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怎麼落實呢?

2021-01-19 凡間五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四書五經」之首、儒學經典《大學》的開篇之句,標明的是做治國理政大學問的根本。

一是「明明德」,即悟道,領悟經天緯地的大道,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

二是「親民」,即切實地以民為本,致力於濟世救人的事業。

三是「止於至善」,即個人修為如同聖賢,達到無法超越的最高境界。

怎麼做到呢?有典範人物。

對,毛澤東!

相信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毛澤東之外,很難找到這三點完全匹配的人。似乎這個「大學之道」就是先賢為偉人定製的。

且看,第一條「明明德」方面。

自踏上歷史舞臺開始,毛澤東一直在學習、思考,尋求濟世救民的真理。同時,一直不忘「傳道授業解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形成了舉世無雙的理論體系——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明明德」方面的具體成就,實在難以描述,因為他的名篇佳作浩如煙海。五卷本《毛澤東選集》,就有130餘萬字。

至於價值,借用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一個評說。「推動了一個民族,改變了整個世界。」

可見,在「明明德」方面,毛澤東登峰造極。

再看,第二條「親民」方面。

毛澤東領導的事業,為人民求解放、為人民謀幸福,為人民服務,群眾路線,這些使命綱領層次的內涵,比比皆是。同時,在各個歷史時期、各項工作方面,「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都是毛澤東大力倡導和嚴格要求的

還有,他明確,「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他強調,「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和那裡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在他建立的共和國,人民政府、人民軍隊、人民醫院、人民法院、人民公安、人民鐵路、人民公社,……一切社會機構都是人民的。

顯然,在「親民」方面,毛澤東將自己和夥伴們與中國人民親密無間地聯繫在一起了,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亙古未有。

還有,第三條「止於至善」方面。

無數實例證明,用「止於至善」來描述毛澤東個人的修為,只有不足、沒有過分。無論是工作方面還是生活細節,隨便列舉幾個毛澤東的言行事例,都讓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而且,毛澤東不僅自己做到了「止於至善」,還將「至善」的境界作為標準,倡導和督促大家這麼做。

例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些都是他對大家的教導和指示,全是「至善」境界的標準。

也正是在毛澤東以身作則和教導督促下,中華大地呈現出「六億神州盡舜堯」、「軍民團結如一人」的「至善」社會局面,震驚世界。

毫無疑問,無論是踐行還是倡導,毛澤東都是中華「大學之道」第一人,舉世無雙!

