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

2021-02-19 君研社

《大學》一曰「大人之學」,二曰為政之學。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是指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輝而偉大的人格,他們修己安人,礪煉內聖外王之道,終成轟轟烈烈的事業。這兩種含義具有以一貫之的主題思想,就是修身。所以《大學》主張:「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為第一要務。 


1.《大學》之道——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著重闡述了個人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係,提出了宋儒稱作「三綱領」和「八條目」的理論思想。三綱領和八條目是儒家實現「內聖外王」的根本方法。「內聖」意即「內求於己」,也就是「八條目」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於世」,指的是「八條目」中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準確表達了「內聖外王」的精義所在。 

2.「三大綱領」——修身的基本原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其意義簡釋如下: 

  (1)明德——彰顯善良,行善避惡 

  任何人都稟受於天,都有至靈而不汙染的本性。「明明德」是肯定人類具有靈明的德性,每個人都有責任自覺地加以彰明。人之行善避惡,是內在向善本性的需求,應該自覺地予以肯定和發揚。 

  (2)親民——助己助人,日新又新 

  在自己向善的同時,還要幫助其他人去除汙染心靈的東西,使他們同樣能夠達到與自己同樣心靈純潔的境界。「親」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無時無刻都行進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只有不斷向善、日新其德,才可以永遠做個新人。 

  (3)至善——身心和諧,物我統一 

  至善即合理。是指人的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達到與自然與事物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境界。「明明德」和「親民」的最終方向是「止於至善」,這也是每一個心態修煉的人所追求的最終期許。 

3.「八大條目」——修身的方法步驟 

「八條目」是《大學》所說的修養方法,它是有順序的、相互為條件的序列。每一個條目,都以前一個條目為條件,而它們本身都是以「修身」為根本,前四條是「修身」的方法,後四條是「修身」的必然社會結果。 

  《大學》是如此論述「八條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其意義簡釋如下: 

  (1)格物——調查研究 

  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實事求是,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後發現規律,明辯道理。 

  (2)致知——認清本質 

  就是探究事物發展的本來面目和規律性。透過表面現象清晰事物本來的是非、美醜、善惡,而不是人云亦云,淺嘗輒止。 

  (3)誠意——意念誠實 

  發自於內心,不矯飾,不做作,不欺人,不自欺,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德性。 

  (4)正心——動機純正 

  就是要除去各種不良的情緒和邪念,不為誘惑所動,保持心靈的安詳。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心正自然不怕影子歪」。 

  (5)修身——提高修養 

  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陋習,才能為別人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發點。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6)齊家——經營家庭 

  就是要經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他人。一個家庭後院經常起火的人哪有能力哪有精力去治理企業和國家呢? 

  (7)治國——以德治國 

  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布新,日新又新。領導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愛之風充滿全國,國治而後天下平。 

  (8)平天下——天下太平 

  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領導者只有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坦誠至公,以德為本,才能達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學》的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後三者是「修身」的目的。《大學》作為儒家思想的總綱領,造就了後代儒家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即「內聖」與「外王」之道。 

4.心安理得的「六大過程」——科學決策與心理修煉的程序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其意義簡釋如下: 

  (1)知止——明確原則,理清期許 

「止」指「歸宿」、「立場」。「知止」即對價值觀、目標、歸宿和自己的原則立場有明確了解。 

  (2)有定——站穩立場,堅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學章句》解「定」字說:「知之,則有定向」。「定」字應指堅定不移。「知止而後有定」意思是說,能對目標有明確的了解,然後方能堅守不移。 

  (3)能靜——動機純正,心不妄動 

「靜」是靜心。朱子《大學章句》釋「靜」字說:「靜,謂心不妄動」。《論語》也說:「仁者靜」。道教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4)能安——身心安詳,從容有度 

