和佛等量齊觀了。


這是我慢的表現,而不是大妄語,聲聞人往往容易好犯這個毛病。如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憍陳如等五人聞四諦法而得道,於是他們就說:從此世間有六個阿羅漢了!這也是以少為足、貢高我慢的表現,並不是大妄語。妄語是明明知道自己沒有證果,卻說已經證果。而增上慢人,原無虛誑之心,只是不知自己果位的高低,誤認為已證聖果。所以《僧祇律》云:「他是如心而語,故不結妄語罪。」

 

欲從瞿曇門入,門神告曰:「今汝智慧,何異熒火齊於日月,以須彌山等亭歷子。我觀仁者,非一切智,云何欲從此門而入?」龍樹情屈。

  有一次龍樹菩薩想進入到佛塔裡面去,這時門神就警告他了。瞿曇,這是舊稱,新稱喬答摩,是釋尊俗家時的本姓。一般古來佛姓有五種,即瞿曇、甘蔗、日種、釋迦和舍夷。瞿曇是其中之一,華言純淑,又雲地最勝,謂於人類中,此族最勝。有關瞿曇姓氏之由來,據《十二遊經》載:劫初有王,名大茆草王,禪位於臣,往師瞿曇仙人修道。遂受其姓,名小瞿曇。後裔相承為姓,故云瞿曇。此處龍樹想從瞿曇門入,亦即想從佛門即佛塔之門而入,《付法藏因緣傳》作「便欲往從瞿曇門入」。門神,一般指四天王中毗沙門天王,即多聞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天神。《法華義疏》云:「此天恆護如來道場而聞法,故名多聞天。」


門神對他說:現在你的智慧就象熒火和亭歷子一樣,而佛的智慧象日月和須彌山一樣,兩者怎麼能夠相比呢!因此這裡的第二句似乎應改為「以亭歷子等須彌山」,這樣在語句上比較通順一點。熒火,螢火蟲所發之光。若以四教分別,藏教析空觀拙度如螢光,通教體空觀巧度如燈炬(燈如二乘,炬如菩薩),別教次第三觀如星月(地前如星,登地如月),圓教一心三觀如日光。故《摩訶止觀》卷六云:「熒日懸殊,山毫相絕。自言道真,慢瞿曇者,寧不破耶。」須彌山,華譯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所以稱「妙」,諸山不能與之比高,所以稱「高」。此山高有八萬四千由旬,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獨小,四王天居於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亭歷子,一般作葶藶子,即葶藶的種子。葶藶是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種子很小,能夠入藥,性大寒,味辛苦。功能瀉肺平喘,行水消腫。這裡以熒火之弱比喻龍樹菩薩現在的智慧乃是螢光析智,不能遠照。以亭歷子之小比喻其智慧淺薄,不能徹見實相源底。因此不能和日月之明,普照天下,須彌之高,出於九界的佛智相比。所以下面接著說:「我觀仁者,非一切智。」


也正因為龍樹菩薩起了貢高我慢之心,所以門神阻止他進入佛塔之門,並且予以警告提醒,希望他能迷途知反。龍樹菩薩於是「情屈」,情屈,就是自知理虧的意思。

 

心自念言:「世界佛經雖妙,句義未盡。我當更敷演之,開悟後學。」

  雖然經過門神的警告,他也自知理虧,但心裡還是不服氣,也就是所謂的「鴨子死了嘴巴硬」。世界,又名世間,即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佛經以過去現在未來為「世」,東西南北上下為「界」,如《楞嚴經》卷四曰:「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由此可見有情眾生所居住的國土,不但有東西南北上下之分界,而且是有生滅的,不是永恆存在的東西。句義未盡,指佛經句子的含義沒有完全表達出來。敷演,陳述而加以申說之意。《法華經•序品》曰:「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


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說:龍樹菩薩自己心裡想,在閻浮提內我所看過的佛經雖然也十分微妙精審,但佛經句子沒有完全表達出佛法應有的義理內涵。因此我應該予以更廣泛地陳述申說,使後輩學生能夠開智明理。

 

復欲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令少不同,欲除眾情。選擇良日,便欲成造。獨處靜室,水精房中。

