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一曰「大人之學」,二曰為政之學。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是指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輝而偉大的人格,他們修己安人,礪煉內聖外王之道,終成轟轟烈烈的事業。這兩種含義具有以一貫之的主題思想,就是修身。所以《大學》主張:「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為第一要務。
1.《大學》之道——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著重闡述了個人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係,提出了宋儒稱作「三綱領」和「八條目」的理論思想。三綱領和八條目是儒家實現「內聖外王」的根本方法。「內聖」意即「內求於己」,也就是「八條目」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於世」,指的是「八條目」中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準確表達了「內聖外王」的精義所在。
2.「三大綱領」——修身的基本原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其意義簡釋如下:
(1)明德——彰顯善良,行善避惡
任何人都稟受於天,都有至靈而不汙染的本性。「明明德」是肯定人類具有靈明的德性,每個人都有責任自覺地加以彰明。人之行善避惡,是內在向善本性的需求,應該自覺地予以肯定和發揚。
(2)親民——助己助人,日新又新
在自己向善的同時,還要幫助其他人去除汙染心靈的東西,使他們同樣能夠達到與自己同樣心靈純潔的境界。「親」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無時無刻都行進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只有不斷向善、日新其德,才可以永遠做個新人。
(3)至善——身心和諧,物我統一
至善即合理。是指人的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達到與自然與事物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境界。「明明德」和「親民」的最終方向是「止於至善」,這也是每一個心態修煉的人所追求的最終期許。
3.「八大條目」——修身的方法步驟
「八條目」是《大學》所說的修養方法,它是有順序的、相互為條件的序列。每一個條目,都以前一個條目為條件,而它們本身都是以「修身」為根本,前四條是「修身」的方法,後四條是「修身」的必然社會結果。
《大學》是如此論述「八條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其意義簡釋如下:
(1)格物——調查研究
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實事求是,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後發現規律,明辯道理。
(2)致知——認清本質
就是探究事物發展的本來面目和規律性。透過表面現象清晰事物本來的是非、美醜、善惡,而不是人云亦云,淺嘗輒止。
(3)誠意——意念誠實
發自於內心,不矯飾,不做作,不欺人,不自欺,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德性。
(4)正心——動機純正
就是要除去各種不良的情緒和邪念,不為誘惑所動,保持心靈的安詳。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心正自然不怕影子歪」。
(5)修身——提高修養
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陋習,才能為別人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發點。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6)齊家——經營家庭
就是要經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他人。一個家庭後院經常起火的人哪有能力哪有精力去治理企業和國家呢?
(7)治國——以德治國
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布新,日新又新。領導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愛之風充滿全國,國治而後天下平。
(8)平天下——天下太平
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領導者只有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坦誠至公,以德為本,才能達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學》的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後三者是「修身」的目的。《大學》作為儒家思想的總綱領,造就了後代儒家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即「內聖」與「外王」之道。
4.心安理得的「六大過程」——科學決策與心理修煉的程序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其意義簡釋如下:
(1)知止——明確原則,理清期許
「止」指「歸宿」、「立場」。「知止」即對價值觀、目標、歸宿和自己的原則立場有明確了解。
(2)有定——站穩立場,堅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學章句》解「定」字說:「知之,則有定向」。「定」字應指堅定不移。「知止而後有定」意思是說,能對目標有明確的了解,然後方能堅守不移。
(3)能靜——動機純正,心不妄動
「靜」是靜心。朱子《大學章句》釋「靜」字說:「靜,謂心不妄動」。《論語》也說:「仁者靜」。道教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4)能安——身心安詳,從容有度
「安」是隨處而安穩。朱子《大學章句》釋「安」字為「安,謂隨處而安」。意思是安心自然。
(5)能慮——思慮周到,驅除偏見
「慮」是思考精審。朱子《大學章句》釋「慮」字為「慮,謂處事精詳」,思考深刻周密。
(6)能得——合理選擇,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達成的意思,指最後得到科學合理的答案。朱子《大學章句》釋「得」字為:「得,謂得其所止」。
5.「慎獨」——自我修煉的最高境界
何謂「慎獨」?《大學》解釋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所要表明的是在閒居獨處、沒有別人監督的情況下更要謹慎地反省自我,進行實踐性道德修為,因為誠與不誠、欺與不欺,雖發於內心,但必然會表現出來。
劉少奇曾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書中,對「慎獨」作了更通俗的解釋,他說: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不做壞事,這就叫「慎獨」。現在對「慎獨」的一般解釋是:「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後世大儒對「慎獨」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陽明、清代曾國藩等都對此有過精闢的見解。在現代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關係中,「慎獨」仍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養原則。
對於儒家的修身學問,梁啓超先生有著高度而精確的概括:「儒家哲學,範圍廣博,概括起來,其功用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聖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聖。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至於條理次第,以《大學》上說得最簡明;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聖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綜觀《大學》一書,寥寥幾百個字,卻以簡練而內涵豐富的語言涵蓋了早期儒家人學思想的精神內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煉的一般過程。「三大綱領」引導人們注重修煉目標,指出了人類向善的方向;「八大條目」給出了人們日常修煉自身的方法和途徑。而且「八大條目」的內容是一個由內到外、相互關聯、不能任意顛倒的統一的整體,是一個窮盡內聖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論體系。它以「格物」作為起點,以「平天下」作為歸宿,這對於倡導人們重視自身的修為,在自省、自警、自律、自強的修煉中,重塑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職業競爭歸根到底是個人品格和能力的競爭,也就是職業人士個性品牌的競爭。能力可以通過學習與實踐獲得,而品格則必須經過伴隨終生的個人修煉方能至真至美至善。職業人只有內修品格,外練能力,內外兼修,知行合一,才能達到內聖外王的境界,才能達成經天緯地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