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聖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學術思想之一。「內聖」指的是君主對國家內部的治理調和,同時也被認為是儒家學子對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據;「外王」是指君主對其他國家和國內人民的政策戰略,而在個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學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指導。
「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雜篇天下》。但這並不妨礙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因為自宋以來,隨著儒道釋三教合流,理學出現,隨之開始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
儒家「內聖外王」政治思想中,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直接統一。儒家無不講道德,也無不談政治,認為政治只有以道德為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實到政治中,才能產生普遍的影響。
沒有道德作指導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這樣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難以長久的。
孔子曾經說過: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統治者只有先致力於聖人之道,成為「仁人」,才可能成為天下愛戴的「聖主」。怎樣才能成為道德家呢?
按照孔子的言論,要做到「仁」與「禮」,達到內聖,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
所謂「內聖外王」,實際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先「內聖」,而後「外王」。
只有先將自己修行好,才能成功地治理他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所以,「內聖」是「外王」的前提,「外王」是「內聖」的保證,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梁啓超曾經說過:
「『內聖外王之道』一語包舉中國學術之全體,其旨歸在於內足以資修養而外足以經世。」
梁先生給這四個字的評價多高啊,「內聖外王」是中國學術的全部!內,自我的修養;外,成就一番事業,這就是現代人說的領導力。
佛家「體」和「用」的道理,「體」是一個事物內在的本質,是它自己跟自己的關係,「用」是一個事物外在的用途,是它跟別人的關係。內聖指領導力之「體」,外王指領導力之「用」。
那麼,「內聖外王」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呢?
我們來看一下中國文化中另外重要的四個字:修齊治平。
「修齊治平」出自《禮記·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無論你是皇帝老子還是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為本,不修身就會失去為人的根本,失去根本或根本不牢,就談不上建功立業!只有不斷修身進德,才可以齊家,才可以治國,才可以平天下。
以「修身」為本,而進一步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為「內聖」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外王」功夫。
君子尊其身,而內外交修,格、致、正、誠,內修之目也。齊、治、平,外修之目也。國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齊、治、平皆修身之事。
古人很有意思,「正心誠意」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修身,前者內修,後者外修而已。
也就是說,無論你取得多大的功業,當了多大的官,賺了多少錢,這些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還是為了修身!
今人讀來,固然有些失於迂腐,但是比起那些把權、錢、享受當作目的和最好追求而失去了自我的人,這個「迂腐」實在好上百倍!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詞彙,就是「西學為用、中學為體、框架為相」。那麼,知、仁、勇和君、親、師,它們之間有沒有邏輯關係呢?
如果看的時間長一點,就很容易發現,其實它們之間是有一一對應的關係。即「知」為「師」之體,「仁」為「親」之體,「勇」為「君」之體。
儒家偏於「仁—親」,法家偏於「勇—君」,而道家偏於「知—師」。意、正心,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修身,前者為內修,後者為外修。
掌握了這個道理,人生才能真正平衡而有意義。歸根到底還是那句話:做事就是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