  立師,設置教授師。《尚書》云:「立師以教之。」《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十二云:「音王以前,無師自悟,是大解脫人。威音以後,因師打發,不免立師立資。」教戒,教導戒律,亦即代佛教導戒律。更造衣服,改變袈裟的製法式樣。欲除眾情,打算除去大眾的迷惑之情。由於龍樹菩薩自稱是一切智人,那就應該是無所不知的,但現在卻又稱為佛經的句義有不完整的地方,那不是自相矛盾嗎?龍樹為了除去別人的這些疑惑,所以才要敷演教義,更改戒法。因為律唯佛制,現在龍樹菩薩從更改戒法入手,以表示他和佛是無二無別了。所以《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云:「樹學廣通,天下無敵。欲謗佛經,而自作法,表我無師。」


選擇良日,便欲成造,是說選擇了一個良辰吉日,便想按照他原本所計劃的去成辦改造。當知,前面的敷演教義,這是從理論上而言的。後面的立師教戒、更改袈裟,這些主要是從事相上而言。若事若理,龍樹菩薩都想大大地改造一番。為了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計劃,他就「獨坐靜室,水精房中」冥思苦想。水精,據《三藏法數》云:「梵語頗胝迦,華言水精,即玻璃也。」在古代玻璃是十分稀有難得之物,所以位例七寶、四寶之一。

 

大龍菩薩愍其心念,即以神力,接入大海宮殿。開七寶函,與諸方等經典,九十日通解甚多。

  大龍菩薩,這是深位的菩薩以願力權現大龍之相,而護眾生。《大唐西域記》卷一云:「八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愍,哀憐之意。七寶函,用七寶做成的匣子。七寶,各部經典所說的略有不同,《般若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渠、瑪瑙。《法華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渠、瑪瑙、真珠、玫瑰。《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硨渠、赤珠、瑪瑙。與,給。方等經典,簡單講就是指大乘經典,從中也可以看出前面他九十日內所誦三藏是指小乘經典。詳細地說,方等有三種解釋:

(1)、約理釋:方者方正,等者平等,中道之理方正而生佛平等。因此義故,方等為一切大乘經之通名。《釋籤》六曰:「此以理等名方等典。」《閱藏知津》二曰:「方等亦名方廣……是則始從華嚴,終大涅槃,一切菩薩法藏,皆稱方等經典。」

(2)、約事釋,謂方者廣之義,等者均之義。佛於第三時諸經廣說藏通別圓四教,均益利鈍之機,故名方等。《四教儀集解》上曰:「若事方等,正唯在於第三時也。」

(3)、約事理釋,謂方者方法之義,有無亦非四門之方法也。等者平等之理體,依四門之方法,各契平等之理,謂之方等。即方者能契之行,即事也。等者所契之理也。《摩訶止觀》二曰:「般若有四種方法,謂四門入清涼池,即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即等也。」通解,透徹理解。


這一段話是說:大龍菩薩哀憐龍樹的上述想法,於是就用神力把他接到大海的龍宮裡面,打開用七寶做成的匣子,讓他盡情讀誦大乘經典。龍樹菩薩在九十天之中,對於大乘經典的理解就已經非常透徹明了。


在這一段話中已經很明白地說大龍菩薩是把龍樹接到大海的龍宮裡面去的,但現在的很多學者卻說大龍菩薩是龍族的酋長,接往的是他們祖先所遺的石室。也有的說所謂龍宮是龍樹菩薩在定境中看到的,並沒有真正到大海裡面去。這些人都是凡夫知見,不了解什麼叫做神力,什麼叫做不可思議!因此絕對不要去相信這些怪論,否則戮瞎學人之眼,喪失慧命!試想:佛教之中除去不可思議的神力、個人修行當中的獨特體會等等之外,那還剩下什麼?如果一切都要用推理、考證的方法,那我問一個簡單的問題:「你有前面第十世的祖先嗎?你如何去證明?」你前面的第十祖可能連骨頭都沒有了,難道你就沒有祖先了?在佛教中很多神力之類的東西,在我們正信的佛教徒看來,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好象我們有祖先一樣。但在他們學者開來卻成了問題,這只能說明他們業障深重而已。

 

