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三綱」是核心,「八目」是方法,「六證」是步驟

2021-01-19 靈感大世界

四書五經之首篇----《大學》,被孫中山稱之為中國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也有人說,讀懂了《大學》,就好比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金鑰匙。

《大學》一書的形成和成熟,不但有孔子的智慧,也有曾子的智慧,甚至於朱熹的智慧也滲透其中。因此,也可以說《大學》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集體智慧。

《大學》的核心是三綱,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它簡明扼要地表達了儒家學者的終極思想。儒家認為,人們學習的根本有三點:

首先是要「明明德」,就是要把原本人自身所具備的善良、通明的品德展現出來。雖然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品德,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將它展現出來。所以儒家首先倡導彰顯自身的光明的德行,以光明整個社會。

再者是「要親民」,就是要身躬力行地與周遭人相親近,知其所難,助其所危。這是一個很廣義的說法,我們知道每個儒家學者都有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所以,所謂「親民」,大的是指親近治下的民眾,小的則是指要關心周遭的每一個人,無論為官為民,都要為民著想,要有關心社會的心,這樣才可以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三是要「止於至善」,就是要將事物做到盡善盡美而不動搖,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圍繞「三綱」而展開,「八目」重在修身。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首要是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修養深厚,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

本人認為,修身光有這些還不夠,還要博學多識,並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勝任本職工作,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做到遊刃有餘。再則修身是要注重身體健康,要有「精氣神」,要有飽滿的工作熱情,只有這樣,才能使你的家人或團隊看到生機,才能使你的明德更好的體現,沒有了生命,何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要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關鍵是要「明明德」,只有厚德方能載物。其方法是:格物、致知、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就要有合理的步驟,《大學》中的「止、定、靜、安、慮、得」六個步驟,對我們來說具有非凡意義。

「止」:知止是知道目的和標準,即人生要有方向,事業要有目標,所以,無論是治國、齊家、修身都要知道目的和目標是什麼。

通過學習《大學》,我們明白,「三綱」是核心,「八目」是方法,「六證」是步驟,《大學》不但是政治哲學,也是為人處世哲學,其核心是「明明德」,我們無論幹什麼,都不能舍本求末,「為人民服務」才是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

相關焦點

  • 從「三綱」到「八目」,《大學》闡明了獲得智慧的階段和內容
    就八目自身而言,它有本末之分,也就是先後之分。在先後相隨的兩個德目中,先為本,後為末。但本末是相對的。在八目之中,如果一個德目與先相較的話,那麼它是後,故是末;但如果它與後相較的話,那麼它是先,故是本。三綱具體化為八目。「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 光明日報:大學之道
    原標題:大學之道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大學之道」流程圖 1、參考上圖:「大學之道」流程圖 《大學》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
  • 運用大學之道打開上升通道,除了掌握這三綱八目,更要把握這三點
    一、什麼是大學之道所謂的大學,並不是指高校的那個大學。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博學的意思,另一種則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基礎文化知識和禮節,為將來長大了走向社會,勝任不同的事務打基礎。到了十五歲,人就基本成年了,可以稱之為大人。
  • 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修身的目的是什麼了?
    (3)齊:使人在道德修養上向聖賢君子看齊,同「見賢思齊」之「齊」。家:指士大夫的封地。從今日應用來說,也可以說是家族、家庭。(4)修:早道德上修養。身:自身,自己。(5)正其心:使自己的心態端正。(6)誠其意:使自己的心意真誠。(7)致其知:使自己在知識與智慧上得到提高。(8)格物:對天地萬物及天地萬物之道能夠感知,目的是為了與心相通,認識自己的本性。
  • 「三綱」的本義是如何被歪曲的?
    被曲解的本義「三綱」本義指三大倫,或人之大倫,寓意人倫之綱,這一事實臺灣學者閻鴻中先生早在20世紀90年代即已揭示。他明確指出,《白虎通》給予了「三綱」兩個定義,其中第一個定義即是指「君臣、父子、夫婦三者為人倫之道的大綱領,而六紀是為其輔助的小綱領。所有的社會關係和倫理道德就像一張大網,由這九條綱紀來維繫和推動」。
  • 《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
    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是指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輝而偉大的人格,他們修己安人,礪煉內聖外王之道,終成轟轟烈烈的事業。這兩種含義具有以一貫之的主題思想,就是修身。所以《大學》主張:「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為第一要務。 1.
  • 每天學點國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文史評論 | 「三綱」的本義是如何被歪曲的
    他明確指出,《白虎通》給予了「三綱」兩個定義,其中第一個定義即是指「君臣、父子、夫婦三者為人倫之道的大綱領,而六紀是為其輔助的小綱領。所有的社會關係和倫理道德就像一張大網,由這九條綱紀來維繫和推動」。他並考察了這一定義如何從先秦時的「綱紀」傳統(特別是孔子以來「把『君臣、父子、夫婦』視為三項主要人倫關係」,「將它們視為為政的要務」)演變而來。
  • 淺談《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儒家的《大學》的總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怎麼講?一明明德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自性就是明德;我們現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恆不變。德是什麼?德就是本性,就是真如,就是自性。自性本來是光明的,現在上頭再加一個明,頭一個明是動詞,明德,何必再要加一個明?
  • 大學之道
    朱夫子曾直言:「大學者,大人之學也」。那什麼是「大人」呢?「大人」是指一個人心靈、智慧、人格的成熟。《易經》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所以大人,即是聖人,他具備了天地之德,並能順應四時,一舉一動莫不與自然之道相合。我們學習「大人」之「學」,就是學習聖賢之道。
  • 大學之道之至誠如神!(何為誠意正心)
    快十年過去了,多次重翻大學中庸,前天再次一翻,所有的言語全部都自然而然瞭然於心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這本書的道理,和精華在於指導我們明晰那本來就光明的德性,也就是佛所說的: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也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永遠是澄淨圓覺!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 唯一之道(六)靜坐的力量
    靜坐,唯一之道(五))靜坐,唯一之道(六)他說: ﹁冥想靜坐並非遁世之舉;它不是一種孤立及自我封閉的行為,而是對世間和其運作方法的全盤了解。外在的世界所能提供給我們的不外乎食物、衣服和棲身之所,以及參雜劇苦的聲色之娛。對冥想靜坐來說最重要的是意念和心靈的質地。這並不是指你的成就,或是你宣稱你所證得的,而是一顆清淨無染及柔軟的心靈。透過放空一切便能進入光明的境界。
  • 大學英語四六級屢次不過,學習方法是關鍵!
    大學英語四六級是每個在校大學生都要考取的證書,它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你的英文水平,不要求每個人都考過,但是有了這兩張證書能使你在求職的道路上多一份保障,多一種選擇。大學生活不是高中老師口中可以吃喝玩樂的日子。相反,比你優秀的人在高等學府接受的教育比你好,還比你努力,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
  • 首家外商獨資貨幣經紀公司獲批籌建,上田八目...
    9月3日,中國銀保監會批准日本上田八目短資株式會社在北京籌建上田八目貨幣經紀(中國)有限公司,該公司是國內首家外資全資控股的貨幣經紀公司。也是繼2010年之後獲批的第六家貨幣經紀公司。主要經營國內外外匯市場交易、貨幣市場交易、債券市場交易、衍生品交易經紀業務,以及經銀保監會批准的其他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