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天台】《了凡四訓》 作者與天台緣

2021-02-12 神秀天台

在天台博物館的一間陳列室裡,靜靜地躺著一塊黑色石碑,它長1.37米,寬0.7米,上面還罩著玻璃罩。許多參觀的人走過看過,可能都不太注意這塊石碑有什麼特別之處。這可不是一般的石碑,而是四百年前大名鼎鼎的袁了凡先生撰寫的《象先禪師塔銘》碑。僧人的「塔銘」,也就是世人的墓志銘,這是袁了凡為一個叫象先禪師的大和尚寫的塔銘,銘文很長,大多講象先禪師的生平行狀。


說到袁了凡,有人就會想到《了凡四訓》善書,對,就是這位袁大人。袁了凡(1533-1606),浙江嘉善人,自稱「武塘了凡居士」,姓袁名黃,初號學海,後因聽了雲谷禪師一席話後改號「了凡」,自此世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

他是明朝重要思想家,迄今所知中國第一位具名的善書作者。看過《了凡四訓》這一善書的人都知道,這「四訓」其實就是他的誡子書或訓子文,共四篇,即「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這是袁了凡先生以親身經歷,深刻的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人生道理,勸人積善改過,提高自我修養。這本書以及這些觀點對後世影響甚廣,特別是在當下十分流行。

袁了凡怎麼會跟慈雲寺有關、並親自撰寫《象先禪師塔銘》呢?這要從慈雲寺的歷史細細說起。慈雲寺,位於天台縣白鶴鎮桃源景區深處的高山之中,這裡,千峰競秀,萬壑爭奇,飛瀑流泉,松形參差,是傳說中的東漢永平五年(公元62年)劉阮遇仙的地方,歷來是文人墨客詠贊不絕之所。據《天台山方外志》記載:「慈雲寺,在縣西北三十五裡十四都,舊名安國雲居院,晉天福元年建,蓋僧德韶第二道場,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隆興初併入護國寺,有雙松亭,今廢。國初,寺廢,萬曆間僧真清講懺於此,弟子如惺繼講,業而重新之,清法師塔於寺左峰下。」結合方外志和其他資料,從中可見慈雲寺最早不叫慈雲寺,它在唐朝天寶年間叫安國雲居院,公元936年由當時吳越國國師——德韶法師重建,他領500個徒弟在此說法,作為他的第二道場。

筆者曾在《天台北地行》一文中提到,德韶法師在天台一共創建了十三個道場,通玄寺是他的第一個道場,而這座慈雲寺名列第二。以「慈雲」為名的寺廟,在國內很多(例如前幾天有新聞報導,重慶在走馬鎮新發現千年古剎慈雲寺遺址),大概這個詞很優美,內涵很豐富,因為它比喻佛之慈心廣大,猶如大雲覆蓋世界眾生,《雞蹠集》有:「如來慈心,如彼大雲,蔭注世界。」直到公元1008年,雲居院才正式改名為「慈雲寺」,這也同時是為了紀念曾在雲居院住持過的遵式大師,因為遵式大師被北宋真宗皇帝賜號為「慈雲」,從此遵式大師又稱慈雲大師,雲居院據此改為慈雲寺也有這層意思。

在歷史長河的風風雨雨中,興廢總是伴隨著每一座寺廟,慈雲寺也不例外。到了明朝初期,慈雲寺基本已廢,並成為普光山附近村民的自留山。直到明朝萬曆年間,一位大德高僧來到這裡,又改變了這裡的一切,他就是象先真清禪師。象先真清禪師(1537-1603),長沙湘潭人,俗姓羅,從小聰慧異常,讀書識字過目不忘,15歲時就成為邑生員,19歲時因家難,遂削髮出家,後因羨慕天台山「茲山幽曠,多聖賢居」,並且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創立地,他「夙稟臺教,仰智者之風,巖棲谷飲,固其志也。」故從南嶽衡山來到天台華頂山,先後在深雲庵、萬年寺、天柱峰下講懺修行,並從俗家手中贖回慈雲寺遺址,重建了慈雲寺,作為他的弘法道場。自此學徒雲集,四方推重,美名傳到當時的皇太后耳裡,皇太后遣使降旨褒崇賜金紋紫方袍,對他器重恩寵有加。

對這麼一位大德高僧,佛緣深厚的袁了凡自然不會失去認識的機會,加上兩人年齡相當,互相引為知己。袁了凡曾當過寶坻縣令,後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參與謀劃抗倭援朝戰事,可謂文武雙全,但不幸遭人陷害,罷歸鄉裡,從此深研佛學和道家學說,與僧人、道士的關係密切,交往頻繁。他除早年結識並改變他命運的雲谷禪師外,還有紫柏真可、象先真清禪師、幻餘禪師等,都是其摯友。