龍曰:「汝今閱經為遍未耶?」師曰:「汝經無量,不可得盡。我今所讀,足過閻浮十倍。」龍曰:「忉利天上諸經,復過此中百千萬倍。」

  大龍菩薩問他:「你現在在這裡看經,有沒有把我這裡全部的經典都看遍啊?有沒有都看完啊?」龍樹菩薩就回答說:「你宮中的經典無量無邊,不可能全部看完。但是我現在所閱讀的佛經,已經足足超過了閻浮提所擁有的全部佛經的十倍了。」大龍菩薩於是更勸進道:「忉利天上的佛經比這裡還要多百千萬倍。」意思是說你不要太過自我滿足了。


龍宮中佛經的數量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的。就拿《華嚴經》來說,龍宮有三本:上本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華嚴經》只是下本,而且還是不全的,只有三十九品,由此可以想見龍宮和忉利天上佛經的數量之多了。


忉利天,華譯三十三天,位於須彌山頂,天主名釋提桓因,即帝釋天,阿修羅常常因為嫉妒而與之戰鬥,基督教所謂的上帝也是指此天。帝釋天居中央,在其四方有三十二個天臣,合起來共有三十三個天宮,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淨名疏》云:昔迦葉佛滅後,有一女人,發心修塔,報為天主;有三十二人助修,報為輔臣。君臣合之,為三十三。

 

師於宮中修行,豁然通達,善解一相,深入無生法忍。龍知悟道,送師出宮。

  豁然通達,形容由原來的疑滯不通一變而為通曉領悟。一相,唯一真實的相,謂從本以來,離虛妄相,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一切諸法之相,故名一相。《法華經•譬喻品》曰:「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嘆。」《藥草喻品》云:「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當知一相就是一乘無二,同一解脫之義,這就是終極的開三顯一,即諸法實相。無生法忍,簡稱無生忍,無生法是指不生不滅的真如實相理體,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墮,叫做「無生法忍」。《楞嚴經》云:「真如實相,名無生法;無漏真智,名之為忍。」《大智度論》七十三曰:「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一般別地圓住以上的菩薩才能稱為得無生忍,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


這幾句話是說: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修行,豁然通曉領悟,善於知解一乘無二的諸法實相,以無漏真智安住於真如實相的實際理地,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顯。大龍菩薩知道龍樹已經證悟菩提之道,於是送他出宮。

 

(註:《輔行》云:「龍接入宮,一夏但誦七佛經目。」)

  這是小注。《輔行》,全稱《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共四十卷。是臺宗九祖荊溪湛然大師注釋「天台三大部」之一《摩訶止觀》的,書題「止觀輔行傳弘決」即已揭出全書旨趣,謂以佛一代之諸教「輔」翼止觀之妙「行」,復依止觀之妙行以「傳弘」一代教旨。從古以來凡講《摩訶止觀》,都以此書為憑。書中引用外學之書,自經部小學外,尚有子史集部,其範圍十分廣泛。由於所引用的古籍是唐時舊本,很多都已經散佚了,所以後人將其摘抄下來,編成一書,即《弘決外典抄》四卷,由此可見湛然大師學問的廣博精深。


一夏,指一次結夏安居,亦即九十天時間。七佛,指過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但誦七佛經目,並不是說只是背誦了七佛佛經的題目,而是說按照七佛佛經的目錄將其內容全部背了下來,由此可見龍樹菩薩的智慧之大。


順便提一句,我們現在研究班所用的教材: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中作:「龍接入宮,一夏但誦七佛經。自知佛法妙,因而出家。」這裡的標點和文字都有錯誤,應該是「龍接入宮,一夏但誦七佛經目,知佛法妙,因而出家。」

(乙二出家期竟)

 

乙三、弘化期

南天竺國王,深染邪見,師欲化之。躬持赤幡,在王前行,經歷七載。

  現在結合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龍樹菩薩傳》來講解這段話。當時南天竺國的國王深染邪見,篤信外道,凡是看見沙門釋子都要殺掉。其國人民受其影響,也隨之信奉外道。龍樹菩薩心裡想:「樹不伐本則條不傾,人主不化則道不行。」於是就想去感化國王。正好當時國王正在招募衛士,龍樹菩薩就穿著在家衣服去應募。他整頓隊伍,嚴明紀律,使得國王的衛隊面貌一新。而且不吃王家一口飯,不要王家一文錢。就這樣他親自拿著彩旗,在國王前面列隊而行。龍樹菩薩是從最底層做起的,不可能一開始就見到國王,因此一直過了七年以後,才引起了國王的注意。


