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傳部——天台九祖傳

2021-02-26 經典佛學文化

  天台九祖傳(並序)

  雲間沙門士衡敬編

  吾宗九世祖師示生東西兩土。前後出興相去賒遠。故感應垂跡之事散在經傳。儻非博覽則不可得而詳也。以山家傳習者。而於祖師功德。罕測厥由。於乎先儒有言。其先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恥也。而況於學教之人乎。愚忝末裔。姑欲逃其弗傳之責。謹搜羅載籍。備錄於右。以貽後賢。顗弘贊無窮。思齊有地。而不為無補矣。時嘉定改元臘月望日。寓竺峰凝翠軒序。高祖龍樹菩薩二祖北齊尊者三祖南嶽尊者四祖天台教主智者大師五祖章安尊者六祖法華尊者七祖天宮尊者八祖左溪尊者九祖荊溪尊者

  高祖龍樹菩薩者。南天竺國梵志種大豪貴家也。始生於樹下。由龍成道。因號龍樹。幼而聰哲。才學超世。處在襁褓(上舉兩切。下音保。小兒衣也)聞諸梵志誦四韋陀典。各四萬偈。偈有四十二字。背誦其文。又領其義。弱冠馳名。獨步諸國。世學藝能。天文地理。圖緯秘讖。及餘道術。無不綜練(上子宋切。下郎殿切)結友三人亦一時之傑。一日相與議曰。天下義理。可以開神明悟幽旨者。吾等盡之矣。更以何方自娛。唯有追求好色縱情極欲。是不亦樂乎。然諸梵志勢非王公。何由得之。可求隱身之術。斯樂可辦。四人相視。莫逆於心。同至術家。求隱身法。術師念曰。此四梵志擅名一世。草芥群生。今以術故屈辱就我。此人才明絕世。所不知者唯此賤法。若授其方。則永見棄。且與彼藥。使不知之。藥盡必來。永當師我。各與青藥一丸告曰。汝於靜處。以水磨之用塗眼。驗形當自隱。龍樹磨藥聞香。盡知藥名。分數多少錙銖(上音緇。下音殊)無失。還向其師。具陳此藥有七十種。名字兩數皆如其方。術師驚問。子何以知。答曰。藥有氣分。何以不知。師即嘆服乃曰。若斯人者。聞名猶難。況我親遇。而惜斯術。即以其法具授四人。得術隱身。遊百自在。入王宮中。宮中美人皆被侵陵。百餘日後。懷妊者眾。以事白王。王不悅曰。此何不祥。召諸智臣。以問其故。時有一臣白王。此之所為不出有二。一鬼二術。可以細土置諸門中。令人守衛斷往來者。若是方術。足跡自現。若是鬼魅。入必無跡。人可兵除。鬼當咒滅。王用其計。備法試之。見四人跡。即閉諸門。數百力士揮刀空中斬三人首。近王七尺刀所不至。唯有龍樹。斂身屏氣。依王而立。故不被斬。因時始悟欲為苦本。厭欲心生。發出家願。我若得脫。當詣沙門求出家法。既而得出。入山至一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誦三藏盡。通諸深義。更求異典。都無得處。遂向雪山。見一比丘。以摩訶衍而授與之。讀誦愛樂。雖達實義。未獲道證。辨才無盡。善能言論。外道異學沙門義士。鹹皆摧伏請為師範。即便自謂。我是一切智人。生大憍慢心自念言。世界法中。津途無量。佛經雖妙。句義未盡。我今更敷演之。開悟後學。作是念已。便欲為之。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少有不同。欲除眾情。示不受學。選擇良日。便欲行之。獨處靜室水精地房。大龍菩薩愍其若此。即以神力。接入大海。至其宮殿。開七寶函。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上妙法授與。披讀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體得實利。龍知其心而問之曰。