註:配圖來自網絡之無版權標誌圖像,侵刪。

相關焦點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大學之道」流程圖 1、參考上圖:「大學之道」流程圖 《大學》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大學本來是一本書,在儒家文化中,對老師非常尊崇,而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好的話,必須要大學,就是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之道,就是明白德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知道不斷厚德載物的人,總有一天會徹底發達。所以一切技能技法,最終還是不敵德行旺盛的人。這就是在明明德的意義。第二句話,在於親民。所以你看儒家讀書是不是只有貴族的?孔子收學生基本上都是平民。這就是有教無類,人人借能成聖賢的理論基礎。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如何解釋?虛空濟
    #每日傳統文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名,就是「受」的意思,是明通達的過程,所以「明明德」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光明德行,需要通過「明」修正,讓我們不斷地明白,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本有的光明德行。
  •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書法丨孫旭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子曰師說 | 曹雅欣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考察,在參加師生座談會時指出
  • 淺談《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儒家的《大學》的總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句話怎麼講?一明明德第一句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自性就是明德;我們現在自性迷了,迷了不明。明德永恆不變。德是什麼?德就是本性,就是真如,就是自性。自性本來是光明的,現在上頭再加一個明,頭一個明是動詞,明德,何必再要加一個明?
  • 搖頭晃腦讀《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朱熹在《四書集注》的序中說,三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後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原來是這個意思
    #國學知識#這30%的之中,又只有10%不到的人完整讀過《大學即便讀過《大學》,知道這本書這本書開篇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然而……誰能說清楚什麼是「明明德」嗎?這句話分為兩部分,前一字「明」是動詞,是通曉、明白、理解的含義,後二字「明德」是指極為完美的德性。
  • 光明日報:大學之道
    原標題:大學之道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 大學之道
    朱夫子曾直言:「大學者,大人之學也」。那什麼是「大人」呢?「大人」是指一個人心靈、智慧、人格的成熟。《易經》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所以大人,即是聖人,他具備了天地之德,並能順應四時,一舉一動莫不與自然之道相合。我們學習「大人」之「學」,就是學習聖賢之道。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 明德講堂總結篇來啦~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 明德講堂總結篇來啦~ 2020-07-17 2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瞳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反派角色」下的老年人
    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 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道德是以善惡為標準,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
  • 天人合一的極境之美——「在新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就是「大學之道」中所講的,「在新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在新民每天都在自我更新,自我超越。這是勤奮——天道酬勤,有了這樣的自強不息,不斷向上向善的突破,才能在生命中的某一刻領略到天人合一的極境之美。
  • 致良知學習筆記|明明德即是親民
    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 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堯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
  • 睿知·學與思|李明德《組織行為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大學》開篇之句便向我們點明「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進行學習和應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2018級MBA晚6班同學在學習李明德老師講授的《組織行為學》時,便深刻感受大學之道。李老師年近古稀,從事教學30餘年,但在授課時依然一絲不苟。李老師的課程內容緊湊又獨一無二,課堂上會為大家補充最前沿的系統理論知識,並將理論知識聯繫實際案例深入分析,同學們下課時都感覺意猶未盡。深入於至理,淺出於現象。
  • 上大學難道只是為了找份好工作?大學之道,並不僅僅是那樣疏淺!
    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今天,就說大學,不循古人意,因為時代不同,意義自是不同;也不遵今人說,畢竟身處位置,理念不一,理解也不一樣。先說古,古代大學這兩個字的含義和今天肯定是不一樣的。
  • 大學之道:「三綱」是核心,「八目」是方法,「六證」是步驟
    四書五經之首篇----《大學》,被孫中山稱之為中國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也有人說,讀懂了《大學》,就好比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金鑰匙。《大學》一書的形成和成熟,不但有孔子的智慧,也有曾子的智慧,甚至於朱熹的智慧也滲透其中。因此,也可以說《大學》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集體智慧。
  •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 大中小學都要重視「大學之道」
    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楊斌教授分享了兩點思考,一是大中小學都要重視「大學之道」,二是跳出「唯商怪圈」才能「在明明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學之道」不是僅限於今天的高等院校才需要琢磨和落實的道理,對於小學和中學教育來說,同樣有這個意義上的「大學之道」需要加以落實。不同階段也許側重不同,但恐怕得是一以貫之。全國教育大會開篇講了教育工作的貢獻,總結為五「人」,讓我們分別看來。
  • 讀了《三字經》《千字文》,就開始讀《大學》了
    古時候,《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是兒童啟蒙讀本,也是「小人之學」。學了這些就有了初步的文化基礎,然後就開始學「大人之學」,就是要學「大學問」。「大人之學」是啥呢,就是《四書》、《五經》。《四書》、《五經》這九本書裡,先從哪本書讀起呢?就是《大學》,《大學》是開始「大人之學」的第一部儒家經典,就相當於讀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的「開學第一課」。「開學第一課」重要的很,是基礎課,也是價值觀培育課、道德修養培養課。
  • 《王陽明心學》天地萬物本是一體,止於至善本在我心
    有一天一個弟子問王陽明,《大學》一書,過去的儒家學者認為是有關大人的學問,我冒昧的向您請教,大人的學問為什麼在於明明德呢?明明德,天地萬物本是一體王陽明說《大學》是論述士大夫通過廣泛學習獲取可以用來從政做官的學識和本領的文章,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治理國家並顯示自己光明的品德。
  •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關愛和    在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南大門內側的門楣之上,柳體金字書寫校訓赫然醒目:下方左側為「明德」,右為「新民」,正中上額橫書「止於至善」。    1936年10月,河南大學南大門落成。校門正面,金色的「河南大學」校名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