象這種持幡在王前行的例子很多,比如付法藏中第八祖佛陀密多尊者,就曾「躬持赤幡,於十二年,在王前行」(《佛祖統紀》卷五)。可見當碰到惡王時,其教化的方法不得不予以善巧變化。

 

王問:「何人?」答曰:「我是一切智人。」王曰:「諸天今者何所作為?」答曰:「天今正與阿修羅戰。」

  國王於是就問:「你是什麼人啊?」龍樹菩薩回答說:「我是一切智人。」在這裡龍樹菩薩自稱是一切智人,這和前面的自稱是不一樣的,因為前面只有相似解悟而沒有證,是我慢的表現。而這裡是通達大小乘、徹證諸法源底,因此是實話實說,無有過失。


國王一聽龍樹自稱是一切智人,非常驚愕,於是提了一個大難題,問道:「你可知道現在諸天正在做什麼?」這裡的諸天指以帝釋天為主的三十三天。龍樹菩薩馬上回答說:「帝釋天現在正和阿修羅作戰。」阿修羅,六道之一,華譯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譯作無端,國中男醜女美。又譯作無酒,《法華文句》五曰:「阿修羅,此雲無酒。四天下採華,醞於大海。魚龍業力,其味不變。嗔妒誓斷,故言無酒神。」在修因的時候,常常心懷猜忌,總想勝過別人,作下品十善,感得此身。其性好鬥,常和帝釋天作戰,戰鬥的原因據《法華義疏》所說是因為修羅有美女但無好食,諸天有好食而無美女,於是互相憎嫉,時常戰鬥。


據《付法藏因緣傳》裡面說,國王聽了龍樹的回答以後,就好象吃東西被噎住了一樣,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這是為什麼呢?「設非其言,無以為證;欲納彼說,事又難明。」龍樹菩薩就說,我這不是詭辯,呆會你就可以看到事實真相了。所以下面就以事實為證。

 

須臾,空中刀劍相繼而墜,修羅耳鼻從空而下。王始驚悟,稽首作禮。是時殿上萬婆羅門,嘆其神德,除發出家。

  須臾,很快,過了一會兒的意思。驚悟,震驚之餘而有所覺悟。稽首作禮,即以頭著地而行禮,其方法是彎背曲躬,頭面著地,以兩掌伸向被禮拜者之雙足,故又稱為接足禮,是最恭敬的行禮法。


這幾句是說:沒過多久,空中就有刀劍等連續不斷地掉下來,而且阿修羅的殘耳斷鼻也從空中掉下來。這時國王感到非常震驚而有所覺悟,(於是龍樹菩薩現出比丘身),國王虔誠地行接足禮。受到這種情景的感化,當時在大殿上的上萬名婆羅門也非常地讚嘆他的神通和德行,於是一起「剃除鬚髮,而為沙門」。

 

諸外道眾,來共議論,一言便屈,降伏出家。

  屈,屈服、折服。龍樹菩薩在家的時候是「獨步諸國」,出家學小乘時是「辯才無礙」,何況現在已經通達諸法實相了呢?因此凡有外道不自量力來共論議辯駁的,三下五除二地便讓他屈服了,於是投降順伏而出家。這裡的「一言便屈」不是定指只說一句話就讓人屈服了,而是極言取勝得非常輕鬆,毫不費力。


按照印度的習俗,兩人辯論時,如果有一方辯輸了,那麼這個人要麼自殺,要麼給勝者當徒弟,這在印度是很普遍的。中國的祖師也曾想舉行這樣的論辯,比如在宋朝,淨覺仁嶽反叛師說,是為後山家山外之爭。等四明知禮大師圓寂以後,淨覺仁嶽更是狂妄之極,曾說「自從難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於是南屏梵臻大師就向有司乞築高臺,豎立旗杆,如果誰辯輸了,就割舌自殺,掛在旗杆上。後來雖然因為有司的勸阻而沒有舉行,但聽到的人沒有不凜然的!我們現在之所以尚能學習臺宗圓教,也正在於一代又一代祖師忘身護法而來的,才不至於使臺宗圓義永沉,這實在是時處末法時代不幸當中的萬幸啊!