看經遍未。答曰。汝經無量。不可得盡。我所讀者足滿十倍過閻浮提。龍言。忉利天上所有經典倍過於此百千萬倍。諸處此比不可稱數。爾時龍樹既得諸經。豁然通達。善解一相。深入無生。法忍具足。龍知悟道。還送出宮。時南天竺王生大邪見。承事外道。毀謗正法。龍樹為化彼故。躬持赤幡。在王前行。經歷七年。王始怪問。汝是何人。在吾前行。答曰。我是一切智人。王聞是已。為之大驚。遂問之曰。一切智人甚為希有。汝自言是。何以取驗。答曰。王欲知者。宜當見問。王即自念。我為智主大論議師。問之能屈。未足為奇。或不如彼。此非小事。默然不問。便是一屈遲疑良久俯仰問曰。天今何為。答曰。天今正與阿修羅戰。王既聞已。譬如人噎(乙結切)既不得吐又不得咽(音咽)欲非其言。無以為證。欲是其事。無以為明。擬議之間。龍樹復言。此非虛論。王小待之。須臾當驗。語訖空中刀劍戈戟相繼而落。王言。幹戈矛槊(上音謀。建於兵車。長二丈。下音朔。丈八曰槊)雖是戰器。那知是天與修羅戰。答曰。以之虛言。不如驗之以實。言已修羅耳鼻從空而下。又令王臣眾等見空中兩陣相對。王始稽首受其道化。殿上萬婆羅門因就出家。時於此國大弘佛教摧伏外道。廣開摩訶衍義。造優波提舍十有萬偈。莊嚴佛道。大慈方便。如是等論各五千偈。今摩訶衍教大行於天竺。造無畏論。滿十萬偈。中論出無畏部中。凡五百偈。時有婆羅門。善知咒術。欲以己能與龍樹爭勝。白彼王言。我能伏此比丘。王言。汝甚愚痴。此菩薩者。明同日月。智齊眾聖。汝今庸劣。豈可為比。婆羅門言。王為智人。宜以理驗。大王云何逆見凌懱(莫結切。侮也)王見言至。恭請龍樹。清旦俱集政德殿。時婆羅門即於殿前咒作大池。廣長清淨。池中出生千葉蓮華。自坐其上。語龍樹曰。汝處於地。類同畜生。我居華上。智慧清淨。寧敢與我抗言議論。爾時龍樹亦以咒力化為白象。象有六牙。行池水上趣其華座。以鼻繳(音皎。纏也)拔高舉擲地。時婆羅門傷背委困。即便摧伏歸命龍樹。我甚頑嚚犯逆大師。惟願愍哀聽我悔過。龍樹慈矜度令出家。時有一小乘法師。見其高明。常懷忿嫉。龍樹深知。既所作已辦緣謝化成。將欲示寂。因問小乘師。汝今樂我久住世否。彼曰。仁者實不願也。於是龍樹即入靜室。經日不出。弟子鹹疑。推戶視之。遂見蟬蛻(音稅)而去。天竺諸國並為立廟。種種供養敬事如佛。其母樹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樹名也。以龍成其道故。以龍配字。號曰龍樹。假餌仙藥長壽住世。三百餘年任持佛法。其所度人不可稱數。如付法藏傳。入楞伽經第六雲。大慧汝當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極樂國。此佛金口懸記也。

  二祖北齊尊者。諱慧文(德行未見本傳)當齊高之世(齊是國號。高謂高祖渤海人也。姓高氏。齊大夫高奚之後。高歡次洋方受魏禪。都鄴在相州。即北齊也)獨步河淮(無競化者。故云河北。淮謂南。行化於世)法門非世所知(明所證既深。非餘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尊者法行於世。如履地不知地之厚。戴天不知天之高)尊者用心一依釋論。論是龍樹所說。準付法藏。龍樹是金口祖承第十三師。尊者橫承稟以為師也。故翰林梁肅曰。大雄示滅。學路派別。世既下衰。教亦陵遲。故龍樹大士病之。遂用權略制諸外道。乃括十二部經。發明宗極。微言東流。我北齊禪師得之。由文字中入不二法門。以授南嶽。斯言盡之。後學尊敬不敢正斥其諱。以北齊尊者稱焉。

