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2021-01-19 五福臨門阿彌陀佛

儒家的《大學》的總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怎麼講?

一明明德

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自性就是明德;我們現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恆不變。德是什麼?德就是本性,就是真如,就是自性。自性本來是光明的,現在上頭再加一個明,頭一個明是動詞,明德,何必再要加一個明?可見明德現在不明了,不明才要恢復光明。跟這個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個意思。孔老夫子也曉得。

「明明德」這三個字,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是名詞;智慧是明,才能、福報是德,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性德,每個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經典常講,我們自性裡頭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華嚴經.出現品》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就是明,德相就是德。我們現在的明、德不見了,迷失了,現在沒有智慧,也沒有才能,也沒有福報,都沒有了,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現在為什麼沒有了?佛說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三種煩惱把我們的性德障礙住了,所以我們的明德雖有,它不起作用。實在講不是不起作用,它還是起作用,它起作用變質了;明變成了妄想分別執著,德就變成了無量的煩惱、業報,變質了。

所以,聖人心系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在教我們恢復我們的明德,所以明明德第一個「明」字是個動詞,我們怎樣把我們的明德再恢復它的光明,這就是教育的目的。這是屬於自利,就是我們要成就德行,要成就學問;成就學問是明,成就德能就是德。這就是如何來恢復,恢復的道理都是斷煩惱,煩惱不斷你沒有辦法恢復,這是講的自利。

明則覺了其性相理事因果,諸法實相,總不離此明德也。明明德是自覺,自覺之後一定要知道覺他,我們得到聖賢教誨的利益,得到真實受用,可別忘記要幫助別人。為什麼?我們的老師辛辛苦苦地把這個道傳授給我們,我們如果不傳,對不起老師。這個道代代相傳,從祖師一代一代相傳,我們今天接受過來,依教奉行,得到教誨的利益。

儒家東西非常簡單扼要,兩個字,明德。開悟了叫明明德,那個「明」字是動詞,開悟了,明德我明了。明了以後怎麼樣?明明德就是明心見性,明德以後才能起作用,才能教化眾生,才能親民。

二親民

親民是什麼意思?親民就是接觸大眾,就是度化眾生;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利之後一定要利他,「親民」是利他。《無量壽經》曰:「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自度度他,明明德是自度,自度之後一定要度他。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就是教導我們,無論是君子、無論是小人,依照聖賢教誨去做,你能夠像他一樣對待賢人,你也會學到。他那樣的親愛父母,親愛一切大眾,「凡是人,皆須愛」,我們也都學會了。所以,君子學會尊賢,學會愛人,小人也受到聖賢福蔭的庇護,他能夠過到安樂的生活,他能夠得到真正的利益,彼此都對於聖賢教育的感恩不忘。

三止於至善

度到什麼時候?度到什麼境界?止於至善。至善是成佛,等覺都不能算至善,妙覺才是至善。用佛法解釋儒家的東西,把儒家東西提升了、抬高了。這就是湯恩比所說的,古時候中國人心量很大,能包容異族文化,就是指佛教,能包容它;而佛法,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兩方面都得到利益,儒跟道一接觸佛統統提升。

四知止

綱領說出來之後,我們如何能夠真正證得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我們要怎樣能證得,就是怎樣能恢復?總綱裡面確實非常之難得,也給我們提出了修德,前面是性德,所以性修不二,我們要從哪裡下手,才能夠恢復到我們的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第一個「知止」。知止這裡頭的含義很深,也就是說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你要有個方向,要有個目標,這個方向、目標就是我們所止之處。這個每個人不一樣,各行各業,但是這裡頭有個原則,無論從事哪種行業,一定要專、要精,這就是知止。你學東西不能學得太多,不能學得太雜,學得太多、太雜,就不能成就。像你在學校念書,你們學校科系很多,幾十個科系你要統統都學,你學四百年都畢不了業。所以幾十種科系你只能選擇一種,這種選擇,專攻,這叫知止。我就止於一門,那你四年就可以畢業,你就可以拿到學位了。

所以,知止之後你心是定的,就是說你有方向、你有目標,你心是定的,你心就不會亂。「定而後能靜」,你才能靜的下來,靜而後你就心安,安了之後智慧就有了。有定、有靜、有安,這個心就生智慧,不生煩惱,智慧開了之後就得到了。所以得,得什麼?得明德、得親民、得止於至善,你就能得到。我用表解方式畫出來,諸位一看就很清楚,這個三綱就是中國古聖先賢教化眾生唯一的一個綱領。