由於有很多原來信奉婆羅門教的人都改信佛教了,這當然要引起他們本教之人的不滿,於是總有人不自量力地要來辯論,下面就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有婆羅門,善知咒術,白王求捔力。婆羅門化大池蓮花,自坐其上。龍樹化白象入池,鼻絞蓮花,高舉擲地。婆羅門傷背,白師悔過,因求出家。

  現結合《付法藏傳》、《龍樹菩薩傳》來講解這段話,使其意義更加完整。有一個婆羅門,熟悉各種咒術,稟告國王說要和龍樹菩薩比賽神力。當時國王就告訴他說:龍樹的神力很大,不可思議,你這是「欲以藕絲懸須彌山,牛跡之水等量大海」。但婆羅門不聽,國王只好同意他們進行比賽。婆羅門用咒術在大殿前化作一個大池子,池中有一朵蓮花,那婆羅門高坐其上,傲慢地說:「龍樹,你站在地上象畜生一樣。而我坐在蓮花上面,智慧清淨,你怎麼還敢和我辯論呢!」於是龍樹菩薩也用咒術化作一頭大白象,坐在白象上面進入池中,用象鼻絞起蓮花,把那婆羅門高高舉起,摔於地上。那個婆羅門摔傷了背,一副可憐之相。他自知不是龍樹菩薩的對手,於是白師懺悔過錯,因此請求出家修道。





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


相關連結

天台宗史 | 《天台九祖傳》講義(1/40)
天台宗史 | 《天台九祖傳》講義(2/40)

天台宗史 | 《天台九祖傳》講義(3/40)

天台宗史 | 《天台九祖傳》講義(4/40)

天台宗史 | 《天台九祖傳》講義(5/40)

