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之首篇----《大學》,被孫中山稱之為中國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也有人說,讀懂了《大學》,就好比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金鑰匙。
《大學》一書的形成和成熟,不但有孔子的智慧,也有曾子的智慧,甚至於朱熹的智慧也滲透其中。因此,也可以說《大學》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集體智慧。
《大學》的核心是三綱,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它簡明扼要地表達了儒家學者的終極思想。儒家認為,人們學習的根本有三點:
首先是要「明明德」,就是要把原本人自身所具備的善良、通明的品德展現出來。雖然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品德,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將它展現出來。所以儒家首先倡導彰顯自身的光明的德行,以光明整個社會。
再者是「要親民」,就是要身躬力行地與周遭人相親近,知其所難,助其所危。這是一個很廣義的說法,我們知道每個儒家學者都有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所以,所謂「親民」,大的是指親近治下的民眾,小的則是指要關心周遭的每一個人,無論為官為民,都要為民著想,要有關心社會的心,這樣才可以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三是要「止於至善」,就是要將事物做到盡善盡美而不動搖,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圍繞「三綱」而展開,「八目」重在修身。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首要是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修養深厚,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
本人認為,修身光有這些還不夠,還要博學多識,並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勝任本職工作,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做到遊刃有餘。再則修身是要注重身體健康,要有「精氣神」,要有飽滿的工作熱情,只有這樣,才能使你的家人或團隊看到生機,才能使你的明德更好的體現,沒有了生命,何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要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關鍵是要「明明德」,只有厚德方能載物。其方法是:格物、致知、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就要有合理的步驟,《大學》中的「止、定、靜、安、慮、得」六個步驟,對我們來說具有非凡意義。
「止」:知止是知道目的和標準,即人生要有方向,事業要有目標,所以,無論是治國、齊家、修身都要知道目的和目標是什麼。
通過學習《大學》,我們明白,「三綱」是核心,「八目」是方法,「六證」是步驟,《大學》不但是政治哲學,也是為人處世哲學,其核心是「明明德」,我們無論幹什麼,都不能舍本求末,「為人民服務」才是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