綱領知道了,修德從什麼地方下手?我們還是要問,像《楞嚴經》上阿難所問的最初方便。前面知止是方便,方便當中還有最初方便,這都是從原理原則上來說,那就是修德的果益。從哪裡下手?從「格物」,無論是世法、佛法,格物,司馬光說得很好,物是什麼?物慾,欲望。世間人常講「欲海難填」,你只要有欲望,你就不知道知止。格是格鬥,就跟打仗一樣,跟誰去打仗?要跟欲望,你要能把欲望克服住。欲望是什麼東西?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

儒跟佛可以說都相同,佛法裡面從哪裡下手?破煩惱障,破所知障。你看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個教你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度眾生先要度自己,就是明德;從哪裡下手?第二個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格物是斷煩惱;再其次,「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破所知障。這是我們障礙的兩大類,煩惱障、所知障,先破煩惱,後破所知;致知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煩惱障,一定是先斷煩惱,再破所知。這兩種障礙去掉之後,你的意就誠,心就正了。所以,知止是前面兩句,格物、致知,後面定、靜、慮、得,那就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效果就出來了。

無論是學儒、學佛,天天不能離開儒、佛;學儒,天天不能離開孔子,學佛,每天不可以離開佛經。怎麼不離開?讀經就不離開。佛經是世尊的教誨,《四書》是孔子、孟子的教誨,我天天讀它,天天跟他在一起,天天聽他的教誨,天天向他學習,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學得跟他一模一樣,我就成功了。

