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
夏商周三代,天台屬揚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甌越地。公元前323年越為楚滅,屬楚。
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以原東越地置閩中郡,天台屬之。
西漢初,高祖劉邦封韓信為楚王,天台屬楚;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立劉賈為荊王,轉屬荊國。惠帝三年(前192年)越功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天台屬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伐東甌,東甌舉國遷徙江湖間,其地遂虛。至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於該地置浦縣,屬會稽郡。
東漢光武帝建武初改名章安,天台仍屬之。
(天台歷史照片)
三國吳大帝黃龍三年(公元231年)分章安、永寧置始平縣(南始平),屬臨海郡。這是天台置縣之始,轄境包括今天台、仙居兩縣。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因雍州亦有始平縣(北始平),遂更名為始豐縣。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從南鄉析出置樂安縣(今仙居縣)。章安令孫綽(341-371)作《遊天台山賦》,從此天台山聞名遐邇。
南朝宋沿襲晉為始豐縣,屬臨海郡。齊、梁改為始平縣,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屬赤城郡。陳復為始豐縣,仍屬臨海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陳,廢始豐併入臨海縣,屬處州(括州)。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永嘉郡。
(天台歷史照片)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吳李子通,分臨海縣置始豐,屬海州,尋屬台州。八年(公元625年)又廢始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再置始豐縣。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改名唐興,屬台州。
五代後梁太祖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封錢鏐為吳越王,台州屬焉。開平三年(公元909年),以境內天台山而改唐興縣為天台縣。後唐同光(公元923-926)初,復名唐興。至後晉天福年間(公元936-942年)改名為臺興縣。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定名為天台縣。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天台隨台州歸宋。終兩宋三百餘年,均屬台州。
元改台州為台州路,天台屬之。
明代,改路為府,天台屬台州府。
(天台歷史照片)
清沿襲明制,天台縣仍屬台州府,分三十七都。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月下旬,太平軍攻佔天台,建政權,設鄉官。次年二月,復為清統治。
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存道,天台改屬會稽道。1927年取消道制,實行省縣兩級制,天台直屬浙江省。1940年,在臨海設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通稱浙江第七區,管轄原台州六縣(後增新折的三門縣),天台屬之。抗日戰爭時期,成立浙東行署,主管浙東舊八府各縣,駐節天台街頭。
1949年5月24日,天台解放。
初名始平縣,三國吳黃武、黃龍年間(公元221—231年)分章安縣西北部境域建縣;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稱始豐縣;
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改稱唐興縣;
五代吳越天寶元年(公元908年)改稱天台縣;
後改臺興縣;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復稱天台縣。以天台山得名,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