說明:「天台文庫」提供本文WORD和PDF版的下載。下載地址請點擊本頁面下方的「閱讀原文」或登陸http://ttlib.buddhism.org.hk/

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獲取。

《天台文庫》





 天台會微信公眾號由奉佛弟子可幻維護,微信號:FORWLL
說妙法藏可獲取更多天台宗資料



相關焦點

  • 天台宗史 | 《天台九祖傳》講義(5/40)
    《天台九祖傳》講義禮賢法師 述二〇〇六年六月十五日
  • 天台宗的五時八教
  • 天台宗概述
    天台宗概述天台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妙法蓮華經》,是釋尊成道以來四十餘年間,以種種方便教化,根機垂漸調熟,於是在將入涅槃三月前於清淨眾中演說,暢談出世之本懷,示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之旨,以明十界皆成之法,令諸弟子盡成一佛乘之人。《妙法蓮華經》是佛陀說法究竟之暢說,故智者大師宗之,為根本所依。天台宗的主要思想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實相淵源於三祖南嶽慧思。
  • 天台宗入門(全集)
    整個天台宗入門,我們從天台宗的生前、生起、立名,還有當時我為什麼要上天台宗,然後一直到天台宗生成的歷史;天台宗的主要教典;產生的歷史背景、教典;再來到天台宗的理論以及實踐;一直到現在天台宗的初祖傳承;天台的教學以及天台宗在中國中的影響,這樣子可以說對整個天台宗的,一個最大最大的範疇的理解。我們用了一百六十個小時,一起來把它研究完畢。
  • 天台宗才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上篇)
    據《中國三論宗通史·附錄·大事記》記載「開皇十一年(599)應晉王楊廣之請,吉藏到揚州慧日道場、長安日嚴寺,慧日道場撰成《三論玄義》」;「隋大業四年(608)六月,吉藏撰就《十二門論疏》;十月撰就《百論疏》;同年撰就《中觀論疏》(又見《佛光大辭典》)」;吉藏「三論疏」的完成,「是他創立三論宗的標誌」。
  • 天台宗 一心三覌法門的起源
    中國佛教的特色,是在於接受了龍樹般若的思想而普遍地成為各宗派的基礎理論,所謂非智不禪,然後依各自選擇的大乘經論而建立各宗的禪覌法門;天台宗二祖北齊慧文的依論立覌,可說是先驅者。文師的開悟是由龍樹的大論、中論,所建立的心覌也根據這兩部論,所以天台宗稱之為「天真獨朗」無師自悟的偉人。他的所師就是二論,二論的作者是龍樹,故天台宗尊龍樹為高祖,這是極自然而合理的事。
  • 天台宗祖庭:當陽玉泉寺
    天台宗祖庭:當陽玉泉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有悠久歷史的玉泉寺,是中國最早的古剎之一,既是湖北佛教的淵藪,「荊楚叢林之冠」,又是隋代中國佛教「天下四大叢林」之一。天台宗創立者智者大師曾在此生活過,禪宗大師神秀也在此說法,它既是天台宗祖庭,又是禪宗祖庭,一身兼跨兩宗,因此玉泉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歷史地位非常高。 玉泉寺位於湖北省當陽市城西南12公裡的玉泉山東麓,玉泉寺大雄寶殿為我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建築。殿前置隋代大型鐵質文物十餘件;殿側有石刻觀音畫像一通,傳為唐代畫聖吳道子手跡。
  • 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大師
    天台宗三祖慧思法師從天台宗二祖慧文禪師學法,專心修禪,結合《法華經》意,悟得法華三昧,是一名禪定和義理並重的大德。慧思為糅和南北佛教,率領從徒南下,在光州的大蘇山暫時住下來傳教。智者大師聽到這個消息後,前往大蘇山向慧思學法。自此,智者大師便在慧思的指導下潛心修煉。這期間,慧思法師常讓智者大師代他講法。
  • 天台宗音聲修行法門樣貌
    想要了解天台宗的音聲修行法門,可以從天台宗的清規《國清百錄》當中可以看出。《國清百錄》不僅規定了天台宗最重要的寺廟,國清寺的日常生活儀規,也同時規定了天台宗門人修行內容。以上我們可以知道,天台宗的寺廟除了坐禪(即「止觀」)外,還規定要修「禮佛」,所以在後面的〈敬禮法第二〉當中具體指出禮拜念誦佛號的內容,〈普禮法第三〉則列出咒願拜佛內容。另外「懺悔」也是很重要的法門,提到了三部懺法:《請觀世音懺法》、《金光明懺法》與《方等懺法》。
  • 史傳部——天台九祖傳
    天台九祖傳(並序)  雲間沙門士衡敬編  吾宗九世祖師示生東西兩土。前後出興相去賒遠。
  • 天台宗的「三諦三觀」論說
    天台宗論01期:天台宗:「三諦三觀」論說編輯:提挈善能思量,不起惡業,身業無毀、口業無譏、意業無失,三業皆淨,戒定智慧及以解脫、此外,在教導修行和修心(如「八正道」的正念、正定及「六波羅蜜」的禪定、般若)方法時,歷代高僧大德有不同的側重和闡釋,從而先後出現了各種不同宗派:如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等。隨著時代的變遷,至今仍發揮影響力有三個宗派:禪宗、密宗、淨土宗。
  • 一個外國和尚,生就的羅漢相,終成天台宗祖師
    因為當時天台縣城西已有一座普賢院,號「定慧院」,人稱「西定慧院」。雖然更名「定慧院」,可在人們心中它仍然是「傳教院」或是「傳教寺」。宋《嘉定赤城志》記載,當時的東定慧院擁有田 366 畝、地 11 畝、山 287 畝。臺教典藏久失復得,為佛教天台宗的傳承與復興,提供了根本的保障。此後,羲寂大師在傳教院大弘天台宗之學,使之成為天台宗弘法的重要場所,中外僧俗學子云集,傳法弟子二百餘人。