相關焦點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大學之道」流程圖 1、參考上圖:「大學之道」流程圖 《大學》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
  •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而《大學》,過去是在「四書」教育中首先學習的一部經典,它相對短小易懂,被稱作「初學入德之門」,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此走入系統學習、走進道德世界的基礎學問。  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是《大學》最開篇的一句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個詞就是整部《大學》的「三綱領」,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  什麼叫「大學之道」呢?
  • 搖頭晃腦讀《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據說,古時大家所謂的學習,都是學四書五經,都是學文科,而學習「四書」往往都是從《大學》開始。劉某不才,《大學》已經讀過多遍,但都是自學,也就是傳說中「沒有師父教的」。每一次讀,都會有一些新的想法,真的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本文中,我把我現在的一些想法寫一下,供大家批判。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原來是這個意思
    #國學知識#這30%的之中,又只有10%不到的人完整讀過《大學即便讀過《大學》,知道這本書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然而……誰能說清楚什麼是「明明德」嗎?這句話分為兩部分,前一字「明」是動詞,是通曉、明白、理解的含義,後二字「明德」是指極為完美的德性。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大學本來是一本書,在儒家文化中,對老師非常尊崇,而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好的話,必須要大學,就是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美國主要是在二戰中積累的德行。所以一切興旺都是依賴德行,而不是靠的敗壞德行。大學之道,就是明白德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知道不斷厚德載物的人,總有一天會徹底發達。所以一切技能技法,最終還是不敵德行旺盛的人。這就是在明明德的意義。第二句話,在於親民。所以你看儒家讀書是不是只有貴族的?孔子收學生基本上都是平民。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怎麼落實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四書五經」之首、儒學經典《大學》的開篇之句,標明的是做治國理政大學問的根本。一是「明明德」,即悟道,領悟經天緯地的大道,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二是「親民」,即切實地以民為本,致力於濟世救人的事業。
  • 瞳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反派角色」下的老年人
    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 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道德是以善惡為標準,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 明德講堂總結篇來啦~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 明德講堂總結篇來啦~ 2020-07-17 2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而非就業,希望大家知曉
    但是我很納悶:大學和就業有什麼關係呢?大學不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嗎?什麼時候成了找工作的地方?我們常常說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當然這裡大學的意思並不是今天上的大學,而是指是指最好的學問就是來闡明道德,明辨真理的。雖然這裡的大學兩個字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大學,但是放到今天,也是可以看作是大學的培養目標之一。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如何解釋?虛空濟
    #每日傳統文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名,就是「受」的意思,是明通達的過程,所以「明明德」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光明德行,需要通過「明」修正,讓我們不斷地明白,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本有的光明德行。
  • 大學之道
    因此,「大學」不是某一個學院、一個專科,不是單純的學術,它強調一個人人格的至善至美,講的就是成聖成賢的學問。       孟子說得好:「人皆可以為堯舜」。只要你儘自己的義務,遵守道德,都可以成為聖賢。但是這種聖賢之路如何走?什麼是大學之道?《大學》開篇就告訴了我們答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光明日報:大學之道
    原標題:大學之道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 睿知·學與思|李明德《組織行為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大學》開篇之句便向我們點明「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進行學習和應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2018級MBA晚6班同學在學習李明德老師講授的《組織行為學》時,便深刻感受大學之道。李老師年近古稀,從事教學30餘年,但在授課時依然一絲不苟。李老師的課程內容緊湊又獨一無二,課堂上會為大家補充最前沿的系統理論知識,並將理論知識聯繫實際案例深入分析,同學們下課時都感覺意猶未盡。深入於至理,淺出於現象。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現代大學制度的搖籃,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
    在這其中,就有現代世界著名的牛津,巴黎等世界之都。城市的快速發展和興起,促使人口大量集中,很多新的社會問題隨之而生,整個社會對學者和知識的需求變得急切起來。在此基礎之上,諸多學者和學子受到城市的吸引,逐漸匯聚到這些新生城市之中工作和生活,而在法制尚不健全的中世紀,各種為了維護自己利益而出現的行會組織,在城市之中頗為流行。
  • 《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
    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是指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輝而偉大的人格,他們修己安人,礪煉內聖外王之道,終成轟轟烈烈的事業。這兩種含義具有以一貫之的主題思想,就是修身。所以《大學》主張:「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為第一要務。 1.
  • 嶽麓書院講壇第284期:淺談朱子之論小學對於理解《大學》的意義
    嶽麓書院 資料圖   紅網長沙6月30日訊(通訊員 謝豐)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儒家經典《大學》開篇的一句話。究竟該如何理解「大學之道」,「小學」和《大學》之間又存在怎樣的關聯?7月1日(周六)晚上7點,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內中國書院博物館報告廳裡,嶽麓書院邀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郭曉東教授登上嶽麓書院講壇,精彩開講「淺談朱子之論小學對於理解《大學》的意義」。   對朱子而言,小學並不僅僅意味著童蒙養正之功,同時也是我們理解朱子對《大學》詮釋的重要環節。
  • 歪批曾子的「大學之道」
    歪批"大學之道"20200618濤哥在群裡發了一張圖片,像是一個打卡的,類似的圖片很多,通常在圖片的某個位置,會加一句話,濤哥的這張加的是曾子的《大學》。此段話語所說的,應該不是世俗之物,而所謂之得,不應該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但是問題在於,往往並非普適的一段話語,卻非要應用於普適的場合,那麼話語的內容與對象就必須變得同樣的普適,否則就無法對接,如雞同鴨講,而由此便可以產生一些是非,比如歪批。我覺得,所謂「歪批」,有一種情況,就是同語而非意,比如這一句中的「得」。
  • 上大學難道只是為了找份好工作?大學之道,並不僅僅是那樣疏淺!
    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今天,就說大學,不循古人意,因為時代不同,意義自是不同;也不遵今人說,畢竟身處位置,理念不一,理解也不一樣。先說古,古代大學這兩個字的含義和今天肯定是不一樣的。
  •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 大中小學都要重視「大學之道」
    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楊斌教授分享了兩點思考,一是大中小學都要重視「大學之道」,二是跳出「唯商怪圈」才能「在明明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每當引用這句話時,我們都很清楚,古籍《大學》起首的「大學」之意,不是指的現代大學、高等院校,而是相對於「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的「小學」而言,「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的「大人」之學、君子之道。此處的「大人」,也非生理意義上的成年人之意,而有社會和倫理的意義。
  • 大學之道:「三綱」是核心,「八目」是方法,「六證」是步驟
    四書五經之首篇----《大學》,被孫中山稱之為中國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也有人說,讀懂了《大學》,就好比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金鑰匙。《大學》一書的形成和成熟,不但有孔子的智慧,也有曾子的智慧,甚至於朱熹的智慧也滲透其中。因此,也可以說《大學》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集體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