袁了凡稱得上是通曉儒釋道三教的稀世之才。公元1603年正月二十九日,象先禪師在外地講法途中獲病不起,自知住世不久,是日晚上,他起來告訴弟子說「吾即逝矣」,言畢,安然而逝。火化煙焰起時異香充塞,「火餘骨有三色而鏘鏘有聲,紅者如桃,白者如玉,綠者潤似琅竿猶香氣鬱鬱」,見者無不稱奇讚嘆。他的弟子如惺法師遵從師父遺願,懷抱骨灰回到天台山慈雲寺,建塔於慈雲寺之南岡,並委託象先禪師的老朋友袁了凡撰寫銘文。

袁了凡悲痛之餘,以飽含深情的筆墨,濃彩了象先禪師的一生,並讚美了他心目中的天台山,他把天台山的神秀與象先禪師的高潔情操完全融合一體了,他在銘文的最後中寫道:「天台之山兮,雲樹茫茫;天台之水兮,蒹葭蒼蒼;有伊人兮,皎潔冰霜;神遊沙界兮,豈滯一方;虛空可裂兮,不朽此藏。」讀後令人印象難忘。如惺法師豎碑文在塔前,這塊碑就是前面講到的《象先禪師塔銘》碑。

這塊碑是由當時全國聞名的三位學人共同聯合完成:袁了凡撰寫銘文,由浙江臨海籍的中憲大夫、太僕寺少卿、地理學家、號稱「太初居士」的王士性(1547-1598)書丹,由浙江平湖籍的資政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號稱「五臺居士」的陸光祖(1521-1597)篆額。這三位學人志趣相投,具有太多的相同點:同是浙江人,都是進士出身,都當過知縣,都佛緣深厚,皆有居士名號,誰都知道天台山是佛教聖地,他們三人除信佛外,且對佛學也富有研究。有此三人在碑上留跡,無疑此碑已是珍貴寶物,當然,也從中可見當時象先禪師影響之大。尤其是王士性,一生遊遍名山大川,但最鍾愛天台山並長期住在天台山,他曾築館於桃源春曉,館名為「儷仙」,由於這裡與慈雲寺很近,他常與袁了凡、象先禪師一起品茶談心,交流佛法心得。

時隔不久,1632年4月,「遊聖」徐霞客第二次來到天台山。這次他在飽覽桃源風光之後,還要趕往萬年寺遊覽,他把目光投向了桃源之上雲霧飄渺的慈雲寺。從時間來看,這時的慈雲寺,在如惺法師繼承象先禪師衣缽後,繼續發展,僧徒眾多,香火旺盛,是天台的一大名寺,已經名聲在外;特別是如惺法師,他於1617年在慈雲寺裡完成了著名的《大明高僧傳》一書,奠定了他在當時佛教界裡的重要地位,慈雲寺之名也更加廣為知曉。所以,這時候的徐霞客來到慈雲寺附近的桃源,很想去知名的慈雲寺看看也屬情理之中。那時從桃源到萬年寺,有兩條通道,一條是從秀溪直上,過九裡坑,到達萬年寺,這條路相對較短,風光秀美,但險峻無比,路窄難行;另一條路就是從桃源東邊的水磨嶺上去,經過慈雲寺,到巖頭墩的通玄寺再折向萬年寺,這條路明顯長得多,但相對平坦寬闊得多。徐霞客是個逢寺必訪同時又喜歡探險攬勝的人,這樣一來,對他來說就有個兩難選擇的問題。現在,我們已無從揣測他面對兩難時的真實想法,也許有些小遺憾,也許越是「無限風光在險峰」越要徵服的快意,我們只知道他最後選擇了前者,但他不忘在《遊天台山日記後》中註上一筆:「聞桃源溪口,亦有路登慈雲、通元(玄)二寺,入萬年。」

自明末至清末的三百多年間,《象先禪師塔銘》碑,一直豎立在慈雲寺的南面山崗,它見證了慈雲寺這段時間的興衰。一直到清朝光緒年間,據《台州府志》記載「象先禪師塔銘,文載方外志,碑未見。」也就是說這塊碑找不到了。但據居住在慈雲寺附近水磨嶺頭村的許尚傑、許尚忠兩位老人兄弟介紹,他們小時候就看到這塊碑就立在慈雲寺的遺址,即他們稱為大殿基的前面,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這塊碑被人推倒後放在道地裡當椅凳坐,在推倒、搬離過程中,碑的右上角一小部分斷掉。從豎而失蹤,再失而復得,中間許多事情都成了謎,我們也無需深入考證。