  三祖南嶽尊者。諱慧思。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寬慈。頂生肉髻。耳有重輪。象視牛行。勝相莊嚴。與世自異。嘗夢梵僧勉令出俗。駭悟斯瑞。辭親入道。奉持守素。梵行清潔。及稟具戒。日唯一食。不受別施。回棲幽靜。杜絕將迎。誦法華等經。所至小庵被人所焚。隨顯癘(音例。疫病)疾。求誠乞懺。還創草室。持經如故。其患平復。仍夢。梵僧數百形服瑰(公回切。大也)異祈請師僧。加羯磨法。具足成就。驚寤方知夢受。勤務更深。無棄昏曉。又夢。彌勒與諸眷屬同會龍華。心自惟曰。我於釋迦末法。受持法華。今值慈尊。感傷悲泣。豁然覺悟。轉復精進。靈瑞重沓(達合切)供養嚴備。若有天童侍衛因讀妙勝定經嘆禪功德。發心修定。時北齊禪師聚徒數百。眾法清肅道俗高尚。乃往歸依從受正法。性樂苦節。營僧為業。冬夏供養不憚勞苦。晝夜攝心。理事籌(音儔。算也)度。訖此兩時。未有所證。又於來夏。束身長坐。繫念在前。始三七日發少靜觀。見一生善惡業相。倍復勇猛。遂動八觸。發本初禪。禪障忽起。四肢緩弱。不勝行步。身不隨心。即自觀察。我今病者。皆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可得。身如雲影。相有體空。如是觀已。顛倒想滅。心性清淨。所苦消除。又發空定。心境廓然。夏竟受歲。慨(口概切。太息也)無所獲。自傷昏沉。生為空過。深懷慚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間。霍(忽郭切。揮霍也)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特勝。背舍徐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研練愈久。前觀轉增。名行遠聞。四方欽德。學徒日盛。機悟實繁。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揚引喻。用攝自他。眾雜精粗。是非由起。怨嫉鴆(直禁切。以毛歷飲食能殺人)毒。毒所不傷。異道興謀。謀不為害。乃顧徒屬曰。大聖在世。不免流言。況吾無德。豈逃此責。責是宿作。時至須受。此私事也。然我佛法不久應滅。當往何方以避此難。時空聲曰。若欲修定。可往武當南嶽。是入道山也。以齊武平之初。背此嵩陽。領徒南逝。初至光州。值梁孝元傾覆國亂。前路梗塞。權止大蘇山。數歲之間。歸從如市。每示眾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非真。由是供以事資。誨以理味。只欲學者悟自本心。因以道俗福施。造金字般若金字法華琉璃寶函。眾請講二經。即時玄敘隨文造盡。莫非幽賾。後命大師代講金經。至一心具萬行處。大師有疑。師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華圓頓旨也。吾昔一心頓發諸法。吾既身證。不勞致疑。遂諮受法華行法三七境界。大領玄旨。又諮師位即十地耶。曰非也。吾十信鐵輪位耳。然其謙退言難見實。本跡叵詳。後在大蘇。弊於烽警(上音峰。烽燧候表也。邊有警則舉火。晝曰燧。夜曰烽)山侶棲遑不安其地。將四十餘僧徑趣南嶽。時陳光大二年歲次戊子夏六月二十二日也。至即告曰。吾止此滿十年耳。先是梁僧慧海居衡嶽寺。及見師欣如舊識。以寺請師止之。海遷他所。師復徙眾方廣。靈跡懋異具如別記。嘗曰。吾前世曾履此處。因遊嶽頂。遲立林泉。其處竦淨。若有所憶。尋指巖叢曰。吾前身於此入定。賊斬吾首。眾共掘之。獲聚骨。果無首。今名一生巖者是也。復指盤石曰。此下亦吾前世骸骨。眾舉石驗。