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國佛教,時人每以唐宋佛教興盛為榮,而以近現代佛教衰敗為恥。故學佛者多尊唐宋而薄現代,大似近現代佛門大德,其道德、修證皆不及古德前賢者。實則不然。箇中既有好古薄今之習氣使然,亦有時勢之整體黯淡所致。譬如天心之月,今古皆同,而時有朔望、氣有明晦,故月亦有陰晴圓缺之象;此非月之過,乃時勢之異也。
俗言,時勢造英雄,歲寒方知松柏而後凋,時艱方顯英雄之本色。況以「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為本懷之菩薩行者,又豈肯目睹大廈之將傾、法船之將沒,而無動於衷乎?須知,佛法衰敗之際,正是菩薩行者真實承擔處、真實忍辱處、真實精進處、真實大雄處、真實大智圓融處、真實大悲普及處。雖然,人皆習慣於以功業論佛門之成敗,罕以個體之精進承當而論緇門之功過,然於危難之際,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之諸大菩薩行者,若虛雲老和尚,若印光大師,若太虛大師,若弘一律師等,其大擔當、大智慧、大忍辱、大精進,與前賢古德相較,又豈有軒輊!
吾之同參道友淨慧上人,自幼失怙,寄跡空門。及長,親炙先師上虛下雲老和尚,宿慧顯發,授記五家之法脈。然公一生命運多舛,生涯跌宕。首京畿,次廣東,次新洲,披斜陽、曳瘦體於大江南北;先交心,後右派,再改造,勵心智、滌情慮於曉夜昏晨。就世情而言,此乃人生之大不幸,而於公,正是其成就菩薩人格之烈焰洪爐。萍蹤無定而不改菩提初心,世事纏擾而不易向道之志。此殆孟子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者乎?
然功不唐捐,二十載滄桑歷練、觀察思考,終有發心起行之地。一九七八年,慧公平反覆出,還歸北京,後任《法音》編輯,並協助趙樸初會長起草中國佛協教務文案。此一經歷,使其對中國佛教現狀了解愈發深入,並成就其看待事物、處理問題之全局觀念。在此期間,受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影響,慧公對中國佛教何去何從之思考,愈發清晰,愈發成熟,愈發系統。
一九八八年,公應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廳邀請,籌組河北省佛教協會,同時主持趙州柏林禪寺重建工作。此後創辦《禪》雜誌,提倡「生活禪」理念,舉辦「生活禪夏令營」,於大陸首開佛門之新氣象,光射鬥牛。於河北,公傾十五年之心力復興趙州祖庭,於二〇〇三年厥功乃成。於湖北,公應本煥老和尚之邀,於癸未秋,繼主黃梅四祖正覺禪寺,歷十年有餘,為復興四祖禪法,重振東山法門,殫精竭力,宵旰用心,一路龍天護佑,法雨繽紛。其自贊云:「七旬承道信,八旬侍弘忍;五載當陽道,玉泉度門興。」
如公所言,河北趙州、湖北黃梅,乃其一生精心養護之試驗田,欲為中國佛教之未來,開啟一條光明振興之路故。有識之者,憑心而論,公畢生之探索、實驗,確為中國佛教振興之理性光明選擇,堪稱是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在中國當代佛教史上之最璀璨成果。
慧公一生,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秉持「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之大悲願心,始終保持視一切逆境違緣為修道增上緣之圓頓智慧心,逆流而上,求學求道,成人成才,千錘百鍊,日臻化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如實而行。菩薩行者,此之謂也。
吾與慧公一九五五年乙未冬期相識於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虛雲老和尚座下,公乃吾同門學長,亦為吾圓具三壇大戒之第三引禮師,風雨同舟,砥礪扶持,六十載相識相知,一甲子法誼情深。慧公少年聰穎,敏悟過人,深得雲公老人賞識。在雲山初識,吾即知其善作詩文,且頗具禪意,心生讚嘆。「浩劫」之後,慧公主筆《法音》二十載,以文字般若,結最勝法緣,宣化法音,功德無量。尤重佛教文史資料之保存,廣搜博採,先後主持影印《現代佛學》、再版《法音》二百期,皆為當代佛門重要文獻。更歷五十年,不忘初心,念茲在茲,彙編吾等先師虛雲老和尚之《全集》,圓滿雲公老人座下眾弟子之夙願,功在千秋,澤被後世。
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佛教講世出世法之圓融無礙。慧公之心系佛教,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覺悟人生,善用其心,可謂立德。傳持宗門,弘化南北,復興叢林,倡生活禪,奉獻人生,善待一切,可謂立功。而其立言,則一生勤於筆耕,多有述作,淑世導俗,誨人不倦,有大量法語、開示、文記、詩偈等,篇幅之廣,數量之多,洋洋灑灑,數百萬言,堪比古人。生前已有《柏林禪話》《雙峰禪話》《入禪之門》《生活禪鑰》《壇經一滴》《心經禪解》《經窗禪韻》《空花佛事》等著作行世,法緣殊勝,眾生歡喜。今慧公門下弟子,為保存史料,傳之後世,多方搜羅,精心整理,文以類聚,編纂成冊,名之《淨慧長老全集》,以報師恩,善莫大焉!餘嘉其志,隨喜無量。公之生活禪思想與智慧功德,必有賴於是編而燈傳無盡也。
印與慧公,曩昔同師虛老,半生共事,情同手足。今慧公先赴蓮臺,印不惜打葛藤一上,勉為慧公一生之功業,開啟末後一段光明,為後代兒孫,照天照地去在!
己亥年四月本師釋迦如來聖誕吉日
雲居同門傳印序於江西廬山東林淨土苑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觀照自己身心的實相,對自己的一舉一動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處處提起正見、安住正念、觀照當下,這便是生活禪。
——淨慧長老開示生活禪法
聞思長老的文字般若,在生活中落實學修;走進長老所倡導的生活禪,以禪淨化、潤化、美化我們的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