但有個小插曲還真值得一說。那是1999年2月10日的一天,天氣晴朗,霞光萬裡,天台博物館的文物工作者們,從一位姓禇的老人口裡得知,慈雲寺的《象先禪師塔銘》碑還在那裡。這是國家文物,必須收藏入館加以保護,憑著對文物保護的歷史責任感,他們僱了十個小工,登上高高的水磨嶺,來到慈雲寺遺址,見旁邊有口古井,三戶人家,寺廟早已荒廢,當時這塊碑不知怎麼,又被當地村民當洗衣板在用。也許是靠古井水質好,碑文腐蝕較少,所以大多清晰可辨。這十個小工,合力抬碑,費盡艱辛,從另一條道路的普光山抬下來,再用汽車運到縣博物館,成為館藏文物。

今日的慈雲寺,已是寺院倒塌,荒草淒淒,但四周群山環抱,綠竹蔭蔭,仍看得出這塊風水寶地的格局規模。許尚傑老人指著四周山頭跟我說:慈雲寺後靠 大彎崗頭,東倚倉肩嶺,右臨普光山,前對前門山,東邊有清澈的溪坑——洋坑流過,它是桃源坑的源頭。他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慈雲寺重修。我想,這是個清靜遠囂、適合禪修的寶地,需有大德者才能居之興之,如象先,如如惺。慈雲寺會有這麼一天的