果得紅白骨。聯若鉤鎖。即其地累石瘞(於罽切。埋也)骨。危其巔為二生塔。徘徊東上見石門窅隩(上音杳)曰。此靈巖幽戶過者必增道力。乃古寺也。吾先亦嘗棲託。因斧蒙密處。果得僧用器皿堂宇層甓(並的切。磚也)之基。其地爽塏(高明之地曰爽塏。左傳曰。請更諸爽塏。文選曰。處高泉而爽塏)適大嶽心。於是築臺。為眾說般若。因號三生藏。事驗非一。陳朝碩學莫不歸宗。時有異道。懷嫉密告陳主。誣師北僧陰受齊券掘斷嶽心。敕使至山。見兩虎咆憤。驚駭而退。數日復進召師。師謂使曰。尊使先行貧道續來。師飛錫而往至京。四門俱見師入。監使同時共奏。帝驚異引見。敕承靈應。乃迎下都。止棲玄寺。一無所問。先有小蜂。飛螫師額。尋有大蜂。咬殺小者。銜首師前。飛揚而去。不久謀罔一人暴死。二為猘(居例切。狂犬。宋書曰。張收嘗為猘犬所傷。食蝦蟆鱠而愈)狗齧死。蜂相所徴。於是驗矣。師往瓦官。遇雨不溼。履泥不汙。僧正慧皓(音杲)與諸學徒相逢於路曰。此神異人如何至此。舉朝屬目道俗傾仰。大都督吳明徹敬重之至。奉以犀枕。別將夏侯孝威往寺禮覲。在道默念吳儀同所奉枕。欲得一見。比至師所。將行致敬。師便語威。欲見犀枕。可往視之。又於一日忽有聲告。灑掃庭宇。聖人尋至。即如其語。須臾師到。威懷仰之。言於道俗。故貴賤皂素悉歸向之。趣歸南嶽。不敢延留。帝餞以殊禮。目為大禪師。人舡供給送到江渚。師曰。寄跡南嶽。止十年耳。期滿當移。時眾不識其旨。及還山。每歲陳主三信參勞。供施眾積。榮盛莫加。說法倍常。神異難測。或現形大小。或寂示藏身。或異香奇色祥瑞亂舉。臨將終時。從山頂下。半山道場大集門學。連日說法。苦切呵責。聞者寒心。告眾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念佛三昧方等懺悔。行是行者。隨有所須。吾自供給。必相利益。如無。吾當遠離。苦行事難。竟無答者。因屏眾斂念。泯然命盡。小僧靈辯見師氣絕。號吼大叫。師便開目曰。汝是惡魔。我將欲去。眾聖相迎。論受生處。何意驚動。妨亂吾耶。痴人出去。因更攝心。諦坐至盡。鹹聞異香滿室。頂暖身軟。色如生。春秋六十有四。即陳太建九年歲次丁酉六月二十二日也。取驗十年。宛然符合。師平日服布素。寒則實以艾。徒屬服章率皆如此。凡有著作。口授成章。無所刪改。四十二字門兩卷。無諍行門兩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禪要三智觀門等五部各一卷。並行於世。南山律師贊曰。自江東佛法弘重義門。至於禪法。蓋蔑如也。而南嶽尊者慨思南服。定慧雙開。晝談義理。夜便思擇。故所發言無非致遠。因定發慧。此旨不虛。南北禪宗罕不承緒。然而身相挺特能自勝持。見者回心。不覺傾伏。善識人心。鑑照冥機。訥於言過。方便誨引。行大慈悲。奉菩薩戒。至如繒纊皮革。多由損生。故其徒服章率皆以布。寒則艾。衲用犯風霜。自佛法東流。幾六百載。唯斯南嶽慈行可歸。餘嘗參傳譯。屢睹梵經。討問所被法衣。至今都無蠶服。縱加受法。不雲得成。若乞若得。蠶綿作衣。準律結科。斬舍定矣。約情貪附。何由縱之。唯南嶽獨斷高遵聖檢(居奄切。書檢印窠封題也)者也。