「安」是隨處而安穩。朱子《大學章句》釋「安」字為「安,謂隨處而安」。意思是安心自然。 

  (5)能慮——思慮周到,驅除偏見 

「慮」是思考精審。朱子《大學章句》釋「慮」字為「慮,謂處事精詳」,思考深刻周密。 

  (6)能得——合理選擇,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達成的意思,指最後得到科學合理的答案。朱子《大學章句》釋「得」字為:「得,謂得其所止」。 

5.「慎獨」——自我修煉的最高境界 

  何謂「慎獨」?《大學》解釋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所要表明的是在閒居獨處、沒有別人監督的情況下更要謹慎地反省自我,進行實踐性道德修為,因為誠與不誠、欺與不欺,雖發於內心,但必然會表現出來。 

  劉少奇曾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書中,對「慎獨」作了更通俗的解釋,他說: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不做壞事,這就叫「慎獨」。現在對「慎獨」的一般解釋是:「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後世大儒對「慎獨」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陽明、清代曾國藩等都對此有過精闢的見解。在現代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關係中,「慎獨」仍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養原則。 

  對於儒家的修身學問,梁啓超先生有著高度而精確的概括:「儒家哲學,範圍廣博,概括起來,其功用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聖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聖。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至於條理次第,以《大學》上說得最簡明;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聖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綜觀《大學》一書,寥寥幾百個字,卻以簡練而內涵豐富的語言涵蓋了早期儒家人學思想的精神內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煉的一般過程。「三大綱領」引導人們注重修煉目標,指出了人類向善的方向;「八大條目」給出了人們日常修煉自身的方法和途徑。而且「八大條目」的內容是一個由內到外、相互關聯、不能任意顛倒的統一的整體,是一個窮盡內聖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論體系。它以「格物」作為起點,以「平天下」作為歸宿,這對於倡導人們重視自身的修為,在自省、自警、自律、自強的修煉中,重塑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職業競爭歸根到底是個人品格和能力的競爭,也就是職業人士個性品牌的競爭。能力可以通過學習與實踐獲得,而品格則必須經過伴隨終生的個人修煉方能至真至美至善。職業人只有內修品格,外練能力,內外兼修,知行合一,才能達到內聖外王的境界,才能達成經天緯地的事業。