  • 天台以前不叫天台?原來是叫...
    夏商周三代,天台屬揚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甌越地。公元前323年越為楚滅,屬楚。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以原東越地置閩中郡,天台屬之。西漢初,高祖劉邦封韓信為楚王,天台屬楚;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立劉賈為荊王,轉屬荊國。惠帝三年(前192年)越功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天台屬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伐東甌,東甌舉國遷徙江湖間,其地遂虛。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萬法皆不離天台止觀,念佛法門豈出天台止觀之外?!若明此義,還說天台止觀修不起來,儘是醉漢之胡言亂語。或有人說,祖師之言不敢不信,但現見天台宗人多皆念佛,又作何解?須知四明知禮大師之《觀經疏妙宗鈔》與《觀經融心解》書中明確指出,念佛與觀佛屬於天台止觀之正行法門。念佛之外相類同,用心與不通妙理者大異,執跡而迷本,幾許誤哉!修念佛法門正是實踐天台止觀。
  • 中國寺院四絕之一,日本天台宗的祖庭,被稱為「唐詩之路」的終點
    圖為:七佛塔,也稱為迎賓塔,中空,位置在寒拾亭前方國清寺,位置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的天台山上,始建於隋朝,這裡不僅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還是「唐詩之路」的終點。國清寺也是我國第三個門票免費的AAAAA級旅遊景區,這裡有齋飯午餐2元錢就可以吃飽。 圖為寺廟大門國清寺,原來日本空海大師曾在此修行,到日本後創立天台宗,所以國清寺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
  • 詩路天台┃《寄題天台國清寺齊梁體》唐陸龜蒙
    國清寺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隋代古剎,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韓國、日本佛教天台宗祖庭,是全世界佛教信徒們朝覲聖地。寺院周圍五峰環繞、雙澗洄流,古木參天,千年隋梅生機盎然、九級隋塔巍然聳立,隋代古剎勝跡長新,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三隋勝景。
  • 海燈法師曾在天台表演「一指禪」
    據稱:本可多作表演,如舞劍等,奈其從四川來天台後,水土不服,身體失調,每餐原能進飯四碗,現僅一碗,故不能多演。  海燈法師(1903-1989年),四川江油人,俗名範靖鶴、範無病。師從全真道龍門派朱智涵道長等。1937年初冬,到成都照覺寺智光法師處受具戒,自號「常精進僧」,傳臨濟正宗法。接虛雲老和尚傳溈仰宗、天台宗、淨土宗等法脈,賜法名 「宣明」。
  • 天台九祖傳
    至誠頂禮天台歷代祖師菩薩摩訶薩天台九祖傳雲間沙門士衡敬編序吾宗九世祖師,示生東西兩土,前後出興,相去賒遠,故感應垂跡之事,散在經傳,儻非博覽,則不可得而詳也。洎拯師厭世,沐道天台,承習定網,罔有虧緒。陳至德元年從大師,出居光宅,研繹觀門,頻蒙印可。逮陳氏失馭,隨師上江州,勝地名山,盡皆遊憩,三宮廬阜,九向衡峰,無不揖跡依迎,訪問遺逸。後屆荊部,停玉泉寺,傳法轉化,教敷西楚。開皇十一年,晉王作鎮揚州,陪從大師,戾(郎計切,來也)。止邗溝(邗,音寒。邗溝,水名,在廣陵。),居禪眾寺,為法上將,日討幽求。俄隨大師東旋,止於臺嶽。
  • 這才是天台宗修行之正途!
    是我們中國佛教天台宗之第四祖,其實也是我們中國佛教天台宗實際的開山鼻祖。智凱大師,俗家姓陳,不知其名,但聞其字,據傳字德安。隋代荊州華容人,也就是現在的湖北省公安縣一代人氏。智凱大師祖籍穎川,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禹州一代。世稱智者大師、天台大師。但實際上應該稱為天台宗祖師更為合宜一些。智者大師兒時六七歲之時,就愛往僧廟寺觀裡「跑」。這就是我們平日裡所說的根性。
  • 詩路天台┃《送司馬道士遊天台》唐·宋之問
    晉宣帝司馬懿之弟司馬馗之後,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天授年間(690年—692年)隱居天台山玉霄峰。羽客:指道士。笙歌:指合笙之歌,也可指吹笙唱歌或奏樂唱歌。她由以天台宗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理學為代表的儒學文化以及民間文化組成。1700年來,「兩宗」文化互相滲透,涵蓋台州六邑,造成了佛道共存、三教互融的文化格局。石樑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唐詩之路」的目的地,面積6.5平方公裡,距縣城23公裡,集天下山水奇觀於一體,李白、孟浩然等著名詩人都為此留下不朽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