  四祖智者大師。諱智顗。字德安。姓陳氏。穎川人也。有晉遷都。寓居荊州華容縣。梁散騎益陽公起之第二子也。母徐氏夢。香菸五彩縈迴在懷。欲拂去之。聞語曰。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夢吞白鼠。如是再三。怪而卜之。師曰。白龍之兆也。誕育之夜(本朝翰林學士扈蒙序雲。大師梁大同四年戊午秋七月生)室內洞明。信宿其光乃止。內外胥悅盛陳鼎俎相慶。忽二僧扣門曰。善哉兒德所重必出家矣。言訖而隱。賓客異之。鄰室憶先靈瑞。呼為王道。兼用後相復名光道。故先立二字參互稱之。臥便合掌。坐必面西。年長而口不妄啖(徒敢切)見像便禮。逢僧必敬。七歲喜往伽藍。諸僧訝(魚稼切)其情志。口授普門品。初啟一遍即得。二親遏絕不許更誦。志學之年。士梁承聖屬元帝淪沒北度硤州。依乎舅氏。而俊朗通悟儀止溫恭。尋討名師。年十有八。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緒授。以十戒道品律儀仍攝。以北度詣慧曠律師。北面橫經。具蒙指誨。又詣光州大蘇山南嶽禪師。受業心觀。乃於此山。行法華三昧。始住三夕。誦至藥王品。心緣苦行。至是真精進句。解悟便發。見共思師處靈鷲山七寶淨土聽佛說法。思為印可。又入熙州白沙山。如前入觀。於經有疑。輒見思來。冥為披釋。常令代講。思躬執如意在觀聽。語學徒曰。此吾之義。兒恨其定力少耳。於是師資改觀。名聞遐邇。學成往辭。思曰。汝於陳國有緣。往必利益。思既遊南嶽。大師便詣金陵(云云)。綿歷八周。語默之際每思林澤。乃夢。巖崖萬重雲日半垂其側。滄海無畔泓澄其下。又見一僧搖手申臂。至於岐麓挽師上山(云云)。以夢通告。門人鹹曰。此天台山也。因與慧辯等二十餘人挾道南徵。隱淪斯嶽。

關注:經典佛學文化,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天台宗史 | 《天台九祖傳》講義(6/40)
    《天台九祖傳》講義禮賢法師 述二〇〇六年六月十五日
  • 天台宗史 | 《天台九祖傳》講義(5/40)
    《天台九祖傳》講義禮賢法師 述二〇〇六年六月十五日
  • 天台九祖傳
    至誠頂禮天台歷代祖師菩薩摩訶薩天台九祖傳雲間沙門士衡敬編序吾宗九世祖師,示生東西兩土,前後出興,相去賒遠,故感應垂跡之事,散在經傳,儻非博覽,則不可得而詳也。洎拯師厭世,沐道天台,承習定網,罔有虧緒。陳至德元年從大師,出居光宅,研繹觀門,頻蒙印可。逮陳氏失馭,隨師上江州,勝地名山,盡皆遊憩,三宮廬阜,九向衡峰,無不揖跡依迎,訪問遺逸。後屆荊部,停玉泉寺,傳法轉化,教敷西楚。開皇十一年,晉王作鎮揚州,陪從大師,戾(郎計切,來也)。止邗溝(邗,音寒。邗溝,水名,在廣陵。),居禪眾寺,為法上將,日討幽求。俄隨大師東旋,止於臺嶽。
  • 天台宗的五時八教
  • 史傳部——佛祖統紀
    自是天台一家眷屬。又廣之以華藏世界天宮地獄諸圖。蓮社諸賢往生僧尼其於法運通塞尤惓惓三致意焉。用心良亦勤矣。其意直欲薪盡火傳燈燈相續。耳近日宗門盛行。講律或廢。不知如車雙輪。如鳥雙翼。後之紹統者。若真如天台深入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棒喝狂禪皆當反走矣。是伊仲刻統紀意也。  德山楊鶴題  佛祖統紀序  參天地之才。司萬物之化。同功而異位者。
  • 史傳部——大明高僧傳
    解義篇第二之一(正傳三十九人附見九人)  松江興聖寺沙門釋淨真傳一  釋淨真未詳姓氏。從松江興聖寺若平法師剃染習賢首宗。嘉熙三年遊浙江諸剎。因錢塘江壩毀江濤泛溢災民。師以偈呈安撫使趙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連。民居衝蕩益憂煎。投身直入龍宮去。要止驚濤浪拍天遂投身於海三日而返。謂居民曰。我在龍宮說法龍神聽受。此塘不復毀矣。語訖復投於海。趙端明感其德具聞於朝。
  • 天台宗 一心三覌法門的起源