相關焦點

  • 道家的修身養性即是內聖外王之道
    就是無為、自然、隨緣、不用人心幹擾道。而道家有一種說法,叫做內聖外王。說的是內在的修行達到一定境界後,外在就自然出現了一種無所不勝的狀態。這種外在的狀態,也被稱為外王。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莊子認為七竅也是如此,當越來越耳聰目明的時候,當一個人聰明絕頂時,是無法入道的。大智若愚,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 什麼是內聖外王之道?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內聖外王」是什麼意思
    但這並不妨礙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因為自宋以來,隨著儒道釋三教合流,理學出現,隨之開始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儒家「內聖外王」政治思想中,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直接統一。儒家無不講道德,也無不談政治,認為政治只有以道德為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實到政治中,才能產生普遍的影響。
  • 成語典故:內聖外王
    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這段話是說:天下大亂,賢王不顯,道德分歧,天下人多各得一孔之見而自我欣賞。譬如耳目鼻口,它們各有其功能,但卻不能互相通用。猶如百家眾技,各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如此,但不完備和全面,都是孤陋寡聞的人。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 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 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 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 將為天下裂。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內聖外王
    作者:孫新顏擴而充之,足以保四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阻止全球災難,達到內聖外王的最高境界。我們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與天齊壽。我們還要養精、鍊氣、存神,調和龍虎,捉坎填離,不知費多少工夫。」讀了很多遍也沒有悟到其中的真諦。後來請教了北京中醫院的中醫大家劉老師,才明白了調和龍虎,捉坎填離,在中醫裡面的意思是調和陰陽,心腎相交,就能健康長壽。
  • 內聖外王,內煉才是修行的王道,論先天靈炁的優勢
    內聖外王,內煉才是修行的王道,論先天靈氣的優勢一心法壇原創「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天下篇》。此即「內聖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內聖外王」是天下之治道術者所追求的,「內聖」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現為:「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
  • 內聖外王
    中國哲學講究出世和入世,也可以理解為「內聖外王」。內聖,是說他的內心致力於心靈的修養;外王,是說他在社會活動中好似君王。
  • 內聖外王,無為而治
    點擊上方「活法」   關注並置頂  訂閱每日悅讀好文道家所說「內聖外王」,就是內在的修行達到一定境界之後,外在自然就出現了一種無所不勝的狀態
  • 大學之道
    朱夫子曾直言:「大學者,大人之學也」。那什麼是「大人」呢?「大人」是指一個人心靈、智慧、人格的成熟。《易經》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所以大人,即是聖人,他具備了天地之德,並能順應四時,一舉一動莫不與自然之道相合。我們學習「大人」之「學」,就是學習聖賢之道。
  • 道德經第10章下:企業家和超級富豪都要先明白老子的內聖外王之道
    上一期我們講了老子修身養性的三要素,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鑑而無疵的內養之道,便可達到內聖境界。那麼如何從內聖的修身之道推及外王的用世之道呢,接下來老子就給出了統治者和管理者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事務的指導思想,那就是無為,守雌和棄智。總的原則還是無為而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內聖外王,肯定是要先談治國之道。所謂治國就是治民,要治民必先愛民!
  • 採用「內聖外王」方略,構建共同發展「陽謀」,應對美國咄咄逼人
    而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內聖外王」策略,不失為應對當下複雜中美關係的「陽謀」之一。(一)採用發展共贏的「陽謀」,積攢發展優勢「社會與視界」認為,老胡對中美關係現狀有清醒認識與感知,值得點讚。但僅停在精英層面去應對,恐怕遠不夠。
  • 光明日報:大學之道
    原標題:大學之道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大學之道」流程圖 1、參考上圖:「大學之道」流程圖 《大學》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
  • 總裁班 《大商之道》介紹,助您奠定大商思維!
    大商之道何處尋,半部論語治天下。 聖人亦求達,達則兼濟天下; 君子不畏窮,窮則獨善其身。 內聖外王,外圓內方。 何謂大商:貨通天下,利射四海。
  • 大學之道 ——中國古代「學」之理念
    其宗旨希望將現代大學制度與古代的書院的教育制度、教育精神相結合。可見,中國現代的大學,與中國古代的太學與書院,都有一定的血緣關係。關於這一點,我覺得還可以進一步研究。但更重要是,中國古代雖無現代形式的大學,但卻具有大學的教育理念。這就是《禮記·大學篇》所闡述的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奕齊集團:堅定秉持大商之道
    大商之道無算,在通六論,識道術,在貨通天下,利射四海,在孜孜不倦。作為一家企業文化底蘊深厚的集團性公司,奕齊集團多年來始終秉承著「大商之道無算」的經營理念。它與「發現價值,研究價值規律」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相輔相成,為集團的平穩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 搖頭晃腦讀《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朱熹在《四書集注》的序中說,三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後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 荀子日課102丨荀子堅持的還是內聖外王
    此君義信乎人矣,通於四海,則天下應之如讙。是何也?則貴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夫其為人下也如彼,其為人上也如此,何謂其無益於人之國也?」 昭王曰:「善!」
  • 歪批曾子的「大學之道」
    歪批"大學之道"20200618濤哥在群裡發了一張圖片,像是一個打卡的,類似的圖片很多,通常在圖片的某個位置,會加一句話,濤哥的這張加的是曾子的《大學》。人之所為,利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是也。這樣理解,並非是過,因為沒有語境的限制。當然心裡也知道,這樣的解讀該是一種褻瀆,其本意絕非如此,看看原文就知道了。找到《大學》,看了一下,知道語出其第一章,確切的說,該是「意」出第一章,因為原文中不僅要上下銜接,而且也並非是那樣說的。更確切的說,圖片上所引用的文字,是篡改了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