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四書五經」之首、儒學經典《大學》的開篇之句,標明的是做治國理政大學問的根本。
一是「明明德」,即悟道,領悟經天緯地的大道,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
二是「親民」,即切實地以民為本,致力於濟世救人的事業。
三是「止於至善」,即個人修為如同聖賢,達到無法超越的最高境界。
怎麼做到呢?有典範人物。
對,毛澤東!
相信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毛澤東之外,很難找到這三點完全匹配的人。似乎這個「大學之道」就是先賢為偉人定製的。
且看,第一條「明明德」方面。
自踏上歷史舞臺開始,毛澤東一直在學習、思考,尋求濟世救民的真理。同時,一直不忘「傳道授業解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形成了舉世無雙的理論體系——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明明德」方面的具體成就,實在難以描述,因為他的名篇佳作浩如煙海。五卷本《毛澤東選集》,就有130餘萬字。
至於價值,借用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一個評說。「推動了一個民族,改變了整個世界。」
可見,在「明明德」方面,毛澤東登峰造極。
再看,第二條「親民」方面。
毛澤東領導的事業,為人民求解放、為人民謀幸福,為人民服務,群眾路線,這些使命綱領層次的內涵,比比皆是。同時,在各個歷史時期、各項工作方面,「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都是毛澤東大力倡導和嚴格要求的
還有,他明確,「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他強調,「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和那裡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在他建立的共和國,人民政府、人民軍隊、人民醫院、人民法院、人民公安、人民鐵路、人民公社,……一切社會機構都是人民的。
顯然,在「親民」方面,毛澤東將自己和夥伴們與中國人民親密無間地聯繫在一起了,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亙古未有。
還有,第三條「止於至善」方面。
無數實例證明,用「止於至善」來描述毛澤東個人的修為,只有不足、沒有過分。無論是工作方面還是生活細節,隨便列舉幾個毛澤東的言行事例,都讓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而且,毛澤東不僅自己做到了「止於至善」,還將「至善」的境界作為標準,倡導和督促大家這麼做。
例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些都是他對大家的教導和指示,全是「至善」境界的標準。
也正是在毛澤東以身作則和教導督促下,中華大地呈現出「六億神州盡舜堯」、「軍民團結如一人」的「至善」社會局面,震驚世界。
毫無疑問,無論是踐行還是倡導,毛澤東都是中華「大學之道」第一人,舉世無雙!
註:配圖來自網絡之無版權標誌圖像,侵刪。