    中國佛教的特色,是在於接受了龍樹般若的思想而普遍地成為各宗派的基礎理論,所謂非智不禪,然後依各自選擇的大乘經論而建立各宗的禪覌法門;天台宗二祖北齊慧文的依論立覌,可說是先驅者。文師的開悟是由龍樹的大論、中論,所建立的心覌也根據這兩部論,所以天台宗稱之為「天真獨朗」無師自悟的偉人。他的所師就是二論,二論的作者是龍樹,故天台宗尊龍樹為高祖,這是極自然而合理的事。
  • 天台冬至這些習俗 你知道多少?
    天台人認為吃了冬至圓就算長了一歲,稱之為「添歲」。天台冬至習俗冬至圓天台的冬至圓有兩種,一種是甜的一種是鹹的;一種是蒸的一種是煮的;一種是料加外一種是料加內。其實做冬至圓並不難。      餃餅筒天台人吃冬至圓的時候還有一個黃金搭檔:餃餅筒。冬至圓軟糯香滑,餃餅筒外酥裡嫩。冬至日這天,它們也會作為兩大主食登上天台人的祭祖桌。餃餅筒的餡多至十幾種,一般用肉片、菜絲、芋絲、豆腐、豆面、青菜等。
  • 天台以前不叫天台?原來是叫...
    夏商周三代,天台屬揚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甌越地。公元前323年越為楚滅,屬楚。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以原東越地置閩中郡,天台屬之。西漢初,高祖劉邦封韓信為楚王,天台屬楚;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立劉賈為荊王,轉屬荊國。惠帝三年(前192年)越功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天台屬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伐東甌,東甌舉國遷徙江湖間,其地遂虛。
  • 闡釋經典|傳印長老:天台六即佛義(建議收藏)
    天台聖教與西方淨土法門密不可分,於此也可以見其一斑。紹興二十八年(1158)九月,端坐生西,壽七十三。[2]三、「六即佛」的建立「六即佛」是天台智者(智顗)大師(538—597)所創立。智者大師立此六即佛義,是根據包含在佛經裡面的義理,加以提煉衍繹軌範而成。
  • 【天台】赤城山 美景合集
    支遁《天台山銘序》:『住天台者,當由赤城山為道徑。孔靈符《會稽記》:『赤城山,土色皆赤,狀似雲霞,望之如雉堞。』.舊志,一名燒山,西有玉京洞。道書以為第六洞天,名上玉清平之夭,即天台之南門。」一在四川蓬溪縣。
  • 天台宗概述
    天台宗概述天台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它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加以整理和發展而成一家之言,當時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對隋唐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元明以後,該宗學者往往兼倡淨土,形成「教在天台,行歸淨土」之風。該宗在漢族地區雖幾經興衰,但仍延續至今不絕。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正依的經典,因之建立一宗的教義。
  • 【天台味道】天台素食,讓味蕾返璞歸真~