相關焦點

  • 有本善書叫《了凡四訓》
    作者:林志鵬(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善書,亦稱勸善書,簡而言之就是流傳於中國傳統民間社會,旨在教化人心、勸人為善的書籍。善書文化作為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精髓
    《了凡四訓》揭示了改造命運的秘訣。全書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數百年來影響無數人,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了凡四訓精髓內容何謂從心而改?日本經營之聖、一手締造兩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早年有幸讀到《了凡四訓》並將其作為人生指導。他後來在其著作中說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寫的《了凡四訓》,得到了頓悟的感覺,原來人生是這樣的。曾國藩讀《了凡四訓》後改號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
  • ...完整版23集)+《了凡四訓》電影全集+《了凡四訓》原文及經典語錄
    ——《了凡四訓》在接觸《了凡四訓》之前,一直弄不懂一個問題:「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接觸《了凡四訓》後,也沒弄懂這個問題,只是覺得,相較於以前而言,有那麼一絲地活在了「道」上。持續地奉行《了凡四訓》中所教導,最終的結果,相信應當就如《佛陀》中所說:「若您秉持善行,如海浪歸於岸邊,時間推移,善業力將生世相隨,直至覺悟。」首先奉上《了凡四訓》中,筆者最喜歡的一個橋段:「雲谷禪師開示」片段——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 一天一遍《了凡四訓》心想事成五福臨門
    《了凡四訓》,一部數百年來影響無數人的勵志寶典,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了凡四訓》的作者是明朝的袁了凡。袁黃(1533-1606),初名表,後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後改了凡,後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
  • 《了凡四訓》一本改變命運的奇書
    如果你想走出困境、改變命運,那麼你一定要好好看看這本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東方勵志奇書」的——《了凡四訓》。《了凡四訓》,俗稱《了凡戒子文》,是明代寶坻知縣袁黃以自身經歷現身說法,寫給子女的私房家書。袁了凡先生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認識命運的真相,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同時要明辨善惡,改過積善,謙卑做人。
  • 我的《了凡四訓》
    接觸《了凡四訓》是從2018年開始的,最開始只是為了排遣心中憤懣,給自己寬心,後來真的看進去之後,才發現自己發現了一個寶藏。書中的諄諄教誨,讓我這個不善於交際、思想幼稚、無人引導,在工作中茫然無措的大齡兒童醍醐灌頂。
  • 《了凡四訓》經典的5句話,不愧是「東方勵志奇書」
    《了凡四訓》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給兒子寫的家訓,全書融合儒釋道,充滿智慧,被後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1、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將來種種,譬如今日生。袁了凡本名袁黃,年輕的時候遇到一位孔先生,孔先生給他算命,連他科考第幾名都算得清清楚楚,並一一應驗。
  • 讀《了凡四訓》,學聖賢智慧,享如意人生
    若欲活學活用,得國學受用,這個角度而言,那麼《了凡四訓》可以說得上是一個良好的推薦,不錯的選擇。民國時候,永嘉的周群錚居士讀了此書,就非常感動敬佩,竟然聯繫上海商務印書館鑄版廣印此書,並請印光法師為書作序,由於這樣的因緣,此書就日益廣泛流布了。
  • 閒話改變袁了凡命運的書,了凡四訓
    《隨筆》央視曾推過介了《了凡四訓》這本書!實際上更早的時候,中紀委和監察部的官網也推薦了《了凡四訓》。官媒的大力推薦,無疑是為《了凡四訓》作了最最權威的廣告……《了凡四訓》這本書根有意思的。假如潛心讀下來,對生命,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都會有一個全新的認知角度,……有益於人為善!有益於己為惡!這是《了凡四訓》改命的主軸和基點!而這看似矛盾的說法,隱含著的卻是真為自己的大智慧!益人終將為己!損人難免自傷!
  •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四訓》:這本書到底講的是什麼?
    《了凡四訓》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先生寫給兒子的家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經典。這本書讓我們用正確的態度看待命運,怎麼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把握命運。#了凡四訓由於袁了凡先生,對雲谷大師的話深信不疑,並按照雲谷大師的教導行善積德,最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才有了這本《了凡四訓》。《了凡四訓》顧名思義,由四個部分組成,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
  • 《了凡四訓》中改過的三種方法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十集*(本文共1101 字,閱讀大約 4分鐘)那麼這個改過,除了發這三種心以外,還有三種方法,在《了凡四訓》上也給我們講了。所以,這個《了凡四訓》上說: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他沒有禁止這個事的話,首先要明白道理。比如說你喜歡生氣,你就要知道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你看別人做錯了,我們不高興了,我們生氣了,這不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嗎?所以這個怒字上面是一個奴隸的奴,下面是一個心字,告訴我們什麼叫怒?就是把我們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已經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了,所以才會發怒。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一篇第16講:壽命沒求也增加了……
    我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如果你想認認真真讀一本《了凡四訓》這樣的哲理書,最重要的當然是讀明白書中表達的核心思想。但除此之外還有二件事也很重要。第一是歷史背景;第二是作者生平。離開了歷史背景談思想那是霧裡看花,離開了作者生平看內容都是水中撈月。先簡單聊聊了凡生活的那個歷史時期。
  • 央視號召學習《了凡四訓》,揭示書中奧秘「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很多人可能沒有聽過《了凡四訓》這本書,在中國傳統的國學文化裡,《了凡四訓》是一部和其他經典著作非常不一樣的存在,因為它所講述的內容足以使人達到「震撼」的地步,甚至就連央視和中央紀檢委都推薦了這本名著,讀完後更是令人拍板叫絕!書中有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
  • 電影版《了凡四訓》改變命運法則
    《了凡四訓》袁了凡所作的家訓,以其親身經歷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故事。寓理內涵深刻,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盡現真善美中華文化。告誡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要自強不息,改造命運。
  • 《了凡四訓》電影完整版-獻給勇於改變命運的人!
    強烈推薦觀看《了凡四訓全集》人們常常把不順歸咎於命運,是不是真有「命運」這回事呢?如果有,我們能不能改變既定的命運呢?《了凡四訓》揭示了改造命運的秘訣。這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給兒子的家訓,以此來教戒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
  • 被曾國藩列為子侄必讀智慧書的《了凡四訓》,暗藏人生改命的法寶
    《了凡四訓》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寫給兒子的教子作品,全書共分為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被後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了凡四訓》揭示了改造命運的秘訣,以此來教戒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並且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改造命運。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推崇備至,並將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
  • 電影:《了凡四訓》(完整清晰版)!
    為承傳中華傳統文化而不懈努力,歡迎關註並轉發!隨喜您功德!!!
  • 《了凡四訓》四部分內容,三種方法,可以「定製」自己的命運
    《了凡四訓》 又名《命自我立》,該書為袁了凡所作的家訓,以其親身經歷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故事。該書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容,集中概括了我國古代的道德思想精神,由於清朝及民國初年的高僧大德們的推崇、印發,在民間廣為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起了重大的影響。神秘莫測的命運真的可以改變嗎?《了凡四訓》的「立命之學」中給出了改造命運的原理,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
  • 《了凡四訓》電影完整版--獻給勇於改變命運的人!
    強烈推薦觀看《了凡四訓全集》《了凡四訓》揭示了改造命運的秘訣。這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給兒子的家訓,以此來教戒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並且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改造命運。
  • 《了凡四訓》:不糾善,則為惡
    了凡四訓這是《了凡四訓》中的一段話,白話意思是: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費了一番苦心,卻沒有任何益處。《了凡四訓》告訴我們要區分八個方面。01 區分真假「有利於別人就是善,僅利於自己就是惡」。有利於別人,罵人打人也是善;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那麼即使禮敬別人,也未必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