    天台是全國首個「素食之鄉」。受道教、佛教的影響,天台山素食文化源遠流長。寺廟和民間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一道道頗受歡迎的素食佳餚。國清寺的素食非常有名,《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三集《轉化的靈感》中就專門提到師父自製的滷味豆腐乾,色香味俱全,是天台佛家素食的代表美味。
  • 海燈法師曾在天台表演「一指禪」
    天台國清寺佛學研究社主講華一法師,偕少林寺海燈法師過椒轉滬,經海門人士李洛遜、王仲光等留請表演國術。午後二時餘,大校場即擠滿人群,眾心期盼,齊等海燈法師蒞場。約二時左右,先由李洛遜先生介紹海燈法師來歷,即開始表演,連獻數套拳藝,面不改色,運技甚為精彩,惟數分鐘後,即行停止。
  • 天台宗入門(全集)
    整個天台宗入門,我們從天台宗的生前、生起、立名,還有當時我為什麼要上天台宗,然後一直到天台宗生成的歷史;天台宗的主要教典;產生的歷史背景、教典;再來到天台宗的理論以及實踐;一直到現在天台宗的初祖傳承;天台的教學以及天台宗在中國中的影響,這樣子可以說對整個天台宗的,一個最大最大的範疇的理解。我們用了一百六十個小時,一起來把它研究完畢。
  • 種菜、養狗、亂搭建……公共天台變成「私家花園」 樓頂天台到底...
    近日,珠海一位居民就因為樓上鄰居在樓頂天台種養植物而苦不堪言,將其告上了法庭。樓頂天台到底屬於誰?在天台種花種菜是否屬於違建?如何才是合理利用?全體業主的共有權益被侵犯了又該如何去維權?11月14日,新一期《民生新觀察》聚焦樓頂天台的「煩擾」,邀請城管部門一線執法人員、基層社區黨委書記、法院法官走進演播室,共同探討樓頂天台亂搭亂建所帶來的問題,以及應對之道。
  • 天台宗才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上篇)
    《法華文句》、《摩訶止觀》、《法華玄義》「天台三大部」的出現,標誌著天台宗佛學思想體系的最終形成。據此,天台宗創立於隋開皇十年(594),而三論宗應創立隋大業四年(608)。是天台宗創立早,還是三論宗早?
  • 王寒:天台風物五題
    想想億萬年的天台火山腳下,溪水東流,而美麗清香的香魚從東海而來,又回東海去,真是人生如霧亦如夢,雲起雲散滄海桑田。過去天台東鄉的泳溪多香魚,現在西鄉的龍溪成為天台香魚的僅有產地,龍溪在街頭古鎮,街頭是我先生的老家,也是我一生中走得最多的鄉村。
  • 浙江天台化石產地
    天台縣始豐源恐龍地質公園開發有限公司 張元軍天台盆地是以晚白堊紀為單元的典型陸相紅盆,主要為泥砂質建造,曾是恐龍及其它生物繁衍生息的生態樂園,亦是我國東南沿海罕見的恐龍群體化石埋藏地。一、產地位置盆地內恐龍化石點多達220餘處,集中分布在賴家、屯橋、落馬橋及縣城等4個片區,賦存恐龍蛋、骨骼、甲片等,化石豐富。
  • 天台酒吧10月11日開業…
    >0876-2139993 17787631349天台酒吧將於10月11日開業,天台酒吧倡導綠色酒吧文化,在天台酒吧你可以享受自由,讓你找到不一樣的你,這裡是有酒、有音樂、有舒適空間的地方。天台酒吧將樂隊現場、慢搖、調酒融合,讓你今生感受不一樣的天台酒吧。我們這裡除了禁毒品、禁色情、禁假酒,同時強調消費者的體驗感受。在天台酒吧這裡你可以享受到音樂、美酒及舒適等等一切。感謝朋友們的熱情體驗,天台酒吧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